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確認八個新物種:海馬只有豌豆大小
據《新科學家》雜志報道,國際物種勘探學會日前公布了科學家最新確認的最奇特動植物名單。有些已經在以前的報道中亮過相,有些則是對科學而言全新的物種。以下是科學家新公布的八個新物種。 1.豌豆小海馬 這種小海馬學名為Hippocampus satomiae,體長約為13.8毫米,高約11.5毫米,是世界上已知最小的海馬。它是在印度尼西亞加里曼丹德拉旺島附近被發現的。 2.百轉蝸牛 這種學名為Opisthostoma vermiculum的馬來西亞蝸牛之所以獨特,皆因其貝殼能向四面旋轉。大多數蝸牛的貝殼緊緊纏繞在一起,形成等角螺線形狀。它們還以三個軸為中心盤成一圈。但是,Opisthostoma vermiculum卻以四個軸為中心纏繞,這通常是腹足動物的習慣。與此同時,螺環分成了三圈,看上去環環相扣。這種奇特的蝸牛似乎僅僅生活在石灰巖地形:馬來西亞霹靂州昆侖喇叭牧區。 ......閱讀全文
科學家發現江蘺科海藻新物種“曾氏江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754.shtm近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在重要經濟海藻江蘺科物種多樣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發現了一種具有特殊精子囊枝的江蘺科新物種,并命名為“曾氏江蘺”(Gracilaria?tsengii?Xu Le
中國科學家解讀鯽魚密碼揭示東亞物種進化規律
廣袤的東亞大陸上,生物種群是如何演化形成的?小小的鯽魚為我們帶來答案。記者25日從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科學家于近日對鯽魚復合種種群分布進行研究,為揭示東亞地區物種形成和群體演化規律提供了重要線索。 鯽魚復合種是一種廣泛分布于歐亞大陸及日本等鄰近島嶼的淡水魚類。其分布受到水域環境的
“新科”院士陳軍的“電池”人生
淺藍襯衫外搭深色西裝,系一條藏青色、帶有元素周期律花紋裝飾的領帶,陳軍以這樣的裝束同其他60位“新科院士”一起參加了中科院2017年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座談會。從中國科學院院長、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白春禮手中接過證書那一霎,陳軍腦海里想說的話,就是感恩、感激、感謝。 陳軍是2017年中國科學院新
中國科學家發現地球深部的新礦物種群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404720250)資助下,中國地質大學與中國地質科學院合作在西藏羅布莎蛇綠巖型鉻鐵礦床中發現了多種形成于地球深部的新礦物種群。該基金課題是在中國地質大學施倪承教授主持下進行的。在2006-2007年,該課題組成員白文吉、方青松、施倪承及李國武已先后分別向國際礦物學會
科學家發現扁形蟲新物種:全身長60只眼睛
英國科學家首次發現的擁有60只眼睛的扁形蟲 這一奇特扁形蟲不足12mm的身體上分布著60只眼睛,非常神奇。 據國外媒體報道,科學家今天公布了一個扁形蟲的全新物種。這只獨特的扁形蟲擁有60只眼睛,密密麻麻的長在其不足12mm的身體上,它是迄今發現的最奇怪的生物之一。 英國
中德科學家發現物種豐富的森林生長更穩定
在12月18日發表于《科學進展》的一項研究中,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馬克平團隊與德國綜合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團隊合作,通過位于我國亞熱帶地區的大型多樣性控制實驗(BEF-China)的長期累積數據,解析了森林建成十年間群落物種多樣性、物種異步性、種群穩定性以及群落耐旱功能多樣性對群落生產力穩定
我科學家確認兩個哺乳動物新物種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蔣學龍課題組與安徽大學等合作單位在缺齒鼩(qú)屬系統發育和分類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研究發現了缺齒鼩屬的一個新物種——霍氏缺齒鼩,并重新確立了該屬一亞種煙黑缺齒鼩的種級地位,此舉增加了兩個哺乳動物新物種。該研究成果以“缺齒鼩屬整合系統分析及一新種描記”為題,發表在國際
科學家發現百合新物種——黃龍百合
近日,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聯合黃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在保護區內發現并發表了全新的百合屬植物物種——黃龍百合(Lilium huanglongense T.Wang et Y.D.Gao)。這一發現為區域生物多樣性研究增添了新案例,并為中國百合屬植物這一重要資源植物添加了新成員。相關研究
科學家估計海洋內生活著約1000萬個物種
新華網柏林2月18日電(記者班瑋)德國海洋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主任彼德多·馬丁內斯18日說,在過去10年內,科學家在深達幾千米的多處深海海域發現了大量新物種,這些海域幾十年前曾被認為是不適合生命生存的“水下荒漠”。據科學家測算,世界各大洋內總共生活著約1000萬種不同物種。 綜合德國媒體報道,馬
科學家確認八個新物種:海馬只有豌豆大小
據《新科學家》雜志報道,國際物種勘探學會日前公布了科學家最新確認的最奇特動植物名單。有些已經在以前的報道中亮過相,有些則是對科學而言全新的物種。以下是科學家新公布的八個新物種。 1.豌豆小海馬 這種小海馬學名為Hippocampus satomiae,體長約為13.8毫米,高約1
15項業內最新科研匯總
癌癥液體活檢新突破:?TMB檢測可精準確定免疫療法是否對患者有效 8 月 7 日,《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網上刊發的一項研究稱,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基因工程與基礎醫學部門研究員首次發現,用以評估腫瘤突變負荷(tumor mutational burden, TM
法國新科學法不盡人意
??????? 經歷了與科學界數月的磋商后,近日雙方就由法國科學技術部部長提出的新高等教育和研究法議案草案達成共識,法國議會將很快決定是否通過草案。新法案包括減少研究人員、研究機構、區域間的競爭,以及簡化過于復雜的國家教育與研究系統等。但是,許多人認為議案草案在回避許多關鍵性問題,例如:經費問題和工
白春禮:新科技革命的拂曉
胡錦濤總書記曾多次談到:“一個國家的科技競爭力決定了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和前途。世界范圍內的生產力、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經濟社會發展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搶占國際經濟科技制高點已經成為世界發展大趨勢,科技競爭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他還指出:“進入21世紀,世界新科技
當古生物遇到新科技
古生物學是一門古老的學科,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歷史上如始祖鳥、北京猿人等關鍵化石的發現都填補了生命演化歷史的空白。如今,新的觀測分析手段,諸如高精度成像與解析技術、分子古生物學技術以及大數據和自動識別等,給古生物學這樣的傳統學科注入了新的活力,從原有的以及新發現的化石中挖掘出大量前所未知的全
新科技讓婚禮更浪漫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929.shtm ???情侶戴上HB Ring智能戒指,只要雙方的手機連接到互聯網,就能“看到”并“感受”到彼此的心跳。圖片來源:thetouch公司官網從用于婚禮攝影的無人機,到幫助完成婚禮
科學家揭示物種多樣性對樹木存活的影響機制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生態學雜志》同期發表了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馬克平團隊與合作者的兩篇研究成果,揭示了物種多樣性對樹木存活的影響機制。 森林的結構和動態由其樹木個體的生存、生長和死亡率決定。其中,樹木的存活是森林維持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功能最關鍵的因素。目前普遍觀察到的生物多樣性對生產力的促進作
科學家揭示物種多樣性對樹木存活的影響機制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生態學雜志》同期發表了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馬克平團隊與合作者的兩篇研究成果,揭示了物種多樣性對樹木存活的影響機制。 森林的結構和動態由其樹木個體的生存、生長和死亡率決定。其中,樹木的存活是森林維持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功能最關鍵的因素。目前普遍觀察到的生物多樣性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
科學家發現數百新物種-管鼻蝙蝠酷似星戰人物
相貌酷似星球大戰中的尤達大師的管鼻蝙蝠 據每日郵報報道,最近科學家發現幾百個新物種,其中包括相貌酷似星球大戰中的尤達大師的管鼻蝙蝠。在一個偏遠的雨林,人們發現了一種管鼻果蝠,其相貌很容易讓人想起電影《星球大戰》中的絕地大師尤達。2009年,在崎嶇多石、人跡罕至的那卡耐和馬勒山脈,人
科學家發表跨物種小腦皮層單細胞空間轉錄組圖譜
9月27日,《科學》(Science)在線發表了題為Cross-species single-cell spatial transcriptomic atlases of the cerebellar cortex的研究論文。該成果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聯合杭州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
科學家發現三個“滅絕”兩棲動物物種
北京時間9月29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道,“保護國際”與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兩棲動物專家小組今年8月10日聯合實施了一個研究項目,在全球范圍內尋找頗具科研價值的兩棲動物物種。而根據他們公布的首批研究成果,在這次史無前例的努力中,他們已經發現了三個原以為已經滅絕的兩棲動物物種。1
科學家揭示雜交物種形成新機制:相愛沒有那么容易
“我是居中虎榛子,生長在四川和云南。16年前,我被一群科學家發現,他們給了我名字,承認我是個新物種。” “十幾年來,他們一直在不停地研究我和我的父母。現在,他們說,我的存在充滿了偶然,因為我父母那段跨越種族的‘愛’。”2021年2月《分子植物》封面。(圖片來源:《分子植物》) “以往人們認
英南極新科考站投入使用
哈雷六號 圖片來源:BAS 英國日前宣布第一座可在冰面上移動滑行的未來南極科考站建設完成并投入使用。與之前慘遭冰雪破壞的科考站相比,新的科考站有望戰勝極地地區凜冽的冰雪。 據英國南極考察局(BAS)介紹,哈雷六號南極科考站是第6個建在布倫特冰架上的科考站——布倫特冰架是南極地區的一塊浮冰
PacBio單分子測序最新科研動態
DNA基因測序技術從上世紀70年代起,歷經三代技術后,目前已發展成為一項相對成熟的生物產業。測序技術的應用也擴展到了生物、醫學、制藥、健康、農林、園藝、花卉、環保、法醫等許多領域,并成為一項與我們衣食住行密切相關的高技術產業。據最新統計,2012年全球基因測序市場的產值已超過百億,按最近幾年增長
PacBio單分子測序最新科研動態
DNA基因測序技術從上世紀70年代起,歷經三代技術后,目前已發展成為一項相對成熟的生物產業。測序技術的應用也擴展到了生物、醫學、制藥、健康、農林、園藝、花卉、環保、法醫等許多領域,并成為一項與我們衣食住行密切相關的高技術產業。據最新統計,2012年全球基因測序市場的產值已超過百億,按最近幾年增長速度
新科諾獎得主PNAS發表最新成果
人類大腦儲存記憶的能量是否存在上限?我們為何能記住那么多事,還不會把它們混淆起來?這些問題一直令科學家們為之著迷。 為此,挪威科技大學(NTNU)的研究團隊對大鼠進行研究,測試了它們記住若干相似位置的能力。這項研究發表在十二月八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雜志上。 大腦在一個小型的腦細胞網
科學家警告:美墨邊境墻對逾千物種生存造成威脅
據外媒報道,全球2700多名科學家日前聯名警告稱,如果美國總統特朗普真如他所言在美國和墨西哥之間豎起邊境墻,那么將對超過1000種動物的生存造成嚴重威脅。 報道稱,科學家們在期刊《生物科學》上發表聯名信稱,半島大角羊、墨西哥灰狼以及北美叉角羚這些已經瀕絕的生物,都將因為美墨邊境墻而面臨分散隔離
日科學家發現物種重復基因越多-適應環境能力越強
一些物種適應能力非常強,一些物種到了陌生環境則很難生存。日本東北大學研究人員發現,這可能與它們體內重復基因的個數有關:重復基因越多的物種,生存和適應能力就越強,分布范圍也更廣。 東北大學研究生院生命科學研究科的新聞公報說,一個基因拷貝形成兩個基因稱作基因的重復,重復形成的基因則稱作重復基因
科學家發現氣候變化的群落將影響植物物種豐富度
多數原位增溫試驗表明增溫可能會導致生物多樣性的喪失。然而,由于這些原位增溫試驗進行的時間較短,尚未觀測到那些追蹤氣候變化的植物對物種豐富度的影響。理論上,原位經歷增溫的物種可能最終會與追蹤氣候變化的物種相遇,從而共同影響增溫區域生物多樣性的變化模式。然而,到目前為止物種獲得與喪失對物種豐富度凈變
科學家倡議像保護瀕危物種一樣保護微生物
爪哇犀牛、毛伊島鸚嘴雀與B.coahuilensis—— 一種從墨西哥庫托西涅加斯山谷富鹽的潟湖中分離出來的細菌有什么共同之處?它們都是瀕臨滅絕的物種,但像B.coahuilensis這樣的微生物的消失并沒有在微生物界以外引起太多關注。據《科學》報道,近日,在美國斯克利普斯海洋研究所舉行的會議上,一
樣本的物種
應選擇物種相同或有交叉反應的抗體,抗體可能與不同物種的同種靶蛋白有交叉反應,因其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較高,如果樣本的種類未列入抗體說明書上的交叉反應種屬表中,并不意味著該抗體不適用于檢測該物種的蛋白,而只是表示該物種尚未用此抗體檢測驗證過,應通過序列比對的方法來預測交叉反應,可應用Expasy?和?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