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15-01-15 09:43 原文鏈接: 43年來第26次增加閏秒地球自轉為什么“不趕趟兒”

      在很多門類的化石的表壁上,有類似樹木“年輪”的痕跡,被稱為古生物鐘,可以用來當作計時器。根據“古生物鐘”的研究發現,地球和自轉速度在逐年變慢。

      1月12日,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預告, 2015年6月30日(格林尼治時間)實施一個正閏秒,全世界的鐘表都需要撥慢一秒鐘。

      閏秒并不罕見,從1972年至今,已經進行了25次閏秒的調整。為什么要閏秒?在這幾天各種媒體的密集科普中,我們得知,地球自轉變慢,日子越變越長,“世界時”與“原子時”出現了“鐘差”,需要調整統一,不然大約幾千年以后,人類的使用時間將與自然時間出現近1小時的“時差”——太陽的東升西落將推遲一個小時。

      地球自轉為什么“不趕趟兒”了?“地球實際是個每時每刻都在變化的不安分的調皮孩子”,有學者這樣形容地球的自轉,引起這些變化的原因多種多樣,從科學家們已經發現的“蛛絲馬跡”中,我們一起來探究地球自轉的“秘密”。

      長期趨勢:變慢

      大約100年后,地球上每天增加1.8毫秒

      “從遠古時代起,地球上的人類就以每天太陽東升西落來計算時間。也就是說,這是將以太陽為參考點的地球自轉周期作為人們生產生活的時間判斷標準。”歷算專家、中科院南京紫金山天文臺副研究員成灼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一秒有多長,取決于一天有多長,也就是地球自轉周期。如果地球自轉周期是穩定不變的,嚴格地1日旋轉1周,那么計量時間的世界時單位1秒(即1/86400日)就是固定不變的。但科學家們發現,這把測量時間的“尺子”并不準確。

      研究發現,長期來看地球的自轉變慢了,南京大學天文學系教授蕭耐園介紹說,大約100年后,地球上每天就要增加1.8毫秒,并且這1.8毫秒是一個加速度。

      證據:古生物鐘留下時間的痕跡

      地球自轉變慢,日子越變越長,目前的天文觀測和古生物化石的研究都印證了這一點。

      在很多門類的化石的表壁上,有類似樹木“年輪”的痕跡,被稱為古生物鐘,可以用來當作計時器。因此,很多門類的化石都是地質時代的見證物。為什么在這些化石上能顯示出歲月呢?古生物鐘學家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學說,包括潮汐在海洋生物身上留下的痕跡,動物定時進食造成的線索,或是生育周期出現的標志,但古生物鐘究竟是如何形成的,科學家仍在積極地探索。

      根據“古生物鐘”的研究發現,地球和自轉速度在逐年變慢。如在4.4億年的晚奧陶紀,地球公轉一周要412天;到4.2億年前的中志留紀,每年只有400天;3.7億年前的中泥盆紀,一年為398天。到了億年前的晚石炭紀,每年約為385天;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每年約為376天;而現在一年只有365.25天。據天體物理學的計算,證明了地球自轉速度正在變慢。

      1963年威爾斯觀察到現代珊瑚中一年生長的骨胳上有大約360條很細的生長線,并指出這些生長線實際上可能是每天生長周期的標志。威爾斯研究了產于泥盆紀和石炭紀保存良好的標本,他發現石炭紀珊瑚年生長線為385—390圈,而泥盆紀珊瑚則有400圈左右(385—410條之間)。這與用天文學方法求得的各地質時期每年的天數大體相等。

      成因復雜,地球自轉動能或被潮汐消耗

      地球自轉變慢雖然證據確鑿,但原因卻很復雜。除了地殼運動,被廣泛提及的一點是天體之間的摩擦。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顆星球,自轉速度受到太陽系中各行星運轉及其相互引力的影響,專家表示,太陽和月亮的潮汐力作用引起了摩擦,產生的熱量被耗散掉,消耗了地球自轉的動能,使得其轉動變慢。

      另外,在20世紀20年代,天文學家發現了地球自轉周期性變化的一些規律,由于地球上的季節性氣流和洋流的運動,造成了地球自轉在春季慢一些、在秋季快一些。此外,地表河流、水汽侵蝕,甚至人類活動都會對地球自轉產生影響。

      偶然因素:加快

      地震使自轉時間出現微秒級變化

      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島附近海域發生8.9級地震(后修正為9.0級),這次日本地震是1900年以來第5大強震。在果殼網的一篇關于這次地震的文章中指出,根據美國宇航局(NASA)地球物理學家葛羅斯(Richard Gross)的計算,它導致地球每天的自轉時間減少了1.6微秒。有心的讀者應該還記得,類似的情況在2010年智利地震之后也出現了,當時的計算結果是地球自轉時間減少1.26微秒。而2004年發生在蘇門答臘的地震,則使得地球自轉快了6.8微秒。

      一般我們想象中的地球是一個光滑精致的球體——珠穆朗瑪峰的海拔高度(8848米)只相當于地球半徑(6400千米)的千分之一,我們手中的乒乓球都比地球表面粗糙得多。不過,地球并不是一個完全不變形、強度無限大的剛體玩具。眾所周知的“板塊構造學說”就認為整個地殼是個支離破碎的結構,并且各部分還在不停地相互擠壓沖撞。我們所見到的高原山峰、巨大海溝就是板塊運動的杰作。地震也是這種運動的形式和后果之一。

      地震為什么會使地球自轉加快?文章中這樣解釋,對于旋轉的地球來說,其自轉速度的快慢跟它的轉動慣量有關。簡單的來說,轉動慣量就是質量乘以半徑的平方。地殼運動(包括地震)會影響地球內部的物質分布。一般來說,正如水向低處流,物質傾向于向地心方向運動,這樣地球的轉動慣量就會減小,從而使地球的轉動速度加快。

      閏秒調整

      一秒的代價

      正像我們前面所說,因地球自轉速度在不斷減慢,依地球自轉而訂的世界時與原子時有時無法保持一致。為此,人們發明了調整方法,令時間保持準確。

      全世界有那么多定位衛星,還有數不勝數的基于時間提供服務的機構,要讓世界各國在同一個瞬間增加一個閏秒,絕非易事。稍有疏忽,電腦、手機、空中交通管制和金融交易市場就會因時間誤差而導致混亂。而且,基于閏秒出現的無規律性和不可預知性,要在設備上預留“置閏”設置也非常麻煩。總而言之,為了多一個“嘀嗒”,全世界要多付出許多人力財力成本。更難的是,隨著全球化的深入,一旦有一兩個國家拒絕采用閏秒、或者沒有精確完成置閏,許多高精度系統就無法在全世界范圍內實現銜接。

      不“閏”行不行,今年或見分曉?

      既然閏秒的代價不小,那么取消閏秒,擯棄由地球和太陽構成的“天然大鐘”,在軍事、商業、科學測繪等各個領域徹底采用原子時行不不行?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原臺長、上海市天文學會名譽理事長趙君亮曾在接受采訪使表示,如果取消閏秒,完全按照原子時生活,將“割裂人類生活的時間與大自然之間的內在聯系。”有人這樣描述原子時:“作為科技進步的產物,全面采用原子時,意味著人們可以完全擺脫地球自轉與日月更替,孤獨地奔跑在向前的路上。”

      根據國際計量局測算,如果沒有閏秒,約5000年后原子時將和世界時差1小時。在更遙遠的未來,原子時意義上的正午,對應的景象則是滿天星斗,這樣一來,許多歷史記載中的“某年某月某日某時,發生某事件”,將很難令后人理解,因為“某時”在彼時,對應的已經是完全另外一副景象。“這種局面意味著人類對于伴隨自我進步的‘時間文化’的一次拋棄”。

      閏秒是去是留?這場爭論從1999年開始持續至今,在2012年1月的國際電信聯盟無線通信全會上,決定把“最后決定時刻”推遲到今年。

      專家分析,用“閏分”或“閏時”來取代閏秒可能是個比較好的折中方案。如采用閏分,大約100年調整一次;閏時則是5000多年調整一次。比起每隔若干年就要調整一次的閏秒,這樣至少不太折騰。

    相關文章

    美航天局:一顆小行星有2%的概率在2032年撞擊地球

    央視記者當地時間2月15日獲悉,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近地天體研究中心(CNEOS)表示,一顆名為“2024YR4”的小行星在2032年撞擊地球的概率為2%。目前關于“2024Y......

    量子領域“時間之箭”可雙向流動

    在人們的認知中,時間是單向流動的,總是從過去流向未來。但如果時間的流向并不像人們所認為的那樣固定不變,而是可以向前或向后流動,那會怎樣?英國薩里大學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從理論上看,某些量子系統中......

    地球云層面積縮小加劇全球變暖

    據《科學》報道,在近日舉行的美國地球物理學會會議上,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戈達德空間研究所的科學家報告稱,過去20年,全球反射太陽光的云層覆蓋面積縮小到了一定程度,使得更多光線進入地球,并加劇......

    學者研究發現連續時間動態系統的優化策略

    廣東工業大學自動化學院教授謝勝利團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成功利用離散時間獎勵指導發現連續時間動態系統的優化策略。相關成果近日發表于《國家科學進展(英文)》。......

    研究團隊揭示太陽日冕自轉新規律

    記者24日從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人員近期與合作者一道,在日冕徑向較差自轉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突破,這對弄清日冕自轉隨高度變化的規律性及其時間演化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相關論文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

    我國科研團隊在早期地球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地球區別于太陽系其他巖石行星的一個重要特征是表面的海陸二分。海陸格局控制著地表的物質循環,是形成動態、多樣的地表環境的關鍵因素,對支撐復雜生命系統至關重要。地球之所以有海陸二分是因為其地表高程變化足夠......

    科學家提出新假設:4億多年前地球曾被“光環”圍繞

    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團隊開展的一項新研究顯示,約4.66億年前,當地球與一顆小行星擦肩而過時,地球的引力撕碎了小行星,產生的碎片可能在地球赤道之上形成了一個類似土星環的光環。這個環或許存在了數千萬年,并......

    小行星來襲預警我國首次開展接力追蹤觀測

    北京時間2024年9月5日0時39分,一顆直徑約1.2米的小行星以20千米/秒左右的速度闖入地球大氣層,在菲律賓東北側約25公里高度處解體爆炸。我國監測網首次對預警小行星開展接力追蹤觀測,標志我國小行......

    地球深部的氮來自哪里?浙大團隊揭開謎底

    作為太陽系中最豐富的元素之一,氮是生命起源、生物圈形成和演化所必需的元素。研究表明,地幔是地球上氮的主要儲庫,氮在地球表面和地幔之間的循環影響著大氣演化、氣候變遷以及地球的宜居性。那么我們不禁要問,深......

    我國科學家揭示7億年來地球自轉階梯式減速過程

    科技日報成都8月12日電(劉俠記者滕繼濮)12日,記者從成都理工大學獲悉,該校沉積地質研究院馬超教授帶領大數據沉積團隊結合地質記錄和天文計算,首次從地質記錄中重建出過去7億年至2億年前地球自轉減慢的過......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