•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21-12-03 15:33 原文鏈接: 山東:用科技精耕糧食減損“無形良田”

    眾多小麥新品種在山東德州當地實驗基地里“爭奇斗艷”。山東是糧食大省,這些品種將承擔起山東糧食穩產、增產、提質的重任。王延斌攝

      ◎本報記者 王延斌

      “強化糧食生產技術支撐,推進儲運減損關鍵技術提質升級,提升糧食加工技術與裝備研發水平。”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糧食節約行動方案》,大力推進節糧減損科技創新。

      山東是國內主要“糧倉”之一。按照山東省糧食和儲備部門的統計:2020年全省糧食總產量達到5447萬噸,占全國糧食產量的8.14%。通過技術減少糧食損失,山東是怎么做的?

      11月18日,山東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對外宣布:山東省將投入23億元用于糧食安全保障,投入方向之一便是支持糧食儲備庫實施綠色倉儲升級改造。

      近日,記者走進中央儲備糧濟南直屬庫有限公司和國家農作物品種展示示范中心調研。他們將各種科技手段集成運用到實踐中,通過技術提高糧食減損水平的努力給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正如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產業技術室曹慧在接受采訪時所言:“糧食減損最重要的就是從技術出發,通過技術提高糧食減損水平。”她認為,山東在糧食減損方面大有可為。

      新一代信息技術為糧倉裝上“聰明大腦”

      從外表看,濟南市祝舜路的中央儲備糧濟南直屬庫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儲糧濟南庫)在周圍一眾樓宇的襯托下并不起眼,但內部卻別有洞天。電子測溫、內環流控溫、智能通風、倉頂隔熱保溫等現代儲糧技術顯示威力,將糧食損耗降至最低。

      據介紹,中儲糧濟南庫采用內環流控溫技術儲糧,即通過冬季通風蓄冷實現糧堆低溫,夏季則以內循環方式降低糧堆表層溫度和倉內氣溫。此舉可延緩儲糧品質劣變,防止害蟲滋生。

      14號倉布設有測溫電纜11組,共計264個溫度傳感器,任何一個傳感器溫度超標都會引起高溫預警,確保儲糧安全。

      傳統印象中,管理糧食依靠報表,層層傳達,效率較低;但在這里,新一代信息技術的介入,讓管理者足不出戶便可“看得見、管得住”。這是如何實現的?

      據了解,中儲糧聯合浪潮云ERP打造的全球最大的智能化糧庫,運用工業互聯網技術,將地域分散、時空隔離的眾多糧庫同上級單位互聯到一個平臺中,打造了智能出入庫、智能倉儲、智能安防、糧情檢測等應用。他們還在倉內安裝了可將圖像放大23倍的全方位、超高清的在線監控系統,使害蟲無處可藏。

      節糧減損是大課題。浪潮智糧產品部總經理荊世華向記者表示,依托近20年服務糧食行業的積累和科技創新,我們運用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打造的“智慧糧庫”,在糧食收購、倉儲保管環節,通過自動控制糧食出入庫作業設備和“四合一”(機械通風、谷物冷卻、環流熏蒸、糧情測控)儲糧新裝備,為糧食倉儲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糧食全鏈條增產減損,確保顆粒歸倉

      對于糧企來說,減損就是收益。

      眼下,小麥智能烘干倉儲一體機和糧食立體自然風干倉已廣泛應用于糧食企業。在現場,小型生物儲糧倉吸引了參觀者的注意。農戶傳統儲糧方法易發生蟲害、鼠害,糧食損失嚴重。而示范推廣應用的小型生物儲糧倉操作方便,降低了蟲害和糧食霉變率,減少了糧食損失。

      如果說中儲糧濟南庫展示了山東糧食在存儲方面的減損努力,那么,位于濟南市商河縣的國家農作物品種展示示范中心(以下簡稱國農示范中心)則肩負起更多使命。

      作為全國3個主要農作物品種展示示范中

      心之一,這里主要承擔黃淮海區域農作物品種展示示范評價、現代農業裝備應用示范、糧食減損增收技術集成推廣等職能。在糧食減損方面,他們圍繞糧食生產、儲存、加工、消費環節,探索總結形成了糧食全鏈條增產減損路線方案,實現了顆粒歸倉。

      在播種環節,國農示范中心應用小麥寬幅精播機,節約20%—30%用種量,玉米單粒精播機每畝地可節約1—2斤用種量;應用種肥同播機,減少30%用肥量;在收獲環節,通過提高農機裝備水平,降低籽粒破損率,最大限度確保顆粒歸倉。

      2021年,在全國機收減損大比武中,山東賽區的10個參賽點機收損失率為0.857%,隨機抽查地塊機收損失率為0.97%,遠低于2%的作業質量標準。

      每年1700個品種,打造可復制生產樣板

      “綠色”是國農示范中心的主色調。

      比如,這里安裝的智慧蟲情測報系統通過光誘測報實時了解蟲情發生情況,通過拍照上傳到平臺上,實現自動識別與計數,可清楚了解蟲情發生情況,提前防災減災。殺蟲燈利用害蟲的趨光、趨波、趨色、趨性信息的特性,將光的波長、波段、波的頻率設定在特定范圍內,近距離用光、遠距離用波誘引害蟲,通過高壓電網觸殺或風機風干脫水,達到殺蟲目的。

      田間充分利用植保無人機設備,通過地面遙控或導航飛控,實現藥劑、種子、粉劑等噴灑作業,實現“兩提兩減”,提升防治效果。據統計,無人機噴灑技術可以節約50%的農藥、90%的用水量。

      田間灌溉方式不合理,易造成水資源浪費,加劇水資源短缺。大型噴灌機實施大面積灌溉作業,作業效率比傳統灌溉機械提升30%以上,可以節水30%—50%,提高作物產量15%—25%。

      同時,大型噴灌機具備智能操控和數據采集功能,可以根據數據采集決定灌溉時機與時間,實現噴灌機遠程控制,無人值守。

      糧食減損,新品種很關鍵。

      國農示范中心每年展示糧食作物品種1700多個,集成推廣先進的生產模式,打造了一個可復制、可推廣的綠色高效、環境友好的生產樣板。


    相關文章

    這個基因調控谷類作物胚乳淀粉積累和粒重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小麥基因資源發掘與利用創新團隊鑒定了調控小麥籽粒淀粉合成與粒重的關鍵基因MYB44,解析了該基因及其水稻同源基因負向調控胚乳淀粉合成與粒重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

    科學家揭示小麥抗白粉病和條銹病基因新模式

    第二項植物已進化出多樣化的免疫受體以抵御病原體侵害,其中NLR蛋白構成了最大且最為普遍的一類植物免疫受體。科研人員在小麥上已克隆出多個具有CC-NBS-LRR結構域的NLR類抗病基因,絕大多數情況下,......

    科學家解析小麥串聯激酶免疫新機制

    3月28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劉志勇領銜的植物免疫團隊與合作者,揭示了串聯激酶抵御病原菌入侵的全新免疫機制,即一個非典型的NLR蛋白WTN1與串聯激酶WTK3協同識別病原菌的效應蛋......

    小麥泛基因組研究揭示我國重大品種演替規律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小麥基因挖掘與利用創新團隊聯合國內外科研院校,在基因組水平全面展示了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小麥育種歷史,揭示了不同層次的結構變異對小麥適應性和育種的影響,為全球種質資源的......

    二氧化碳濃度提升促進小麥磷利用效率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農業清潔流域團隊揭示了二氧化碳濃度長期升高的條件下作物調節根系形態和生理性狀及根際微食物網以獲取磷的生物學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宏(imeta)》上。......

    小麥育種專家李晴祺:二十六年馴服一頭“牛”

    “提前超額完成了‘七五’攻關任務,育成了大粒型、多抗、高產新品種……”1990年,全國小麥育種科技攻關“七五”總結交流會前夕,李晴祺伏案疾書,寫下這份手稿。字字句句,皆深思熟慮、反復斟酌。這一刻,他的......

    《自然》:研究解碼全球小麥百年種質多樣性

    6月17日,《自然》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領銜的一項國際合作研究成果。科研人員引進和利用20世紀初收集的來自世界30多個國家的小麥種質資源,綜合運用基因組學、遺傳學、生物信息學和......

    古麥今用現代小麥找回丟失的遺傳基因

    記者18日從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獲悉,6月17日23時,《自然》刊登了該所(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深圳分中心)研究員程時鋒團隊聯合英國約翰·英納斯中心等國內外多家優勢單位完成......

    小麥家族上新!國家審定通過135個小麥新品種

    日前,農業農村部發布品種審定公告,第五屆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根據《種子法》《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辦法》有關規定,嚴格審核把關,審定通過了135個小麥新品種。從審定品種情況看,重點在兩個方面取得了新進......

    保護種糧積極性稻谷、小麥、玉米三大主糧農業保險全面鋪開

    糧食安全關乎國計民生,稻谷、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更是端穩中國飯碗的底氣所在。實施好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政策,能夠幫助種糧農民有效抗御風險,保護種糧積極性,守護好農民“錢袋子”。不久......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