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補償在中國推行多年專家探討如何走出迷茫
近日,備受關注的《環境保護法修正案(草案)二次審議稿》公開征求意見階段結束。其中,修正案首次規定國家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引發廣泛熱議。 其實,生態補償已在中國推行了多年,并不是什么新鮮事物。不過,由于缺乏頂層設計和立法層面的保障等諸多原因,中國的生態補償一直在困難中前行。 如何從這種迷茫中突圍,真正通過生態補償機制促進中國的生態環境保護,一直是業內專家們努力的方向。 “摸石頭過河” “我們家除了農田,山后還有20多畝林地,已連續7年獲得了國家生態補償金。這是我上學的重要經濟來源,但已接到通知明年會停止補償。”來自湖北的北京理工大學本科生羅伊(化名)略顯惆悵地跟同學說。 今年7月9日,貴州省黔南州布依苗族自治州都勻市一位領導在工作報告中提出,面對貴州省工業發展和生態保護的兩難,珠三角地區應向貴州提供生態補償。 而最近,浙江省淳安縣和安徽省黃山市聯合開展了新安江跨界斷面水體監測。此舉意味......閱讀全文
北京水生態環境保護新聞發布會-去年水環境補償金13.6億
為向社會全面介紹“十三五”時期北京黑臭水體治理和水環境保障等內容,北京市人民政府和北京市水務局、北京市環境保護局聯合舉辦了北京市水生態環境保護新聞發布會。 北京市水務局副局長潘安君介紹了北京“十三五”期間水務工作的目標及任務。 根據”十三五”北京水務規劃,到2020年,北京市節水型社會將
江西生態補償機制-建設邁出積極步伐
為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建設,近年來,江西積極探索生態補償機制建設新途徑,生態補償的創新實踐效應凸顯。 目前,江西全省森林覆蓋率達63.1%,居全國第二;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實現市縣全覆蓋,地表水監測斷面達標率80.7%,高出全國平均水平30 多個百分點;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鄱陽湖注
評論:應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制度
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既代表生態文明建設的軟實力,又是衡量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的一個標準。習近平同志強調,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制度,是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核心內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這對完
青海完成首單生態補償碳交易
中國西部首個生態補償碳交易項目——三江源、青海湖牧區分戶式太陽能碳權開發暨碳交易日前在青海舉行。 據了解,此項生態補償碳交易項目在三江源和青海湖地區分別選擇3個試點社區,開發600多戶牧民進行分戶式太陽能設備的碳減排量。項目主要運用交易平臺,將二氧化碳減排指標掛牌銷售,并將碳交易收益以生態
生態補償機制建設成效初顯
4月23日,正在北京召開的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聽取和審議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徐紹史所作的國務院關于生態補償建設工作情況的報告。報告指出,近年來,我國積極探索生態補償機制建設,在森林、草原、濕地、流域和水資源、礦產資源開發、海洋以及重點生態功能區等領域都取得了積極進展和初
西安垃圾處理也實行生態補償
西安即將開展生活垃圾終端處理設施區域生態補償,補償標準為50元/噸。 近日發布實施的《西安市生活垃圾終端處理設施區域生態補償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規定,輸出生活垃圾進入新建的生活垃圾終端處理設施的區縣、開發區為生態補償區,新建生活垃圾終端處理設施所在區縣、開發區為受償區,補(受)償均以
推進生態補償標準化動態化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近年來,從國家到地方各個層面都制定了一些涉及生態補償的相關制度和措施,目前已探索建立了中央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制度、草原生態補償制度、水資源和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機制、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責任制度、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
水電工程的生態補償
水電工程的生態補償,是指采用經濟手段對水電工程產生不利影響的生態系統進行恢復、重建和保護,同時對在水電開發中產生生態效益的行為進行激勵的機制。生態補償包括兩方面內容:針對不利環境影響進行的補償,稱為“抑損補償”;針對環境效益進行的補償,稱為“增益補償”。 “抑損補償”,是指對受損的生態系統
山東出臺全國首個海洋生態補償辦法
日前,經山東省政府同意,山東省財政廳、省海洋與漁業廳聯合印發《山東省海洋生態補償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自3月1日起施行。《辦法》共分5章26條,分別對海洋生態補償的概念、范圍、評估標準、核定方式、征繳使用等進行了明確,是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制度創新,同時也是目前全國首個海洋生態補償管
蘇州率先推出生態補償機制-生態保護功臣不吃虧
“不允許我們開山采石,我們靠什么活?”如果在20年前提出不能辦礦場,蘇州市金庭鎮縹緲村黨總支書記陸新龍可能就是這種反應。這個村也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村,而為了保護生態環境,這里既沒有集體資產也沒有引進的工礦企業,年經濟收入不足20萬元。 然而現在,陸新龍卻笑著告訴記者,最近他們為村里修了一條路
北京建立水環境區域補償機制
記者從27日北京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的發布會上獲悉:北京市按照“誰污染、誰治理”“誰污染、誰補償”的原則,建立了水環境區域補償機制,上游來水經過本區出境時水質變差,每變差1個水質功能類別,都要按照每斷面每月30萬元的標準補償下游區。 據統計,2015年度北京市各區應繳納的跨界斷面補償金為9.7億元
北京建立水環境區域補償機制
記者從27日北京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的發布會上獲悉:北京市按照“誰污染、誰治理”“誰污染、誰補償”的原則,建立了水環境區域補償機制,上游來水經過本區出境時水質變差,每變差1個水質功能類別,都要按照每斷面每月30萬元的標準補償下游區。 據統計,2015年度北京市各區應繳納的跨界斷面補償金為9.7億元
天津實施水環境區域補償辦法
據新華社電 天津市政府辦公廳日前印發了《天津市水環境區域補償辦法》,依據天津市環保局發布的地表水環境質量月度評價及排名結果,對各區人民政府實施財政獎補或扣減財力措施,并在媒體公布獎懲結果。 據了解,該辦法適用于對天津市地表水水質改善情況的跨區橫向補償,并作為各區地表水環境質量的月度評價依據。
山東出臺自然保護區生態補償辦法-要補償先達標
要想獲得補償,必須達到考核分值? 山東出臺自然保護區生態補償辦法 本報記者周雁凌 季英德濟南報道 山東省環保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日前聯合印發關于《山東省省級及以上自然保護區生態補償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的通知,確定對省級及以上自然保護區實施生態補償,有效期至2018年9月30日。
環境保護法修改破例進入四審
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4月21日~24日在北京舉行,備受關注的《環境保護法修訂案(草案)》將進行第四次審議。草案在霧霾治理、信息公開、公眾參與、環境公益訴訟主體等方面有重要突破。 根據現行《立法法》,法律修改草案一般經全國人大常委會三次審議后表決,此次《環境保護法》則將迎來第四次審
環境保護法提出加強水污染防治
環境污染重、生態受損大、環境風險高等問題仍然突出 陳吉寧在報告中指出,2015年,全國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但環境污染重、生態受損大、環境風險高等問題仍然突出。 在空氣質量方面,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有73個城市達標,占21.6%;優良天數比例76.7%,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例3.2%;細
西部首單生態補償碳交易項目掛牌
我國西部首單生態補償碳交易項目――三江源?青海湖牧區分戶式太陽能碳權開發暨碳交易掛牌儀式日前在青海環境能源交易中心舉行。這標志著西部第一單自愿減排碳交易項目即三江源地區首單生態補償碳交易項目在青海成功交易和實施。 在掛牌儀式上,中國興業太陽能技術控股有限公司購買碳減排指標100噸,成功完成
評論:應合理構建我國農業生態補償機制
當前推進農業生態補償面臨耕地質量明顯下降、生態補償尚未健全、融資渠道比較單一、補償標準不甚合理、制度保障效力不足等障礙性因素。為此,需從以下幾方面加強推進: 一是健全農業生態補償管理體系,在適當時機開征“農業環境保護稅”。 二是完善相關標準體系和法律法規,盡快制定《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法
北京擬建空氣質量生態補償機制
近日,北京市發布了《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實施意見》。北京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解讀:作為本市生態保護補償制度體系的頂層設計,該實施意見提出了把空氣作為一個新的重點領域,建立空氣質量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圖片來源于網絡 該實施意見的目標是,到2020年,北京市將實現空氣、森林、濕地、水流、耕
生態補償橫向轉移支付制度亟待建立
全國性的生態服務理所當然應由中央政府財政支出來解決,而具有地域屬性的生態服務應該由區域內所有受益者共同承擔。作為我國縱向轉移支付的有益補充,建立生態補償的橫向轉移支付制度,對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建議明確橫向轉移支付的補充性原則,建立以中央政府牽頭的橫向轉移支付機構,
經濟日報:生態補償標準要“硬”起來
目前,我國正在積極推進生態紅線劃定工作。隨著生態紅線的實際劃定和逐步落實,生態補償機制作為推進生態紅線的重要抓手,必將會得到進一步的健全和完善。 經過近些年的努力,我國在建立生態補償制度方面初見成效,初步建立了草原生態補償制度、水資源和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機制、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責任制度等
充分發揮生態補償資金使用績效
“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落實生態空間用途管制,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確保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江蘇省將不低于20%的國土面積通過劃定生態紅線的方式嚴格保護起來,并設立數十億元的生態補償資金對生態紅線保護區域給予補償,為生態紅線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提供了資金支持。筆者認為,
安徽三流域明年試點省級生態補償
12月19日,記者從全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會議上獲悉,我省明年起將在近年來污染事故糾紛頻發的澮河、目前水質尚好的青弋江和具有重要飲用水功能的大別山區域,率先開展省級生態補償試點。 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是解決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外部性、保護行政區際水資源開發權益、協調流域區際矛盾的重
湖北出臺空氣質量生態補償辦法
湖北省政府辦公廳近日下發了《關于印發湖北省環境空氣質量生態補償暫行辦法的通知》,《湖北省環境空氣質量生態補償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 《辦法》按照“誰改善、誰受益,誰污染、誰付費”的原則,結合國家空氣質量考核標準和湖北省實際情況,以湖北省大氣首要特征污染物
山東:空氣惡化要繳生態補償金
記者28日從山東省政府例行新聞發布會獲悉:山東省建立基于空氣質量改善的生態補償機制,有效促進了空氣環境質量得到不斷改善。基于各地市空氣質量改善情況,省級財政去年向17市發放生態補償資金21335.5萬元,各地市共向省級財政上繳生態補償金413.5萬元。其中,2014年煙臺因第二季度空氣質量惡化而
解讀《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
近年來,我國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取得了階段性進展。但總體來看,生態保護補償的范圍仍然偏小、標準偏低,保護者和受益者良性互動的體制機制尚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生態環境保護措施行動的成效。 為解決上述問題,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我國生態補
劉桂環:生態補償不等于扶貧
■橫向財政轉移支付為何難推進? 記者:生態補償推行了這么多年,為何還沒有深入推廣開來?您認為目前實施生態補償遇到了哪些困難? 劉桂環:總體來看,生態補償正在諸多困難中前行。 首先,生態補償理論基礎和技術方法研究不足,頂層設計不到位。使得生態補償管理不夠規范,于是就出現“生態補償
誰受益誰補償-讓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更市場化、多元化
日前,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行動計劃》(以下統稱《行動計劃》)。提出了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總體要求、重點任務、配套措施等。 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賈若祥表示,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不僅充分
深圳生態控制線的利益博弈-生態補償進入倒計時
開辦模具廠的梁小為怎么也想不到,幾個月前將幾千平方米的廠房從深圳市寶安區龍華街道搬遷到寶安區觀瀾街道的大水田村,原本以為可以大干一場,沒想到因為自己的廠房租住在生態控制線內而無法辦理營業執照。 2005年,深圳市劃定全國首條生態控制線。這條被稱為“鐵線”的生態控制線,是深圳當年11月以8處大型
黑龍江嚴守生態紅線嚴格生態補償-促進水質改善
撫遠漁民屢屢在烏蘇里江捕獲重量級大鰉魚;中俄邊境的黑龍江大山里虎豹頻現;養1年“森林豬”抵上砍10年“森林木”…… 這些現象的背后,是黑龍江省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重視程度的逐步提升,是生態環境質量的逐步改善,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意識的逐步強化。 山里虎豹頻現,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