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南極存在古代巖漿洋遺跡
《自然》21日發表的一篇論文報告,科學家利用印度月船3號任務數據對月球南極高緯度地區的月壤進行的分析表明,這里存在古代巖漿洋的遺跡。 維克拉姆登陸器著月點。 圖片來源:《自然》 2023年8月,印度的維克拉姆登陸器(月船3號任務的一部分)在月球南極附近軟著陸。隨后其月球車利用自身搭載的阿爾法粒子X射線光譜儀,沿著月球表面103米長的路徑上的不同位置進行了23次檢測,分析了月球土壤的元素組成。 印度物理研究實驗室(PRL)團隊分析了相關檢測結果,發現在登陸器周圍的月壤中存在著相對統一的元素組成,主要為含鐵斜長巖。研究人員認為,月球南極的成分檢測結果支持月球巖漿洋假說。 月球巖漿洋假說認為,月球早期曾發生了全球性熔融,形成了深達幾百公里的巖漿洋。隨著巖漿洋冷卻,密度較低的含鐵斜長巖浮到了月球表面,較重的礦物則下沉形成月幔。br/>......閱讀全文
月球南極存在古代巖漿洋遺跡
《自然》21日發表的一篇論文報告,科學家利用印度月船3號任務數據對月球南極高緯度地區的月壤進行的分析表明,這里存在古代巖漿洋的遺跡。 維克拉姆登陸器著月點。 圖片來源:《自然》 2023年8月,印度的維克拉姆登陸器(月船3號任務的一部分)在月球南極附近軟著陸。隨后其月球車利用自身搭載的阿爾法
研究揭示慢速洋脊洋殼增生相關的巖漿演化規律
洋中脊是地殼的最主要增生場所,理解洋殼增生過程有助于了解地球的圈層結構的形成與演化。研究洋中脊洋殼增生過程的主要途徑是研究其巖漿作用過程,目前主要手段包括地震地球物理直接探測、蛇綠巖原位對比和洋中脊玄武巖反演。地震地球物理通過探測洋中脊下方熔體透鏡體識別巖漿房并結合噴發的MORB成分來限定巖漿動
月球樣品研究報告:月球19.6億年前仍存在巖漿活動!
記者8日從國家航天局獲悉,近期由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北京離子探針中心劉敦一研究員和地質所海外高級訪問學者澳大利亞科廷大學亞歷山大·涅姆欽(Alexander Nemchin)教授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在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研究方面取得進展,團隊對嫦娥五號月球玄武巖開展了年代學、元素、同
大陸起源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教授吳忠慶課題組揭示地球早期的基底巖漿洋演化會出現水誘導的地幔反轉,太古宙大陸是基底巖漿洋演化的一個產物,其中水扮演了極其關鍵的角色。該工作是大陸起源和早期地球如何運作方面的突破性進展。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地球科學領域國際權威學術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快報》上。水誘導
用27粒巖屑,他們揭示月球“延壽”8億年秘密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086.shtm ?嫦娥五號玄武巖與阿波羅玄武巖形成示意圖。受訪者供圖 月球什么時候還“活著”?這是科學家一直想了解的月球演化歷史研究中的一個重大科學問題。 一年前,中國科學院地質
我國科學家取得嫦娥五號著陸區火山活動歷史研究新進展
我國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于2020年12月著陸于月球正面風暴洋克里普地體的東北部地區,隨后對著陸點附近的月表物質進行了采樣并成功月壤樣品帶回地球。風暴洋克里普地體的東北部地區之所以被選擇成為嫦娥五號任務的著陸區,主要在于它被認為是月球表面最年輕的玄武巖單元之一并且富含鈾、釷、鉀等生熱元素。先前模
空間中心在嫦娥五號著陸區火山活動歷史研究方面獲進展
我國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于2020年12月著陸于月球正面風暴洋克里普地體(Procellarum KREEP Terrane,PKT)的東北部地區,隨后對著陸點附近的月表物質進行了采樣并成功將1731克月壤樣品帶回地球。風暴洋克里普地體的東北部地區之所以被選擇成為嫦娥五號任務的著陸區,主要在于它被
研究顯示水星表面45億年前或存巨大巖漿洋
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網站報道,通過對水星表面進行分析,科學家們現在已經可以大致重現水星在過去數十億年間的地質歷史。日前,借助對水星地表巖石化學成分的分析,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提出,水星表面在45億年前這顆行星形成之后不久可能曾經擁有一個巨大的巖漿洋。 對信使號水
嫦娥五號樣品研究揭示月球年輕火山活動奧秘
近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天體化學團隊聯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美國佛羅里達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和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等單位的研究團隊,對我國返回的嫦娥五號月球樣品開展了詳細的巖相學、礦物學、微量元素地球化學和Fe-Mg-Sr同位素分析,揭示了嫦娥五號樣品月幔源區特性和月球年輕火山活動
嫦娥五號樣品揭示20億年前月球仍存在巖漿活動
國家航天局公布了我國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的科研成果。科學家們通過對月球樣品的研究,精確測定了月球的年齡是20.3億年。 嫦娥五號的首批樣品于2021年7月12日向國內科學家發放,目前已完成五次樣品分發,共計198份65.1克。 2021年,科學家團隊通過對嫦娥五號采集月球樣品中玄武巖的研究,證實
嫦娥回家:新樣品-·-新機遇-·-新突破
北京時間2020年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樣品艙成功著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著陸區。這是中國探月工程(CLEP)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圓滿實現了第一階段“繞”、“落”、“回”三步走的目標。中國從此成為繼美國和前蘇聯后第三個從月球成功采樣返回的國家。這也是繼1972年美國“阿波羅17號”和19
研究人員利用銅、鋅同位素揭示月核形成過程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黃方教授團隊建立了高精度的銅—鋅同位素分析方法,在此基礎上與國外同行合作,通過高溫高壓實驗巖石學,精確地測定了硅酸鹽熔體和金屬熔體之間的銅和鋅同位素平衡分餾系數,及其制約月核的成分和形成過程。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地球化學刊物《地球化學遠景通訊》
嫦娥五號返回樣品揭示20億年前月球仍存在巖漿活動
國家航天局公布了我國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的科研成果。科學家們通過對月球樣品的研究,精確測定了月球的年齡是20.3億年。 嫦娥五號的首批樣品于2021年7月12日向國內科學家發放,目前已完成五次樣品分發,共計198份65.1克。 2021年,科學家團隊通過對嫦娥五號采集月球樣品中玄武巖的研究,證實
美國新研究稱此前測算月巖含水量方法或出現高估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站報道,近日,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地球,行星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杰里米·博伊斯(Jeremy Boyce)領導的一個研究組報告稱,此前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月巖磷灰石礦物得到的月球含水量可能是錯誤的,其得到的值會出現高估。 博伊斯和他的同事們創建了一個計算機模型,用以精確模擬
研究稱此前測算月巖含水方法或出現高估
這是一張月巖切片的元素面掃圖,測試的是鈣元素豐度,圖像中磷灰石內高鈣含量的區域用明亮的粉色和紅色表示,而周遭鈣元素含量較低的區域則用較暗的藍色和黑色表示??????? 北京時間4月8日消息,據報道,近日,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地球,行星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杰里米·博伊斯(Jeremy Boyce)
地化所在月核熱演化及磁場演化研究方面獲進展
月殼存在的大規模磁化現象指示月球曾存在月球發電機磁場。而現今月球已不存在全球性磁場,表明月球的發電機作用已停止。月球磁場發電機的演化與月核的生長和輸運性質如電導率、熱導率相關。因此,基于月核熱導率構建月核的熱演化和發電機模型,對于探討月球熱化學、內部動力學、月球磁場演化等具有重要意義。有研究基于阿波
“玉兔”揭秘月球雨海火山活動史
日前,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研究員林楊挺帶領的“嫦娥三號”科學應用核心團隊,通過研究“玉兔”月球車部分科學載荷獲取的探測數據,揭示了月球雨海地區火山活動的歷史。其最新的研究成果作為封面文章在線發表于4月13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作為中科院月球與深空探測總體部組織的5個核心團隊之一,該團
日本“月亮女神”踏上探月之旅
東京時間9月14日10時31分(北京時間同日9時31分),日本“月亮女神”繞月探測衛星搭乘H2A-13火箭,在橙色的烈焰中從日本種子島宇宙中心順利升空,踏上探月之旅。?連日來的大風和陣雨讓身處種子島宇宙中心的每個人都對“月亮女神”能否按期發射心里沒底。當地在13日近午夜時還是大雨傾盆,幸好在14日早
嫦娥五號月壤研究揭開月球更多奧秘
我們對月球的認識,又有了新突破! 記者從日前召開的第一屆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研究成果研討會上獲悉,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研究取得系列原創性成果。這些成果涉及月壤樣品基本特性和新物質、月球火山活動歷史及年輕火山活動成因、月球水和揮發分的含量與來源、月球表面隕石撞擊和太空風化作用等。 時間回溯到兩年多前。
嫦娥五號月壤研究揭開月球更多奧秘
記者從日前召開的第一屆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研究成果研討會上獲悉,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研究取得系列原創性成果。這些成果涉及月壤樣品基本特性和新物質、月球火山活動歷史及年輕火山活動成因、月球水和揮發分的含量與來源、月球表面隕石撞擊和太空風化作用等。 時間回溯到兩年多前。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樣品艙
嫦娥四號完成第44月晝工作-進入第44月夜休眠
據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官方微信消息,嫦娥四號任務“玉兔二號”月球車和著陸器分別于7月5日19時14分和7月6日6時整完成休眠設置,完成第44月晝工作,進入第44月夜休眠。月球車在月球背面累計行駛里程1239.88米。 嫦娥四號研究成果揭秘南極-艾肯盆地成分異常區成因 南極-艾肯盆地是月球上最大
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近期,由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北京離子探針中心劉敦一研究員,和地質所海外高級訪問學者澳大利亞科廷大學Alexander Nemchin教授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對嫦娥五號月球玄武巖開展了年代學、元素、同位素分析,證明月球在19.6億年前仍存在巖漿活動,為完善月球演化歷史提供了關鍵科
20億年前玄武巖揭示月球演化奧秘
10月19日,中國科學院發布嫦娥五號月球樣品最新研究成果。來自中科院地質地球所與國家天文臺等單位的研究人員發現,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為一類新的月海玄武巖,月球最“年輕”玄武巖年齡為20億年,其晚期巖漿活動的源區并不富集放射性元素,并且月幔源區幾乎沒有水。相關研究成果通過三篇《自然》論文和一篇《國家科
已知月球地質壽命“延長”約10億年
近日,《科學》在線發表了關于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的首個研究成果。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北京離子探針中心研究員劉敦一和地質所海外高級訪問學者、澳大利亞科廷大學教授Alexander Nemchin領銜的研究團隊,證明月球在19.6億年前仍存在巖漿活動,使目前已知的月球地質壽命“延長”了
歐陽自遠:“嫦娥一號”數據可用十年
由科技部支持的國家863計劃“繞月探測工程科學數據應用與研究”重點項目9月28日通過驗收。我國繞月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表示,“嫦娥一號”任務至此才算圓滿完成,該衛星獲取的數據足夠讓科學家研究10年。 嫦娥一號衛星于2007年10月24日發射,其搭載的8臺有效載荷獲取了大量探測數據。2
月球20億年前火山噴發仍然很強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4009.shtm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田恒次與合作者對嫦娥五號玄武巖開展了火山噴發規模研究,發現在距今約20億年的月球晚期仍有大規模巖漿噴發。通過與月球早期巖漿噴發規模對比分析,結果表
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研究取得系列原創性突破
會場照片。(任暉攝) ? ?嫦娥五號月壤中的玄武巖顆粒。(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供圖) 1月16日,“第一屆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研究成果研討會”在京舉辦,來自高校、核工業等單位近百位專家及科研人員參加本次研討會,相關科研工作者、學生近150位線上參會。 研討會圍繞嫦娥五號月
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研究取得系列原創性突破
1月16日,“第一屆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研究成果研討會”在京舉辦,來自高校、核工業等單位近百位專家及科研人員參加本次研討會,相關科研工作者、學生近150位線上參會。 研討會圍繞嫦娥五號月壤樣品基本特性、月球火山活動歷史及年輕火山活動成因、月球水和揮發分的含量與來源、月球表面隕石撞擊和太空風化作用、
南極冰下巖漿沸騰
Marie Byrd板塊位于南極洲的一個荒涼區域,深埋在南極西部的冰蓋之下。雖然地球表面可能會被凍結,但地表下卻是一個迥然不同的世界。歷史上的火山噴發已經戳破了冰原,并在冰原上形成一個火山鏈。目前的研究已經表明:熔巖仍然在激發地下深處的地層活動。 雖然只有最大的火山噴發可以融化覆蓋在其
首批月球樣品揭秘:嫦娥五號著陸區或曾多次火山噴發
“嫦娥五號”采集的首批月球樣品,能為我們揭示月球的哪些奧秘? 12月13日,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發布,該臺徐偉彪研究員及其行星化學科研團隊聯合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對月球樣品進行研究后發現,樣品中有含有極高的鈦鐵礦含量,確定為高鈦玄武巖。 此前,國內其他研究團隊在嫦娥五號月球樣品中發現了低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