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周宗權研究組基于自主加工的激光直寫波導,實現了光子偏振態的可集成固態量子存儲,存儲保真度高達99.4±0.6%,顯著推進了可集成量子存儲器在量子網絡中的應用。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科學通報》和《物理評論快報》上。
稀土摻雜晶體作為一種性能優異的固態量子存儲介質,能夠結合多種微納工藝制備出可集成的量子存儲器。然而,已有的可集成固態量子存儲器均無法實現偏振態的量子存儲,這是由于稀土摻雜晶體的光吸收一般是依賴于偏振態的,并且其微納波導結構也不支持任意偏振態的傳輸。
研究人員首先采用光譜燒孔技術測定替位二銪離子的準確能級結構,再結合研究組原創的“無噪聲光子回波”量子存儲方案克服替位二銪離子的弱吸收問題,最終基于單次通過的單塊晶體即實現了偏振態的量子存儲。該工作提出并證實了替位二銪離子可實現偏振態的量子存儲,這一成果發表在《科學通報》上。研究組進一步利用飛秒激光直寫技術在摻銪硅酸釔晶體中加工出凹陷包層波導。這種波導可以支持任意偏振態的低損耗傳輸,再結合電場調制的原子頻率梳量子存儲方案,成功地基于波導結構實現了偏振態的量子存儲。其量子存儲保真度達99.4±0.6%,驗證了這一可集成器件的高可靠性。這一成果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
這項研究為基于偏振編碼構建量子網絡奠定了基礎,同時為可集成器件的噪聲抑制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濾波自由度,對于可集成量子存儲的實用化具有重要的意義。審稿人高度評價該成果:“首次展示了硅酸釔晶體中激光直寫波導與偏振編碼的兼容性……顯然處于最先進的技術水平,具有最高的復雜性和技術性”。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光燦團隊在可集成量子存儲領域取得進展。該團隊李傳鋒、周宗權研究組基于團隊原創的無噪聲光子回波(NLPE)方案,將可集成量子存儲器的存儲時間從10微秒級提升至毫秒級......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光燦團隊在量子網絡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周宗權、柳必恒等基于多模式固態量子存儲和量子門隱形傳送協議在合肥市區實現了跨越7公里的非局域量子門,并演示了分布......
近日,記者獲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網絡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基于固態量子存儲實現跨越7公里的分布式光量子計算。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通訊》上。該團隊李傳鋒、周宗權、柳必恒等......
圖為安徽省合肥市本源量子計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的量子計算機組裝與測試實驗室。在本源量子的量子計算機組裝與測試實驗室,安徽省量子計算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本源悟空”云服務研制團隊負責人趙雪嬌在介紹......
7月20日,2024中國量子計算產業峰會暨量子計算開發者大會在廣州黃埔舉行。年逾8旬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郭光燦應邀參會,并為年輕的后備人才頒獎——第三屆中國計算機學會(CCF)“司南杯”量子計算編程挑戰賽......
要克服量子信息長距離傳輸時的丟失難題,一種方法是將網絡分成更小的部分,并用共享量子態將它們全部連接起來。這就要求量子存儲設備必須能與另一個允許創建量子信息的設備“對話”。英德兩國研究人員首次創建了這樣......
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測量的基礎研究中取得重要實驗進展。該團隊李傳鋒、項國勇、侯志博研究組與復旦大學朱黃俊教授合作,首次實驗演示一組不等價的相互無偏量子測量具有不同信息提取能力。該研究成果于2024年2......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在基于簡并腔中渦旋光子的拓撲量子模擬上取得新進展。該團隊李傳鋒、許金時、韓永建等人利用簡并光學諧振腔內的渦旋光子構建非厄米人工軌道角動量晶格,觀測到了非厄米奇異點。該成果......
記者16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董春華教授及合作者鄒長鈴等提出一種普適的微腔色散調控機制,實現了光頻梳中心頻率和重復頻率的實時獨立調控,并應用于光學波長的精密測量,將波長的測量精度......
記者16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任希鋒研究組與國外同行合作,基于光量子集成芯片,在國際上首次展示了四光子非線性產生過程的干涉。量子干涉是眾多量子應用的基礎,特別是近年來基于路徑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