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使用抗生素治療嚴重細菌感染的新物質
近日,瑞士伯爾尼大學Eduard Babiychuk和Annette Draeger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不使用抗生素治療嚴重細菌感染的新物質,這一物質將有助于解決當下抗生素抵抗的問題。該研究成果11月2日將刊載在Nature Biotechnology期刊上。 自從90年前,青霉素的發現,抗生素成為治療細菌感染的黃金標準。然而,WHO反復強調細菌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問題。一旦抗生素不能抵抗細菌感染,僅僅肺炎都可能是致命的。因而,研究人員一直在琢磨著消滅細菌的可替代方案,且不會出現抗藥性問題。 研究人員通過工程化方法制造了一種由脂類形成的人造納米顆粒。脂質體類似宿主細胞膜的主要成分,這些脂質體類似細菌毒性物質的誘捕圈套,可將細菌“扣押”( sequester)并中和掉。沒有毒性物質,細菌就沒有進攻武器,進而被宿主的免疫系統消滅。 在臨床醫學中,脂質體常用以向人體傳遞某些藥物成分。本實驗中,研究人員開發的脂質體用以吸......閱讀全文
最新研究:“節儉”細菌靠空氣中物質繁殖
植物、藻類和其他進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從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中吸收碳。這個過程是由一種叫作Rubisco的酶催化的,這種酶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下不起作用。作為一種解決辦法,許多植物和其他光合生物體使用一種叫做二氧化碳濃縮機制的系統,通過提高這種酶附近的二氧化碳濃度來提高其效率。大腸桿菌通常從食物中
細菌感染檢測細菌遺傳物質
通過檢測病原體遺傳物質來確認病原體也許是檢查病原體為直接的方法了。目前比較成熟的技術包括基因探針技術和PCR技術。 (一)基因探針技術 用標記物標記細菌染色體或質粒DNA上的特異性片段制備成細菌探針,待檢標本經過短時間培養后,經過點膜、裂解變性、預雜交和雜交后,利用探針上標記物發出的信號可以
細菌的遺傳物質
①染色體,控制細菌的遺傳特性,編碼產物為細菌生命所必需;②質粒,獨立存在的雙股環狀DNA,控制細菌的生命非必需性狀,并可通過結合等方式在細菌間轉移;③噬菌體,溫和噬菌體感染細菌后,其基因可整合在細菌染色體上,從而使宿主細菌獲得某種新的性狀。細菌的基因重組是細菌遺傳變異的一種方式,非細菌生命所必需。
細菌的遺傳物質
? 一、細菌染色體 細菌作為原核型微生物,雖沒有完整的核結構,但卻有核區(或核質)。在電鏡下觀察,核區有盤旋堆積的DNA纖維。自大腸桿菌提取的DNA是一條完整的DNA鏈,分子量為2.4×109daltons,僅為人體胞DNA量的0.1%。細胞的DNA含量決定存在的基因數。如按每個基因由平均為100
腸道細菌吞食大腦化學物質
研究發現,人類腸道內的細菌依靠一種大腦化學物質生存。這些細菌會吃掉一種對保持大腦鎮定至關重要的分子——GABA,而它們會吞食GABA的事實或許有助于解釋為何腸道微生物組似乎會影響心情。 來自美國波士頓東北大學的Philip Strandwitz和同事發現,只有提供GABA分子,他們才能生長出
細菌基因物質的轉移和重組
1.轉化:受體菌直接攝取供體菌提供的游離DNA片段整合重組。2.轉導:以噬菌體為媒介 ,將供體菌的基因轉移到受體菌內。3.接合:性菌毛 將供體菌所帶有的F質粒或類似遺傳物質轉移至受體菌的過程。主要見于革蘭陰性菌。4.溶原性轉換:噬菌體的DNA與細菌染色體重組。5.原生質體融合:兩種失去細胞壁的原生質
細菌遺傳物質的常見臨床分類
1)細菌染色體:細菌的各種遺傳特性主要受細菌的核質中染色體環狀雙螺旋DNA所控制。2)質粒:質粒是能夠自主復制的細菌染色體以外的雙股環狀DNA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細菌所攜帶的重要質粒有F質粒、Vi質粒、Col質粒和R質粒等。3)轉位因子(或稱轉座因子):為細菌基因組中可以改變自身位置的獨特DNA片
細菌遺傳物質的常見分類
1)細菌染色體:細菌的各種遺傳特性主要受細菌的核質中染色體環狀雙螺旋DNA所控制。2)質粒:質粒是能夠自主復制的細菌染色體以外的雙股環狀DNA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細菌所攜帶的重要質粒有F質粒、Vi質粒、Col質粒和R質粒等。3)轉位因子(或稱轉座因子):為細菌基因組中可以改變自身位置的獨特DNA片
Cell:病毒如何在細菌內部運輸物質?
無數的教科書將細菌描述為簡單,無序的存在。現在,利用先進技術以前所未有的細節探索細菌的內部運作,加利福尼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生物學家發現,實際上細菌與先前已知的復雜人體細胞有更多共同之處。 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研究人員提供了第一個細菌細胞內的貨物運輸過程,該過程與我們自己的細胞存在很多相似的
噬菌體侵染細菌時,將什么物質注入到細菌體內
高中生物資料一、噬菌體的遺傳物質是DNA,注入的是DNA.1952年,赫爾希和蔡斯以細菌病毒——大腸桿菌T2噬菌體作為實驗材料,應用同位素標記了噬菌體,通過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的實驗,讓人們看到了在噬菌體親子代間能夠穩定傳遞的是DNA,而非蛋白質,使人們普遍接受了“DNA是遺傳物質,蛋白質不是遺傳物質
細菌培養基中常用營養物質
1.蛋白胨:蛋白胨是制備培養基時最常用的成分之一,提供細菌生長繁殖所需要的氮源。是動物或植物蛋白質經酶或酸堿分解而成。植物胨和動物胨各有優點,配制培養基常將兩者按一定比例混合使用,提高培養基的營養價值。蛋白胨易溶于水,遇酸不沉淀,不因受高溫而凝固,并為兩性電解質有緩沖作用。但吸水性強,應注意干燥密封
檢測細菌遺傳物質的技術有哪些?
(一)基因探針技術 用標記物標記細菌染色體或質粒DNA上的特異性片段制備成細菌探針,待檢標本經過短時間培養后,經過點膜、裂解變性、預雜交和雜交后,利用探針上標記物發出的信號可以知道雜交結果并判斷病原體的性質。基因探針技術操作比較復雜,加之同位素污染等問題,目前尚不能普及應用。近年來發展起來的地
研究揭示細菌粉碎技術對抗超級耐藥細菌
研究人員利用液態金屬開發了新的殺菌技術,這可能是解決抗生素耐藥性這一致命問題的答案。 這項技術使用磁性液態金屬的納米顆粒來粉碎細菌和細菌生物膜--細菌茁壯成長的保護性"房子"--而不傷害有益細胞。 這項由RMIT大學領導的研究發表在ACS Nano雜志上,為尋找更好的抗菌技術提供了一個突破性
磷細菌和鉀細菌混合培養的研究
本文對生產菌肥的磷細菌和鉀細菌進行了混合培養,設計了三因素隨機區組試驗,探討混合菌肥的最佳生產工藝,并對實驗結果進行了方差分析。結果表明磷細菌和鉀細菌可以混合培養,各處理結果經LSR測驗,主效A因素(混合比例)中A4水平、B因素(培養基配方)中B2水平和c因素(培養時間)中C5水平顯著高于同組中的其
臨床醫學檢驗輔導:細菌的營養物質
細菌的營養物質是臨床檢驗技師考試輔導的部分內容,以下是醫學教育網對這塊內容的整理,希望對考生有所幫助: 營養物質包括: ①水 ②碳源:合成菌體成分,為細菌提供能量。 ③氮源:只用于合成菌體的成分,不提供能量。 ④無機鹽 ⑤生長因子:細菌不能合成,必須在培養基中加入。
研究顯示細菌也有“嗅覺”
嗅覺是動物的一個重要感官功能,而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細菌這種單細胞生物也有類似的“嗅覺”,它可以感知空氣中的氣味,并由此對周邊環境做出判斷。 英國紐卡斯爾大學16日發布公報說,該校研究人員利用土壤中常見的地衣桿菌和枯草桿菌進行實驗。結果顯示,它們都能“嗅出”空氣中氨氣的氣味,
“鏡像細菌”研究引發隱憂
科學家擔心,人造細菌會從培養皿中“逃脫”,從而引發一場全球瘟疫,屆時地球上的生命將無法抵御。近日,38位科學家在《科學》發文呼吁,世界各國政府應該停止資助并禁止有關“鏡像細菌”的研究,因為這種細菌的化學成分與自然界存在的生物有根本不同。“這類研究帶來的風險十分嚴重,怎么強調都不為過。”文章作者之一、
《自然》:最新研究證實存在物質—反物質分子
美國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找到了物質和反物質結合的確鑿證據。在9月13日《自然》雜志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加州大學河畔分校的David Cassidy和Allen Mills表示,他們發現了兩個電子偶素(positronium,簡寫為Ps)可以相互結合,形成分子電子偶素Ps2(molecular pos
波蘭開展物質和反物質的對稱性研究
波蘭雅蓋隆大學科研人員耗時七年對正電子原子中的物質和反物質之間的對稱性進行了測試。 科研團隊利用創新的光子記錄技術來測量電子與正電子湮滅時(特別是正電子原子湮滅時)產生的光,以期檢驗標準模型的預測,或者發現電磁領域中物質與反物質之間的不對稱性。科研人員設計并制造了首臺使用塑料閃爍體的正電子發射
物質代謝的研究方法介紹
體內新陳代謝的途徑不止一種,而途徑中的化學反應更是多且復雜,甚至很多代謝過程在微小細胞中同時進行,因此需要合適的研究方法對代謝過程進行追蹤。1.同位素示蹤法同位素是指原子序數相同而原子量不同的同種元素。當化合物分子中的原子被相同元素的同位素所取代,而取代后的分子性質沒有改變時,稱為 “同位素標記”。
日研究發現耐藥基因可從海洋細菌進入人體細菌
日本研究人員發現,耐藥基因可從自然界的海洋細菌轉移至人體內的大腸菌或腸球菌。?日本《朝日新聞》日前報道說,愛媛大學鈴木聰教授等人把5種海洋細菌和大腸菌、腸球菌放在一起培養。這5種海洋細菌都含耐藥基因,四環素類抗生素對其無效。?研究人員發現,在海洋細菌和人體細菌的細胞膜構造相似的情況下,海洋細菌中所含
不使用抗生素治療嚴重細菌感染的新物質
近日,瑞士伯爾尼大學Eduard Babiychuk和Annette Draeger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不使用抗生素治療嚴重細菌感染的新物質,這一物質將有助于解決當下抗生素抵抗的問題。該研究成果11月2日將刊載在Nature Biotechnology期刊上。 自從90年前,青霉素的發
生物質制烷烴研究獲進展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王艷芹教授課題組在生物質高效催化轉化合成生物質能源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雜志上。 生物質催化轉化制備液態烷烴通常經過多步驟,在高溫、高壓下進行,既會導致C-C鍵斷裂,產生低值甲烷和CO2,使液態烷烴收率降低,又會導致催化劑失活。
德國研究發現新型抗焦慮物質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精神病研究所6月19日說,試驗證實,一種轉運蛋白配體能夠抑制焦慮癥反應,而且沒有目前常用抗焦慮藥物的副作用,因而很有希望被用于研制新型速效抗焦慮藥。 焦慮癥是一種精神疾病。目前治療這種疾病常用苯二氮卓類藥物,但長期服用會導致患者出現疲倦、藥物依賴性和耐藥性等副作用,斷藥后
研究揭示早期宇宙暗物質不足
一項新研究認為,在100億年前星系形成的高峰期,產星星系的外盤可能主要為恒星和氣體主導,而非暗物質。而對遙遠星系自轉曲線的最新測量結果似乎與早期星系形成的模擬結果不一致。 在星系內,恒星和氣體(重子成分)被認為與暗物質(非重子)混合在一起,暗物質占據總質量的主要部分。重子物質和非重子物質的占比
仿制藥中有關物質研究(二)
? 質量標準的制訂 雜質和輔料的定位 對于已知降解 雜質A和B,通常采用對照品法或相對保留時間法,前者需制備對照品并供日常檢測用,后者簡便易行,故推薦后者。檢測制劑時有時會出現輔料峰,保留時間通常 較短,可采用“扣除主成分峰相對保留時間多少倍前的輔料峰”的辦法;如輔料峰位
仿制藥中有關物質研究(一)
? 本文在總結多年審評仿制藥研發資料經驗、長期從事藥品檢驗的感受及藥品品質評價法與臨床療效間的相關認知等基礎上,詳盡闡述了進行仿制藥研發時有關物質的研究思路,宏觀地解讀了藥物臨床使用時雜質的副作用。 現今,有關物質研究已成為仿制藥研發的重中之重。自2007年我國修訂《藥品注冊管理辦法》以來,
美國暗物質研究專家:中國走上尋找暗物質的最前沿
“熊貓計劃”的暗物質探測器 由清華大學主導的中國暗物質實驗合作組近日在美國《物理評論D》上發表最新實驗結果稱,獲得了點電極高純鍺探測器在10吉電子伏特以下能區里最靈敏的暗物質實驗結果,并利用這一技術確定性地排除了美國CoGeNT實驗組幾年前給出的暗物質存在區域。 無獨有偶,由上海交通大學牽頭的“
新研究揭示細菌自我保護機制
近日,來自英國伯明翰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對某些類型的細菌用于保護自己免受攻擊的機制有了新的發現。 已知革蘭氏陰性菌可以引起肺炎、霍亂、傷寒和大腸桿菌感染等疾病,以及許多醫院獲得性肺炎感染。這些病毒對抗生素的抗藥性越來越強,部分原因是由于它們的構建方式。 革蘭氏陰性細菌被雙膜包圍,形成了高效的保
研究發現|反物質和普通物質都會受引力作用自由下落
丹麥科學家在一項研究中報道了對反氫原子自由下落的直接觀測,提示反物質和普通物質受到的引力相同。相關研究9月27日發表于《自然》。 愛因斯坦在1915年提出的廣義相對論描述了引力的效應,提出至今已得到大量實驗驗證。廣義相對論中的弱等效原理指出,所有物體不論質量和組成,在引力作用下都會以相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