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財政下撥20億元自然災害生活救助資金
近期,遼寧、吉林、山東、河南、四川、云南、陜西、甘肅等地發生嚴重洪澇、泥石流災害,給災區群眾生產生活造成了較大影響。 為幫助地方做好洪澇、泥石流災害受災群眾生活救助工作,8月31日,財政部會同民政部下撥自然災害生活救助資金20.05億元,用于受災群眾緊急轉移安置、倒塌住房恢復重建和向因災死亡人員家屬發放撫慰金等方面。 ......閱讀全文
泥石流災害預判與綜合防控關鍵技術讓泥石流災害可預測
自然資源部的最新消息顯示,全國現有地質災害隱患點28.8萬余處,潛在威脅1600萬人,受調查手段和精度限制,尚有大量地質災害隱患沒有發現。 20年前,在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以下簡稱成都山地所),有一支團隊一直“與災共舞”,圍繞泥石流災害預判與綜合防控關鍵技術難題展開攻關,先后建
《科學》刊文關注中國泥石流災害
11月5日出版的《科學》雜志刊登一篇長篇報道,以先前發生在中國甘肅舟曲的特大泥石流為例,詳細記述了泥石流災害發生的歷史及其各種形成因素。 文章援引了多位地質學專家的研究并指出,舟曲泥石流的發生存在可預見的先兆,并且舟曲地區在歷史上也發生過多次泥石流。此外,雨季、礦物開采、地震以及災害
云南貢山特大泥石流災害成因初步查明
中新網怒江8月20日電(記者?田洪?張丹)云南省貢山縣20日通報稱,經過相關專家的考察,初步斷定“8.18”云南貢山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為滑坡阻斷溪溝后潰決形成。 據介紹,今年3月以來,貢山縣降雨較往年明顯偏多,1至7月降雨量為1711.4毫米,比去年同期多957.
注意!洪澇災害帶來的,不止泥石流
暴雨洪水除了帶來泥石流、滑坡等災害,對水質也產生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水源污染: 泥石流帶來的大量泥沙、巖石等固體顆粒會懸浮在水中,導致水體渾濁。這些懸浮物會影響水的透明度,降低水質,甚至阻塞水源。此外,泥石流還可能攜帶有害化學物質、有機物和微生物,進一步污染水體。
泥石流災害風險評估新方法——水文響應單元
災害風險研究是當前國際減災領域的研究熱點與難點。此前在區域泥石流風險評價過程中,較少考慮承災體的暴露性,同時區域尺度的災害評價單元多采用網格單元、均質單元或行政單元,不能有效反映基本水文過程的綜合地貌完整性,對區內孕災條件的體現也不明顯。近期,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鄒強、研究
民政部完成舟曲山洪泥石流災害現場核查評估
根據國務院的安排部署,8月16日至18日,民政部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和科研單位派出的12名專家,經過3天的艱苦努力,完成了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現場核查評估工作。 據悉,為準確評估災情,為下一步災后重建提供依據,民政部國家減災中心派出了技術力量,與甘肅省、州、縣各
日本京都大學開發出泥石流災害高精度預測技術
今年8月,日本廣島市區受暴雨影響發生大型泥石流災害,造成數十人遇難、數千幢房屋受損的嚴重后果。泥石流的精準預測成為防災科研人員面臨的重要課題。 據《日刊工業新聞》報道,京都大學副教授小杉賢一朗的研究小組近期開發出通過評估泥石流發生前的降雨量數據預測泥石流發生可能性的數學模型。該模型利用降雨
成都山地所在泥石流災害評估研究方面提出新思路
2017年8月8日,世界自然遺產——九寨溝突發震級為Ms 7.0的走滑型強震,震源深度為20km(33.20°N, 103.82°E),造成25人遇難。地震誘發數以千計的同震滑坡,為泥石流提供了豐富松散固體物源,增大泥石流的危險性。因此,如何在無長期監測數據的情況下,快速準確評估震后次生災害對保
“泥石流院士”崔鵬:用科學讓更多人免受災害
不愛談個人,只想講團隊。不愿回顧過去的成績,只想提研究的進展。話危險,他覺得太矯情。聊辛苦,他說大家都一樣。戴著一頂安全帽就扎進了災區,日日夜夜和泥石流打交道,一眨眼就是30年。 他是崔鵬,中國第一位“泥石流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長期從事泥石流研究,為我國
四川汶川縣兩地突發山洪泥石流災害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585.shtm
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緊急趕赴舟曲考察特大泥石流災害
8月7日22時許,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縣城北面的羅家峪、三眼峪流域突降強暴雨,引發了特大泥石流災害。泥石流由北向南先掩埋三眼村、月圓村和春場村,然后從城關鎮穿過,摧毀了沿途的樓房民居,最后流入并堵塞了白龍江,造成沿河街道和房屋被淹。截至8月15日16時,該災害共造成1248人
專家稱生態破壞是造成舟曲泥石流災害重要原因之一
8月15日,一名穆斯林兒童在山東省郯城縣馬頭鎮清真寺哀悼甘肅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遇難同胞。 為表達全國各族人民對甘肅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遇難同胞的深切哀悼,國務院決定,8月15日舉行全國哀悼活動,全國和駐外使領館下半旗志哀,并停止公共娛樂活動。 “我們如果總是把災害簡單地歸咎于自然,逃避責
記中科院東川泥石流觀測研究站
實時測量泥石流的沖擊力 東川泥石流觀測研究站供圖 在世界泥石流研究中,時常會出現這樣一組英文:“Dongchuan Model”。這個由中國科學院東川泥石流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東川站)開創的東川泥石流綜合治理體系被外界總結為“東川模式”。 被譽為“泥石流的天然博物館”的云南省小江地區,是世界上最
大國科學家丨“泥石流院士”崔鵬:40年逆行守護生命
今天(31日)的《大國科學家》系列報道,我們一起來認識稱為“泥石流院士”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崔鵬。每當重大災害發生,他總是帶著團隊逆行進入災害現場,認真記錄分析當地的地質、地貌、水文特征和泥石流留下的痕跡。1982年大學本科畢業,40年來,崔鵬的足跡踏遍了祖國無數地質災害的現場,為我國防災減災工作作
為預見次生災害提供技術支撐
8月8日晚,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地震發生第一時間,中科院成都山地所重大泥石流減災團隊的相關專家先后奔赴災區,深入進行次生山地災害調查與評估,并提出防災減災對策。 讓人們免遭次生災害威脅 “災害發生后,我們必須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成都山地所相關人員介紹。《中國科學報
近期泥石流與水電站無關系
近期泥石流示意圖 ■?對話動機 近來,甘肅舟曲、隴南、四川映秀、云南貢山等地連續發生泥石流災害。 泥石流頻發,是自然災害還是自然環境被破壞的因素?泥石流為何在今年頻發?是否可以提前預知?地質災害高發是否會成為一種趨勢?地質災害防治如何面對一系列新問
遇到泥石流,怎樣正確逃跑
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大規模災害性極端氣候頻發,加之汶川地震等地質災害的影響,我國尤其是西南山區的山洪、泥石流災害具有加重趨勢。引導民眾了解泥石流基本概念、形成條件,提高泥石流防災意識有助于防治和減緩泥石流所帶來的災害。 ■白露 泥石流通常發生在山區或者其他溝谷深壑等險峻地區,因暴雨、
汶川地震重災區地質災害集中暴發-面臨二次重建
8月16日,汶川映秀鎮新城全貌,水位略有下降。8月13日暴發的泥石流截斷岷江,新城被淹,那時距離交付只有10多天。都江堰龍池鎮栗坪村余慶秀家的樓房被泥石流灌進半邊屋子,地震前那里未發生過泥石流。龍池鎮南岳村被掩埋的農家樂。 ■?核心提示 在今年汛期大暴雨誘發下,汶川地震重災區的地質次生災害集中暴
北林大團隊調查京郊山洪泥石流成因
6月18日,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石陽溝一帶突降暴雨,并與該區附近的短歷時暴雨復合,形成了大規模山洪泥石流災害(簡稱“6·18”泥石流)。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聞訊后,隨即組織學院山地災害研究團隊于次日抵達災害現場,就山洪泥石流成因展開詳細盤查。 現場調查結果表明,雖然植被恢復后,北京地區山洪
科學家把脈“最難建的鐵路”-挺進“魔鬼”川藏線
在318國道川藏線康巴高原折多山段拍攝的恰似“銀蛇”舞動的盤山公路 52歲的游勇是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總工程師,形象地說他就像是給山地瞧病的“大夫”,其診斷對象是我國山區地質災害,專治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疑難雜癥”。如今,他迎來了從業以來最為棘手的一個“病例”:給川藏鐵路沿線的山
李長江:建立泥石流預報預警系統的思考與嘗試
應把減災工作重點放在災前而不是災后,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這是政府部門和專家的共同責任。筆者認為,建立泥石流預報預警系統與群測群防結合的防災體系是減少人員傷亡的一個有效途徑。 2010年5月以來,我國四川、甘肅、重慶、云南、貴州、江西、浙江、福建、廣東等省(市)相繼遭受暴雨災害,并
蘭大方案精準“狙擊”西部泥石流
團隊在泥石流溝進行現場調查測量 實驗平臺立面示意圖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事件增加,加上汶川地震后甘肅南部山區整體松動,重大、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開始頻頻光顧生態脆弱的西部,尤其是甘肅。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馬金珠團隊經過10年研究,完成“甘肅典型山洪泥石流災害多尺度風險評價與防治
成都山地所小流域水文地質災害鏈防控減災技術取得進展
近年來,頻發的強烈地震、特大暴雨、特大山洪泥石流等災害,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針對山洪泥石流等水文地質災害鏈形成機理和防控減災技術等方面的研究難點,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崔鵬主持的四川省科技支撐項目“小流域水文地質災害鏈判識、評估和監測預警關鍵技術研
利用雨量記錄儀進行泥石流的預測
泥石流,是一種對人們危害很大的自然災害,每年都有因為泥石流造成人們死亡,因此,對于泥石流假如可以很好的預測,那么就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死亡,雨量和泥石流的發生有很大的關系,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利用雨量記錄儀進行泥石流的預測。獲取誘發泥石流災害的前期雨量是開展泥石流災害預測、預報和預警等工作的前提。前期
穆興民:舟曲之鑒,怨“天”亦憂“人”
8月7日深夜,在甘肅省舟曲縣城北面的三眼峪溝和羅家峪溝發生了特大泥石流,導致舟曲縣城千余人遇難,數百人失蹤,近半樓房被淹,造成震驚世界的舟曲“8·7”特大黏性泥石流災害。 目前,眾多分析認為地形地貌、地質、“5·12”汶川地震、長期干旱及高強度降雨等是舟曲“8·7”特大黏性泥石流災害
山區小流域山洪泥石流精細化數值預報研究獲進展
山區小流域山洪泥石流精細化預報涉及降雨-入滲-匯流-坡面、溝道物源起動-運動演進與成災等多物理過程耦合、時空關聯和學科交叉,一直是國際學術界的熱點和難點問題。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何思明團隊針對這一問題取得新進展。 在中科院基礎前沿科學研究計劃“從0到1”原始創新項目“山區小
專家考察認為舟曲泥石流物質多為文縣地震誘發
自8月7日甘肅舟曲暴發特大泥石流并導致特大災情發生后,中科院山地所緊急部署,派出山洪泥石流專家奔赴災區開展災情調查。 8月9日和12日,由中科院山地所泥石流研究室主任胡凱衡帶隊的第一批考察組和由山洪研究室主任陳寧生帶隊的第二批考察組分別趕到災害現場,對泥石流最為嚴重的三眼峪溝和羅家峪溝泥
10月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510起-致9人死亡6人受傷
據自然資源部微信公眾號消息,10月,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510起,造成9人死亡、6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43284.9萬元。11月,中南、西南等山地丘陵區應加強防范局地強降水引發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1-10月,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4626起,造成66人死亡、8人失蹤(河南鄭州“7·20”特
西南重大水電工程生態恢復整治研究觀覽
金沙江上游云南境內的泥石流溝 9月14日清晨,專家組一行從云南省東川市啟程,在崇山峻嶺中穿行,傍晚抵達溪洛渡電站。同行的專家告訴記者:“我們一直沿金沙江而行。江邊道路更加險峻,一天的行程無法抵達溪洛渡電站,只能選擇高速公路,雖看不見金沙江,但高速公路也是沿江而建的。”水電工程與生態
川藏交通廊道泥石流致災降雨過程獲成功監測
7月10日,由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牽頭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復雜山區泥石流災害監測預警與技術裝備研發”在西藏波密縣開展示范點建設,并成功監測到波密縣古鄉雪瓦卡村附近發生的泥石流致災降雨全過程。該次事件造成“達打橋”遭泥石流沖毀,國道318道路斷通。 據項目研發的泥石流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