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務方案設想公布
在9月5日召開的第二屆深空探測(天都)國際會議上,中國深空探測實驗室發布了中國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務方案與國際合作設想。中國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務計劃選用“伴飛+撞擊+伴飛”模式,當撞擊器對目標小行星實施動能撞擊時,探測器對撞擊過程進行全程觀測,并在撞后繼續開展撞擊效果評估和科學探測等工作。通過一次任務實現“動能撞擊+天基評估”。小行星的威脅到底有多大?從6500萬年前墨西哥灣撞擊事件,到1908年的通古斯卡大爆炸,再到2013年車里雅賓斯克爆炸事件,近地小行星一直威脅著地球與生命的安全。近地小行星導致的高破壞性撞擊事件雖屬于極小概率事件,但一旦發生則會產生極大影響,其嚴重程度和小行星的大小直接相關,一個足球場大小的小行星足以對地球上的局部區域造成災難性的后果。一個城鎮般大小的小行星將引起全球性災難,導致大規模的物種滅絕。而如此危險的“天外來客”,在我們的太陽系中超過3.5萬個。世界范圍內的小行星防御行動美國的近地小行星防御演示......閱讀全文
撞擊小行星?中國深空探測在規劃這些大事
建設月球科研站,探測行星、彗星,防御小行星,探索太陽系邊際……在4月25日舉行的2023年“中國航天日”首屆深空探測(天都)國際會議上,與會專家透露了未來中國深空探測的多項規劃。 2030年有望建成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中國深空探測重大專項總設計師吳艷華在會上介紹,未來中國月球探測規劃的任務包括
“中國復眼2.0”開工,探測千萬公里的小行星
2月14日,由北京理工大學牽頭建設的“中國復眼”二期——大規模分布孔徑深空探測雷達項目開工活動在重慶市云陽縣舉行。此次開工建設的“大規模分布孔徑深空探測雷達項目”,作為“中國復眼”二期項目,將落地重慶市云陽縣龍角鎮中洲島,總占地面積300余畝,將建設25部30米孔徑雷達,實現對千萬公里外的小行星探測
NASA組建行星防御協調辦公室(PDCO)追蹤近地小行星
大約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約10公里的小行星碰撞至現墨西哥境內,被認為直接導致了恐龍的滅絕。如果一顆巨大的小行星再向地球襲來,我們怎么辦?據美國《大眾科學》網站報道,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近日組建行星防御協調辦公室(PDCO),將幫助科學家追蹤近地小行星,找到讓行星偏離軌道的辦法,并在
中國航天大會—地外天體探測與小行星防御論壇舉行
4月25日,中國航天大會-地外天體探測與小行星防御論壇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舉行,本次論壇是2024年中國航天大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科學院院士李獻、王焰新,中國工程院院士鄧宗全、童小華等專家學者出席論壇,與會人員就月球、行星等地外天體探測及小行星防御的科學問題和發展趨勢等方面深入討論。論壇現場。王
“中國復眼”成功“開眼”,為月球拍攝“雷達照”
近日,“中國復眼”成功開機觀測,拍攝了國內首張月球環形山地基雷達三維圖像。 “中國復眼”是我國首個大規模分布孔徑深空探測雷達。由入駐重慶兩江協同創新區的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謀劃建設。該設施由很多小天線合成一個大天線,就像昆蟲的眼睛一樣,因此得名“中國復眼”,意為“中國復興之眼”。該項目202
主動防御,給地球加點“保險”
小行星撞地球是小概率事件,但它給地球生物帶來的影響卻可能是毀滅性的——據猜測,恐龍的滅絕很可能就是由小行星撞地球而引發。此前,人們已經能夠測算出小行星的軌道,可以通過望遠鏡努力找出那些可能給地球帶來威脅的“危險分子”。現在,人類保衛地球的能力再進一步:北京時間2022年9月27日,美國“雙小行星重定
主動防御,給地球加點“保險”
小行星撞地球是小概率事件,但它給地球生物帶來的影響卻可能是毀滅性的——據猜測,恐龍的滅絕很可能就是由小行星撞地球而引發。此前,人們已經能夠測算出小行星的軌道,可以通過望遠鏡努力找出那些可能給地球帶來威脅的“危險分子”。現在,人類保衛地球的能力再進一步:北京時間2022年9月27日,美國“雙小行星重定
深空探測實驗室揭牌
《中國科學報》從國家航天局獲悉,2月25日下午,國家航天局與安徽省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并舉行深空探測實驗室(天都實驗室)揭牌活動。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安徽省委書記鄭柵潔、省長王清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包信和出席簽約儀式,共同為實驗室揭牌。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安徽省委書記鄭柵潔為深空探測實
深空探測實驗室揭牌
《中國科學報》從國家航天局獲悉,2月25日下午,國家航天局與安徽省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并舉行深空探測實驗室(天都實驗室)揭牌活動。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安徽省委書記鄭柵潔、省長王清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包信和出席簽約儀式,共同為實驗室揭牌。 深空探測實驗室由國家航天局、安徽省、中國科大
中國復眼2.0將完成千萬公里外的小行星探測!
2月14日,由北京理工大學牽頭建設的“中國復眼”二期——大規模分布孔徑深空探測雷達項目開工活動在重慶市云陽縣舉行。北京理工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龍騰,中國工程院院士樊邦奎,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沙飛,國家自然基金委信息學部原常務副主任張兆田,重慶市政府副市長張安疆,重慶市政府副秘書長凌凡,重慶市科技局黨
東方“巨眼”:深空探測的幕后功臣
■本報記者 陳歡歡嫦娥六號回家啦!6月25日,嫦娥六號攜帶1935.3克月背樣品成功返回,實現了人類首次月背采樣返回的壯舉。這次任務也為中國探月工程立項20周年獻上了一份大禮。20年來,我國不僅成功實施了月球探測任務,還成功實施了火星探測任務,開啟全面建設航天強國新征程。這其中,甚長基線干涉測量(V
崔平遠團隊:在星空劃出閃亮的軌跡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詩和遠方,寄托了人類對未知的無限向往。 當小行星撞擊地球,地球曾經的主宰者恐龍走向滅絕;當哈雷彗星經過,驚恐的古人對“掃把星”唯恐避之不及;當流星劃過,人們雙手合十許下心愿……對小天體的情愫,已經深深印刻在人們心中。 這些存在于茫茫
AI助力解鎖中國深空探測更多場景
近日,百度與嫦娥奔月航天科技(北京)有限責任公司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將在包括月球探測、行星探測等在內的深空探測領域,開展航天技術與人工智能技術的相關合作。 談及百度成為“中國探月航天工程人工智能全球戰略合作伙伴”,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肯定了民營企業參加國家重大工程的積極意義
中國深空探測邁向更深更遠處
火星全球影像圖、深空科學城、鵲橋試驗衛星……4月24日,第八個中國航天日給公眾帶來不少驚喜。這些驚喜背后有哪些故事?蘊含了怎樣的科技實力?我國深空探測當前還有哪些問題難題需攻克?《中國科學報》就此采訪了相關專家。 首個國產“全火圖”出爐 這個航天日最亮眼的成果莫過于國家航天局和中國科學院聯合
電推進氙氣加注技術助力深空探測
502所的科研人員設計出了精密的溫度控制系統,通過對氙氣源溫度、加注設備溫度的嚴格控制,保證了加注過程中氙氣溫度滿足要求。 當火星探測器“好奇”號在火星著陸時,有多少國人也殷切地希望有一天我國也能完成深空探測的創舉。 去年年底,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五研究院502所(以下簡稱502所)一項對外
“長征”之路向載人登月、深空探測延伸
記者10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六院(以下簡稱:航天六院)獲悉,該院將用8年時間,研制以50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和百噸級補燃循環液氧液氫發動機為代表的9型泵壓式液體火箭發動機,支撐載人登月、深空探測、天地往返重復使用運輸系統等重大航天任務實施。 北京時間12月10日8時11分,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在
中國深空探測,邁向更深更遠處
火星全球影像圖、深空科學城、鵲橋試驗衛星……4月24日,第八個中國航天日,一個個重磅航天科技成果集中亮相,走進公眾視野。這些亮眼的成果背后有哪些故事?它們蘊含了怎樣的科技實力?《中國科學報》就此采訪了相關專家。首個國產“全火圖”帶來更精確火星地理基準這個航天日最亮眼的成果莫過于“全火圖”——首次火星
“中國復眼”工程核心電子器件速調管首支將交付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7887.shtm在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科研團隊進行了連續波速調管測試工作,首支速調管成品將于近日交付“中國復眼”工程二期,為我國深空探測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總臺央視記者 任梅梅:中國科學院最
“中國復眼”-工程核心電子器件速調管首支將交付
在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科研團隊進行了連續波速調管測試工作,首支速調管成品將于近日交付“中國復眼”工程二期,為我國深空探測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 總臺央視記者 任梅梅:中國科學院最新研制連續波速調管,它是“中國復眼”工程二期的核心電子器件,“復眼工程”深空探測能看多遠、看得有多清楚,主要
“中國復眼”,開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7/482588.shtm 項目第一期“分布式雷達天體成像測量儀驗證試驗場” ? ? 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供圖 近日,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與重慶市云陽縣人民政府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共同建設“超
近地小行星近距離飛掠地球
國際小行星預警網(IAWN)和國際小行星中心(MPC)發布,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發現的近地小行星2020 FL2于北京時間3月23日凌晨04時38分24秒在0.38地月距離(約14.4萬公里)飛掠地球。 2020 FL2是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望遠鏡于北京時間3月19日23時31分46秒新發現
王思潮:中國深空探測或可迎來“彎道超車”
“火星探測是中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一次超越式發展機遇。”9月29日,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王思潮向《中國科學報》記者指出,其他國家目前在火星研究中取得的成果,可以讓中國的研究獲得一個更好的平臺。 據王思潮介紹,火星屬于深空探測領域,目前,美國和歐洲空間局走在世界前列,印度也成功發射了火星探測器
中國成功加入“深空探測俱樂部”-蘊藏巨大突破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如果宋代詩人蘇軾在世,至少在今晚,他的詩句或許不會如此惆悵。 14日晚間,“嫦娥”攜帶著“玉兔”,安全平穩著陸月面,這意味著中國成功實現地外天體軟著陸。按照中國科學家的說法,其落月地點虹灣恰好就是中國古人所稱的廣寒宮所在地,而古老傳說
小天體探測技術入選2024年宇航十大難題
日前,2024年中國航天大會在湖北武漢開幕。在主論壇上,受中國宇航學會和中國航天大會學術委員會委托,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究發展部部長王巍發布了2024年宇航領域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由青島科技大學深空探測研究團隊參與報送的“小天體探測與開發的智能柔性附著技術”位列其中。小天體探測
撞地小行星探測計劃擴展至南半球
藝術家筆下的一顆接近地球的小行星? 圖片來源:NASA ? 由美國宇航局(NASA)資助的一個用于探測可能撞擊地球的小行星的望遠鏡網絡將會首次擴展到南半球,而南半球目前還缺乏此類大規模的小行星監測工作。這些額外的天文臺不僅可以探測到可能傷害人類的小行星,還能探測到彗星、超
撞地小行星探測計劃擴展至南半球
由美國宇航局(NASA)資助的一個用于探測可能撞擊地球的小行星的望遠鏡網絡將會首次擴展到南半球,而南半球目前還缺乏此類大規模的小行星監測工作。這些額外的天文臺不僅可以探測到可能傷害人類的小行星,還能探測到彗星、超新星和其他天體。 NASA在8月13日證實,該局將在未來4年提供380萬美
攀登國際行星科學的“高峰”
——記中科院行星科學重點實驗室 實驗室設備 行星科學重點實驗室供圖 無論是勾起我們回憶的天文館穹幕電影院,還是地理課本上的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與神秘的“火星人”,都是人們對天文學的最初認識和向往,也成為了許多人童年時代的勵志來源。天文學,神秘而新奇,它仿佛離我們如此之遠,又好像近在咫尺…… 潛
歐陽自遠院士:中國預計6年后登陸火星
有著“嫦娥之父”之稱的中科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在昨天第22屆國際天文館學會大會的開幕式上透露,我國即將開展深空探測,其中預計2020年著陸火星,2030年實現火星采樣返回。 不久前,美國國家科學院公布了他們的登火星時間表,計劃在2037年至2050年間以數百億美元
小行星“佛羅倫薩”將與地球擦肩而過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網消息稱,9月1日,在距離地球大約700萬公里的地方,一顆被命名為“佛羅倫薩”的大型近地小行星將與地球擦肩而過。NASA斯皮策太空望遠鏡測量發現,它的直徑約為4.4公里。 NASA近地對象研究中心(CNEOS)負責人保羅·科達斯說,自從NASA發現和跟蹤近地小行
首次!我國計劃實施近地小行星采樣任務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747.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