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亞急性肝衰竭的簡介
1.一級預防 病因預防,積極推廣乙肝疫苗,降低乙型病毒性肝炎發病率。 2.二級預防 對病毒攜帶者應定期檢查并規范用藥。 3.三級預防 積極防治并發癥,早期應用人工肝治療。......閱讀全文
預防亞急性肝衰竭的簡介
1.一級預防 病因預防,積極推廣乙肝疫苗,降低乙型病毒性肝炎發病率。 2.二級預防 對病毒攜帶者應定期檢查并規范用藥。 3.三級預防 積極防治并發癥,早期應用人工肝治療。
診斷亞急性肝衰竭的簡介
(1)慢性無癥狀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出現肝衰竭,肝組織病理學、實驗室檢查無明顯異常或Knode ll肝炎活動指數
關于亞急性肝衰竭的病因分析
1.肝炎病毒,如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病毒。在中國,引起肝衰竭的主要病因是乙型肝炎病毒。 2.其他病毒,如巨細胞病毒、腸道病毒、EB病毒。 3.藥物及肝毒性物質,如異煙肼、利福平、抗代謝藥、化療藥物、乙醇等。在歐美國家,藥物是引起亞急性肝衰竭的主要原因。 4.嚴重或持續感染,如敗
關于亞急性肝衰竭的檢查介紹
1.體格檢查 伴有肝性腦病的患者,可有神經活動遲鈍、嗜睡、躁動、撲翼樣震顫等表現,嚴重者可表現為神志模糊甚至昏迷。 2.實驗室檢查 (1)血清總膽紅素超出正常值上限10倍或每天上升≥17.1μmol/L。 (2)PTA≤40%或國際標準化比值(INR)≥1.5。 3.組織病理學檢查
怎樣預防肝衰竭?
肝衰竭的預防,首先強調病因的預防: (1)對于存在慢性肝炎病毒感染的患者,應做到每年定期檢查肝功能和乙肝病毒復制狀態,發現肝功能異常,在專科醫生指導下及時采取有效治療措施。,慢性肝炎患者一旦出現黃疸就要及時住院,警惕肝衰竭; (2)已經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的患者,不可擅自停用藥物,一旦停藥會造
關于亞急性肝衰竭的鑒別診斷介紹
(1)急性肝衰竭: ①急性起病,2周內出現Ⅱ期及以上肝性腦病; ②極度乏力,有明顯厭食、腹脹、惡心、嘔吐; ③短期內黃疸進行性加深; ④出血傾向明顯,PTA≤40%或INR≥1.5,且排除其他原因的出血; ⑤肝進行性縮小。與亞急性肝衰竭的主要鑒別是發病特點不同,后者多于起病2~26周內
關于亞急性肝衰竭的基本信息介紹
亞急性肝衰竭是指急性肝損害或慢性肝損害急性發作,并在發病2~26周內出現的肝衰竭綜合征。 起病較急,急慢性肝損害在發病2~26周內出現肝衰竭綜合征,臨床表現如下。 1.極度乏力,有明顯的消化道癥狀(惡心、嘔吐等)。 2.黃疸迅速加深。 3.出血傾向明顯,血漿凝血酶原活動度(PTA)檢查異
治療亞急性肝衰竭的基本信息介紹
1.治療原則 (1)識別并去除肝衰竭的病因。 (2)改善內環境和提供器官功能支持,為肝臟再生提供條件。 (3)積極防治并發癥。 (4)及時進行肝移植,提高手術成功率。 2.內科治療 (1)一般支持治療:臥床休息,加強病情監護,予以高糖、低脂、適量蛋白飲食,積極糾正低蛋白血癥,注意糾正
急性肝衰竭的簡介
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 hepatic failure.AHF)是指在原來無肝臟基礎性疾病而短時間內發生大量肝細胞壞死及嚴重肝功能損害,并引起肝性腦病的一組嚴重臨床綜合征。其臨床特點是以往無慢性肝病史,驟然起病,迅速出現黃疸、肝功能衰竭、出血和神經精神癥狀等。短期內可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
暴發性肝衰竭的簡介
暴發性肝衰竭(FHF)是指突然出現大量肝細胞壞死或肝功能顯著異常,并在首發癥狀出現后8周內發生肝性腦病(HE)的一種綜合征。其臨床特點是起病急、病情危重,癥狀表現多樣,肝細胞廣泛壞死,目前缺乏有效治療手段,病死率高。
預防暴發性肝衰竭的相關介紹
暴發性肝衰竭的預防首先應從病因開始,積極預防乙型肝炎,進行普遍性的乙肝疫苗接種,尤其是對高危人群進行接種可有效地預防乙、丁型肝炎;由于慢性丙型肝炎重疊感染甲型肝炎易于引起暴發性肝衰竭,因此對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和非免疫的高危人群進行甲肝疫苗接種,可防止HAV引起的暴發性肝衰竭。
暴發性肝衰竭的預后和預防介紹
預后 暴發性肝衰竭的存活率因患者情況和病因不同而異,在年輕病人由對乙酰氨基酚中毒或甲型肝炎引起者存活率可達50%,在40歲以上的病人及由某些藥物引起的肝炎,存活率可低于10%,進行原位肝移植后病死率降到了20%~30%,1年生存率達55%~80%。 預防 暴發性肝衰竭的預防首先應從病因開始
關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簡介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指各種急性損傷因素作用下,肝功能相對穩定的慢性肝病患者迅速惡化的肝衰竭綜合征。按從發病到出現肝衰竭綜合征的時間(以2周為界),ACLF可分為慢加急性和慢加亞急性肝衰竭,也可統稱為ACLF。 極度乏力、嚴重消化道癥狀(腹痛、腹脹、惡心、食欲缺乏、嘔吐)、皮膚黏膜黃染進
肝衰竭的概述
肝衰竭是肝炎嚴重化的一種表現,也稱為重癥肝炎或者暴發型肝炎,是由于內外多種原因共同導致肝臟嚴重損害,導致大量的肝細胞壞死,引起肝臟功能障礙,導致肝衰竭。病發時出現全身極度乏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甚至是神志不清等癥狀。肝衰竭是一種嚴重的疾病,治療難度大,且預后差,要早發現早治療。
肝衰竭的發病機制
組織病理學檢查對肝衰竭的診斷、分類及預后判定具有重要價值。肝衰竭(慢性肝衰竭除外)以不同程度的肝細胞壞死、殘留肝細胞再生為主要表現,壞死的部位和范圍因病因和病程不同而不同。而慢性肝衰竭除分布不均的肝細胞壞死外,主要為彌漫性肝纖維化以及異常結節形成。
肝衰竭的病理生理
組織病理學檢查對肝衰竭的診斷、分類及預后判定具有重要價值。肝衰竭(慢性肝衰竭除外)以不同程度的肝細胞壞死、殘留肝細胞再生為主要表現,壞死的部位和范圍因病因和病程不同而不同。而慢性肝衰竭除分布不均的肝細胞壞死外,主要為彌漫性肝纖維化以及異常結節形成。
預防小兒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簡介
1.預防感染。 2.避免勞累。 3.防治情緒激動。 4.有先天性心臟病的患兒,選擇適當時機及時手術治療。 5.有些病例應堅持長期服用洋地黃維持量以防止發生心力衰竭。 6.患病后及時治療。
暴發性肝衰竭心臟病變的治療簡介
最常見的是出血性改變,主要是由于凝血機制障礙所致,可通過補充凝血因子及止血治療來預防,對心律失常應進行心電監護,糾正酸堿失衡和電解質紊亂,應用抗心律失常藥物來治療。對高動力循環目前尚無滿意的療法,可適當補充血容量,必要時應用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藥物以保證有效的腦血流灌注。急性門脈高壓的治療可試用普萘
暴發性肝功能衰竭的預后和預防簡介
預后 暴發性肝衰竭的存活率因患者情況和病因不同而異,在年輕病人由對乙酰氨基酚中毒或甲型肝炎引起者存活率可達50%,在40歲以上的病人及由某些藥物引起的肝炎,存活率可低于10%,進行原位肝移植后病死率降到了20%~30%,1年生存率達55%~80%。 預防 暴發性肝衰竭的預防首先應從病因開始
暴發性肝衰竭的病因
暴發性肝衰竭的病因多種多樣,根據病原可分為感染性、毒素性、代謝性、浸潤性、自身免疫性、缺血性、放射損傷性及原因不明性。 1.感染性 病毒感染,尤其是病毒性肝炎是我國暴發性肝衰竭最常見的原因,其他病毒也偶有發現。 (1)肝炎病毒 目前發現的肝炎病毒有7種,依次分別為甲型肝炎病毒(HAV)、乙
關于肝衰竭的分類介紹
根據病理組織學特征和病情發展速度,肝衰竭被分為四類: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亞急性肝衰竭(subacute liver failure,SALF)、慢加急性(亞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和慢性肝衰竭
暴發性肝衰竭的診斷
暴發性肝衰竭的診斷應依據臨床上有黃疸、肝臟縮小及腦病表現,生化檢查有高膽紅素血癥、轉氨酶活力升高、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V等凝血因子的極度降低來作出。腹部超聲檢查可觀察肝臟大小及結構改變,有無慢性肝病的征象或占位性病變,以及血管和膽管的情況。病原學診斷應根據詳細的臨床分析及血清學和毒理學實驗,最終還
暴發性肝衰竭的概述
暴發性肝衰竭(FHF)是指突然出現大量肝細胞壞死或肝功能顯著異常,并在首發癥狀出現后8周內發生肝性腦病(HE)的一種綜合征。其臨床特點是起病急、病情危重,癥狀表現多樣,肝細胞廣泛壞死,目前缺乏有效治療手段,病死率高。
暴發性肝衰竭的概述
暴發性肝衰竭(FHF)是指突然出現大量肝細胞壞死或肝功能顯著異常,并在首發癥狀出現后8周內發生肝性腦病(HE)的一種綜合征。其臨床特點是起病急、病情危重,癥狀表現多樣,肝細胞廣泛壞死,目前缺乏有效治療手段,病死率高。
肝衰竭的發病原因
目前在中國,引起肝衰竭的主要病因仍然是肝炎病毒(主要是乙型肝炎病毒,約占80-85%),其次是藥物或肝毒性物質(如酒精、化學制劑等);而在歐美國家,藥物是引起急性、亞急性肝衰竭的主要原因,酒精則常導致慢性肝衰竭。另外妊娠急性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病、寄生蟲感染等也可導致肝衰竭的發生。 兒童肝衰竭
暴發性肝衰竭的診斷
暴發性肝衰竭的診斷應依據臨床上有黃疸、肝臟縮小及腦病表現,生化檢查有高膽紅素血癥、轉氨酶活力升高、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V等凝血因子的極度降低來作出。腹部超聲檢查可觀察肝臟大小及結構改變,有無慢性肝病的征象或占位性病變,以及血管和膽管的情況。病原學診斷應根據詳細的臨床分析及血清學和毒理學實驗,最終還
關于肝衰竭的疾病預后
肝衰竭的預后取決于肝細胞壞死程度和再生能力之間的“較量”,如肝細胞大量再生超過壞死,則疾病逐漸恢復,反之,則病情惡化,預后較差。但由于肝衰竭誘因、病因、臨床類型、病程、并發癥及臨床干預措施等的多樣性及個體化差異,目前尚無統一的評估預后的指標。目前公認的凝血酶原活動度(prothrombin ti
急性肝衰竭的病因分析
最常見的病因是各型病毒性肝炎,在我國發生的AHF病例大多數以上是由各型肝炎病毒所致。藥物中毒引起的AHF預后較好,肝炎病毒導致的AHF預后較差。 1.感染 最常見為肝炎病毒感染,其中乙型肝炎病毒是最主要的因素,其他病毒(如單純皰疹病毒、巨細胞病毒等)引起的AHF不常見。細菌及立克次體感染可以
肝衰竭的臨床表現
疾病癥狀 極度乏力、嚴重消化道癥狀(腹痛、腹脹、惡心、食欲不振、嘔吐)、皮膚黏膜黃染進行性加深、尿色進行性加深、嚴重凝血功能障礙(皮膚粘膜出血、鼻出血、牙齦出血、消化道出血、尿道出血等)為主要共同臨床特點,還可有低熱、各種并發癥相應的表現等,具體臨床表現因肝衰竭的不同分類存在一定差異。 (1
肝衰竭的病理生理介紹
組織病理學檢查對肝衰竭的診斷、分類及預后判定具有重要價值。肝衰竭(慢性肝衰竭除外)以不同程度的肝細胞壞死、殘留肝細胞再生為主要表現,壞死的部位和范圍因病因和病程不同而不同。而慢性肝衰竭除分布不均的肝細胞壞死外,主要為彌漫性肝纖維化以及異常結節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