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新類型的棕色脂肪細胞
研究發現,人體內至少存在著2種不同類型的棕色脂肪細胞——它們跟以前所認為的棕色脂肪細胞不一樣。 人體棕色脂肪細胞在肥胖癥及糖尿病的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瑞典哥德堡大學與林雪平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人類有2種不同類型的棕色脂肪細胞。相關研究結果刊登在《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雜志上。 人體內存在著2種脂肪細胞:白色脂肪細胞和棕色脂肪細胞。其中,白色脂肪細胞屬于單房細胞,而棕色脂肪細胞屬于多房細胞。人體棕色脂肪細胞在肥胖癥及糖尿病的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研究人員發現人類有2種不同類型的棕色脂肪細胞,它們跟以前所認為的棕色脂肪細胞不一樣。這個發現為醫學上挖掘棕色細胞消耗熱量的潛在能力提供機會。 白色脂肪細胞將身體內多余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儲存起來。與白色脂肪細胞不同,棕色脂肪細胞有其獨特的特性,它們可以燃燒能量使其轉化為熱量。 研究人員表示,體內擁有的棕色脂肪組織越多,發生I......閱讀全文
《細胞—代謝》:再生棕色脂肪細胞可治療肥胖
美國科學家近日發現能促使棕色脂肪細胞(一種具高代謝率的脂肪細胞)產生的分子開關,這一結果為人類肥胖癥的治療及預防帶來了希望。相關論文發表在7月11日的《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雜志上。?在成人體內,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脂肪細胞,一種是白色脂肪細胞,它構成了絕大多數的脂肪組織,并貯存
靶向特定脂肪細胞治療肥胖相關炎癥
并非所有人的脂肪細胞都是相同的,科學家們發現,肥胖者的脂肪細胞會產生更多的分子--脂肪因子,它會引起人體免疫系統的“注意”,使得免疫細胞侵入到脂肪組織。 對抗感染后所保留下來的免疫細胞可引起致病炎癥和各種異常細胞生長,進而引起癌癥。目前該種研究的進展困難,研究者尚未有簡單的方法能夠將脂肪細胞分
脂肪測量儀肥胖危害
肥胖簡介當您攝入的食物和飲料所提供的能量大大超出了肌體新陳代謝和基本生理運動所需的時候,您的體重將會增加以至引起肥胖。據一份權威調查報告顯示,中國體重超重者已達22.4%,極重度肥胖者為3.01%。當肥胖達到一定的程度,發生一個或更多的肥胖相關健康問題或嚴重疾病的危險性顯著持續上升而導致嚴重的生理障
研究發現有益于肥胖患者的脂肪細胞
肥胖癥是目前世界范圍內最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其發病率日益增長。肥胖患者常伴有糖尿病、高血壓、多囊卵巢綜合征等代謝綜合征。近期,在國際雜志Cell Reports上刊登了一篇關于脂肪細胞可能幫助肥胖患者減肥的文章,研究人員發現脂肪細胞間存在差異,可能預測出患者是否易患代謝性疾病,并首次鑒別出了
酸性活性炭能有效預防人類肥胖、脂肪肝和糖尿病
隨著人類飲食習慣的西方化,目前全球各地肥胖人口的比例都在不斷增加,肥胖是一個人類面臨的迫切的健康問題,同時也是導致多種疾病發生的風險因素,比如糖尿病、脂肪肝和血脂異常等。眾所周知,可食用的活性炭能在腸道中吸收尿液毒素和膽汁酸,并以糞便的形式將其排出體外。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志Frontiers i
2型先天淋巴樣細胞可促進脂肪米色化遏制肥胖
隨著人類生活方式的西化,世界人口的肥胖率越來越高,而這一疾病通常由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影響。最新研究表明包括單核細胞、粒細胞和淋巴細胞在內的免疫細胞參與了機體的穩態代謝平衡調控,但是在肥胖的個體中研究者們發現這些免疫細胞的功能出現了異常。 2型先天淋巴樣細胞(ILC2s)能夠調控獲得性免疫反
Nature提出糖尿病、肥胖新療法
通過操控潛在于細胞能量消耗能力下的一個生物化學過程,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BIDMC)的研究人員生成了一項重要的研究發現,其有可能促成防治肥胖和糖尿病的新療法。 發表在4月10日《自然》(Nature)雜志上的新研究結果表明,減少脂肪和肝臟中尼克酰胺-N-甲基轉移酶(NNMT)的量可顯
肥胖和糖尿病的新療法
科學家們發現一種腸道細菌可以防止肥胖同時還有助于治療2型糖尿病。 這一突破性研究發現表明,食物刺激消化系統產生細菌,有助于快速燃燒掉脂肪而且燃燒脂肪的速度比少吃或者多鍛煉的方式還要快。 一項研究發現,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老鼠對這種腸道細菌缺乏抵抗力。 科學家發現有些食物中含有益生
肥胖性脂肪肝形成原因分析
人體組織器官細胞代謝的直接能源物質是葡萄糖,而營養物質代謝的共同點是轉化為葡萄糖。當人體內的葡萄糖含量(即血糖)超過了機體日常所需時,超出的葡萄糖轉移至肝細胞和骨骼肌細胞轉化分別為肝糖原和肌糖原(以備)機體血糖低時再分解成葡萄糖供能。而當糖原儲存達到上限時,多余的葡萄糖進入肝細胞轉化為脂肪儲存在
小鼠實驗表明只有脂肪才會導致肥胖
導致肥胖的關鍵食物是什么?科學家的一項最新實驗顯示,導致小鼠肥胖的唯一因素是飲食中的脂肪含量。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細胞·代謝》雜志上。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研究員約翰·斯彼克曼研究小組利用小鼠開展了迄今為止同類研究中規模最大的實驗。他們設計了30種不同的食物,其脂肪、碳水化合物(糖)
Science:研究脂肪組織對抗肥胖進程
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的一組研究人員在人類身上發現了三種與肥胖有關的脂肪細胞祖細胞。在發表于Science雜志上的論文中,該小組描述了他們對脂肪組織中祖細胞形成新脂肪細胞的研究以及他們的新發現。愛丁堡大學的youying Chau和William Cawthorn在同一期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關
脂肪儲存細胞在抵御肥胖等疾病中扮演的關鍵角色
近日,一項發表在國際雜志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馬歇爾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闡明了脂肪細胞Na/K-ATP酶信號在惡化肥胖癥和其并發癥中扮演的關鍵角色,并發癥包括神經變性疾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通過特異性地將NaKtide(Na/K-ATP酶信號的拮
肥胖小鼠的米色脂肪細胞具有神經保護和抗炎作用
肥胖癥的患病率正在迅速增加,在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肥胖癥的流行有可能加劇與年齡相關的認知能力下降和癡呆癥發病率。中年時的內臟肥胖可預測隨后的癡呆率,而與其間幾十年體重是否減輕無關,提示成人肥胖后大腦功能可能發生障礙。很少有研究關注皮下肥胖和認知能力下降,但橫斷面數據表明,體脂的"梨形"分布不會增
【綜述】脂肪組織巨噬細胞:免疫治療肥胖的新靶點?
一、引言 巨噬細胞廣泛分布于人體多個組織器官,它能識別外來病原體,在固有免疫、炎癥反應中發揮重要作用。1993年Hotamisligil等發現肥胖動物模型脂肪組織的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分泌增加,首次將肥胖與炎癥相聯系,直到2003年Xu
新研究揭示肥胖小鼠脂肪組織巨噬細胞產生的重要機制
眾所周知,肥胖誘導的慢性炎癥與代謝疾病的發生存在關聯。之前的研究結果表明在高脂飲食喂養的情況下小鼠體內激活的巨噬細胞會增多,其中包括CD11c陽性的脂肪組織巨噬細胞(ATM),這種情況的出現會促進胰島素抵抗。肥胖會導致造血干細胞產生的骨髓細胞增多,Toll樣受體4(TLR4)和下游的TRIF以及
警惕肥胖-中國糖尿病患者激增
中國糖尿病患病率居高不下,日益普遍的肥胖現象“貢獻”不小。近日,《柳葉刀-糖尿病與內分泌學》在線發表了一項來自中國多中心、大樣本的前瞻性隊列研究,系統分析了胰島素抵抗、β細胞功能障礙及兩者的交互作用對2型糖尿病發生風險的作用,揭示了肥胖對中國糖尿病發病的重要影響。 中國糖尿病患病率急劇增長,
對抗肥胖和糖尿病的新靶標
在最近召開的內分泌學會年度會議上,來自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報告了他們的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發現移除一種酶就能夠幫助雌鼠控制膽汁酸和激素水平,防止體重增加,這項研究為肥胖治療提供了新的靶向目標。 類固醇激素和膽汁酸在調節食欲,機體活動以及能量使用和儲存方面發揮多種功能。之前有研究表明雌激素能夠降
Science揭示糖尿病肥胖關聯機制
肥胖與2型糖尿病總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研究人員說他們發現了一條削弱兩者聯系的途徑――至少是在小鼠中:其關鍵在于阻斷機體對于高脂食物的炎癥反應。 這一研究在線發表在12月6日的《科學》(Science)雜志上,研究人員在小鼠中關閉了JNK遺傳通路,喂給它們高脂飲食。盡管小鼠變得肥胖,它們卻沒
肥胖對中國糖尿病流行的影響竟然大于β細胞功能障礙
12月24日,《柳葉刀—糖尿病與內分泌學》雜志在線發表了一項來自中國多中心、大樣本的前瞻性隊列研究,該研究是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王衛慶教授與國內眾多糖尿病知名教授共同領導的中國心臟代謝疾病和癌癥隊列研究(4C)的分支,系統研究了胰島素抵抗、β細胞功能障礙,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對2型糖尿病
NEJM:科學家發現肥胖開關-決定儲存脂肪還是燃燒脂肪
肥胖是我們在21世紀面臨的最大公共健康挑戰之一,目前肥胖影響著全世界超過5億人口,每年僅在美國一個國家,肥胖相關的醫療花銷就超過了兩千億美元,同時肥胖還會增加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和癌癥的患病風險。 最近,來自美國MIT和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著名國際學術期刊New England Jou
eLife:受體如何調節肥胖下的脂肪堆積
根據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研究人員證實,脂肪細胞對脂肪分解信號增強的靈敏度與受體ALK7有關。這一發現發表在雜志eLife雜志上,提示在未來ALK7可能是一個有趣的靶標用于治療肥胖癥。 ALK7受體主要發現在脂肪細胞和脂肪組織中,其參與控制代謝。有趣的是,ALK7突變小鼠比蛋白質功能正常小
肥胖長脂肪肝?錯!餓也會長
在許多人印象中,吃得太好才會得脂肪肝,但其實脂肪肝與飲酒、糖尿病、藥物、肝炎、妊娠等許多因素相關,營養不良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肝臟作為體內代謝的中心,參與脂肪、蛋白質的代謝。長期節食的人由于無法獲得足夠能量,便會代謝儲存在其他部位的脂肪及蛋白質等,短期內脂肪分解量明顯增加。除此之外,正常情況下
簡述肥胖性脂肪肝患者的診斷
(1)暴飲暴食,嗜好肥甘油膩食物 即平時有攝入高脂肪、高熱量的飲食習慣。 (2)體重超重體重超過標準體重10%以上。 (3)臨床表現無癥狀,或有疲乏無力、肝區不適、脹滿,甚至隱痛、胃納不佳,顏面痤瘡等。 (4)實驗室檢查 輕度肥胖性脂肪肝的肝功能檢查,可無任何異常;中、重度可出現丙氨酸氨基
簡述肥胖性脂肪肝患者的預防
預防由于肥胖性脂肪肝尚無特效治療方法,而且對人類健康的威脅較大,故預防更顯得重要。 ①強調不同年齡段的人群均應重視預防,如母親妊娠期應合理飲食,防止妊娠期糖尿病的發生,避免胎兒過度肥胖。 ②嬰幼兒期孩子對飲食缺少控制能力,需要父母加以幫助,使其從小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少吃糖果、糕點等甜品,不
概述肥胖性脂肪肝的飲食要點
肥胖性脂肪肝的飲食要點是:加強飲食管理,嚴格控制總熱量攝入,減少脂肪、膽固醇和單糖、雙糖食物的攝入,保證足夠的優質蛋白,增加膳食纖維和維生素的攝入量,保證營養均衡。 脂肪肝患者每日三餐膳食要調配合理,做到粗細搭配營養平衡。足量的蛋白質能清除肝內脂肪,每天應攝入80—100克。脂肪肝吃的主食不可
關于肥胖性脂肪肝的基本介紹
肥胖性脂肪肝形成之原因,有人認為是食物中含有高熱量碳水化合物所致,并不是脂肪過高或蛋白質飲食缺乏所致。脂肪肝可伴有肝細胞壞死,形成脂肪肝性肝炎,即使是某些非酗酒女性的病患,時間久了,也有可能會發展成為肝硬化。脂肪肝性肝炎之發生率及程度與肥胖程度有一致性相關,肥胖程度高的,其脂肪肝性肝炎發生率及程
簡述肥胖性脂肪肝患者的治療
①祛除病因,即減輕體重,也就是常說的“減肥”。 ②治療因脂肪肝帶來的肝功能損害,包括飲食治療、運動治療及藥物治療三個方面。肥胖合并脂肪肝者的飲食要合理;運動方式應以腹部運動為主(如腹部按摩、仰臥起坐等),也可選擇慢跑、打球游泳等,其目的在于消耗多余的熱量、減輕體重,貴在持之以恒,切忌“三日打魚
肥胖型脂肪肝的發病機制
肥胖,特別是腹部肥胖的人之所以容易發生脂肪肝,是因為腹部周圍的脂肪細胞對刺激比較敏感,以致由腹部脂肪細胞輸送至肝的脂肪酸增加。肝內脂肪酸的去路除部分合成磷脂和膽固醇外,主要合成三酰甘油,新合成的三酰甘油在與肝細胞內的載脂蛋白結合釋放入血,當肝內合成三酰甘油超過了肝臟將三酰甘油轉運出肝臟的能力時,
關于肥胖性脂肪肝的診斷標準
醫學上診斷肥胖的標準常用有Broca指數和BMI指數(體重指數也稱體質指數)。Broca指數公式為:男性標注體重(kg)=身高(cm)-100,女性標準體重(kg)=身高(cm)-105.超過標準體重的15%~20%為明顯肥胖,超過標準體重的20%~30%為過度肥胖。而BMI指數公式為:BMI(
JCI:抑制肥胖、糖尿病的新型靶點
近日,來自耶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表示,抑制體重增加、肥胖甚至糖尿病或許就如同抑制一部分大腦細胞的核受體激活一樣簡單,相關研究刊登于國際雜志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 文章中,研究者發現,當阻斷小鼠一小部分大腦細胞的核受體PPARγ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