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腦內表皮樣囊腫的發病機制
囊腫大多單發,亦可多發,偶與皮樣囊腫同時存在并伴有先天性畸形或異常,如耳后藏毛竇、脊柱裂等。顱內表皮樣囊腫可位于硬腦膜外、硬腦膜下、蛛網膜下腔、腦實質及腦室內等處,按起源部位好發于橋小腦角、鞍區、大腦半球、腦室內、四疊體區、小腦等處,約25%的囊腫可發生在顱骨板障或脊柱內。由于此囊腫的生物學特性,它可不局限于一處,常從它所起始的部位呈指狀突出伸入鄰近的腦池、溝裂,甚至可穿入腦實質而沿著神經纖維素生長。因此有時可廣泛地從顱后窩生長到顱前窩等處。 組織學上,腦內表皮樣囊腫的具體形態是色澤潔白帶有珍珠光澤的圓形、結節狀或橢圓形的腫物。包膜完整,可有鈣化,表面光滑。其囊壁薄而半透明,邊界清楚,血運不豐富。其大小不等。囊內容物為干酪樣物質,略帶油膩,由脫落細胞堆積而成。由于含有大量膽固醇晶體,內容物呈現特殊的光澤,透過薄而透明的囊壁,腫瘤有特殊的外觀。瘤與鄰近腦組織界線清楚,但因其囊壁很薄,且常廣泛伸入各個角落及腦池內,深部囊壁常與......閱讀全文
概述腦內表皮樣囊腫的發病機制
囊腫大多單發,亦可多發,偶與皮樣囊腫同時存在并伴有先天性畸形或異常,如耳后藏毛竇、脊柱裂等。顱內表皮樣囊腫可位于硬腦膜外、硬腦膜下、蛛網膜下腔、腦實質及腦室內等處,按起源部位好發于橋小腦角、鞍區、大腦半球、腦室內、四疊體區、小腦等處,約25%的囊腫可發生在顱骨板障或脊柱內。由于此囊腫的生物學特性
概述腦內表皮樣囊腫的臨床表現
不同部位的腦內表皮樣囊腫臨床癥狀及體征亦不相同。國外根據顱內表皮樣囊腫發源部位和它們與顱底血管及脈絡叢的關系,將其分為3組:①鞍后或椎-基底動脈組;②鞍上、鞍旁或頸內動脈組;③腦室內或脈絡叢組。各部位表皮樣囊腫的癥狀與體征分述如下: 約70%病人以三叉神經痛為首發癥狀,少數以面肌痙攣、面部感覺
概述腦內皮樣囊腫的發病機制
囊腫大多單發,亦可多發,偶與皮樣囊腫同時存在并伴有先天性畸形或異常,如耳后藏毛竇、脊柱裂等。顱內表皮樣囊腫可位于硬腦膜外硬腦膜下蛛網膜下腔、腦實質及腦室內等處,按起源部位好發于橋小腦角、鞍區、大腦半球、腦室內、四疊體區、小腦等處,約25%的囊腫可發生在顱骨板障或脊柱內。由于此囊腫的生物學特性它可
關于腦內表皮樣囊腫的簡介
腦內表皮樣囊腫由Critchey于1928年正式命名。它與中耳膽脂瘤不同,不是由于反復炎癥所致上皮脫落形成,而是先天異位發生的。如果異位組織發生在胚胎早期(即神經溝封閉時),則囊腫多位于中線部;如發生在晚期(第二腦泡形成期),則囊腫多位于側方。少數表皮樣囊腫可為外傷造成,如通過實驗性損傷將上皮組
關于腦內表皮樣囊腫的病因分析
腦內表皮樣囊腫起源于異位胚胎殘余組織的外胚層組織,是胚胎晚期在繼發性腦細胞形成時,將表皮帶入的結果。1954年Choremis等注意到腰穿后產生表皮樣囊腫,從而支持了外傷起因的學說。1961年Blockey和Schorstein復習8例兒童病人資料,大都為治療結核性腦膜炎行鞘內注射后發病。腫瘤可
關于腦內表皮樣囊腫的預后介紹
腦內表皮樣囊腫屬良性腫瘤,術后一般恢復良好,如腫瘤能大部切除,一般復發較晚,可延至數年甚至數十年。術后并發癥的預防與處理是降低死亡率和致殘率的關鍵環節。囊腫的手術死亡率在20世紀前半葉高達70%,近年來隨著現代技術的進步,以及更愿意作囊腫次全切除,實際的手術死亡率幾乎不存在。
治療腦內表皮樣囊腫的相關介紹
腦內表皮樣囊腫以手術切除為原則。要爭取全切除,因為囊腫包膜是生長最活躍的部分。對那些與周圍組織粘連較輕的囊腫,尤其是第四腦室的囊腫,可望做到全切除。而對囊腫與血管及其他重要結構粘連較重者,許多作者認為全切除非明智之舉,沒有冒很大風險的必要,可留下一部分囊腫壁。但應清除囊腫內容物并避免溢出,同時保
簡述腦內表皮樣囊腫的并發癥
1、無菌性腦膜炎和腦室炎 是表皮樣囊腫的最常見的術后并發癥,主要是由于瘤內容物進入蛛網膜下腔或腦室內刺激腦組織引起,其發生率為10%~40%。多數病人在術后1~2周內發生。早期手術和采取顯微手術行腫瘤全切除術是預防本并發癥的根本措施,一旦發生可采用大劑量激素及抗生素,并及時腰穿放液或腰穿置管行
關于腦內表皮樣囊腫的輔助檢查介紹
1、顱骨X線平片 除有顱內壓增高征的表現外,各不同部位者亦有各自改變。腦橋小腦角表皮樣囊腫可出現巖骨尖吸收,內聽道外形正常;顱中窩表皮樣囊腫可發生巖骨尖或巖骨嵴破壞;鞍區者蝶鞍多正常,一側前床突或后床突有骨質改變,亦可有蝶鞍擴大及骨質破壞,累及眶內者可見眶上裂、視神經孔擴大。板障內表皮樣囊腫可
診斷腦內表皮樣囊腫的基本標準介紹
根據其發病年齡、臨床表現及輔助檢查,定性診斷多不困難,尤其是年輕的三叉神經痛病人,病因多為表皮樣囊腫。CT及MRI的臨床應用使各部位的表皮樣囊腫的定性、定位診斷變得快速、準確、容易。甚至可以發現未意料到的病變。各常見部位的腦內表皮樣囊腫診斷要點如下: 腦橋小腦角表皮樣囊腫 (1)發病年齡相對
關于腦內表皮樣囊腫的鑒別-診斷介紹
不同部位的腦內表皮樣囊腫需要與不同的腫瘤相鑒別。 1、原發性三叉神經痛 腦橋小腦角表皮樣囊腫單純三叉神經痛型,需要與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相鑒別。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發病年齡較大,多無陽性體征,疼痛發作較為典型。CT掃描有助于鑒別。 其他腦橋小腦角腫瘤(聽神經瘤、腦膜瘤) 聽神經瘤常以聽力損害為首
關于腦內表皮樣囊腫的流行病學介紹
腦內表皮樣囊腫可見于任何年齡,從新生兒到80歲老人均有報道,以20~50歲多見,占70%以上,高峰年齡在30~40歲。本囊腫較少見,一般統計占顱內腫瘤的0.5%~1.8%,在日本可高達2.2%。男性略多于女性,男女之比為1.25∶1。
脛骨骨內原發表皮樣囊腫病例分析
表皮樣囊腫為軟組織內常見的腫瘤樣病變,多見于皮下。骨內表皮樣囊腫罕見,多表現為溶骨性破壞或假瘤,主要見于顱骨和指/趾骨,多由外傷后植入骨內,而在椎體和長管狀骨極為罕見。本院收治1例脛骨中段骨內原發表皮樣囊腫,報道如下。臨床資料61歲男性患者,左小腿局部逐漸腫大并疼痛2年余,加重1個月入院,無外傷史,
概述腦內血管網狀細胞瘤的發病機制
血管網狀細胞瘤是由于中胚葉和上皮組織成分之間整合期間發生障礙,由于血管和實質之間持續缺乏整合導致的結果。易發生在小腦半球(62.3%~80%)是因為胚胎第3個月時參加了小腦的發育,也可發生于小腦蚓部或突入四腦室,偶見位于腦干和大腦半球,此類腫瘤起源于形成第四腦室脈絡叢的血管。Sabin認為血管網
腦內脊索瘤的發病機制
肉眼觀察腫瘤質地軟,呈膠凍狀,可有或無纖維包膜, 早期與周圍腦組織的界限尚比較清楚,晚期則界限不清,浸潤破壞鄰近骨質和神經組織,引起顱底骨質的破壞 腫瘤切面呈半透明,含有黏液樣物質,為腫瘤變性的產物,故其含量的多寡可以提示腫瘤的良惡與否。腫瘤中間有由包膜相連而形成的白色堅韌的間隔,將腫瘤分割成大
概述腦內皮樣囊腫的臨床表現
1、病程 多在數年到數十年。本病因其生長緩慢,雖然腫瘤很大,甚至累及一個以上腦葉,其臨床癥狀仍可以很輕微,故過去有人報告自出現癥狀到就診的時間平均達16年之久。近年有人報告平均時間為5年。約70%病人病程在3年以上。 2、伴發畸形 本病可伴皮瘺、脊柱裂、脊髓空洞癥、基底凹陷癥等。 3、癥狀與
顱骨表皮樣囊腫病例分析
表皮樣囊腫是顱內常見病變,多由胚胎殘余組織異位引起,好發于橋小腦角、鞍區、大腦腦室內等處,而發生在顱骨的表皮樣囊腫(skull?epidermoid?cyst,SEC)臨床上十分少見。對于非典型表皮樣囊腫,臨床上很容易被誤診。本文報告1例被誤診的顱骨表皮樣囊腫,回顧相關文獻,總結分析其臨床特點。?1
概述腦甙沉積病的發病機制
溶酶體(lysosome)是一種細胞器,即細胞內的超微結構,為單層包被的囊泡,外面是一層脂蛋白膜。它是細胞的處理與回收系統。內部液體呈酸性,含有60多種酸性水解酶,可降解各種生物大分子,如核酸、蛋白質、脂質、黏多糖及糖原等。組成細胞的各種生物大分子都處于動態平衡中,不斷被分解又不斷被再合成。通過
概述小兒先天性肝囊腫的發病機制
關于發病機制一般認為肝囊腫是胚胎時期肝門管區膽管發育異常所致。Moschowitz進行研究,發現胎兒囊性肝的囊腫壁內襯有膽管上皮及長方形上皮細胞,他認為這是由于迷走的膽管上皮合并炎性增生及阻塞,導致管腔內容物滯留形成囊腫;也有學者認為胚胎發育中,多余的肝內膽管沒有自行退化,又不與遠端膽管連接,形
關于口腔頜面部皮樣、表皮樣囊腫的簡介
胚胎發育時遺留于組織中的上皮細胞發展而成。口底皮樣或表皮樣囊腫,是因第一、第二對鰓弓在中線融合時被埋入的上皮殘余發展而來。也可為獲得性植入囊腫,是創傷時上皮被帶入組織深部發展所致。
口腔頜面部皮樣、表皮樣囊腫的檢查介紹
1.對于臨床表現較典型,術前診斷已較明確者檢查專案以檢查框限“A”為主; 2.對于臨床表現不典型,鑒別診斷較困難者或腫瘤巨大者檢查專案可包括檢查框限“B”和“A”。
口腔頜面部皮樣、表皮樣囊腫的鑒別診斷
主要應與口底舌下囊腫、甲狀舌管囊腫、口底蜂窩織炎相鑒別。 口底舌下囊腫位于口底的一側,局部呈藍色病變,質軟,穿刺為黏稠的蛋清樣液體。 口底蜂窩織炎在成人后多由牙源性感染所致,在兒童多由涎腺源性感染所致,局部存在紅腫熱痛等炎癥表現。發病一周后,穿刺可見膿液。 甲狀舌底囊腫多見于1~10歲的兒
第四腦室表皮樣囊腫病例分析
顱內表皮樣囊腫是一種顱內良性腫瘤,因腫瘤質地柔軟,外觀呈乳白色,類似珍珠,也稱為珍珠瘤。約占顱內原發性腫瘤0.2%~1.8%。分為先天性和后天性兩種,以先天性多見。表皮樣囊腫多見于腦外蛛網膜下腔,以橋小腦角區最常見,其次為鞍上、松果體區,發生于腦室者相對少見,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海南分院神經外科于2
MRI診斷睪丸表皮樣囊腫病例分析
1.病例簡介男,25歲,1個月前發現左側睪丸腫塊,質軟伴輕度壓痛,久站后陰囊墜脹不適,休息后癥狀可緩解。于當地醫院行B超檢查示左側睪丸實性低回聲占位。體格檢查:左側睪丸體積增大,可觸及1.5 cm×2.0 cm×1.5 cm腫塊,質硬,輕度觸痛,擠壓無縮小,移動體位腫塊大小無變化;右側睪丸未觸及包塊
概述急性缺氧性腦病的發病機制
(一)腦血流改變:當窒息缺氧為不完全時,體內各器官血流重新分配以保證心、腦、腎上腺等組織血流量,如缺氧繼續存在,這種代償機制失效,腦血流灌注下降,出現第2次血流重新分布,即供應大腦半球的血流減少,以保證丘腦、腦干和小腦的血灌注量。此時,大腦皮質矢狀旁區及其下的白質(大腦前、中、后動脈灌注的邊緣區
概述心腦綜合征的發病機制
1.隨著神經解剖和生理病理學的進展,對心臟中樞神經調節有了新的認識,綜合有以下3種途徑:心臟傳入纖維上行達脊髓及延髓孤束核和迷走神經背核。 2.迷走神經背核及疑核是副交感神經傳出系統,除直接和心臟聯系外,尚有纖維傳出到脊髓中間外灰質區。 3.皮質、間腦、下丘腦到脊髓各級水平尚有多方相互聯系。
口腔頜面部皮樣、表皮樣囊腫的臨床表現
1.好發于口底、頦下、眼瞼、額、鼻、眶外側、耳下等部位,多見于兒童及青年。 2.生長緩慢。 3.常為球形、深在、界限清楚、觸診有面團感,一般無自覺癥狀。
診斷口腔頜面部皮樣、表皮樣囊腫的簡介
1.生長緩慢的無痛性腫塊; 2.檢查為較深在界限清楚的腫塊,捫有面團感; 3.穿刺抽吸物為豆渣樣,鏡下可見脫落上皮細胞、毛囊和皮脂腺等; 4.病理組織學檢查確診。
松果體區表皮樣囊腫病例報告
1.病歷摘要?女性,28歲;因“反復頭痛2年,伴進行性右側肢體乏力1年余”于2018年4月24日入院。既往10余年間反復發作性癲疒間樣癥狀,間斷口服苯妥英鈉,癥狀控制尚可。入院查體:神志清楚,理解力、記憶力、定向力、計算力下降,右側肢體肌力4級,肌張力下降。?頭顱MRI提示松果體區、左側丘腦與左側側
多發性顱腦表皮樣囊腫病例報告
表皮樣囊腫,發生率約占顱內腫瘤的1%,最常見于橋小腦角區,男女發病率無明顯差異,發病年齡以20~40歲多見。多發性顱腦表皮樣囊腫罕見,我科收治1例,現報告如下。?1.病例 ?患者,男,27歲。因“左枕部腫物10余年,咽部不適2個月”于2014年03月17日入院。枕部腫物起初如黃豆大小,質軟,局部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