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攻克胚胎改造技術,“設計嬰兒”成現實
在英國,如果一項關于胚胎改造技術的新法案明年能獲得通過,那么2015年將有可能成為人類歷史上另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年份。 對于胚胎學乃至整個人類歷史而言,其意義將不亞于1978年7月25日,人類歷史上的第一位試管嬰兒在英國曼徹斯特的奧德姆總醫院誕生。 這項新法案的內容,是允許醫生們將一項名為"三父母試管嬰兒"的胚胎改造技術真正應用到人體上。這一技術能夠解決某些基因缺陷帶來的線粒體疾病,但同時也因為改造胚胎以及讓一個嬰兒同時擁有了三個父母的基因,引發了包括倫理風險在內的諸多爭議。 科學家們已經基本攻克了技術上的難關,現在,皮球被拋到了政府監管部門手中。 換掉人體故障"電池" "三父母試管嬰兒"是偏向于大眾傳播的叫法,這項延伸自傳統試管授精的技術,有一個更科學的稱呼--線粒體替代法。 線粒體是人和眾多生物細胞中具有的一種細胞器,它是為糖類、脂肪和氨基酸提供借助氧化過程釋放能量的場所,可以說是機體的"供電電池組"。 ......閱讀全文
科學家攻克胚胎改造技術,“設計嬰兒”成現實
在英國,如果一項關于胚胎改造技術的新法案明年能獲得通過,那么2015年將有可能成為人類歷史上另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年份。 對于胚胎學乃至整個人類歷史而言,其意義將不亞于1978年7月25日,人類歷史上的第一位試管嬰兒在英國曼徹斯特的奧德姆總醫院誕生。 這項新法案的內容,是允許醫生們將一項名為
中國修改人類胚胎DNA引熱議:嬰兒可被設計
在科幻電影中,“蜘蛛俠”被放射性蜘蛛咬了一口后,DNA改變,運動能力突破人類極限,擁有了超強的力量與敏捷性。現實生活中,對基因的優化和改造同樣是科學家致力研究的方向。今年四月,中山大學生命科學院黃軍就副教授修改了人類胚胎中導致β型地中海貧血的基因,作為世界首例人類胚胎基因修改,這項實驗成果引發了
人類胚胎基因編輯在爭議中前行
近日,美國科學家編輯人類胚胎基因成為世界各大媒體的頭條科技新聞。此前,中國科學家已開展了類似研究,英國也在這方面表現出積極態度。這些進展表明,盡管存在巨大的倫理爭議,但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研究仍在繼續前行。 基因編輯是指在特定基因中插入、刪除或更換DNA(脫氧核糖核酸)片段。近年來,在有著“基因
嬰兒研究爭議促美權衡知情同意條例
關于知情同意條款的爭論源于一項針對早產兒的研究。 伴隨一場關于早產兒研究的激烈爭論,美國政府正在考慮改變生物醫學研究人員告知病人一些臨床試驗風險的方式。這些規則和爭論——使今年的一些新生兒研究被擱置數月——是上周美國健康與人類服務部(HHS)在華盛頓舉行的一個長達1天的公眾聽證會的主題。
四十年前試管嬰兒爭議重現?
11月26日,媒體發布了首例人類基因編輯嬰兒誕生的消息,旋即在全世界引發巨大爭議。這讓不少人聯想到誕生于40年前的世界首例試管嬰兒。 40年前,試管嬰兒技術(更準確的說法應是體外受精技術,IVF)也曾引發過倫理爭議,同樣被指責為“潘多拉盒子已被打開”“人類在扮演上帝”。但實際上,體外受精技術
奇跡、突破、爭議、反思——“試管嬰兒”40年
2018年4月,《Reproductive BioMedicine》期刊在線發表了一篇題為“A demographic projection of the contribution of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ies to world population
母親肥胖增加嬰兒死亡風險
肥胖會帶來很多危害。英國一項新研究顯示,母親在懷孕前或懷孕早期超重或肥胖,會增加流產、死產以及嬰兒死亡的風險,其中懷孕過程中嚴重肥胖的婦女面臨的風險最高。 全世界每年發生約270萬例死產事件,還有360萬名嬰兒在出生28天內死亡。為了解母親身體質量指數(BMI)與流產、死產以及嬰兒死亡之間
制造嬰兒-不孕不育新療法在爭議中登場
2014年8月11日,一位匿名者在一個關注度頗高的不孕不育論壇上留下了一段信息。“我今年47歲,一直在關注OvaScience(卵細胞科學)公司的網站,它們接下來幾年有3種新的治療不孕不育的方法。”她寫道,“這些治療方法主要是通過進行卵細胞療法輔助體外受精過程……有人有這方面的信息嗎?” 自此
中國科學家修改人類胚胎基因惹爭議
觀點一:如果這項技術能夠發展到安全而有效,是可以造福人類的。 觀點二:如此一來,遲早會有基因修飾嬰兒出現,非醫療目的的基因修飾技術也會乘亂而入。 如果不是因為中山大學副教授黃軍就將科學家首次利用CRISPR/Cas9技術修改人類胚胎基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了《蛋白質與細胞》上,這本國內的英文雜志
世界首個合成人類胚胎引發倫理爭議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007.shtm
中國科學家修改人類胚胎基因惹爭議
觀點一:如果這項技術能夠發展到安全而有效,是可以造福人類的。 觀點二:如此一來,遲早會有基因修飾嬰兒出現,非醫療目的的基因修飾技術也會乘亂而入。 如果不是因為中山大學副教授黃軍就將科學家首次利用CRISPR/Cas9技術修改人類胚胎基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了《蛋白質與細胞》上,這本國內的英文雜
輾轉40年!“試管嬰兒”的奇跡、突破、爭議、反思
2018年4月,《Reproductive BioMedicine》期刊在線發表了一篇題為“A demographic projection of the contribution of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ies to world population
世界首個三父母嬰兒引發科學倫理爭議
上個月,Science網站的熱門新聞無疑就是世界上首個“三父母”嬰兒的誕生,醫生使用了一項有爭議的遺傳技術,來避免一種可能致命的遺傳性疾病傳遞給下一代,而且通過這種技術出生的嬰兒是健康的。紐約新希望生育中心的醫生張進(John Zhang),在10月19日的美國生殖醫學年度會議上提供了一些其他的
新聞分析:人類胚胎基因編輯在爭議中前行
美國科學家編輯人類胚胎基因,成為27日世界各大媒體的頭條科技新聞。此前,中國科學家已開展了類似研究,英國也在這方面表現出積極態度。這些進展表明,盡管存在巨大的倫理爭議,但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研究仍在繼續前行。 基因編輯是指在特定基因中插入、刪除或更換DNA(脫氧核糖核酸)片段。近年來,在有著“基
修改人類胚胎基因研究惹爭議:當科學撞上倫理
對于人類胚胎研究,爭議一直存在。 4月22日,自然網站的一篇報道稱:中山大學的黃軍就團隊完成了全球首次在人類胚胎上進行的基因修改實驗,他們利用基因編程技術CRISPR/Cas9,修改了β珠蛋白基因,而該基因突變會導致地中海貧血。論文發表在國內期刊《蛋白質與細胞》上。 這項研究因首次對人類胚胎
JAMA:母親肥胖增加嬰兒死亡風險
肥胖會帶來很多危害。英國一項新研究顯示,母親在懷孕前或懷孕早期超重或肥胖,會增加流產、死產以及嬰兒死亡的風險,其中懷孕過程中嚴重肥胖的婦女面臨的風險最高。 全世界每年發生約 270 萬例死產事件,還有 360 萬名嬰兒在出生 28 天內死亡。為了解母親身體質量指數(BMI)與流產、死產
嬰兒陰道胚胎性橫紋肌肉瘤病例分析
患兒女性,1歲。因外傷后哭鬧1天,加重伴腹脹6h就診。查體:陰道外口可見暗紅色腫物,大小約1cm,尿道外口無贅生物及腫物。入院檢查:血常規,尿常規,電解質,肝功,腎功,癌胚抗原均正常。超聲檢查顯示膀胱內探及127mm×98mm×70mm液性暗區,宮頸外口及陰道內低回聲占位,CDFI:其內可采集到稀疏
美機構建議告知患病風險惹爭議
新的建議稱,實驗室和醫生應該將基因測序的具體結果告知患者,包括他們未來的患病風險。 遺傳學家、倫理學家和內科醫生都對美國醫學遺傳學與基因組學學院(ACMG)在近日發布的建議感到震驚。該建議稱:進行基因測序的患者應該被告知他們的57個基因是否會使其在將來有患重大疾病的風險,即使他們現在
世界七大前沿科研遭遇倫理挑戰
人獸胚胎、人造生命、基因測序、設計嬰兒、換臉術、克隆人…… 人獸胚胎、基因測序、克隆人、換臉術、設計嬰兒……當這一系列眼花繚亂的新名詞所代表的現代生物、醫學技術革命一路高歌猛進時,它也越來越多地與生命倫理這一被賦予全新內涵的古老課題狹路相逢。以下備受爭議的七大前沿科研,都不同程度地遭遇倫理“瓶頸
利用干細胞技術誕生的體外受精嬰兒引發爭議
他被稱為全世界首個干細胞嬰兒。Zain Rajani在3周前出生于加拿大,他的父母選擇了一種新型體外受精方法,該方法在市場上推廣的名字是“增強”。據了解,該方法可以通過在一名女性的卵子中注射來自其卵巢干細胞的線粒體從而提高卵子的質量。 一些媒體報道稱,這種方法將迎來體外受精的下一次巨大飛躍。但
中國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研究再引倫理爭議
中國科研人員對人類胚胎基因進行編輯的研究再次在國際上引發關注。整整一年前,中山大學科研人員的類似研究在國際上掀起巨大波瀾。 這一次,處在輿論漩渦中心的是廣州醫科大學的研究人員。他們使用CRISPR技術對人類胚胎的基因組進行了修改,目的是使其能夠抵抗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4月6日,該
研究發現母親肥胖增加嬰兒死亡風險
肥胖會帶來很多危害。英國一項新研究顯示,母親在懷孕前或懷孕早期超重或肥胖,會增加流產、死產以及嬰兒死亡的風險,其中懷孕過程中嚴重肥胖的婦女面臨的風險最高。 全世界每年發生約270萬例死產事件,還有360萬名嬰兒在出生28天內死亡。為了解母親身體質量指數(BMI)與流產、死產以及嬰兒死亡之間的相
AI算法非侵入性篩查試管嬰兒胚胎
染色體數量異常,稱為非整倍體,是體外受精(IVF)胚胎無法植入或無法健康懷孕的主要原因。目前檢測非整倍體的方法之一涉及對胚胎細胞進行類似活檢的取樣和基因檢測,這種方法增加了IVF過程的成本,并且對胚胎具有侵入性。 目前,醫生主要使用顯微鏡來評估胚胎是否存在與生存能力差相關的顯著異常。為了
最新研究:嵌合胚胎也能成功誕生試管嬰兒
體外受精(IVF,即試管嬰兒技術)成功與否的一個限制因素是可植入子宮的存活胚胎數量。11月19日,發表在《美國人類遺傳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表明,許多因染色體異常而被丟棄或降級的胚胎有可能導致成功懷孕。這些發現可能對接受IVF的人有重要意義。“我們相信,這些臨床數據將解決胚胎植入前基因測試中的一些主要
中國試管嬰兒30年:不敢扔,無主胚胎何去何從
“即使病人已經十幾年沒來了,胚胎還存著。我們中心根本擱不下保存胚胎的液氮罐。這以后該怎么辦?”談及我國試管嬰兒走過的30年,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與生殖婦科中心主任郁琦12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達了心中的憂慮。 世界首例試管嬰兒今年步入不惑之年。短短幾十年,全球借助試管嬰兒技術出生的人口已
AI算法非侵入性篩查試管嬰兒胚胎
據最新一期《柳葉刀·數字健康》發表的一項研究,美國康奈爾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新開發出一種人工智能(AI)算法,可避免活檢的缺點,非侵入性地確定體外受精胚胎的染色體數量是否正常,準確率約為70%。 染色體數量異常,稱為非整倍體,是體外受精(IVF)胚胎無法植入或無法健康懷孕的主要原因。目前檢測非整
利用基因預測乳腺癌風險引發國際爭議
??? 在10月24號舉行的美國人類遺傳學協會年度會議上,就一個熱點話題“對于罕見癌癥風險基因在具有癌癥家族史的患者身上進行例行檢測,何時我們才能有足夠的了解?”爆發了一場熱烈的爭論。爭論的一方是由乳腺癌遺傳學家Mary-Claire King帶領的團隊,他們首先發現了乳腺癌遺傳風險基因BR
科學家首例人造生命惹倫理風險爭議
5月20日,美國科學家宣布,他們在創造人工合成生命的道路上又邁進了一步,世界首例 “人造生命”,即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單細胞細菌誕生。他們將它命名為“人造兒”。該項實驗表明,新的生命體不一定要通過“進化”來完成,也可以在實驗室里“被創造”。消息傳出,立即引起
“設計嬰兒”困難重重-精確選擇是關鍵!
自從體外受精和篩選遺傳疾病胚胎的技術誕生以來,人們就一直對“設計嬰兒”的想法感到擔憂。但根據近日《細胞》發表的一項研究,選擇由多個基因帶來的特征的能力,而不是由單個突變導致的遺傳疾病,可能比大多數人意識到的要復雜得多。 該論文共同通訊作者、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Shai Carmi說:“對
禁香令發布-嬰兒配方奶粉加香精香料引爭議
日前,衛生部公布《食品用香料、香精使用原則(征求意見稿)》(下稱意見稿),明確把純乳等20種食品列為禁加食用香料香精范圍,其中嬰兒配方食品、較大嬰兒和幼兒配方食品也擬被“禁香”更是引發業內廣泛關注。記者卻在廣州本地超市發現,多種知名嬰兒奶粉均加入“香草香料”、“乙基香蘭素”。 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