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西部濕地水覆蓋面積增加接近歷史最好水平
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吉林省近年來通過實施 “河湖連通”、“引霍入向”、“引嫩入莫”、“引洮入向”等重點濕地補水工程,累計為向海濕地、莫莫格濕地和大安牛心套保國家濕地公園補水6億多立方米。2013年,整個西部地區濕地水覆蓋面積增加了15.8萬公頃,接近歷史最好水平,截止目前,吉林省共有濕地面積172.8萬公頃,其中天然濕地達到102.5萬公頃。......閱讀全文
建立濕地生態補償制度
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與森林、海洋并列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類型。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林業廳廳長閻鋼軍說,當前濕地保護面臨較大壓力,建議國家盡快建立濕地生態補償制度,并把鄱陽湖濕地納入國家濕地生態補償試點。 閻鋼軍介紹說,由于濕地生態補償機制未建立,濕地區域群眾為保護濕地所遭受的損失得不到補
保護長江濕地-拯救生態命脈
長江經濟帶覆蓋我國11省市,人口和生產總值均超過全國的40%,是我國綜合實力最強的區域之一。長江經濟帶也是我國河流、湖泊、沼澤等濕地資源密集分布區,濕地面積1154萬公頃,超過全國濕地總面積的1/5。 濕地是長江經濟帶的生態命脈,維系著流域生態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基。目前,由于人口密度
若爾蓋濕地修復:生態噩夢盼蘇醒
若爾蓋濕地草原是一個被眾多名片包裹著的區域——“中國西部高原之腎”、“中國最美的濕地草原”、“中國黑頸鶴之鄉”、“高寒生物自然種質資源庫”。曾經,它靠著水草豐茂、鷗翔鶴舞聞名于世。然而,隨著濕地萎縮、湖泊干涸、草原沙化,使它漸漸失去往昔的豐腴與光澤。 為遏制若爾蓋濕地草原退化、沙化,200
印紅:我國濕地生態功能繼續退化
在今天召開的全國濕地保護管理工作會議上,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印紅指出,我國濕地生態退化的趨勢仍在繼續,濕地保護面臨嚴峻挑戰。 印紅介紹說,通過對比分析首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和已經完成第二次調查的6個省情況發現,北京、吉林和廣東的濕地面積在進一步減少,黑龍江、江蘇和天津雖然濕地面積沒有減少,但濕地
蘇州濕地公園評價增設生態評價因子
水質評價通常采用物理指標和化學指標,那么是否水質指標越好,水里面微生物也越豐富多樣呢? 今年濕地日發布的2015年江蘇省蘇州市濕地水體監測報告顯示,不盡然。存在水質指標和微生物多樣性一致的情況,也存在水質指標差、微生物多樣性尚可,以及水質指標好、微生物多樣性差的情況。 “這說明僅僅用水質指標
世界濕地日評論:濕地修復是為了提高生態系統質量
新春伊始,杭州西溪濕地的梅花悄然吐蕊,一年一度的探梅節在大年初一拉開帷幕,300畝梅林靜候游客“曲水尋梅”。擺脫高強度開發帶來的陣痛,盤活動植物資源,再現綠水青山,西溪濕地成為我國第一個集城市濕地、農耕濕地、文化濕地于一體的國家級濕地公園,用20年的實踐開創了濕地保護和利用雙贏的“西溪模式”。
3處國際重要濕地生態狀況良好
記者從青海省林業廳獲悉,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近期對青海湖鳥島、扎陵湖、鄂陵湖3處國際重要濕地進行濕地生態系統評價工作,經測算,目前3處國際重要濕地生態系統綜合功能等級良好。 根據《濕地生態系統評價指標體系》測算,青海湖鳥島國際重要濕地生態系統綜合健康指數為5.87,健康等級為中,綜合
西藏將投資保護濕地生態系統
西藏自治區林業局負責人近日向媒體介紹,為保護青藏高原脆弱的生態環境和濕地資源,西藏將投入3.18億元保護濕地生態系統。 據悉,西藏的瑪旁雍錯、麥地卡、班公錯、然烏湖、洞錯濕地、昂拉錯――馬爾定下錯濕地、扎日南木錯、桑桑濕地、日喀則城郊濕地、馬泉河流域濕地等11處濕
“濕地生態系統生態過程與服務”國際研討會召開
7月29日至30日,“濕地生態系統生態過程與服務”國際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召開。來自美國、俄羅斯、羅馬尼亞、日本、韓國等世界各地的200余位科技工作者參加了本次會議。會議由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主辦,中國科學院濕地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濕地
渭河陜西段綜合整治-初現生態濕地景觀長廊
記者從陜西省渭河綜合治理辦公室獲悉,總投資210億元的渭河陜西段綜合整治工程已完成630公里堤防主體建設,沿渭河建成多處生態濕地及水面景觀長廊,帶動了產業聚集效應。 渭河是黃河最大支流,陜西境內長512公里,灌溉兩岸1400多萬畝良田,養育該省六成以上的人口,被譽為陜西的“母親河”。多年來,
我國將對國際重要濕地生態特征變化實行預警
記者3月17日從國家林業局獲悉,我國將對國際重要濕地生態特征變化實行由低到高的黃色、橙色和紅色三級預警。 國家林業局日前印發的《國際重要濕地生態特征變化預警方案(試行)》明確提出,國家林業局負責國際重要濕地生態特征變化預警工作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并會同中國履行《濕地公約》國家委員會成
我國將對國際重要濕地生態特征變化實行預警
從國家林業局獲悉,我國將對國際重要濕地生態特征變化實行由低到高的黃色、橙色和紅色三級預警。 國家林業局日前印發的《國際重要濕地生態特征變化預警方案(試行)》明確提出,國家林業局負責國際重要濕地生態特征變化預警工作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并會同中國履行《濕地公約》國家委員會成員單位聯合開展
新疆博斯騰湖建蘆葦濕地-保護生態多樣性
在中國最大的內陸淡水湖――博斯騰湖畔,一項旨在恢復蘆葦濕地功能的生態項目正在進行,項目實施5年來,為保護當地生態,促進可持續發展發揮了作用。 該項工程由新疆最大的造紙企業――博湖葦業股份有限公司于2006年開始進行,截至目前,已累計投入資金4132萬元人民幣,使新
生態中心證實野生雁類受困于長江濕地
對野生雁類的高科技追蹤結果表明,不同于北美、歐洲及鄰近的日本和韓國,中國的雁類不愿意從它們世代棲息的濕地遷移到農田中覓食。 在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曹壘研究團隊的一項新研究刊登在Current Biology (《當代生物學》)雜志上。該研究通過在5個物種67只雁身上放置
人民日報:保護濕地,生態補償要到位
濕地保護具有公共產品屬性和外部性特征,保護者甚至可能就是最直接的受害者。生態效益補償可以將具有外部性的生態效益內部化,從而切實調動濕地保護者的積極性 2月2日是世界濕地日。權威調查顯示,盡管近10年來我國濕地保護力度不斷加大,但濕地面積仍然減少了339.63萬公頃,占8.82%;加之“20
專項成果助力巴基斯坦受損濱海濕地生態修復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263.shtm
烏梁素海濕地生態項目研討會舉行
烏梁素海濕地國家重點生態工程項目研討會今天舉行。 這次會議由國家林業局濕地辦主辦,巴彥淖爾市人民政府承辦。研討會的主題是:搶救烏梁素海,保護母親河,維護西北和華北地區生態安全,推進內蒙古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烏梁素海蒙語意為“紅柳湖”,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境內,是黃河流域最大的
-濕地生態惡化形勢逼人-亟待立法劃定“紅線”
前不久,湖北省撥款6212萬元,用于神農架大九湖濕地等6大濕地的保護與修復,這是湖北省歷年保護濕地中投入最大的一次。湖北之所以拿出大筆資金保護濕地,因為濕地生態惡化的形勢逼人。 湖北曾是“千湖之省”,如今湖泊數量卻由盛時的約1000個銳減至260多個,湖泊水面由上世紀60年代初的8300平
中國開建首個大型數字人工生態濕地研究基地
位于滇池東岸的昆明滇池數字生態濕地示范園2日正式開工建設。占地約126公頃的濕地將通過數字化的在線監控技術,實時了解濕地的水質、植物生長、動物活動等方面的信息。該項目也是中國第一個以數字化監測管理為基礎的大面積數字人工生態濕地研究和示范基地。 昆明滇池國家旅游度假
聚光科技中標8.1億元生態濕地PPP項目
聚光科技8月18日發布公告稱,公司近日收到淄博市政府采購網發布的“高青縣艾李湖生態濕地及美麗鄉村道路建設PPP項目社會資本方采購中標公告”中標消息,聚光科技為該項目的中標社會資本方聯合體牽頭公司。 公告顯示,高青縣艾李湖生態濕地及美麗鄉村道路建設PPP項目包含兩個子項目。項目一是高青艾李湖生態
國際重要濕地生態特征變化實行三級預警
3月6日,國家林業局印發《國際重要濕地生態特征變化預警方案(試行)》,對國際重要濕地生態特征變化實行由低到高的黃色、橙色和紅色三級預警。 《方案》明確,國家林業局負責國際重要濕地生態特征變化預警工作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并會同中國履行《濕地公約》國家委員會成員單位聯合開展
于秀波:如何守住8億畝濕地“生態底線”
2月2日將迎來第20個世界濕地日,其主題是“濕地關乎我們的未來:可持續的生計”,這不僅在強調濕地對人類未來的重要作用,更是強調濕地對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意義。 濕地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基因庫,同時發揮著調蓄洪水、保護海岸線和儲存碳等多種功能。濕地還是人類重要的生計來源,全球約有10億
洪湖生態濕地恢復至少需要10年時間
目前,長江中下游地區干旱仍在持續,湖北、湖南、江西等地旱情嚴重,農業、漁業生產和人畜飲水等都遭遇困難。各地加大投入,全力組織人員抗干旱、保民生。 預計至5月底,長江中下游地區難現明顯降水 據中央氣象臺26日發布,除新疆北部、河北北部、北京、云南等地出現分散性陣雨外,我國大部依舊雨水稀少。
洪湖1/4湖區出現干裂-濕地生態遭受嚴重破壞
從今天(1日)起,長江流域進入主汛期。然而連日來困擾長江流域各省的不是防洪,而是抗旱。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統計顯示,長江中下游地區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五省正面臨著嚴重的旱情,截至5月29日,全國耕地受旱面積達1.044億畝,而這五省就占了四成以上。 當“洪湖水 浪打浪”的歌聲還在
國家林草局:濕地保護成效明顯生態狀況持續改善
11月5日,《濕地公約》第14屆締約方大會即將在武漢和日內瓦開幕。世界濕地大會在中國召開,跟中國這些年持續投入保護環境和濕地生態不斷改善密不可分。 記者從國家林草局了解到,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保護力度,濕地保護成效明顯,濕地生態狀況持續改善。 截至目前,全國建立了602處濕地自然保護區、16
全球變暖致洪湖濕地生態系統脆弱性加劇
湖北省氣象局武漢區域氣候中心監測發現,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洪湖濕地生態系統的脆弱性加劇,濕地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和服務受到某種程度的退化。 研究顯示,洪湖濕地近50年氣溫升高趨勢顯著,上升速率為0.26/10年,冬暖明顯,春季升溫早,秋季降溫遲。近50年年降水量的增幅不顯著,近10年呈減小
中國林業去年發展平穩-濕地等生態建設保護加強
據國家林業局網站消息,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公報顯示,2012年,中國林業事業發展平穩,持續推進,全年完成造林面積601萬公頃,其中人工造林410萬公頃。林業重點工程完成造林面積274萬公頃,占全部造林面積的45.6%。全年木材產量8088萬立
廣州白云中央濕地擬打造成廣州生態新地標
白云中央濕地效果圖。 日前,廣州白云區政府工作報告提到,要推動6.25平方公里白云中央濕地全面開工建設,其中2.53平方公里啟動區建設年內開工,2020年投入使用;同步開展平和大押及周邊環境改造提升,高標準打造城市中心。 筆者了解到,作為白云區一批重大環境項目中的“大手筆”工程,
濕地植被不同演替階段生態化學計量學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生態化學計量學結合了生態學和化學計量學的基本原理,是研究生物系統能量平衡和多重化學元素平衡的科學。該理論自提出以來在物種共生、營養級動態、生物養分限制及生態系統養分循環等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對不同演替階段植被化學計量特征的研究是揭示演替規律內在形成機制的一個重要內容,但當前在濕地生態系統中,有關
我國森林草原濕地資源本底及生態狀況全面查清
記者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2021年全國林草生態綜合監測評價工作各項任務已圓滿完成。監測結果顯示,森林面積和蓄積穩步增長,生態空間質量穩中向好,結構有所改善;保護格局初步形成,利用格局趨于科學;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增強,森林碳匯能力穩步提升。2021年,全國各級林草部門共投入1.7萬調查監測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