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流域生態環保綜合治理工程完成投資9億元
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工程完成投資9.03億元,已完成總投資一半以上。 據了解,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工程從2008年開始實施,主要進行濕地保護、退化草地治理、沙漠化土地治理、生態林建沒、河道整治和生態監測體系建沒等八類項目,建設總面積2.96萬平方公里。 截止目前,已經實施沙化草地治理137.25萬畝,黑土灘退化草地治理136.65萬畝,完成禁牧任務275萬畝,完成濕地保護416.90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5.12平方公里,解決了8.87萬人、79萬頭只牲畜的飲水問題。 ......閱讀全文
“青海湖流域生態和環境治理技術集成與試驗示范”項目
8月24日至26日,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青海湖流域生態和環境治理技術集成與試驗示范”項目在青海省青海湖地區組織召開了野外現場驗收會議。 8月25日,專家組在項目組傅伯杰院士的帶領下,依次參觀考察了高寒沙生抗逆性優良植物品種選育、擴繁與建植試驗區、高寒沙地綜合整理技術試驗示范區、
青海湖流域氣候趨于暖濕化-生態環境穩中向好
青海省生態環境廳7日向中新社記者表示,最新生態監測數據顯示,近10年來,中國最大內陸咸水湖青海湖流域氣候趨于暖濕化,其生態環境狀況等級以“良”為主,流域生態系統類型、生態環境狀況穩中向好。 青海湖是中國最大的內陸高原咸水湖,是維系青藏高原東北部生態安全的重要水體,也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東蔓延的天
青海湖流域生態和環境綜合監測與評估技術交流會召開
“青海湖流域生態和環境綜合監測與評估技術”項目2010年交流會在西安召開交流會現場? 為及時總結交流課題內部研究成果,明確下一步研究目標,并為2011年初科技部中期評估做好準備,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第一課題“流域生態和環境綜合監測與評估技術”于9月11日在地球環境研究所舉行了中期交
“青海湖流域生態與環境監測指標體系建設”研討會召開
7月16日至18日,“青海湖流域生態與環境監測指標體系建設”研討會在青海省西寧市舉行。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副所長曹軍驥和和青海省環境監測中心站站長韓德輝共同主持了會議。會后,代表們參觀了地球環境所青海湖鳥島綜合觀測站。 來自中國科學院資環局、青海省科技廳、青海湖項目辦公室(省農
青海湖流域生態環保綜合治理工程完成投資9億元
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工程完成投資9.03億元,已完成總投資一半以上。 據了解,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工程從2008年開始實施,主要進行濕地保護、退化草地治理、沙漠化土地治理、生態林建沒、河道整治和生態監測體系建沒等八類項目,建設總面積2.96萬平方公里
中國內陸最大咸水湖流域連續五年水質優良
青海省環保廳15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至2015年,青海湖流域水質優良穩定,生態環境趨好。 地處青藏高原的青海湖是中國內陸最大的咸水湖。2015年,青海省環保廳采用地面監測和遙感監測相結合的方式,對青海湖流域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蓋、濕地、沙化土地、水文/水資源、環境質量、生物多樣性等開展了
中國斥資15億元恢復青海湖環境
青海省省長宋秀巖5月26日宣布,正式啟動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項目,投資近16億元,在10年內最大程度恢復青海湖原生態。 這是青海省繼“三江源”生態保護項目后的第二個大型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項目。 中國農業部畜牧司司長王智才說,這個項目的實施,將有效保護和恢復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逐步緩解青
青海湖建立國內首個生態監測系統
記者近日從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獲悉,青海湖初步建立信息化生態環境監測系統。這也是國內首個建立此項前沿技術應用的自然保護區。 今年6月,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與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共同合作,完成了青海湖地區7個生態系統自動定位監測站的安裝與調試。而通過生態系統自動定位監測站
福建實行重點流域生態補償
近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印發《福建省重點流域生態補償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提出對閩江、九龍江、敖江三條流域實行生態補償辦法。三個流域共可籌集生態補償金不少于10億元,相比以往每年約3億元的整治專項資金,增加了2倍多。對水質狀況較好、水環境和生態保護貢獻大、節約用水多的市、縣加大補償。 福建省
青海湖地表水斷面水質優良率達到100%
記者日前從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獲悉,青海湖推進生態保護、國家公園創建、綠色發展等重點工作,青海湖生態系統保護明顯加強,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青海湖水體面積達到4625.6平方公里,地表水水質監測斷面水質優良率達到100%。今年以來,青海湖持續推進國家級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標準化建設,成立中科
高原暖濕化加劇-青海湖水位13年升2米
1月25日,從青海省氣候中心獲悉,受高原暖濕化加劇影響,導致青海湖水位持續上升,13年間上升了2.07米,水位恢復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水平。青海湖資料圖。 青海湖是中國最大的內陸高原咸水湖,它是維系青藏高原東北部生態安全的重要水體,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東蔓延的天然屏障。 青海省氣候中心高級工
我國最大湖泊青海湖正式創建國家公園
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副局長高靜宇7日在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新聞媒體座談會上向外發布,青海湖國家公園正式進入創建階段,并力爭早日完成青海湖國家公園設立工作。? ? 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總面積4625.6平方公里,是中國最大的湖泊,青海省因青海湖而得名。青海湖流域是維護青藏高原東北部生態安全
青海湖面積連續5年“長大”-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大半輩子居住在青海湖北岸的51歲藏族牧民格日科今年在青海湖祭海時驚奇地發現,通往湖邊的棧道下曾經裸露著的濕地已經被清清的湖水淹沒。 “這幾年湖邊的雨水比較多,風沙也小了,我們這兒的旅游季節也差不多延長了一個月。”格日科是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伊克烏蘭鄉角什科秀麻村
中國最大內陸咸水湖青海湖面積連續七年遞增
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最新衛星遙感監測表明,中國最大內陸咸水湖青海湖日前完全解凍,解凍后的青海湖面積為4351.50平方公里,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6.06平方公里。這是2005年以來青海湖水體面積連續七年遞增。 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專家認為,造成今年青海湖面積增加的主要原
青海省2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通過驗收
近日,科技部在北京組織相關專家對青海省科技廳組織實施的“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三江源地區脆弱生態系統修復與可持續發展關鍵技術研究及其應用示范”項目和中科院資環局組織的“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青海湖流域生態和環境治理技術集成與實驗示范”項目進行了驗收。 “三江源地區脆弱生態系統修復與
“淮河流域水生態”課題啟動
“淮河流域水生態功能分區、水生態凈化與水生態修復” 課題啟動會 11月26日至27日,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課題“淮河流域水生態功能分區、水生態凈化與水生態修復”啟動會在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召開。來自南京大學、鄭州大學、安徽大學、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
修建大壩影響亞馬孫河流域生態
英國《自然》雜志在6月14日發表的一篇環境科學文章中稱,研究人員量化了大壩對整個亞馬孫河流域的生態影響,并嘗試展開討論:一方面,建造大壩發展水電可以帶來潛在的環保效益,但另一方面,又可能對這條以生物多樣性著稱的河流系統造成巨大破壞,這樣做的收益是否能超過成本? 位于南美洲北部的亞馬孫河是世界第
代表委員聚焦三大湖泊的生態保護
別再讓湖泊喊“臟”、叫“渴”!――代表委員聚焦三大湖泊的生態保護 近年來,太湖“喊臟”,鄱陽湖連年“喊渴”,青海湖生態脆弱的報道時常出現。提請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去年我國開展湖泊生態環境保護試點,今年將促進生態保護和修復,嚴格保護江河源、濕地、湖泊等重要生態功能區
地環所研究揭示青海湖流域水化學特征及其制約因素
現代地表過程的評價是陸相沉積物中代用指標合理解釋的基礎。因其地理/地質位置的重要性以及環境的脆弱,青海湖的環境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然而,對水化學組成及其制約因素,還知之甚少。近年來,青海湖流域現代過程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進展,這些為其沉積序列的環境解釋提供了依據。 中科院地球環境
-遙感衛星監測為青海湖生態治理保駕護航
記者29日從青海省基礎地理信息中心獲悉,在近日召開的全國湖泊面積變化監測成果審核會上,青海湖面積變化監測成果通過審核,為青海湖量身打造的遙感衛星面積動態監測技術也獲得業界肯定。 據青海省基礎地理信息中心工作人員介紹,青海湖遙感衛星面積動態監測技術于2010年6月投入應用,該技術由遙感、地理信息
青海湖水體面積將呈持續擴大趨勢
“監測顯示,今年4月青海湖水體面積較歷年同期增大,根據青海省氣候中心預測,后期青海湖面積仍將呈持續擴大的趨勢。”青海省氣象科研所高級工程師劉寶康5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資料圖為青海湖二郎劍景區。中新社記者羅云鵬攝 青海湖是中國最大的咸水湖,維系著青藏高原東北部的生態安全。 據青海省氣象
中科院青海湖基地進行工作交流
“我們在科學發展觀的旗幟下聯合科研,中科院各個研究所不能單兵作戰,而應發揮全院的綜合優勢,并且與青海、西部地區以及全國各地開展聯合科研,這樣才能真正干出‘面向國家戰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學前沿’的大事。”中國科學院秘書長李志剛的發言點出了在8月1日至2日于青海湖畔舉行的2009中科院青海湖聯合科研基
青海湖枯水期面積比四年前增加逾120平方公里
監測結果顯示,中國最大內陸咸水湖——青海湖2014年枯水期最新面積為4372.94平方公里,與2010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23.64平方公里。 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青海湖,是中國面積最大的內陸咸水湖,也是著名旅游勝地。近年來,青海湖面積整體呈現“V”字形波動,2004和2005年屬于湖區面積最小
黑河流域生態水文遙感試驗數據發布
日前,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獲悉,“黑河流域生態—水文過程綜合遙感觀測聯合試驗”(以下簡稱黑河生態水文遙感試驗)中游試驗數據正式在“黑河計劃數據管理中心”網站發布。 據該所研究員李新介紹,本次發布的數據主要包括航空遙感原始數據及其產品、非均勻下墊面地表蒸、散發的多尺度觀測
安徽三流域明年試點省級生態補償
12月19日,記者從全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會議上獲悉,我省明年起將在近年來污染事故糾紛頻發的澮河、目前水質尚好的青弋江和具有重要飲用水功能的大別山區域,率先開展省級生態補償試點。 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是解決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外部性、保護行政區際水資源開發權益、協調流域區際矛盾的重
青海湖面積持續擴大-達17年來最大值
記者從青海省氣象科研所獲悉,最新衛星遙感監測數據顯示,享有“中國最美湖泊”之譽的青海湖水體面積持續擴大,達到17年來最大值。 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其流域地處東部季風區、西北部干旱區和西南部高寒區的交匯地帶,是維系青藏高原東北部生態安全的重要水體,也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東蔓延的天然屏障。
高原生態節能建筑試驗示范工程在青海湖畔竣工
青海省在游牧民定居工程中,注重以科技創新降低能耗,將青海豐富的可再生資源與游牧民定居工程相結合,日前,一組高原生態節能建筑在青海湖畔竣工,這標志著青海在農牧區積極推廣可再生能源建筑的行動中,邁出新的步伐。 位于青海省共和縣的這組高原生態節能建筑試驗示范工程共10戶
青藏高原國家公園群:修復生態、智慧建園
中新社西寧10月11日電 (記者 張添福)2021年10月,中國官方宣布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等第一批國家公園。目前,中國正式進入國家公園時代已滿一年。在青藏高原,國家公園群愈發呼之欲出,且通過生態修復和智慧園區搭建,不斷保護“地球第三極”。打造青藏高原國家公園群中國正在建設全世界最大的國家公園體系
海南啟動五大流域生態健康評估
海南省近日啟動南渡江、昌化江、萬泉河、文瀾江、文教河五大流域生態健康評估,查找流域生態“病癥”,并對癥下藥,采取相應保護措施,切實改善流域生態環境狀況,提升其生態系統健康水平,確保海南省生態安全。 記者從海南省國土環境資源廳獲悉,南渡江上游松濤水庫段流域生態健康評估為首個啟動項目。
湘江流域推行生態補償-實施水質動態考核
湖南省環保廳、省財政廳、省水利廳近日聯合出臺《湘江流域生態補償(水質水量獎罰)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 根據《辦法》,湖南省將在對湘江流域上游水源地區給予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財力補償的基礎上,遵循按績效獎罰原則,對湘江流域跨市、縣斷面進行水質、水量目標考核獎罰。 《辦法》規定,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