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25-04-05 17:07 原文鏈接: 科學家解析小麥串聯激酶免疫新機制

    3月28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劉志勇領銜的植物免疫團隊與合作者,揭示了串聯激酶抵御病原菌入侵的全新免疫機制,即一個非典型的NLR蛋白WTN1與串聯激酶WTK3協同識別病原菌的效應蛋白激發免疫反應,表現對多種小麥真菌病害的抗性。這一成果突破了領域內對串聯激酶作用機制的認識,發現了串聯激酶與傳統NLR蛋白協同抗病新范式,填補了植物串聯激酶免疫調控途徑的空白,為作物廣譜多抗品種精準設計奠定了理論基礎和應用基礎。

    串聯激酶是近年來在小麥和大麥中發現的一類新型抗病蛋白,由兩個或多個激酶結構域串聯而成,具有重要的育種價值。然而,關于串聯激酶這類新型抗病蛋白存在較多懸而未決的科學問題。例如,串聯激酶如何識別病原菌效應因子?串聯激酶的不同激酶結構域在作物免疫反應中分別扮演什么樣的角色?串聯激酶通過什么免疫途徑激活作物的抗病反應?

    前期,劉志勇團隊從中國小麥地方品種和野生二粒小麥中克隆到編碼新型串聯激酶的廣譜抗白粉病基因Pm24(WTK3)和Pm36(WTK7-TM)。此次研究中,該團隊篩選抗白粉病基因Pm24(WTK3)的EMS誘變感病突變體,鑒定到一個WTK3抗病通路的關鍵因子WTN1。WTN1是與WTK3緊密連鎖的非典型NLR蛋白。遺傳學分析結果顯示,WTN1是WTK3免疫小麥白粉病的關鍵,WTK3-WTN1通過感受器-編碼器的協同作用模式激活免疫反應。研究發現,WTK3不僅抗小麥白粉病,而且能夠識別麥瘟病菌效應因子PWT4并觸發免疫反應,具有潛在的抗麥瘟病能力。進一步,研究通過植物免疫學、生化實驗、電生理實驗和進化分析等方法發現,小麥中的WTK3和WTN1基因在進化過程中形成了緊密的合作關系,共同幫助小麥抵抗病原菌入侵。具體來說,WTK3有兩個重要的“功能模塊”。第一模塊由假激酶片段和WTK3的第一個激酶結構域組成,其任務是識別病原菌釋放的“攻擊信號”即效應蛋白;第二個模塊為WTK3的第二個激酶結構域,其作用是銜接NLR蛋白WTN1,形成“防御小分隊”。當感知到病原菌入侵后,WTK3-WTN1復合物被迅速激活,形成離子通道促進鈣離子內流,從而激活超敏反應和細胞程序化死亡。進化分析表明,WTK3和WTN1在早熟禾亞科進化過程中協同進化。

    前期研究表明,Pm24(WTK3)基因是我國小麥地方品種特有的基因資源。團隊經過多年的回交轉育,將Pm24基因導入到多個高產小麥底盤品種,并將創制的抗病新種質發放給國內多家單位以進行抗病育種利用。

    上述成果有望助力解決我國小麥主產區缺乏廣譜抗白粉病基因資源的問題,為防控麥瘟病提前建立潛在的遺傳屏障,為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產業升級提供理論支持和技術支持。

    相關研究成果以A wheat tandem kinase and NLR pair confers resistance to multiple fungal pathogens為題,發表在《科學》(Science)上。研究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會員項目等的支持。該工作由遺傳發育所、南京師范大學、崖州灣國家實驗室、湘湖實驗室共同完成。

    WTK3-WTN1分子模塊的工作模型

    ????

    小麥抗病基因Pm24(WTK3)的高產抗病新種質


    相關文章

    科學家解析小麥串聯激酶免疫新機制

    3月28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劉志勇領銜的植物免疫團隊與合作者,揭示了串聯激酶抵御病原菌入侵的全新免疫機制,即一個非典型的NLR蛋白WTN1與串聯激酶WTK3協同識別病原菌的效應蛋......

    科學家解析小麥串聯激酶免疫新機制

    3月28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劉志勇領銜的植物免疫團隊與合作者,揭示了串聯激酶抵御病原菌入侵的全新免疫機制,即一個非典型的NLR蛋白WTN1與串聯激酶WTK3協同識別病原菌的效應蛋......

    小麥泛基因組研究揭示我國重大品種演替規律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小麥基因挖掘與利用創新團隊聯合國內外科研院校,在基因組水平全面展示了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小麥育種歷史,揭示了不同層次的結構變異對小麥適應性和育種的影響,為全球種質資源的......

    二氧化碳濃度提升促進小麥磷利用效率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農業清潔流域團隊揭示了二氧化碳濃度長期升高的條件下作物調節根系形態和生理性狀及根際微食物網以獲取磷的生物學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宏(imeta)》上。......

    小麥育種專家李晴祺:二十六年馴服一頭“牛”

    “提前超額完成了‘七五’攻關任務,育成了大粒型、多抗、高產新品種……”1990年,全國小麥育種科技攻關“七五”總結交流會前夕,李晴祺伏案疾書,寫下這份手稿。字字句句,皆深思熟慮、反復斟酌。這一刻,他的......

    《自然》:研究解碼全球小麥百年種質多樣性

    6月17日,《自然》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領銜的一項國際合作研究成果。科研人員引進和利用20世紀初收集的來自世界30多個國家的小麥種質資源,綜合運用基因組學、遺傳學、生物信息學和......

    古麥今用現代小麥找回丟失的遺傳基因

    記者18日從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獲悉,6月17日23時,《自然》刊登了該所(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深圳分中心)研究員程時鋒團隊聯合英國約翰·英納斯中心等國內外多家優勢單位完成......

    小麥家族上新!國家審定通過135個小麥新品種

    日前,農業農村部發布品種審定公告,第五屆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根據《種子法》《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辦法》有關規定,嚴格審核把關,審定通過了135個小麥新品種。從審定品種情況看,重點在兩個方面取得了新進......

    保護種糧積極性稻谷、小麥、玉米三大主糧農業保險全面鋪開

    糧食安全關乎國計民生,稻谷、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更是端穩中國飯碗的底氣所在。實施好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政策,能夠幫助種糧農民有效抗御風險,保護種糧積極性,守護好農民“錢袋子”。不久......

    普冰“煉成”:為小麥種業注入新動能

    戈壁灘上有一種野草,莖稈細韌,葉子堅硬窄短內卷,花序粗壯,小穗緊密平行排列成兩行。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冰草。由于冰草營養豐富,適口性佳,被各種家畜所喜食,成為中國北方干旱及半干旱地區人工草地種植的重......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