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頂葉腫瘤的基本信息介紹
1、頂葉腫瘤— 降低顱內壓 ①脫水治療;②腦脊液體外引流;③綜合預防措施。 2、頂葉腫瘤— 手術治療 ①腫瘤切除術;②內減壓手術;③外減壓手術;④腦脊液分流術。 3、頂葉腫瘤— 放射治療 患者全身情況不允許手術切除及對放射治療較敏感的顱內腫瘤患者,可采用放射治療以推遲腫瘤復發或抑制腫瘤生長,延長患者生命。 4、頂葉腫瘤— 化學治療 5、頂葉腫瘤— 基因藥物治療......閱讀全文
關于頂葉癥狀群的鑒別診斷介紹
(一)腦血管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 腦血管疾病所致的偏癱,肢體可出現肌萎縮,主要是上肢手的肌群,如大小魚肌、骨間肌萎縮。前臂肌群也可受累,產生“猿手”或“爪形手”。肌萎縮局限在肩胛帶,尤其在三角肌時,常有肩關節脫臼。但這種肌萎縮是在明確的腦血管疾病偏癱后數周或數月出
概述頂葉癥狀群的臨床表現
1.感覺障礙:頂葉病變可出現局限性感覺性癲癇發作及精細感覺障礙。表現為針刺、電擊、疼痛的感覺異常發作及實體覺、兩點辨別覺和皮膚定位覺的喪失。 2.運動障礙:頂葉病變時,可出現偏癱或單癱,同時可見深反射亢進,肌張力增高不明顯。 3.肌肉萎縮:好發于病灶對側上肢近端,常伴有肩關節脫臼,呈Aran
關于頂葉綜合征的檢查介紹
1.一般體檢及神經系統檢查 一般檢查包括觀察意識、體溫、脈搏、血壓、呼吸等,了解有無嚴重感染及嚴重軀體疾病和顱腦外傷等器質性疾病體征。重點應做神經系統的相關檢查,留意有無腦部器質性疾病的證據。 2.精神檢查 全面的精神檢查,包括外表與行為、言談和思維、情緒狀態、感知、認知功能、自知力,動作
頂葉癥狀群的病因病理介紹
頂葉位于額葉之后,枕葉之前。分為中央后回、緣上回、角回和頂上小葉。頂葉癥狀群主要為感覺障礙的癥狀表現,同時尚有體像障礙、失結構癥、運動障礙等癥狀。 1.外傷:顱腦外傷尤其是頂部骨折,常引起急性頂葉損害,出現意識障礙。據統計,顱頂部凹陷性骨折占顱骨凹陷骨折的66%。 2.腫瘤:頂葉腫瘤可出現結
關于頂葉癥狀群的基本信息介紹
頂葉位于額葉之后,枕葉之前。分為中央后回、緣上回、角回和頂上小葉。頂葉癥狀群主要為感覺障礙的癥狀表現,同時尚有體像障礙、失結構癥、運動障礙等癥狀。 1.外傷:顱腦外傷尤其是頂部骨折,常引起急性頂葉損害,出現意識障礙。據統計,顱頂部凹陷性骨折占顱骨凹陷骨折的66%。 2.腫瘤:頂葉腫瘤可出現結
簡述頂葉綜合征的臨床表現
表現為感覺性失語(常伴健忘性失語)、單獨性失用(可有結構失用、意想性失用以及意想性運動性失用)和伴失寫和失讀。還常有對側偏身感覺障礙、伴相應手和足的觸覺性失認,暫時輕偏癱、同側偏盲、失認等。 1.右利手者頂葉損害:表現為左側半身自體局部認識不能、空間認識不能、穿衣失用、結構失用、空間失讀、失計
關于頂葉綜合征的鑒別診斷介紹
1.腦梗死 主側半球頂葉梗死時出現此征,以大腦中動脈之頂枕支閉塞最常見。此病多見于60歲以上老人,尤其是伴動脈硬化和高血壓的患者;多于靜息時發病,癥狀常在幾小時或較長時間內逐漸加重,呈進展型腦卒中類型;意識保持清醒,有失語但偏癱癥狀不明顯;腦脊液清晰,壓力不高。 2.頂葉腦腫瘤 在表現此綜
關于頂葉癥狀群的臨床表現介紹
1.感覺障礙:頂葉病變可出現局限性感覺性癲癇發作及精細感覺障礙。表現為針刺、電擊、疼痛的感覺異常發作及實體覺、兩點辨別覺和皮膚定位覺的喪失。 2.運動障礙:頂葉病變時,可出現偏癱或單癱,同時可見深反射亢進,肌張力增高不明顯。 3.肌肉萎縮:好發于病灶對側上肢近端,常伴有肩關節脫臼,呈Aran
關于頂葉綜合征的診斷治療介紹
1、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和相應輔助檢查,如腦CT掃描、腦MRI檢查、腦血管造影可診斷。表現出典型的失語、失讀、失寫、失用等癥狀。此征多系感覺性失語,也有部分患者以失語性健忘的形式表現出來。失用不是單一的運動性失用,可成為結構性失用或觀念性失用的形式表現出來。 2、治療:治療原發病,對癥處理,
右側顳頂葉神經內分泌癌病例分析
神經內分泌癌(neuroendocrine?carcinoma,NEC)是一種起源于神經內分泌細胞的惡性腫瘤,臨床上常見于消化系統,發生于顱內者極為罕見。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2018年7月收治1例右側顳頂葉神經內分泌癌,現報告如下。?1.病歷摘要?女,69歲;因“頭痛頭暈、走路不穩伴乏力1周余”入院。
關于頂葉綜合征的基本信息介紹
頂葉位于中央溝之后,側裂之上,后側與枕葉相連。中央后回接受來自對側身體的深、淺感覺沖動,為皮質感受中樞,頂上小葉為實體覺的分析區,緣上回為運用中樞,角回在優勢半球為閱讀中樞。頂葉綜合征即失語-失用-失讀綜合征,也稱Bianchi綜合征。多見于腦外傷,頂葉腫瘤、大腦中動脈病變,腦瘤中表現該綜合征者
心理所發現獼猴頂葉手部運動編碼新機制
腦機接口研究是指在腦與外部設備間建立起直接的信息傳遞,實現人腦控制外部設備達到與環境交互的目的。這一技術在臨床上的應用可以幫助肢體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康復和重建運動功能。目前,植入式腦機接口研究多針對運動皮層(M1),主要是提取這些運動區神經元鋒電位信號中編碼的運動信息。神經元鋒電位信號(spiki
神經所研究發現后頂葉皮層調控快速眼動的產生
1月9日,上海生科院神經所張鳴沙課題組,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期刊上發表了題為《后頂葉皮層神經活動調控快速眼動的產生》的研究成果,通過在清醒行為猴上進行胞外單電極記錄,該研究組對后頂葉皮層在快速眼動過程中的作用進行了研究。 通過快速眼動,靈長類動物可以
一例特殊的右側顳枕頂葉急性腦梗死病例分析
病例介紹27歲男性,急診入院。主訴:發作性抽搐1天。現病史:患者入院1天前被發現出現四肢強直性抽搐,發作過程中意識喪失、牙關緊閉、口吐白沫,雙眼球向上凝視,雙手握拳、四肢伸直、四肢痙攣、頭上仰,共抽搐3次,每次持續約10多分鐘,病程中意識不清,7天前頭痛,在診所靜點藥物3天(具體藥物不詳)。于入院前
后頂葉皮層在信息歸類感知抉擇中的因果性作用
《自然-神經科學》期刊(Nature Neuroscience)在線發表了題為《后頂葉皮層在信息歸類感知抉擇中的因果性作用》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徐寧龍研究組完成。該研究從一個創新的角度解答了一個具有廣泛爭議的科學問題:
頭部額葉間變型孤立性纖維性腫瘤/血管外皮細胞瘤...
頭部額葉間變型孤立性纖維性腫瘤/血管外皮細胞瘤病例報告神經系統腫瘤分類(WHO-2016)將腦膜孤立性纖維性腫瘤(solitary?fibrous?tumor,SFT)及血管外皮細胞瘤(hemangiopericytomas,HPC)重新界定為一類疾病,為來源于腦膜間葉組織的顱內腦外腫瘤,屬于纖維母
后頂葉皮層及相關神經環路在抉擇過程中發揮什么作用?
后頂葉皮層(Posterior Parietal Cortex,簡稱PPC),是大腦中一個處理多種感覺、運動信息的聯合腦區,能夠接收來自視覺系統、聽覺系統和軀體感覺系統的信息傳入,同時它的主要輸出目標是與運動相關的腦區:背外側前額葉皮層、次級運動皮層、額葉視區、紋狀體等等。其在大腦網絡中處在感覺
一例大腦半球炎性肌纖維母細胞肉瘤病例分析
大腦半球炎性肌纖維母細胞肉瘤是一種罕見的顱內惡性腫瘤。發病年齡分布不均,作為一種交界性或低度惡性腫瘤,國內外報告的此類腫瘤多為炎性肌纖維母細胞瘤(inflammatory?myofroblastic?tumor,IMT)。IMT以兒童及青年人多見,肺部為發病最常見部位,常見癥狀有貧血、低熱、肢體無力
一例大腦半球炎性肌纖維母細胞肉瘤病例分析
大腦半球炎性肌纖維母細胞肉瘤是一種罕見的顱內惡性腫瘤。發病年齡分布不均,作為一種交界性或低度惡性腫瘤,國內外報告的此類腫瘤多為炎性肌纖維母細胞瘤(inflammatory?myofroblastic?tumor,IMT)。IMT以兒童及青年人多見,肺部為發病最常見部位,常見癥狀有貧血、低熱、肢體無力
LiFraumeni綜合征病例分析1
Li-Fraumeni綜合征(LFS)是遺傳性腫瘤綜合征,呈常染色體顯性遺傳,以乳腺癌(女性絕經前乳腺癌)、骨與軟組織肉瘤、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和腎上腺皮質腫瘤等高腫瘤發病風險為特征,Li-Fraumeni綜合征最常見的致病基因是TP53基因,有70%~80%的Li-Fraumeni綜合征家系可以檢測到
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血管炎病例報告1
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血管炎(primary angiitis ofcentral nervous system,PACNS)是一種少見的、僅累及中樞神經系統的疾病,缺乏特異的臨床表現和影像學表現,術前診斷困難,容易誤診。本文報道1例PACNS,總結分析其臨床特點、影像學表現、病理特征、治療和預
簡述星形細胞瘤及間變性星形細胞瘤的臨床表現
星形細胞瘤及間變性星形細胞瘤生長緩慢,病程較長,自出現癥狀至就診平均2年。臨床癥狀包括一般癥狀和局部癥狀,前者主要取決于顱內壓增高,后者則取決于病變部位和腫瘤的病理類型及生物學特性。腫瘤的不斷生長占據顱腔內空間,腦水腫,腫瘤阻塞腦脊液循環通路造成腦脊液的回吸收障礙等均可造成顱內壓增高。各部位腫瘤
偏癱的鑒別診斷
1.皮質與皮質下性偏癱 皮質性偏癱時,上肢癱瘓明顯,遠端為著。如果出現皮質刺激現象有癲癇發作。頂葉病變時,有皮質性感覺障礙,其特征是淺層感覺即觸覺、溫痛覺等正常,而實體覺、位置覺、兩點辨別覺障礙明顯。感覺障礙以遠端為明顯。右側皮質性偏癱時常伴有失語、失用、失認等癥狀(右利),雙側皮質下偏癱伴有
一例以急性腦出血首發的膠質肉瘤病例分析
患者,男,25歲,因突發頭痛伴嘔吐5 h余,于2015年10月7日人院。患者同學代訴患者于5 h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頭痛,呈爆炸樣,感惡心,嘔吐中等量胃內容物數次,無流涎及四肢抽搐,遂至我院急診科就診,擬腦出血收住院。?發病以來精神欠佳,未進食,大小便正常,體重無明顯變化。既往體健,無吸煙、飲酒史等不良
簡述顱內腫瘤的并發癥
小腦腫瘤出現橋腦,延髓癥狀;顳葉腫瘤出現第Ⅲ,Ⅳ顱神經障礙;外側裂腫瘤出現偏癱等,以上癥狀的發生,與腫瘤壓迫,腦組織移位或腦血液循環障礙等有關,遠隔癥狀是在腫瘤遠隔部位的腦神經的功能障礙,如顱后窩腫瘤,因腦積水影響額,顳,頂葉,可出現視,聽幻覺或癲癇,又如顱內壓增高時,由于第三腦室擴大亦可出現雙
關于腦內室管膜瘤的基本介紹
部分室管膜瘤不長在腦室內面而位于腦實質中,其組織來源為胚胎異位的室管膜細胞,也可能是起源于腦室壁的腫瘤向腦實質內生長。幕上者多見于額葉和頂葉內,腫瘤常位于大腦深部臨近腦室,亦顯露于腦表面,臨床表現與腦各部位占位癥狀相似,在較小兒童常見,腫瘤多巨大,術前確診較為困難。
細胞學檢驗病例2
檢查化驗血常規:白細胞計數:12.70↑x10^9/L,血紅蛋白:148g/L,血小板計數:207x10^9/L,成熟中性粒細胞:83.9↑%;CRP及PCT未見明顯異常,鐵蛋白255.8μg/L,血沉16mm/h;血培養:5天培養未見細菌生長;血二代測序(mNGS):陰性;血免疫及生物標記物:T-
顱內多發占位病因分析
病例1:女,47歲,維族。頻繁頭痛、嘔吐2周余,言語不清伴右側肢體無力1周入院。2周前有發熱病史,抗感染治療后體溫正常。高血壓病史5年。?體格檢查:神志清,運動性失語,頸軟,右上肢肌力1級,右下肢肌力3級,肌張力低,右側巴氏征(+)。CT平掃示左額頂葉及右頂葉不規則片狀低密度影(圖1a)。核磁檢查示
簡述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的生長特性
①可沿白質中的神經束伸展至深處,例如額葉腫瘤可沿額頂束生長至同側頂葉,沿鉤束生長至同側顳葉,甚至可沿胼胝體生長至對側大腦半球; ②多中心性生長,有4.9%~20%的GBM由幾個似乎獨立的瘤中心組成,各個瘤中心常聚集在一起,有時在腫瘤主體附近可見衛星灶。
分析共濟失調癥的發病原因
共濟失調的病因有小腦性共濟失調、深感覺障礙性共濟失調、大腦性共濟失調、前庭性共濟失調。 1、小腦性共濟失調 (1) 小腦蚓部損害:常見于小腦蚓部腫瘤,兒童以髓母細胞瘤、星形細胞瘤、室管膜瘤多見,成人以轉移瘤多見。 (2) 小腦半球損害:常見于腫瘤、轉移瘤、結核瘤或膿腫及血管病等。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