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雷六號 圖片來源:BAS 英國日前宣布第一座可在冰面上移動滑行的未來南極科考站建設完成并投入使用。與之前慘遭冰雪破壞的科考站相比,新的科考站有望戰勝極地地區凜冽的冰雪。 據英國南極考察局(BAS)介紹,哈雷六號南極科考站是第6個建在布倫特冰架上的科考站——布倫特冰架是南極地區的一塊浮冰。 之前的科考站多因承受不住南極冰雪的重壓而損毀,而哈雷五號也曾因擔心冰層斷裂導致科考站消失而被迫拋棄。 BAS發言人Paul Seagrove表示,從之前科考站的命運可以看出,“在浮冰上建科考站仍然存在問題”。 新建的哈雷六號科考站取代了運行了20年之久的哈雷五號站點。英國皇家學會于1957年國際地球物理年建立了第一個科考站,當時該學會將南極地區確定為研究地球磁場和近太空大氣的重要自然實驗室。正是基于哈雷站的研究數據,BAS在1985年發現了臭氧層空洞現象。 在布倫特冰架上建設哈雷六號之前,英國共建立了5座哈......閱讀全文
綜合外媒報道,11日,韓國政府宣布,韓國第二座南極科考站張保皋科學基地正式建成。這使韓國成為世界上第10個在南極擁有1座以上考察站的國家。 韓國海洋水產部消息稱,12日,張保皋科學基地將舉行一個約有300人參加的建成儀式,慶祝基地的完工。來自美國、新西蘭和意大利的科考站的代表將參加此次儀式
紅外觀測是天文研究的重要手段。長期以來,我國紅外天文研究發展受限于優良臺址和探測器的缺乏。隨著近年來我國天文研究領域的不斷擴展,中國天文界擁有紅外天文觀測能力的愿望也更加迫切。近期我國多項大型光學紅外天文觀測設備項目獲得天文界支持,包括正在推進的12米光學/紅外望遠鏡LOT(Large Opti
連日來,中國第35次南極科考隊昆侖隊隊員在昆侖站天文區安裝、調試和維護天文臺址監測設備和天文觀測設備,調查南極冰蓋之巔冰穹A地區天文觀測條件并開展天文觀測。記者跟隨他們,深入了解了工作情況。 昆侖站所在的冰穹A地區,位于南緯80度,海拔超過4000米。在這里,極夜可提供連續數月不間斷的觀測,
科研人員在調試設備 我國首座獨立設計、制造、運行管理與維護的天文科考智能支撐平臺1月8日在南極昆侖站成功運行。該平臺由東南大學和南極天文中心聯合研制。 據了解,該平臺攻克了昆侖站所在的南極Dome A地區極寒、低氣壓、缺氧條件下的一系列關鍵技術,將為我國運行于該地區的各類天文科考
4月10日上午,中國國家海洋局極地研究所所屬科考船“雪龍”號完成第三十三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抵達長江口水域。 此次為“雪龍”號第三十三次赴南極執行科考與運輸補給任務,歷時161天,總航程約3.5萬海里。“雪龍”號順利完成“一船四站”環南極航行計劃,在中國南極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泰山站執行任
極地考察船“雪龍”號9月底剛從北極回國,今天(10月25日)青島籍16名科研專家再次出征,陸續到廣州匯合,于11月5日參加我國第29次南極科學考察。據了解,這些科研專家分別來自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此次南極科考有一項特殊的任務:為中國第四個南極科
近期,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完成對南極半島的科學考察,取得預期成效。 針對三極(北極、南極和青藏高原)的特殊地理位置,考慮其對全球變化和地球系統科學的研究意義,地球大數據專項設立了時空三極環境項目,從地球大數據視角,首次將三極作為一個整體,開展系統性、關聯性
隨著中國南極深冰芯第一鉆在中國昆侖站冰芯房的正式開啟,考察隊員成功鉆取了一支長達3.83米的冰芯,標志著中國深冰芯鉆探實現零的突破。 深冰芯鉆探是地球科學研究的前沿問題之一。冰芯鉆取位置選擇、鉆取技術手段和后勤保障能力都制約著深冰芯的鉆取。此次鉆取冰芯的位置將是未來獲取更深冰芯的鉆口。中國
在全球板塊構造理論的研究中,南極大陸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經過長達8年努力,中國科學家在南極大陸及周邊地區的地殼和上地幔三維結構和地質構造研究中,獲得重要發現。 據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安美建研究員介紹,第四個國際極地年(2007-2008年)開展以來,國際上在東南極實施了史上規模最大
國家海洋局今天對外公開發布了《中國的南極事業》。這部我國政府首次發布的白皮書性質的南極事業發展報告,全面回顧了我國南極事業30多年以來的發展成就,介紹了我國依據南極條約體系要求,制定國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加強國內南極活動管理,有效保護南極環境和生態系統的情況。 報告稱,中國一貫支持《南極條約》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南極可以觀賞到眾多罕見的自然現象。這是2010年1月22日子夜拍攝到的南極極晝。新華社記者 崔 靜攝 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間,中國成功開展第26次南極科學考察,在冰川、天文、地質、海洋、高空物理等科研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冰蓋之巔
據俄新社10月26日消息,俄羅斯水文氣象和環境監測局局長亞歷山大·弗羅洛夫透露,根據俄羅斯政府批準的俄羅斯南極戰略,南極可能將出現第六個長期運作的俄羅斯科考站。 弗羅洛夫26日在俄羅斯國家海洋研究所開幕的全俄海洋學會議上作出上述表態,他還透露:“我們已經有5個常年科考站和5個季節性科
在歡快的鑼鼓聲中,中國第28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凱旋。4月8日,在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國家海洋局與上海市政府舉行了簡樸而熱烈的歡迎儀式。 中國第28次南極科學考察歷時163天,圓滿完成“一船三站”考察任務。“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安全完成天津港——澳大利亞弗里曼特爾港——中山站——
科考隊員在查看昆侖站天文區的巡天望遠鏡AST3—2。昆侖站旁的營地。 1月24日,在完成南極內陸冰蓋之巔冰穹A地區的各項科考任務后,中國第三十五次南極科學考察隊昆侖隊撤離昆侖站營地,踏上返回南極中山站之旅。
在麥克默多站發射的科學探測器氣球。圖片來自NSF網站 近日,美國宇航局(NASA)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聯手,成功在南極試飛了改進設計的探測熱氣球樣機。根據設計,這一超級熱氣球將攜帶大量的科研儀器在太空邊緣持續工作100天甚至更長時間。研究人員表示:這幾乎開啟了高空科學探測的新紀元
從中國科大獲悉,由該校近代物理系“核探測與核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堅副教授帶領的團隊及其合作者,根據不同紅外探測器的特點,進行了多個版本的設計和測試,解決了微弱信號探測,高增益靈敏放大,暗流及背景噪聲抑制等關鍵技術,首先完成為基于InSb探測器完成了J,H,K波段的近紅外天光背景測量儀,并完成
行程數萬公里,帶著1.5噸器械,到達南極洲海拔最高的科考站昆侖站,90后小伙潘曜去了最艱苦的地方,做了最基礎的科研工作。 與許多在校學生不同,他把自己的研究扎到堅實的大地上,甚至扎到冰蓋200米以下,他在給南極“做CT”。 立志:半年的考察用3年準備 7月18日,潘曜從南極回國后的第一個
由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監制、北京師范大學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研制、最新的中國南極科學考察站地區系列衛星影像圖,9月28日在2013年中國極地科學學術年會上正式發布。 據北京師范大學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程曉教授介紹,此次發布是中國南極中山站和昆侖站的衛星影
記者從國家海洋局了解到,我國第31次南極考察隊30日上午乘“雪龍”船從上海出發,執行南極考察任務,將首次在南極地區建設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基準站。這將是我國首次在南極應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獲取相關數據。 在此次考察活動中,我國將調試安裝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接收機及輔助設備,獲取相關數據,并以基準站為基
據貝加爾湖科技網5月20日報道,俄羅斯《杜布納》多百萬噸級深水中微子望遠鏡正式在貝加爾湖底投入使用。這套試驗綜合體由俄羅斯科學院核研究所、俄羅斯聯合核研究所等科研組織于今年4月初安裝,它是俄羅斯立方公里中微子望遠鏡Baikai-GVD(Gigaton Volume Detector)的第一個望遠
你聽說過太赫茲嗎?你能想象到比手機信號的頻率高出1000倍是什么概念嗎?這么高的頻率波段究竟有什么用呢?2016年12月13日凌晨,國際權威科學期刊《自然》新創辦的子刊《自然-天文學》(Nature Astronomy)正式上線,其創刊的首篇,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科學家等在南極的最新觀測
上月底,兩輛E-Ride EXV2s型電動車在美國南極研究基地麥克默多站(McMurdo)進行了極限測試。如果試驗成功,這兩車能夠適應南極的惡劣條件,那么電動車就可以在南極替代現有的柴油卡車、摩托雪橇和基地巴士等車輛。 據環境新聞服務網ENS報道,電動車否能在極寒氣候條件下行駛,電池
繼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之后,我國計劃在南極建立第4個科學考察站。 據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主任曲探宙在2010年中國極地科學學術年會上透露,根據《中國極地考察“十二五”發展規劃》,2011年至2015年,我國將繼續加強極地考察能力建設,促進高新技術應用,提升極地考察站的保障能力。
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下簡稱“中科大”)獲悉,由該校近代物理系核探測與核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教授王堅帶領的團隊及其合作者共同研制的近紅外天光背景測量儀,目前已在南極投入運行。 據了解,王堅團隊聯合該校天文系副教授朱青峰以及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天文學研究室,從2015年12月就開展了近紅外天光背景測
中國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是國家戰略意圖的反映。新華社記者從5日提交全國人大審查的綱要草案全文中摘取了未來五年中國計劃實施的100個重大工程及項目。 它們涉及科技、裝備制造、農業、環保、交通、能源、人才、文化和教育等領域,將對中國經濟、社會和民生等各方面產生深遠影響,也會給國際社會帶來重大機遇。
中國極地固定翼飛機“雪鷹601”18日成功降落在位于南極冰蓋之巔冰穹A地區的昆侖站機場。這也是“雪鷹601”投入使用以來第三次成功降落在這一海拔4090米的機場。 “雪鷹601”于當地時間9時24分(北京時間12時24分)從位于中山站附近的冰蓋機場起飛,11時12分降落在距離中山站520公里的
歷時165天,總航程達3.8萬余海里,執行我國第34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號21日返回上海。 本次考察圍繞羅斯海地區恩克斯堡島新站建設、南極環境業務化調查評估和南極大西洋扇區海洋環境綜合考察三大任務,組織實施并圓滿完成了78項調查任務和22項保障支撐任務,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新站具備“
臭氧洞 北京時間5月8日消息 據《獨立報》報道,臭氧洞被認為是20世紀末期環境面臨的最大威脅之一。25年前的5月,英國科學家在南極上空的高層大氣發現了臭氧洞,這一重大發現促使聯合國通過了一項重要決議,一場生態災難得以避免。 &n
我國第28次南極科考隊將于11月3日由天津出發奔赴南極。記者日前從第191期東方科技論壇上獲悉,此次起航的極地科考破冰船雪龍號將搭載我國自主研發的全自動無人值守“南極大視場巡天望遠鏡”(AST3),它將被運往南極冰蓋最高點——冰穹A,成為南極天文臺的“重要一員”。 “我國在建的南極天文臺
北緯8度,東經139度。太平洋深處風平浪靜,方圓幾十公里看不到一艘船,“雪龍”號在深藍中航行。 這是中國科考隊第34次行駛在出征南極的航道上。在“雪龍”號上,中國第3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領隊、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主任楊惠根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詳細解讀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