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進化最快動物三代便可適應溫度變化
這種棘魚經過三代進化便可適應溫度的迅速變化 北京時間8月10日消息,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網站報道,科學家發現一種魚,經過三代進化便可適應溫度的迅速變化。 這是已經記錄的進化速度最快的野生動物。研究報告將發表在《皇家學會學報B》(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雜志上。該研究第一研究員洛凡·巴雷特說:“這是第一份通過實驗顯示某種野生動物能快速適應氣候變化的研究。”但這位英屬哥倫比亞大學進化遺傳學家警告,這一進化大躍進會付出很大代價:死亡率較高。 在他們的研究中,來自加拿大和歐洲的科學家把棘魚從海中撈出,然后把它們放入溫度逐漸降低的水池中,并對這些魚進行了為期3年的研究。他們發現,經過三代進化(每年一代),棘魚便可以在2.5攝氏度的水中生存,這一溫度低于它們祖輩的生存極限。 研究顯示,至少有些動物可能會經過快速改變在可能的氣候變化中幸存下來。之前的大部分氣候研究預......閱讀全文
科學家發現進化最快動物-三代便可適應溫度變化
這種棘魚經過三代進化便可適應溫度的迅速變化 北京時間8月10日消息,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網站報道,科學家發現一種魚,經過三代進化便可適應溫度的迅速變化。 這是已經記錄的進化速度最快的野生動物。研究報告將發表在《皇家學會學報B》(Proceedings of the Roy
Nature:解析腔棘魚基因-一窺生物演變
近日,生物學家表示,已解開“活化石”腔棘魚的DNA謎團,這種魚隱藏的古老身世,將有助科學家了解數億年前生物如何從海洋前進陸地。生物學家分析腔棘魚的基因組后發現30億個DNA“碼”,數量與人類相當。研究結果刊載于英國《自然》(Nature)期刊。 此一基因藍圖幾億年來出乎意料地改變甚少,顯示
“活化石”腔棘魚可以活到100歲
很少有動物活的和人類一樣長。但西印度洋腔棘魚(矛尾魚)可能是一個罕見的例外。這是一種瀕臨滅絕的魚類,它可以長達2米、重達100公斤。一項新研究發現,這種“水下巨獸”可能會活到100歲。日前,相關研究發表于《當代生物學》。 為了算出這個數字,研究人員計算了保存在法國博物館的腔棘魚鱗片上的微小環狀
“活化石”腔棘魚基因組被破譯
生活在非洲東部近海以及印度尼西亞近海的腔棘魚素有“活化石”之稱,被認為與陸地上行走的四足動物及人類的遠祖有親緣關系。日前這種“活化石”的基因組被日本科研人員破譯完畢。 日本東京工業大學等機構參與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22日在新一期美國期刊《基因組研究》上報告說,他們分別對生活在非洲東部坦桑尼
動植物正以進化適應氣候變化
聯合早報報道 因為全球氣候變暖,自然界的生物正面臨越來越大的生存壓力,英國幾份科學雜志最近發表報告指出,一些動植物正發揮“適者生存”的本能,通過改變自身生長規律來適應環境的改變。 英國《皇家學會生物學分會學報》的最新報告說,美國杜克大學研究人員觀察了落基山脈地區的芥末植株等植物從197
日本研究人員解讀“活化石”腔棘魚全部染色體組
日本研究人員日前成功解讀了有“活化石”之稱的腔棘魚的全部染色體組,由此發現腔棘魚具有與哺乳類和爬蟲類等陸地動物相同類型的基因,屬于魚類進化到陸地動物的中間類型。這一發現有助于弄清動物由海洋向陸地進化的過程。 腔棘魚是一種活動靈活、鰭呈肢狀的肉食魚類,約3.6億年前就已在地球上出現,被認為與
10年努力,Nature發布基因組里程碑式成果
腔棘魚,是一種具有歷史意義的魚類,有著讓人感興趣的過去。現在科學家們完成了對它的基因組測序,從而為人們了解從水生環境到陸地適應所發生的遺傳改變提供了豐富的信息。這一里程碑式的基因組研究論文被選作封面文章發表在4月18日的《自然》(Nature)雜志上。 該研究的領導者、美國Benaroya
研究揭示棘腹蛙染色體易位重排的起源和進化
染色體重排作為一種重要的突變形式,在物種形成和性染色體的形成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然而對其作用的機制和過程還存在諸多謎團。其中,染色體重排長期被進化學家認為可以引起重組抑制,并導致種群的遺傳分化。在三種主要的重排類型中,倒位所引起的重組抑制在很多物種中被驗證。但是目前還并不太明確相互易位這種重排類
國際最新研究揭示長棘毛唇隆頭魚如何感知膚色變化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生態學論文稱,研究人員揭示出長棘毛唇隆頭魚如何發現并監測它們膚色的快速變化。這項研究結果有助于進一步理解長棘毛唇隆頭魚的行為和演化,以及特定動物如何能快速適應它們的膚色。該論文介紹,快速改變膚色的能力在許多不同的動物中發生過多次演化,包括魷魚、兩棲
成都生物所等揭示氣候變化對棘胸蛙棲息地連通性的威脅
氣候變化深刻影響了自然種群的豐度、分布、物候及生理等。在氣候變化影響下,物種面臨著原有棲息地喪失或質量下降的風險,迫使它們遷移到新的棲息地。然而,棲息地破碎化會阻礙這一遷移過程,增加局部種群的喪失風險。由于兩棲動物擴散能力弱,氣候變化可能給它們帶來比其他陸生脊椎動物類群更嚴重的威脅。良好的棲息地
美用化學方法給相近魚類“換”腦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5月4日(北京時間)報道,美國科學家宣布,經由化學物質處理,一種處于胚胎狀態的魚類大腦可發育成近親魚類的大腦。研究同時發現,目前被廣泛認可的關于大腦進化的“后即大(Late equals large)”理論并不適用于該魚類。研究論文發表在5月3日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The-scientist:2013年度最熱基因組
新的一年即將來臨,The scientist雜志盤點了2013年度的高引基因組研究,讓我們看看今年又有哪些新解碼的基因組受到熱捧。 斑馬魚基因組 種屬:Zebrafish, Danio rerio 基因組大小:~1.41 billion base pairs 斑馬魚(Da
Science新聞:頭發的顏色由誰決定
不少人希望自己天生就擁有一頭亮麗的金發,科學家們發現,想要變成金發你只需要一個小小的遺傳學改變。研究顯示,一個關鍵區域的DNA堿基替換,可以改變特定基因的活性,進而影響頭發的顏色。 這項發表在Nature Genetics雜志上的研究,向人們展示了一個重要的發色決定機制。 皮膚和頭發的顏色對人
細粒棘球絳蟲形態
成蟲是絳蟲中最小的幾種之一,體長2~7mm,平均3.6mm.除頭節和頸部外,整個鏈體只有幼節、成節和孕節各一節,偶或多一節。頭節略呈梨形,具有頂突和4個吸盤。頂突富含肌肉組織,伸縮力很強,其上有兩圈大小相間的小鉤共28~48個,呈放射狀排列。頂突頂端有一群梭形細胞組成的頂突腺(rostellargl
斑馬魚
一、概述斑馬魚是生長在印度、巴基斯坦淡水河流中的一種硬骨魚(鯉魚),成年魚全身僅長4-5厘米,因全身橫向分布著一道一道褐色的斑馬線而得名。斑馬魚很容易在實驗室飼養,一般3個月就可以達到生殖成熟期,雌魚每次產卵200枚左右,一生可產卵數千枚,斑馬魚所產之卵經24小時即可胚胎發育成熟,仔魚期只有1個月。
首次測定南極抗凍魚基因組序列
近,包括美國東北大學H. William Detrich教授在內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首次測定了南極抗凍魚(Antarctic notothenioid fish)的基因組序列。他說,這一突破性成果,將闡明動物對寒冷水域獨特的進化適應性,將有助于揭示魚類如何應對海水溫度上升,由于氣候變化,預計接下
病魚魚體的鏡檢方法
鏡檢是在目檢不能確診疾病的情況下,用顯微鏡或解剖鏡對病原體作進一步的辨認。鏡檢的部位和順序與目檢基本相同。?????? 1、玻片壓展法:取被檢魚類器官或組織的一小部分,或一滴黏液、或一滴腸內容物等,置于載玻片上,滴少許清水或生理鹽水,用另一載玻片壓平,然后置于解剖鏡或低倍顯微鏡下觀察,辨認病原體。檢
新研究揭秘“從魚到人”的關鍵環節
這些新發現揭示了早期有頜類崛起的過程——最遲到4.4億年前,有頜類各大類群已經欣欣向榮;到了志留紀晚期,更多樣、更大型的有頜類屬種出現并開始擴散到全球,開啟了魚類登陸并最終演化成為人類的進程。 朱敏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一直以來,生命的起源和演化都是科學研究的重大課題之一。脊
《自然》發布基因測序驚人發現
導讀:羅里達州立大學的一項新研究讓研究人員得以窺探了從魚類、花到腫瘤,生物體是如何響應快速的環境變化而進化的。研究結果有可能會對包括氣候變化和癌癥治療在內的許多研究領域造成廣泛的連鎖效應。這一切都是因為孔雀魚(guppies)。 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生物科學教授Kimberly Hughes及研
最新發現:華南近海發現魚類新種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林強團隊在海龍目魚類資源與分類領域取得新進展,基于近岸海龍目魚類資源調查和系統分類研究,在我國南海和東海近岸海域發現了2個海蛾魚新種,分別命名為南海海蛾魚(Spinipegasus nanhaiensis?sp. nov.)和中華海蛾魚(Pegasus sinensis
PNAS封面文章報道昆明動物所兩棲類研究成果
?PNAS封面 8月3日的國際著名刊物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 Natl. Acad. Sci. U.S.A.)以封面文章形式(Tracing tectonic activity with frogs)發表了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關于棘蛙族類群揭示喜馬拉雅和東南亞地區重要地
新研究揭秘“從魚到人”的關鍵環節
這些新發現揭示了早期有頜類崛起的過程——最遲到4.4億年前,有頜類各大類群已經欣欣向榮;到了志留紀晚期,更多樣、更大型的有頜類屬種出現并開始擴散到全球,開啟了魚類登陸并最終演化成為人類的進程。 朱敏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一直以來,生命的起源和演化都是科學研究的重大課題之一。脊
云南孔骨魚化石:肉鰭魚類起源中國說再獲驗證
最早的現代型空棘魚——云南孔骨魚復原圖Brian Choo繪 作為肉鰭魚類的一支,空棘魚與陸生脊椎動物有著密切的親緣關系,在四足動物起源研究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朱敏等人,在云南昭通早泥盆世布拉格期地層中,發現了迄今為止最早的空棘魚化石——云南
食肉恐龍棘龍或為水生
?棘龍在水下捕獵一只大型的帆鋸鰩。此圖代表了保存在摩洛哥卡姆卡姆群中的北非生態系統。 圖片來自:Davide Bonadonna 棘龍或能適應水生生活方式。科學家的最新發現挑戰了原先認為大多數非鳥恐龍都限于陸地環境
細粒棘球絳蟲的形態
成蟲是絳蟲中最小的幾種之一,體長2~7mm,平均3.6mm.除頭節和頸部外,整個鏈體只有幼節、成節和孕節各一節,偶或多一節。頭節略呈梨形,具有頂突和4個吸盤。頂突富含肌肉組織,伸縮力很強,其上有兩圈大小相間的小鉤共28~48個,呈放射狀排列。頂突頂端有一群梭形細胞組成的頂突腺(rostellar
棘阿米巴蟲的形態特征
棘阿米巴蟲 棘阿米巴蟲是致病性的自由生活阿米巴,因其特殊的形態特征在屬級分類不難,但僅根據形態學特征鑒定到種較為困難。 棘阿米巴蟲是小的可致病的自由生活原蟲,有滋養體、包囊兩個時相。
食肉恐龍棘龍或為水生
?棘龍在水下捕獵一只大型的帆鋸鰩。此圖代表了保存在摩洛哥卡姆卡姆群中的北非生態系統。 圖片來自:Davide Bonadonna 棘龍或能適應水生生活方式。科學家的最新發現挑戰了原先認為大多數非鳥恐龍都限于陸地環境
棘豆根的形態介紹
薄葉棘豆多年生草本。 主根極粗壯,圓柱形。 莖極短。 單數羽狀復葉,長6~10厘米,葉軸細弱,密生長柔毛;小葉7~13,對生,線形,長1.3~2.5厘米,寬1~2毫米,被長柔毛;托葉小,披針形,與葉柄連合。 花2~5朵排列成近頭狀的總狀花序;花萼筒狀,萼齒條形;花冠紫紅色、紫色或紅色。
如何診斷棘球蚴病?
1.流行病學資料 本病見于畜牧區,患者大多與狗、羊等有密切接觸史。 2.臨床征象 上述患者如有緩起的腹部無痛性包塊(堅韌、光滑、囊樣)或咳嗽、咯血等癥狀應懷疑為本病,并進一步做X線、超聲檢查、CT和放射核素等檢查以明確診斷。 3.實驗室檢查 皮內試驗的靈敏性強而特異性差。血清學檢查中免
我國南海和東海近岸海域發現2個海蛾魚新種
南海海蛾魚(Spinipegasus nanhaiensis sp. nov.)。王信 供圖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林強團隊在海龍目魚類資源與分類領域取得研究新進展。他們基于近岸海龍目魚類資源調查和系統分類研究,在我國南海和東海近岸海域發現2個海蛾魚新種,分別命名為南海海蛾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