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疾病與精神疾病,一樣嗎?有關系嗎?
從2014年翻譯知名神經科學家、精神科醫生、諾貝爾獎得主埃里克·坎德爾自傳開始,到《我們時代的神經與精神疾病》這本書擺在讀者面前,整整10年過去了。我業已翻譯了3本與坎德爾有關的書,它們映照著坎德爾的三重人生:自傳《追尋記憶的痕跡》講述他作為神經科學家的畢生奮斗,《為什么你看不懂抽象畫?》分享他從畢生最大的愛好——藝術欣賞與收藏中提煉的成果,這本《我們時代的神經與精神疾病》則講述了他早年的志業和作為精神科醫生的經歷。這10年于我而言也是人生中百轉千回的一個階段。我從進入中山大學時想成為一名心理學家,探索人性與大腦深處的未解之謎;到離開時做了一名科普作者兼譯者,面向公眾傳播科學知識與人文理念;再到一年前,我加入瑞鷗公益基金會,竭力推動罕見病的基礎科研與轉化醫學。猶記得《追尋記憶的痕跡》書末有一條長達兩頁的注釋,介紹美國的亨廷頓病患者家庭成立基金會資助科學家研究亨廷頓病的歷程。因為做翻譯,我對這條注釋印象格外深刻,于是,當去年老友打......閱讀全文
神經精神疾病的表觀遺傳學關聯
根據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科學家報道,多巴胺信號的功能障礙,可深刻地改變大腦前額葉皮層中大約2000個基因的活性水平,可能是某些復雜神經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癥)的一個根本原因。 接收這種神經遞質的腦細胞中基因活性的這種表觀遺傳學改變,首次表明多巴胺不足會影響前額葉皮層中調控的各種行為和生理功能。
神經與精神疾病單細胞水平研究結果重磅發布
破譯自閉癥等神經發育疾病和雙相情感障礙等常見精神疾病的遺傳原因,一直是重大挑戰,這是因為人腦太過復雜。在《科學》《科學轉化醫學》和《科學進展》雜志上,來自PsychENCODE聯盟的科學家們發表了十幾篇論文,首次在單細胞水平上展示了人類大腦的觀察發現。圖片來源:《科學》網站《科學》雜志發表的研究介紹
STTT:GPCR在神經退行性疾病和精神疾病中的研究進展
近日,深圳大學吳松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杜洋教授等在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期刊發表了題為: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in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and psychiatric
路承彪小組發現尼古丁或可治療神經和精神疾病
河南新鄉醫學院河南省教育廳腦研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路承彪課題組研究發現,不同濃度的煙堿(俗稱尼古丁)刺激可能治療神經和精神疾病。相關成果日前在線發表于《科學報告》。 據介紹,人腦活動的基本表現是以神經電信號與化學遞質為基礎的突觸傳遞。煙堿是腦內的一種興奮性神經遞質,對認知功能起重要調節作用。
精神疾病拋棄藥療修改大腦神經回路成研發熱點
用藥物來治療精神類疾病的時代或許已經日薄西山了。盡管仍然有很多醫生會在臨床治療中給患者開具精神類藥物,但是,一種全新的理解并治療精神類疾病的辦法已經浮出水面。業界人士不再強調研制藥劑,而是轉向通過對大腦進行物理干預來修改特定神經回路的功能,從而治療精神類疾病。 藥物已成“昨日黃花” 表明藥物被
SageHLS靶向捕獲大片段DNA在測序解析神經精神疾病CNVs結...
SageHLS靶向捕獲大片段DNA在測序解析神經精神疾病CNVs結構研究的應用在2020年的美國AGBT(基因組生物學與技術進展)大會上,由斯坦福大學實驗室的Alexander Urban和Hanlee Ji主導的一項國際合作項目中,研究人員使用SageHLS超大片段核酸回收系統在結構復雜的人類染色
類激素藥物與精神疾病
皮質醇(cortisol),也可稱為“氫化可的松”,是腎上腺在應激反應中產生的一種類激素。壓力狀態下身體需要皮質醇來維持正常生理機能;如果沒有皮質醇。身體將無法對壓力作出有效反應。皮質醇增高會導致庫欣綜合征、胰島炎、妊娠重度、精神病、糖尿病等疾病。 庫欣綜合征(Cushing's Sy
低頻突變在復雜疾病中的研究——精神疾病
目前的全基因組測序或全外顯子測序的研究重點越來越集中在有害的Rare variant上。相比common variant來說,rare variant對疾病的發病機制更有影響。Rare variant 的頻度遠低于common variant。但Rare variant多表現為致病突變,并且是高
病例分析:疑似精神疾病的低鈉血癥
俗話說:大千世界,無奇不有。醫學中的疾病類型也是一樣,有很多看似怪異的疑難雜癥,實際上是一些常見病所引起來的,但是因為表現的多樣性與復雜性,很容易出現誤診、漏診,從而給病人帶來一些不必要的繁瑣。今天就講一個懷疑精神病的低鈉血癥患者。記得2017年1月的一天下午,春節剛過,接到調度員電話:去鄰近的縣中
德國醫院唱歌治療精神疾病
德國一家醫院內,大約20名患者跟著音樂治療師弗倫茨?伯溫德唱道:波波梅爾,舒舒瑪雅。歌聲越來越大,神情越來越放松。 伯溫德所在醫院位于施韋因富特的韋爾內克堡,專注于精神病、心理疾病治療和身心調養。 一些參與唱歌治療的患者起先覺得不好意思張嘴,低頭盯著地板,小聲哼唱,逐漸適應后開始放聲
專家找到誘發精神疾病“新兇手”
此前,科學界一般主要認為抑郁癥、焦慮癥等心理疾病的“元兇”在中樞神經系統本身,較少關注生物體的其他組織器官在此過程中扮演的角色。近日,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靳津實驗室研究發現,CD4+T細胞嘌呤合成代謝功能紊亂在慢性應激誘導的心理疾病中的重要作用。相關成果于10月31日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Cel
嚴重精神疾病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通過對320多萬嚴重精神疾病患者的國際研究顯示,相比于普通人群,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大大增加。 由倫敦國王學院領導,研究表明,患有嚴重精神疾病(SMI),包括精神分裂癥,雙相情感障礙和重度抑郁癥患者,患心血管疾病風險比健康對照組高53%,與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要高78%。他們死于這種疾病的風險也比
遺傳和環境因素或引發精神疾病
抑郁癥等精神疾病被認為與發育期的心理壓力有關,但人們對此一直不知其所以然。研究人員1月18日發表論文說,動物實驗表明,發育期心理壓力導致的精神疾病,主要由基因變異和生長環境雙重因素決定。 日本名城大學藥學系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18日出版的《科學》雜志上報告說,這一發現將有助于開發出治療精神疾
氣溫異常或將影響精神疾病發作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8055.shtm
氣溫異常或將影響精神疾病發作
近日,安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環境可控因素與重大精神心理疾病研究團隊在《自然-心理健康》上發表了題為《COVID-19疫情前后氣溫變化與精神障礙急診關聯》的研究論文。 據研究顯示,COVID-19全球大流行期間,人群精神健康問題突出,僅2020年全球新增重度抑郁癥病例和焦慮癥病例高達5320萬
多種精神疾病竟與小腦結構變化有關!?
患有焦慮,抑郁或精神分裂癥中任何一種精神疾病都足以令人痛苦不堪。但許多研究都表明,一半以上的精神疾病患者同時還會伴隨一種或多種其他類型的精神疾病。因此,越來越多研究人員試圖尋找這些精神疾病背后的共同機制及風險因素。近日,一項來自杜克大學的研究首次發現多種類型的精神疾病都存在小腦結構上的差異。
危重疾病過后精神疾病診斷及用藥風險會增加
芝加哥 – 據3月19日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志》上的一則研究披露,接受呼吸機治療的危重患者在之前有精神病診斷的比率較高,且他們在出院后出現新的精神病診斷及藥物使用的風險也會增高。 隨著醫療服務的最新進展,更多的病人能夠挺過危重的疾病。危重病人會承受應激壓力,其中包括疼痛、呼吸窘迫及譫妄
新型手機應用可聽聲音預測精神疾病
各種各樣的智能手機應用已經能幫助我們確定方位、計算走了多少步以及航班是否準點等,現在一款新的智能手機應用通過監聽使用者的聲音,可以預測對方是否有精神疾病。 據國外媒體報道,這款新應用名為PRIORI,是美國密歇根大學精神病學家梅爾文·麥金尼斯(Melvin McInnis)設計的,旨在預測人的
Nature子刊:表觀遺傳預示精神疾病風險
來自德克薩斯大學健康科學中心、杜克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在對青少年抑郁癥的研究中發現一種基因的細微改變可以預測大腦對壓力的反應。壓力可引起諸如抑郁癥、創傷后應激障礙和肥胖等健康問題。這項研究發表在8月2日的《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雜志上。 科學家
PhRMA:2014全球精神疾病藥物研發報告
根據美國心理健康研究所的數據,美國約1/4人群(6150萬人)被診斷患有精神疾病,美國一年因重度精神疾病遭受的損失大約為3170億美元。 PhRMA最新發布的《2014全球精神疾病藥物研發報告》稱,目前全球生物制藥公司在研的精神疾病藥物共有119種,其中精神分裂癥藥物36個,抑郁癥藥物29個,
科學家嘗試用疫苗治療精神疾病
日前,科學家通過動物實驗發現,免疫動物能預防應激造成的恐懼反應。《瘋狂原始人》劇照 該研究發現抑郁和免疫系統存在聯系。早期臨床研究表明,抗炎癥藥物能緩解抑郁癥。這一效應也讓人聯想到或能利用抗炎癥治療創傷后應激障礙。 今年6月,在加拿大維多利亞國際行為神經科學學會上,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神經
可穿戴技術研究有助監測精神疾病
????? 智能腕帶越來越受到那些熱衷于跟蹤身體數據(如心率和日常運動)的人的青睞。研究人員說,今后這些設備還可能幫助人們理解孤獨癥和抑郁癥等癥狀。 在過去10年的一系列研究中,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對腕帶所收集的數據進行了分析,旨在了解人的心率、體溫、動作和皮膚電傳導與一系列身
科學家發現能從DNA預測精神疾病
日本大阪大學和奈良大學等多家研究單位的研究人員合作,發現蛋白質CX3CR中一個單一的氨基酸替代可能預測精神分裂癥和自閉癥。相關文章近期發表在Translational Psychiatry上。 亨廷頓氏病、囊性纖維化和肌營養不良都是可以追溯到單一突變的疾病。對于這些疾病無癥狀的患者來說,診斷相
WHO發布新版《國際疾病分類》,游戲成癮被列入精神疾病
世界衛生組織(世衛組織)18日發布最新一版《國際疾病分類》。 《國際疾病分類》是確定全球衛生趨勢和統計數據的基礎,其中含有約55 000個與損傷、疾病和死因有關的獨特代碼。它使衛生專業人員能夠通過一種通用語言來交換世界各地的衛生信息。 世衛組織總干事譚德塞博士說:“《國際疾病分類》是世界衛生
英國神經科學研究稱歐米伽3脂肪酸或有助預防精神疾病
本周英國《自然·通訊》期刊12日公開的一項神經科學研究顯示,對于罹患精神分裂癥風險較高的年輕人來說,用歐米伽-3(Omega-3)多不飽和脂肪酸進行12周的干預,可以長期有效地降低其發病風險,并具有降低發展為其他精神類疾病風險的效果。 精神分裂癥通常在青春期或者成年早期表現出來,大多數受影響的
“游戲成癮”正式被世衛組織列為精神疾病
6月18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官網宣布發布最新一版《國際疾病分類》,新版《國際疾病分類》首次將游戲障礙添加到關于成癮性疾患的章節中。 游戲障礙在《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中作了定義,即一種游戲行為(“數碼游戲”或“視頻游戲”)模式,特點是對游戲失去控制力,日益沉溺于游戲,以致其它興
中外合作研究揭示精神疾病發生調控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美國埃默里大學醫學院、中國科學院干細胞與再生醫學創新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大學、美國圣裘德兒童研究醫院、東南大學等機構合作,首次提供了miR-137缺失導致精神疾病的在體實驗證據,進一步揭示miR-137缺失類的精神疾病的分子調控機制。該研究日前在線發表于《自然—神經科學
中外合作研究揭示精神疾病發生調控機制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美國埃默里大學醫學院、中國科學院干細胞與再生醫學創新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大學、美國圣裘德兒童研究醫院,東南大學等機構合作,首次提供了miR-137缺失導致精神疾病的在體實驗證據,進一步揭示miR-137缺失類的精神疾病的分子調控機制。該研究11月5日在線發表于《自然—神經科學
中外合作研究揭示精神疾病發生調控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美國埃默里大學醫學院、中國科學院干細胞與再生醫學創新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大學、美國圣裘德兒童研究醫院、東南大學等機構合作,首次提供了miR-137缺失導致精神疾病的在體實驗證據,進一步揭示miR-137缺失類的精神疾病的分子調控機制。該研究日前在線發表于《自然—神經科學
中外合作研究揭示精神疾病發生調控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美國埃默里大學醫學院、中國科學院干細胞與再生醫學創新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大學、美國圣裘德兒童研究醫院、東南大學等機構合作,首次提供了miR-137缺失導致精神疾病的在體實驗證據,進一步揭示miR-137缺失類的精神疾病的分子調控機制。該研究日前在線發表于《自然—神經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