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我國科學家在幾種小型哺乳動物物種中發現病毒跨物種傳播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復旦大學、龍泉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武漢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溫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探究了毛茸茸的小型病毒載體如何影響病毒的傳播和進化。他們報告了669種病毒的鑒定結果,其中包括534種新型病毒,大大擴展了人們對哺乳動物病毒組(mammalian virome)---包括以前未知的冠狀病毒和正腮腺炎病毒(orthorubulavirus)---的了解。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3年10月12日的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Host traits shape virome composition and virus transmission in wild small mammals”。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作者利用宏轉錄組測序技術對來自中國四個棲息地的2443只野生蝙蝠、嚙齒動物和鼩鼱的內臟器官和糞便樣本進行了測序。幾乎所有被研究的動物體內都發現了病毒。 這些作者發現了與已知人類......閱讀全文
Cell:我國科學家在幾種小型哺乳動物物種中發現病毒跨物種傳播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復旦大學、龍泉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武漢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溫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探究了毛茸茸的小型病毒載體如何影響病毒的傳播和進化。他們報告了669種病毒的鑒定結果,其中包括534種新型病毒,大大擴展了人們對哺乳動物病毒組(mammalian vir
復旦大學最新Cell
蝙蝠、嚙齒動物和鼩鼱是人類傳染病最重要的動物來源。然而,病毒在它們之間的進化和傳播在很大程度上仍未被探索。 2023年9月20日,復旦大學張永振團隊在Cell 在線發表題為“Host traits shape virome composition and virus transmission
“中東冠狀病毒”跨物種傳播途徑獲揭示
近日,中美科學家合作在中東呼吸系統綜合征(MERS)病毒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他們首次發現該病毒從蝙蝠傳染到人類的途徑,相關成果發表于8月11日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科學家已經知道MERS病毒感染人體細胞的兩個步驟:首先吸附于人體細胞表面的受體分子DPP4,然后進入人體細胞
科學家發現跨科重組的新型蝙蝠冠狀病毒
目前,大量的研究證據表明,感染人類多種的冠狀病毒可能均來源于蝙蝠。蝙蝠冠狀病毒的多樣性比其他動物冠狀病毒更高。近日,通過泛冠狀病毒和深度測序技術,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實驗室與云南省疾控中心和華大基因合作,從云南西雙版納采集棕果蝠的直腸拭子樣本中鑒定出一種新型蝙蝠冠狀病毒,將其命名為果蝠冠狀病毒
野生小型哺乳動物病毒組組成和病毒播散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32130002、31930001、32041004、U22A20526)等資助下,粵港澳大灣區精準醫學研究院(廣州)、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永振教授團隊在野生小型哺乳動物中的病毒多樣性、進化、生態及其播散規律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研究成果以“宿主特征決定野生小型哺乳
泡沫病毒在物種進化過程中的多重感染和跨物種傳播
近期,《病毒學期刊》(Journal of Virology)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員崔杰課題組題為Multiple infiltration and cross-species transmission of foamy viruses across Paleozoic to
泡沫病毒在物種進化過程中的多重感染和跨物種傳播
近期,《病毒學期刊》(Journal of Virology)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員崔杰課題組題為Multiple infiltration and cross-species transmission of foamy viruses across Paleozoic to
科學家在蝙蝠中發現跨科重組的新型冠狀病毒
分別于2002年和2012年暴發的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SARS-CoV)和中東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MERS-CoV)在公共衛生領域中造成的重大影響,激起了廣大研究者密切關注冠狀病毒的生物多樣性、基因組學及跨物種傳播的可能性,尤其是來源于蝙蝠(第二大哺乳動物群體)的冠狀病毒。目前,大量的研
3分鐘了解蝙蝠冠狀病毒及其跨種感染研究詳情
武漢肺炎疫情失控,外界廣泛質疑病毒是否來自某所,日前有學者網友實名指證某所研究員石正麗,揭露醫學實驗室管理混亂或是病毒泄露原因。 “武小華博士”公開叫陣石正麗 日前,有名為“武小華博士”的微信網友實名指證,武漢肺炎與石正麗實驗室的病毒泄露有關。此事在微信群流傳甚廣。目前“武小華博士”身份未明
跨物種“催生”!這是什么原理?
螞蟻和蚜蟲是自然界的一對經典“CP”:螞蟻為柔弱的蚜蟲提供保護,蚜蟲則報以甜美的蜜露。而為了獲取更多蜜露,螞蟻甚至能“催”蚜蟲生育更多后代。在看似“語言”不通的兩種生物之間,“催生”是怎么做到的呢? 近日,河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陳立教授團隊聯合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福建農林大學、瑞士紐沙泰爾大學等國內
Science:mRNA,跨物種的溝通語言
吉尼亞理工大學的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潛在的新的植物溝通形式,其使得它們彼此之間共享了驚人數量的遺傳信息。 由弗吉尼亞理工大學農業和生命科學學院植物病理學、生理學及雜草科學教授Jim Westwood獲得的這一研究發現,為我們打開了一個新科學領域的大門,從分子水平上來探索植物彼此的溝通機制。它還為科
JBC:朊蛋白跨物種傳播之謎
朊蛋白病是一種可傳染的致命神經退行性疾病,其病理特征是腦海綿狀變性,因此又稱為海綿狀腦病。近日,Alberta大學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發現,將幫助人們進一步理解,這種疾病適應宿主并在不同物種間傳播的機制。 變異朊蛋白在腦組織中沉積會引發朊蛋白病。正常朊蛋白PrPC是α螺旋結構的水溶性蛋白,而變
《自然》:氣候變化正創造傳染病傳播的危險時代
地處赤道附近的東南亞國家新加坡近日表示,由于登革熱疫情提早發生且規模遠超往年,該國正面臨疫情暴發的“緊急情況”。 截至6月1日——在往年新加坡登革熱高峰期開始前,今年記錄的病例已經超過11000例——遠遠超過新加坡去年全年報告的5258例。
研究揭示蝙蝠為何那么“毒”
和其他種類蝙蝠一樣,埃及果蝠總是成群出現,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為何它們是埃博拉病毒和一些其他病毒的宿主。圖片來源:OCEAN/CORBIS 主要問題是,蝙蝠棲息地正在被破壞,它們越來越多地被迫生活在接近人類住所的樹上。 近日關于中東一種致命新病毒起源于蝙蝠的研究引發了人們
高福院士研究組EMBO解析禽流感病毒跨物種傳播機制
在臺灣發現了全球首例人類感染H6N1亞型禽流感病例。從患者體內所分離的病毒基因序列顯示,此病毒為一典型的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與臺灣本土家禽中的H6N1病毒株非常接近,其跨物種傳播的分子機制成為世界科學家所關注的焦點,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高福課題組在此方面的研究取得新進展,相關
Nature:癌癥具有跨物種傳染性?
海洋是不計其數的多樣性的海洋生物物種的家園。一項新的研究提示著這種讓海洋生物繁榮生長并保護它們的水域可能也促進某些癌癥在物種內和跨物種傳播。相關研究結果于2016年6月22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Widespread transmission of independent c
Nature:癌癥具有跨物種傳染性?
海洋是不計其數的多樣性的海洋生物物種的家園。一項新的研究提示著這種讓海洋生物繁榮生長并保護它們的水域可能也促進某些癌癥在物種內和跨物種傳播。相關研究結果于2016年6月22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Widespread transmission of independent
石正麗研究員曾做過蝙蝠冠狀病毒及其跨種感染研究報告
2018年11月14日,第二期求真講壇在樹華報告廳舉行。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研究員應邀做了題為《蝙蝠冠狀病毒及其跨種感染研究》的主題演講,來自生命科學技術學院、藥學院、農業與生物學院、系統院的教師、博士后及研究生近60人參加了此次講壇,講壇由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常務副院長馮雁主持。 石正
我國研究人員發現一種抗癌蝙蝠
1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近期在眾多的蝙蝠中,發現一種抗癌蝙蝠。這不僅為蝙蝠物種有癌癥抗性提供了直接的實驗證據,還為揭示哺乳動物癌癥抗性的自然機制提供了啟示。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著名國際期刊《自然·通訊》。 蝙蝠是哺乳動物中適應性演化最成功的類群之一。目前,全球共發現蝙蝠1
《JV》蝙蝠細胞不會感染SARSCoV2的原因
根據發表在《Journal of Virology》雜志上的一項研究,蝙蝠細胞有特定的分子屏障來應對SARS-CoV-2的復制病毒學雜志美國微生物學會的出版物——包括巴塞羅那大學生物學院和生物多樣性研究所(IRBio)講師、生態流行病學研究專家Jordi Serra-Cobo的參與。這項研究是在歐洲
癌癥治療又見曙光-科學家發現蝙蝠不得癌癥的秘密
哺乳動物表現出不同的癌癥發病率,長壽物種通常表現出更大的抵抗力。盡管蝙蝠因其長壽而被認為對癌癥具有抵抗力,但這尚未得到系統的檢查。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劉振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題為“Experimental evidence for cancer resist
武漢病毒所蝙蝠飛行和免疫適應進化基因組學研究獲進展
近期,由5個國家9個實驗室組成的聯合研究團隊解析了2種蝙蝠的全基因組序列。這2種蝙蝠分別來自澳大利亞的大蝙蝠狐蝠(Pteropus.alecto)和中國的小蝙蝠大衛鼠耳蝠(Myotis.davidii)。分析結果提供了蝙蝠飛行、免疫系統及其它獨特生物學特性的適應性進化的生物信息學
為什么不能把蝙蝠全部消滅?蝙蝠很重要
蝙蝠是極為有益的動物,為全世界的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經濟提供寶貴的服務。然而,它們也是最容易被誤解的動物之一。除了在中國蝙蝠一直被認為象征吉祥和幸福,世界很多地區的傳統中它被認為是邪惡和恐懼的。 最近充斥著關于蝙蝠的諸多負面報道,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有必要了解下蝙蝠。 蝙蝠是翼手目動物的通稱,翼手
病毒所蝙蝠飛行和免疫適應進化基因組學獲進展
近期,由5個國家9個實驗室組成的聯合研究團隊解析了2種蝙蝠的全基因組序列。這2種蝙蝠分別來自澳大利亞的大蝙蝠狐蝠(Pteropus.alecto)和中國的小蝙蝠大衛鼠耳蝠(Myotis.davidii)。分析結果提供了蝙蝠飛行、免疫系統及其它獨特生物學特性的適應性進化的生物信息學證據。相關成果發
武漢病毒所在蝙蝠飛行和免疫適應進化基因組學研究獲進展
近期,由5個國家9個實驗室組成的聯合研究團隊解析了2種蝙蝠的全基因組序列。這2種蝙蝠分別來自澳大利亞的大蝙蝠狐蝠(Pteropus.alecto)和中國的小蝙蝠大衛鼠耳蝠(Myotis.davidii)。分析結果提供了蝙蝠飛行、免疫系統及其它獨特生物學特性的適應性進化的生物信息學證據。相關成果發
8月6日《科學》雜志精選
蝙蝠因為白鼻綜合征而面臨地區性滅絕 據Winifred F. Frick及其同事披露,Little Brown Myotis(一種鼠耳蝠)曾經是北美最常見的蝙蝠品種,但它現在可能會在未來的16至20年左右在美國的東北地區滅絕。白鼻綜合征是在紐約州被人第一次發現的,它正在整個北美以東
胞外RNA實現跨物種轉移exRNA(一)
人類仍然被籠罩在新冠肺炎的陰影之下,沒有人能夠告訴我們將口罩脫下的明確日子,難以呼吸的困境,讓我們對生命和非生命形式的物質進行探索的視野逐漸擴大,新冠疫苗的研發在病毒變異的追趕下面臨著極大的挑戰,而舊藥使用和新藥研發也并不輕松,中草藥(其中包含有效的miRNA成分)的重要性在此次疫情爆發的過程中逐漸
胞外RNA實現跨物種轉移exRNA(二)
02 胞外miRNA進入外泌體的方式對miRNA進行包裝并非是隨機發生的,而是特定類型的miRNA可能會被優先分配到微泡中。有研究發現,血液細胞和單核淋巴瘤細胞THP1能夠主動地、選擇性地將miRNA包裝到微泡中,響應各種不同的刺激將其分泌到機體循環中。神經酰胺依賴性分泌機制可以誘導核內體轉移至胞外
蝙蝠身上發現新型冠狀病毒
美國和烏干達研究人員4月4日說,他們在烏干達蝙蝠身上找到了與中東呼吸綜合征病毒類似的一種新型冠狀病毒,為此類病毒源自蝙蝠的觀點提供進一步支持。但科學家強調,與中東呼吸綜合征病毒不同,這種新病毒可能不容易傳播至人身上。 研究人員當天在美國《微生物學》網絡雜志上報告說,這種新型冠狀病毒被命名為PD
蝙蝠作為病毒自然宿主的秘密!
Nature丨王林發等討論蝙蝠作為病毒自然宿主的秘密——宿主防御與耐受平衡 近幾十年出現的亨德拉、尼帕、馬爾堡和埃博拉病毒、以及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征(SARS)、中東呼吸道綜合征(MERS)、以及當前流行的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幾乎都與蝙蝠有關,蝙蝠壽命長,腫瘤發生率低,且具有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