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年來第26次增加閏秒地球自轉為什么“不趕趟兒”
在很多門類的化石的表壁上,有類似樹木“年輪”的痕跡,被稱為古生物鐘,可以用來當作計時器。根據“古生物鐘”的研究發現,地球和自轉速度在逐年變慢。 1月12日,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預告, 2015年6月30日(格林尼治時間)實施一個正閏秒,全世界的鐘表都需要撥慢一秒鐘。 閏秒并不罕見,從1972年至今,已經進行了25次閏秒的調整。為什么要閏秒?在這幾天各種媒體的密集科普中,我們得知,地球自轉變慢,日子越變越長,“世界時”與“原子時”出現了“鐘差”,需要調整統一,不然大約幾千年以后,人類的使用時間將與自然時間出現近1小時的“時差”——太陽的東升西落將推遲一個小時。 地球自轉為什么“不趕趟兒”了?“地球實際是個每時每刻都在變化的不安分的調皮孩子”,有學者這樣形容地球的自轉,引起這些變化的原因多種多樣,從科學家們已經發現的“蛛絲馬跡”中,我們一起來探究地球自轉的“秘密”。 長期趨勢:變慢 大約100年后,地球上每天增加1.8毫......閱讀全文
43年來第26次增加閏秒-地球自轉為什么“不趕趟兒”
在很多門類的化石的表壁上,有類似樹木“年輪”的痕跡,被稱為古生物鐘,可以用來當作計時器。根據“古生物鐘”的研究發現,地球和自轉速度在逐年變慢。 1月12日,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預告, 2015年6月30日(格林尼治時間)實施一個正閏秒,全世界的鐘表都需要撥慢一秒鐘。 閏秒并不罕見,從1972年
每日時間變長了?氣候變化或干擾地球自轉
來自瑞士和美國等國家的科學家,利用人工智能(AI)技術監測了氣候變化對地球自轉的影響。根據研究結果,他們認為,人為造成的氣候變化正在不斷擾亂地球的自轉,導致每日時長(即日長)變長。隨著氣候變化加劇,這一趨勢還將加速。相關論文發表于近日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雜志。2016年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
快節奏生活,地球自轉為何也在“趕時間”?
長期來看,地球自轉趨于變慢,科學家預計再過1億年,一天可以增加半小時;而在稍短的時間尺度內,比如未來幾萬年或幾十萬年,隨著月球的潮汐力減弱等,地球自轉減速則會趨緩。 8月25日,第二屆中國空間科學大會在山西太原舉辦。會上,原子鐘作為一個重要話題被提及。 作為最精確的計時工具,原子鐘在人類計時史上
1秒3年,地球自轉竟因它減慢
氣候變化可能會改變人類的計時方式。3月27日發表于《自然》的一項分析預測,融化的冰蓋正在減緩地球的自轉速度,以至于下一個閏秒將被推遲3年。論文作者之一、美國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地球物理學家Duncan Agnew說:“融冰足以使海平面上升,以至于我們可以看到地球自轉速度受到了影響。”閏秒是1972年
中國計量科學院專家解惑:今年全球為何多一秒
近日,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宣布,中國將在北京時間2012年7月1日的7點59分59秒和全球同步進行閏秒調整,屆時會出現7∶59∶60的特殊現象,2012年將因此多出一秒。 為什么會有閏秒調整?閏秒調整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影響嗎?本報記者專訪了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時間頻率研究所守時實驗室主任張愛敏
2012年年中閏秒國家授時中心準備就緒
近日,國際地球自轉服務組織(IERS)宣布在現行的國際標準時間—協調世界時(UTC)時間2012年6月30日午夜加一閏秒(即北京時間2012年7月1日早8點),當天23:59:59的下一秒記為23:59:60,然后才是第二天的00:00:00。 閏秒是為讓原子鐘時間與地球
全球變暖導致的極地融冰增加可能會影響全球計時
《自然》雜志27日發表的一篇論文指出,全球變暖導致的極地融冰增加可能會影響全球計時。格陵蘭和南極洲的融冰可能讓地球角速度(角度位置隨時間變化的速度)減慢的速度比之前更快。為此,協調世界時(UTC)可能比原來晚3年才需要添加一個負“閏秒”。世界上有兩種常用的時間計量系統:基于地球自轉的世界時,基于原子
“大廠”呼吁廢除閏秒,專家:不能一蹴而就
近日,Google、微軟、Meta 和亞馬遜呼吁廢除閏秒,已得到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和國際計量局贊同。國際電信聯盟決定將于2023年的通信大會上再次對閏秒的存廢議題進行研究表決。為何要廢除閏秒?廢除閏秒是否可行?日前,就這些問題,記者獨家專訪了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研究員董紹武、中國科學院計算技
2035年起將暫停在時鐘中增加閏秒
據《自然》消息,世界上最重要的計量機構決定,將從2035年起暫停在官方時鐘上增加“閏秒”以使其與地球自轉同步的做法。 11月18日,世界各地的政府代表在巴黎城外舉行的計量大會(CGPM)上做出了這一決定。這意味著從2035年或更早的時間開始,天文時間(稱為UT1)將被允許與協調世界時(UTC)
地球自轉持續加速,不久的將來再次打破最短一天的紀錄
近日,外媒報道稱,2022年6月29日或成為人類發明原子鐘以來歷史上最短的一天。假使地球繼續以更快的速度自轉,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再次打破這一紀錄。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8月8日報道,由國際天文聯合會和國際大地測量學與地球物理學聯合會共同創立的機構——國際地球自轉服務(IERS)宣布,2022
研究顯示地球自轉變快-我們要“加速”過新年了?
今年年初,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時間頻率組等機構的研究人員表示,從2020年的年中以來,地球的自轉速率呈加快的趨勢。我們知道,地球自轉會逐漸變慢,怎么突然變快了呢?難道說地球也想讓2020年快點過去,早些進入2021年? 潮汐使地球自轉變慢 地球為什么會有自轉?在太
閏秒去留懸而未決
1閏秒不過一眨眼的工夫。然而一項期待已久的關于是否放棄這些偶然時間插入物(旨在確保官方時間與地球自轉同步)的決定卻又至少要被拖延8年了。 在11月于瑞士日內瓦舉行的世界無線電通信大會上,各國代表未能就閏秒的成本是否大于效益達成一致,國際電信聯盟(ITU)宣布將作出這一決定的時間推遲至2023年
地球自轉打破人類發明原子鐘以來最短一天的紀錄
近日,外媒報道稱,2022年6月29日或成為人類發明原子鐘以來歷史上最短的一天。假使地球繼續以更快的速度自轉,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再次打破這一紀錄。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8月8日報道,由國際天文聯合會和國際大地測量學與地球物理學聯合會共同創立的機構——國際地球自轉服務(IERS)宣布,2
格林威治時間存廢之爭:背后存在巨大利益考量
由于地球自轉速度并不均勻,原子時與世界時之間存在差距,每隔一兩年,都要用閏秒對原子時進行修正。CFP 國際電信聯盟將在一個月后最終宣布是否用原子時取代格林威治時間。激烈爭論的背后是巨大的利益考量 說起格林威治時間有可能被取代,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下稱國家授時中心)時頻基準
科學解讀閏秒:世界為啥“多”一秒
回放: 這兩天,“閏秒”可謂在網絡和朋友圈爆紅。北京時間7月1日7時59分59秒之后,人們會經歷一個特別的7時59分60秒。這一刻,全世界的鐘表將撥慢一秒鐘。幾乎所有人都在期待這一刻的來臨。 疑問: 什么是閏秒?它是如何產生的?閏秒的調整會對人類帶來哪些影響? 解答: 今年,全球將迎
閏秒將在2035年取消!
負責協調世界時的國際計量局(BIPM)表示,科學家和政府代表18日在法國舉行的一次會議上投票決定到2035年取消閏秒。 BIPM時間部門負責人帕特里齊亞·塔維拉表示,這項“歷史性決定”將允許“秒數連續流動,而不會出現目前由不規則閏秒造成的不連續性。” 什么是閏秒? 為確定時間,世界上有兩種
多國科學家提議每600年增加1小時替代閏秒
10,9,8,7,6,5,4,3,2,1,再一次1,新年快樂。(圖片來自英國《新科學家》雜志) 北京時間12月20日消息,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由于地球的自轉正逐漸變慢,計時組織決定給2008年12月31日多加一秒,以使時針和宇宙時間保持同步。但最近有多個國家的科學家提議,人類不應該每隔數
全球通用時間標準存誤差-極有可能被廢除
“格林尼治時間”是否應該被“原子時”替代,明年全球將作出投票,極有可能被廢除。作為全球通用的時間參考標準,格林尼治時間已經使用120多年。自1958年人類啟動原子時以來,兩種時間以各自的速率向前奔跑,兩者的偏差也在不斷加大。從1958年至今,“世界時”和“原子時”一直在賽跑,“世界時”已經慢了3
元旦多一秒現象系“閏秒”所致
“多希望世界給我多一分鐘、多一秒鐘,讓我再好好愛你……”歌詞里曾苦苦哀求的一秒鐘,真的可以實現了。因為,2016年還真的多出了“1秒”。 這多出的“1秒”將加在格林尼治時間12月31日23時59分后,通過增加閏秒實現。由于北京處于東八時區,所以將在2017年1月1日7時59分59秒后面增加1秒
原子時擬取代格林尼治時間作為計時標準
格林尼治時間以英國首都倫敦市郊格林尼治天文臺命名,作為全球通用的時間參考標準已使用120多年。如今,這一以地球自轉為依據的“世界時”可能由以原子振蕩周期為依據的“原子時”徹底取代。全球50多名研究人員11月3日聚集倫敦,探討結束時間計量系統“雙軌制”的可能性。 上世紀70年代一項國際
南極冰川融化讓地球長腫塊-或改變自轉速度
據參考消息5月16日報道,【德國《明鏡》周刊網站5月14日報道】題:GPS測繪:地球長出腫塊 氣候研究者早已對南極洲冰川融化將帶來的嚴重后果發出警告。但他們未曾考慮到的是,南極冰雪消融使地球出現隆起,甚至改變了地球自轉。 英國紐卡斯爾大學格雷絲·尼爾德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專業刊物《地球與行星
“表里不一”的地球:-內核自轉速率竟快于地表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6/481858.shtm 是什么導致了地球內核的差速旋轉?專家指出,在外部力矩作用下,地球內核會相對于地幔轉動,使得內核自轉與地球的自轉速率不一樣。這個外力可能來自地球磁場與內核的耦合及地幔與內核的重力耦
開創性實驗測量地球自轉對量子糾纏的影響
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開創性實驗,測量了地球自轉對量子糾纏的影響。這項14日發表在《科學進展》雜志上的研究,突破了基于糾纏的傳感器中旋轉靈敏度的界限,將為進一步探索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的交叉點奠定基礎。 光學薩格納克干涉儀在測量旋轉時已經非常靈敏,但是基于量子糾纏的干涉儀具有進一
開創性實驗測量地球自轉對量子糾纏的影響
薩格納克干涉儀2公里長的光纖纏繞在邊長1.4米的方形鋁制框架上。圖片來源: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科技日報北京6月16日電?(記者張佳欣)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開創性實驗,測量了地球自轉對量子糾纏的影響。這項14日發表在《科學進展》雜志上的研究,突破了基于糾纏的傳感器中旋轉靈敏度的界限,將為進
地球自轉能產生能量嗎?物理學家對此存在分歧
近期物理學家提出一個創新性觀點:地球在其自身磁場中自轉的能量可以用于發電。實驗表明,一種特殊的磁性材料有助于利用地球自轉產生的能量。但并非所有人都相信這一說法。相關研究成果3月19日發表于《物理評論研究》,并于加利福尼亞州阿納海姆舉行的美國物理學會會議上進行了展示。研究人員說,這一發現雖然具有爭議性
我國科學家揭示7億年來地球自轉階梯式減速過程
科技日報成都8月12日電(劉俠記者滕繼濮)12日,記者從成都理工大學獲悉,該校沉積地質研究院馬超教授帶領大數據沉積團隊結合地質記錄和天文計算,首次從地質記錄中重建出過去7億年至2億年前地球自轉減慢的過程。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上。在地質歷史時期,由于地月引力產生的潮汐作用使得地球自轉減
我國科學家揭示7億年來地球自轉階梯式減速過程
12日,記者從成都理工大學獲悉,該校沉積地質研究院馬超教授帶領大數據沉積團隊結合地質記錄和天文計算,首次從地質記錄中重建出過去7億年至2億年前地球自轉減慢的過程。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上。在地質歷史時期,由于地月引力產生的潮汐作用使得地球自轉減速現象一直存在。但是地質歷史時期地球自轉減
地球自轉變化與液核磁流體波起源的物理機制研究新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研究人員通過對經典的液核磁流體動力學理論的深入研究,首次給出了核幔邊界電磁力(Magnetic force)-浮力(Archimedes force)-科里奧利力(Coriolis force)相互作用下的赤道受限流體波(稱為eMAC波)的分析解模型,并推導出描述該波物
冰雪消融讓一天變長,研究稱全球變暖致地球自轉變慢
本周,多國研究人員共同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全球變暖趨勢引起的兩極冰雪加速消融正減緩地球自轉速度,地球上的一天也因此變長。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15日刊載相關研究報告顯示,由于格陵蘭島和南極等地的冰雪加速消融,地球赤道附近的海水增加,導致地球自轉變慢。報告作者之一、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教授貝內迪克特
地球可隨時間推移自我調節溫度
冰河時代、太陽輻射變化、強烈的火山活動……地球的氣候經歷了如此多的外部劇烈變化,為什么生命能一直存活下來?近日發表在《科學進展》雜志上的一項研究表明,即使經歷了氣候的戲劇性變化之后,地球也能夠在巨大的時間尺度上(平均在10萬年左右)調節和穩定自己的溫度。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地球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