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極區空間環境實驗室投入使用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南極可以觀賞到眾多罕見的自然現象。這是2010年1月22日子夜拍攝到的南極極晝。新華社記者 崔 靜攝 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間,中國成功開展第26次南極科學考察,在冰川、天文、地質、海洋、高空物理等科研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冰蓋之巔”再創淺冰芯鉆探新紀錄 南極冰芯直接記錄著遠古時代的大氣組成,蘊藏著珍貴的古氣候和古環境信息。此次考察中,考察隊員經過近20天的不懈努力,在南極“冰蓋之巔”——海拔4093米的冰穹A地區鉆取了一支超過130米長的冰芯,創造了冰穹A地區淺冰芯鉆探的新紀錄。通過研究這支冰芯,可以追溯過去五六千年以來的地球環境變化。 同時,為今后在冰穹A地區鉆取地下3000多米處的深冰芯,開展100萬年時間尺度內的全球變化研究,此次考察隊在昆侖站附近建成了深冰芯鉆探場地,這標志著我國在南極冰蓋的深冰芯鉆探即將拉開序幕。 南......閱讀全文
南極極區空間環境實驗室投入使用
首次獨立建成南極永久性驗潮站 考察隊在中國南極中山站附近海域建立了一座數據實時傳輸永久性驗潮站,這是我國首次獨立建成的南極永久性驗潮站,為我國監測南極海平面變化、開展全球氣候變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撐平臺。 ? 首次應用無人機開展大范圍南極海冰觀測 考察期間,科考隊員首次在
我國將在中山站建設極區地球空間環境實驗室
中國專家日前對記者說,中國將在第26次南極考察期間,在位于東南極的中山站全面建設極區地球空間環境實驗室。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極地高空大氣物理學研究室主任胡紅橋說,極區是地球面向太空敞開的窗戶,在那里地磁場近乎垂直地進出,太陽風中的帶電能量粒子易于進入地球磁層,并接近垂直地向電離層以至中高層大
空間中心發現極尖區最大通量場向電子擾動事件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空間天氣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人員史建魁、張子迎、程征偉等根據Cluster衛星的觀測數據分析,在極尖區發現了通量最大的場向電子擾動事件,并首次對場向電子事件的時空尺度進行了分析。該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地球物理學會(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空間中心實現月球極區撞擊坑迷你尾跡的三維混合PIC模擬
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自然天體,也是人類深空探索的第一站。近年來,月球極區撞擊坑的永久陰影區可能存在水冰分布的觀點,成為國際月球探測和研究的熱點。然而,由于地形遮擋,極區撞擊坑附近的空間環境比較復雜。一方面一部分太陽風離子可通過雙極擴散進入陰影區內,形成迷你等離子尾跡結構,并通過濺射作用造成月面物
科學家提議設南極海洋保護區
300多名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委員會成員代表和科學家10月23日在澳大利亞東南部城市霍巴特召開會議,討論是否通過在南極周邊建立世界最大自然保護區的提議。 此前,一些西方國家提議在南極周邊建立兩個海洋保護區,總面積約350萬平方公里。其中,澳大利亞和法國等提出在南極東部海域建立面積約1
南極海洋保護區計劃三度泡湯
一頭虎鯨在南極的羅斯海暢游。圖片來源:Donald LeRoi, NOAA Southwest Fisheries Science Center, NSF 科學家在本月警告說,由于未能對極地環境保護工作的改善達成一致意見,南極地區的未來,乃至負責治理該地區的一家著名國際機構的前途都將遭遇危機。
中國在南極中山站完成激光雷達安裝
中國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隊日前在南極中山站順利完成鈉熒光多普勒激光雷達探測系統的安裝和調試,首次同時探測到南極中間層頂區大氣溫度和三維風場,填補了極隙區中高層大氣探測的空白。 激光雷達項目負責人、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研究員黃文濤介紹說,激光雷達在天空晴好、無大片云層遮擋時,可24小時晝夜連續觀測。
氣候變化對南極無冰區影響首次量化
英國《自然》雜志近日發表的一篇生態學論文,首次報告了關于21世紀氣候變化對南極無冰區影響的量化評估結果。 無冰區僅占南極洲面積的1%,但卻是南極全部陸地生物多樣性的所在。一直以來,無冰區基本被研究人員忽略了,因此,對氣候變化對于南極物種、生態系統及其未來保護的影響,人們存在著較大的認知空白。
潔凈區(室)快速空間消毒解決方案
【概述】無菌藥品生產車間潔凈級別的控制是藥品生產質量保證的重要環節。無菌生產區的潔凈度的控制主要有兩個因素,一個是塵埃微粒,另一個是微生物。生產潔凈區一般可分為四個級別,分別是A/B區和C/D區,不同級別的生產區對于不同的生產工藝,不同級別的潔凈區務必保持穩定的壓差以及有緩沖帶隔離。其中控制因素的參
潔凈區消毒最新干霧空間滅菌方案
【摘要】目前制藥企業普遍采用熏蒸的方法對生產車間里的潔凈區進行空氣滅菌,例如有:臭氧熏蒸、甲醛熏蒸、乳酸熏蒸抑或二氧化氯等等,也有先進一些的企業開始使用汽化過氧化氫即是VHP。總所周知,熏蒸的方法雖然可以解決暫時的殺菌的問題但并不是一個完善的滅菌方案,VHP在各方面較熏蒸的好許多但是動則幾十萬,大大
南極?南極洲?南極大陸
根據《南極條約》的界定,南極或南極地區,是指南緯60度以南的海洋、冰架和陸地,即南極洲和南大洋的總稱,面積約5200萬平方千米。 南極洲包括南極大陸及其周圍島嶼,總面積約1400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第五大洲。南大洋又名南極洋,包括南緯60度以南的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海域,面積約3800萬
空間中心等在北極上空發現“太空臺風”
近日,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網(子午工程二期)建設團隊之一——山東大學空間科學研究院教授張清和帶領的國際研究團隊與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王赤團隊合作,首次在北極上空發現類似臺風的“太空臺風”,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并被Nature選為
歐陽自遠澄清:對印度“月船3號”的兩大誤解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9388.shtm近日,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官方網站發布了關于“月船3號”的最新消息,他們正在努力嘗試與著陸器和月球車取得聯系。不久前,因處于“月夜”期間,“月船3號”進入休眠狀態。目前,科學家
當“青椒”遇上“三極”-期待更多“中國聲音”
青藏高原是全球的“高極”,與南極、北極并稱為地球“三極”。作為全球生態環境的重要屏障和關鍵紐帶,以及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脆弱區,“三極”研究日益成為全球科研的前沿和熱點。 青年學者作為“三極”研究的主力軍和創新的動力源泉,他們都在關注哪些前沿問題?9月28日,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與中科院青年
當“青椒”遇上“三極”-期待更多“中國聲音”
青藏高原是全球的“高極”,與南極、北極并稱為地球“三極”。作為全球生態環境的重要屏障和關鍵紐帶,以及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脆弱區,“三極”研究日益成為全球科研的前沿和熱點。 青年學者作為“三極”研究的主力軍和創新的動力源泉,他們都在關注哪些前沿問題?9月28日,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與中科院青
多國商討成立南極“禁漁區”-建160萬kO保護區
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委員會23日在澳大利亞召開會議,共有24個國家和歐盟參加。與會各方努力就保護南大洋海洋生態系統計劃達成一致意見。 據法新社23日報道,澳大利亞、法國、歐盟提議在南極洲以東、印度洋一面建立160萬平方公里的保護區。只有得到各方一致同意,才可以捕魚。美國和新西蘭則努力推
南京天光所等研制的望遠鏡陣列投入中國南極中山站運行
中國第38次南極科學考察期間,我國天文學家在南極中山站建成首個天文觀測站點,并安裝了一套由五個鏡筒組成的小型望遠鏡陣列,可同時開展四個光學波段大視場測光觀測和近紅外波段觀測,目前已投入越冬觀測運行。 南極是“空間和天文觀測”的優勢場所,為我國天文學發展提供了優秀的臺址和新的機遇。中國科學院南京
我國科學家首次揭示南極繞極流能量串級中的關系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4/455742.shtm 海洋中的能量串級是非線性相互作用的結果,對其研究仍存在諸多經典難題。近日,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員徐永生研究團隊在南極繞極流能量串級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揭示了南極繞極流斜壓、正壓
俄羅斯質疑保護區提案法律基礎-南極海域保護提案未通過
俄羅斯代表團7月16日否決了在南極水域建立世界上兩塊最廣袤海洋保護區的提案,使得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委員會(CCAMLR) 25個成員國的特殊會議在德國不來梅哈芬港無果而終。 CCAMLR未能通過的這兩份提案,一份是美國和新西蘭提出的設立羅斯海230萬平方千米海洋保護區的聯合提案,保護
核動力破冰船已提上日程-我國極地科考還缺啥?
日前,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電子商務平臺的一則招標公告透露了一個重磅信息:我國將建造首艘核動力破冰船。 與此同時,在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上海長興島廠區塢內,中國新一代萬噸級極地科考破冰船“雪龍2”號正在建造中,預計于2019年交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研究
南極冰下93米湖底發現距今約10萬年的嗜極生物
據《赫芬頓郵報》及《連線》雜志在線版9月11日消息稱,英國科學家近日于南極冰下湖的泥漿里發現了距今10萬年的生命跡象。這些證據表明在某種極端惡劣條件下,生命仍有存活的可能。而南極冰下湖封閉、營養貧乏的環境,亦幫助科學家們深入了解在地球及其他行星上最嚴酷的地方,生命形式是如何生存的。 嗜極生
土壤養分速測儀對紫色丘陵區土壤空間分布分析
土壤養分速測儀對土壤空間分布以及預測利于提高對該地區土壤的施肥情況,針對不同土壤施用不同的肥料,減少農作物的成本,避免環境污染,保護農業資源,土壤中含有不同量的氮磷鉀情況,土壤養分速測儀可以快速測量他們的量。在景觀和流域尺度上,氣候和母質相對均一,地形和土地利用是影響土壤養分空間變異的主要因素。近年
從這里登上南極內陸最高點
南極中山站站長、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極地大氣與空間物理學研究室主任胡紅橋正在經歷第三次南極越冬。 近日,南極中山站激光雷達安裝成功。在天空晴好時,今年他和團隊可實現對極區中高層大氣24小時晝夜連續觀測,填補我國極區中高層大氣觀測空白。 1989年2月26日,我國在白色荒涼的南極大陸上建立起了南
長春光機所所研制紫外臭氧垂直探測儀在軌正常運行五年
設計壽命為3年的紫外臭氧垂直探測儀已經在太空過完了她的5周歲“生日”。目前,該載荷各項系統均運轉正常、工作穩定,她將在浩瀚 太空中隨風云三號B星“超期服役”,繼續為我國環境監測、氣候預報和全球氣候變化研究提供重要數據。 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研制的紫外臭氧垂直探測儀(SBUS)于2010年1
三赴南極,他以科考“護”南極
新華社蘭州6月5日電(記者張文靜、郭剛)晶瑩剔透,冰雪覆蓋。南極這片常人只能從書籍、電視里了解的“神秘之地”,今年剛滿40歲的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研究員李傳金已探尋三次。 2021年11月5日,“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搭載李傳金和150多名隊員從上海起航,前往南極執行中國第38次科學
南極特有昆蟲“南極蠓”-基因很獨特
在寒冷的南極,竟然也有一種不會飛的蚊子“南極蠓”。科學家最新報告稱,他們對“南極蠓”進行了基因測序,發現其基因組規模極小,這可能就是“南極蠓”能在南極生存的一個秘訣。 “南極蠓”是南極大陸上唯一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昆蟲,也是南極大陸特有的物種。雖然“南極蠓”體長只有2至6毫米,卻能在極寒、干燥、
中國科大實現分子間相干偶極耦合的實空間直接觀察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單分子科學團隊教授董振超研究小組利用納腔等離激元增強的亞納米空間分辨的電致發光技術,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在單分子水平上對分子間偶極耦合的直接成像觀察,從實空間上展示了分子間能量轉移的相干特征。該研究成果發表在3月31日的《自然》上。課題組的張楊、駱陽、張堯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研究揭示木星極區軟X射線極光成因之謎
40年前,天文學家利用太空望遠鏡發現了木星的X-射線極光輻射,并把它看作是認識宇宙空間X-射線輻射機制的重要參考。之后的持續觀測讓學界對木星X-射線極光特征有了系統認識,但對它的產生機理卻一直缺乏解釋。隨著國際上木星探測飛船的實施,學界首次直接“看到”了木星X-射線輻射時的空間過程,這為解釋木星
選址工作長達5年-中國第五座南極考察站啥模樣
隨著日前第三十三次南極考察隊凱旋,中國第五座南極考察站選址工作畫上圓滿的句號。 為什么要建新的南極站?新站選址背后有哪些故事?南極科考未來如何發展?怎樣實現從南極大國到南極強國的跨越?記者就這些問題采訪了國家海洋局的有關專家。 即使建造有難度,但只要科考意義大,就不怕困難 圍繞中國第五座南
探月為何選擇南極?工程院院士解答
嫦娥五號月球樣品揭示月球演化奧秘近日入選2021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嫦娥五號任務不僅實現了中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也為人類取回了21世紀的第一批月球樣品。 如今,世界各國正在加快推進探月步伐,面對第二輪探月熱潮,中國探月工程四期如何開展?嫦娥六號“挖土”選址有何講究?國際月球科研站為何選址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