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血不良反應實驗診斷的簡介
輸血不良反應實驗診斷是通過實驗室檢查對輸血不良反應進行診斷,實驗室檢查包括血清學檢查及尿液檢查等。臨床輸血不良反應分為急性輸血反應(AHTR)和遲發性輸血反應(DHTR),發生率可達1%~10%,嚴重的輸血不良反應可危及生命。......閱讀全文
輸血不良反應實驗診斷的簡介
輸血不良反應實驗診斷是通過實驗室檢查對輸血不良反應進行診斷,實驗室檢查包括血清學檢查及尿液檢查等。臨床輸血不良反應分為急性輸血反應(AHTR)和遲發性輸血反應(DHTR),發生率可達1%~10%,嚴重的輸血不良反應可危及生命。
輸血不良反應實驗診斷的臨床意義
輸血不良反應實驗室檢查結果結合患者臨床癥狀可進行輸血不良反應的診斷。由于嚴重的輸血不良反應可危及生命,因此需重視輸血不良反應的及時診斷和治療。通過相關實驗室檢查檢查可明確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的原因,幫助臨床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改善患者預后。
關于輸血不良反應實驗診斷的實驗室檢查
1.急性輸血反應 (1)血型正反定型:取受血者輸血前后與供血標本進行血型正反定型,排查有無血型錯誤或不符。 (2)分離血漿:取受血者輸血后抗凝血5ml進行血漿分離,血管內溶血超過25ml時血漿呈紅色。 (3)不規則抗體篩查:取受血者血清進行不規則抗體篩查,排除ABO血型系統之外的血型抗體。
簡述輸血不良反應實驗診斷的臨床意義
輸血不良反應實驗室檢查結果結合患者臨床癥狀可進行輸血不良反應的診斷。由于嚴重的輸血不良反應可危及生命,因此需重視輸血不良反應的及時診斷和治療。通過相關實驗室檢查檢查可明確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的原因,幫助臨床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改善患者預后。
輸血的不良反應
輸血是急救和防治疾病的重要措施,但輸血也可引起不良反應,有時甚至非常嚴重,帶來了一定危險性。輸血不良反應是指在輸血中或輸血后,受血者發生了用原來的疾病不能解釋的新的癥狀或體征。輸血不良反應按發生的時間分即發型和遲發型,即輸血時或輸后24小時內發生的和輸后幾天至幾十天發生的。??一、過敏性反應和蕁麻
輸血的不良反應(一)
過敏性反應和蕁麻疹 輸血后可發生輕重不一的過敏反應,輕者只出現單純的蕁麻疹;中型為過敏性反應;重度可發生過敏性休克和死亡。這些反應屬于血漿蛋白免疫性反應,即抗原抗體反應。 1、原因: (1)IgA抗體:有些受血者缺乏IgA,當輸血或其他刺激后產生抗IgA抗體(可不一定有輸血或妊娠史),當輸
輸血的不良反應(二)
細菌污染的反應 在現代設備和技術條件下,基本上可以做到血液不受細菌污染,但實際上,由于各種原因,細菌污染仍然或多或少地發生。 原因 (1)血袋、采輸血器具消毒不嚴、破損。 (2)開放式采血和制備血液成分、輸血。 (3)獻血者皮膚消毒不嚴,采血部位有化膿病灶。
輸血后的不良反應
我院近年來收治1例患者,后出現一系列不良反應,現總結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患者,男,52歲,工人,于1999年因進行性吞咽困難3個月,X線吞鋇檢查后診斷為食管癌入院。經過術前準備,于8月11日在乙醚氣管內麻醉下行食管癌切除術,于8月18日(術后第7天)上午9時30分
輸血后的不良反應
1? 臨床資料? 患者,男,52歲,工人,于1999年因進行性吞咽困難3個月,X線吞鋇檢查后診斷為食管癌入院。經過術前準備,于8月11日在乙醚氣管內麻醉下行食管癌切除術,于8月18日(術后第7天)上午9時30分靜脈輸入O型血150ml。該血液系用ACD-J液保存17天,與患者同型,無交叉凝集反
常見輸血不良反應
常見的輸血不良反應主要有以下幾種:非溶血性發熱反應。由于多次接受輸血或妊娠,受血者血液中產生白細胞、血小板凝集素及淋巴細胞毒抗體,再次接受輸血時,發生抗原抗體反應,激活補體,進一步引起白細胞、血小板溶解而釋放熱源,導致發熱反應。過敏反應。多次輸血可使受血者產生IgA和IgA同種異型抗體,與抗原IgA
嚴把輸血指征關-減少輸血不良反應
2006年美國麻醉醫師學會(ASA)發布了“圍手術期輸血和輔助治療指南”(Anesthesiology 2006,105:198,以下簡稱指南)。該指南是繼1995年版指南發表10年來的第一次修訂,值得認真閱讀與參考。????????指南的代表性和科學性???? 為什么ASA如此關注圍手術期
輸血的不良反應知識大全
輸血的不良反應? ? ?輸血是急救和防治疾病的重要措施,但輸血也可引起不良反應,有時甚至非常嚴重,帶來了一定危險性。輸血不良反應是指在輸血中或輸血后,受血者發生了用原來的疾病不能解釋的新的癥狀或體征。輸血不良反應按發生的時間分即發型和遲發型,即輸血時或輸后24小時內發生的和輸后幾天至幾十天發
說說輸血的那些不良反應
又到了節后用血荒的時間,全國各地紛紛采取開源節流的辦法為盡可能多的急危重癥患者提供輸血。在每次跟家屬交代病情時,發現大家對輸血的不良反應了解甚少,因此一并總結科普于此。 患者輸注血液或血制品過程中或輸血后,出現的任何輸血前不能預期的、不能用原發疾病解釋的新的癥狀和體征都要警惕為輸血不良反應。
輸血不良反應分類
輸血不良反應分類可以按反應發生的時間及免疫狀態分類,也可按所輸血液成分分類。但不管發生了什么樣的反應,均應及時分析原因,確定診斷,及時處理。如在輸血過程中發生反應則應即刻中止輸血,工應考慮在下次輸血時采取預防措施。? 反應
輸血不良反應的基本信息
又????稱輸血不良反應外文名transfusionreaction就診科室血液內科常見病因因輸入血液或其制品或所用輸注用具而產生常見癥狀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關節痛,胸悶,氣短,呼吸困難,低血壓休克,寒戰、發熱等傳染性無
常見的輸血不良反應有哪些?
溶血性輸血反應、非溶血性發熱性輸血反應、過敏反應、輸血相關急性肺損傷(TRALI)、細菌污染性輸血反應、循環超負荷、枸櫞酸鹽中毒、鉀中毒等。
使用成分輸血的不良反應介紹
1、成分輸血— 同種免疫較為常見。 2、成分輸血—畏寒、發熱,嚴重者可有血壓下降,呼吸緊迫表現。 3、成分輸血—肺部合并癥可有肺炎、肺水腫,以及由于白細胞聚集而形成微小栓子等。 4、成分輸血—粒細胞輸注發生巨細胞病毒感染者比輸其他血制品更為多見。
關于輸血不良反應的治療介紹
1.過敏反應 過敏反應包括: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關節痛、胸悶、氣短、呼吸困難、低血壓休克,獲得其中的1項以上者確診為過敏反應。一旦出現上述反應應立即減慢輸血速度,給予地塞米松入壺,非那根肌注,重者立即停止輸血,并給予1/1000腎上腺素皮下注射,并給予補液、升壓、吸氧治療,所有患者均治療有
輸血常見不良反應及防止
? (一)輸用全血??? 1.發熱反應??? 是最常見的輸血反應之一。主要特征為輸血后15min至1h內出現寒戰,繼則高熱,體溫可高達38~41℃。有些病人伴有惡心、嘔吐、皮膚潮紅,但血壓無明顯變化。反應持續15~60min,然后逐漸好轉,數小時后完全消退。在昏迷及全身麻醉下,發熱反應常不顯著。
關于輸血傳播疾病的簡介
輸血傳播疾病又稱輸血相關傳染病,是指受血者通過輸入含有病原體的血液或血液成分而引起的傳染病或感染。可通過輸血傳播的疾病與感染已知有二十幾種,其中最嚴重的是艾滋病、乙型病毒性肝炎及丙型病毒性肝炎。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顯示,全球每年有近百萬人因輸入不健康血液或血液制品感染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梅
輸血不良反應評判與措施之輸血反應程度評估
輸血反應程度評估輸血反應是臨床輸血常見的一種表現,如果出現臨床輸血不良反應時,醫護人員一般會立即暫停甚至停止輸血,并針對相應癥狀采取對應的處理措施。美國血庫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Blood Banks ,AABB)將輸血反應程度分為5各級別,依次為輕度、中毒、重度、危
關于輸血傳播疾病的診斷介紹
1.艾滋病 患者近期內有流行病學史和臨床表現,結合實驗室檢查抗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抗體由陰性轉為陽性即可診斷,或僅實驗室檢查抗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抗體由陰性轉為陽性即可診斷。而人類免疫缺陷病毒RNA 和P24抗原的檢測則有助于疾病的診斷,尤其是能縮短抗體“窗口期”和幫助早期診斷新生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
關于輸血不良反應的基本信息介紹
輸血反應是指在輸血過程中或結束后,因輸入血液或其制品或所用輸注用具而產生的不良反應。建議對有過敏史者在輸注血液制品前半小時可口服抗組胺藥或皮質激素;選擇無過敏史的供應者,反復有過敏反應者可選擇洗滌紅細胞或冰凍紅細胞、洗滌濃縮血小板,禁用血漿及血漿制品,去除白細胞或微聚物并不能防止過敏反應,因為血
輸血不良反應的過敏反應及治療
1.過敏反應過敏反應包括: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關節痛、胸悶、氣短、呼吸困難、低血壓休克,獲得其中的1項以上者確診為過敏反應。一旦出現上述反應應立即減慢輸血速度,給予地塞米松入壺,非那根肌注,重者立即停止輸血,并給予1/1000腎上腺素皮下注射,并給予補液、升壓、吸氧治療,所有患者均治療有效。2.
臨床輸血不良反應131例回顧分析
近期,河南周口市中心血站研究人員發表論文,旨在回顧分析131例臨床輸血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為有效預防輸血不良反應的發生提供參考。研究指出,加強輸血治療過程中監測,嚴格掌握臨床輸血指征,科學合理用血,開展輸血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可減少和避免輸血不良反應的發生。該文發表在2014年第30期《中國社區醫師
輸血不良反應標準和應急處理措施
總 ?則?? ? 1、疑似有輸血反應時,護師(士)應立即停止輸血并報告主管醫師或值班醫師,醫師根據情況決定是否繼續輸血或查明輸血反應原因或決定糾正處理。?? ? 2、對嚴重的輸血反應應及時向上級醫師或科主任匯報,同時向輸血科及醫務科報告,并將保留血袋及抽取患者血樣一起送輸血科,以供登記、調查、隨訪、
關于淋巴系腫瘤實驗診斷的簡介
淋巴系腫瘤主要包括前體淋巴系腫瘤和成熟淋巴系腫瘤。在淋巴系腫瘤中,B細胞腫瘤分為成熟和未成熟B細胞克隆性腫瘤;T細胞和NK細胞腫瘤是分化階段變異的克隆性腫瘤。T細胞和B細胞腫瘤在許多方面具有與正常T細胞和B細胞分化階段的免疫表型特征,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根據相應的正常細胞分化階段進行分類診斷,
關于免疫增殖病實驗診斷的簡介
免疫增殖病是機體免疫系統的免疫器官、免疫組織或免疫細胞異常增生所致機體免疫紊亂和障礙的一組疾病,包括多發性骨髓瘤、重鏈病、巨球蛋白血癥、輕鏈病等。這種失控的異常增生是一種免疫病理狀態。其重要的臨床表現之一為免疫球蛋白數量和功能的異常,免疫增殖病實驗診斷通過檢測這些異常的免疫球蛋白等幫助臨床診斷免
肝豆狀核變性實驗診斷的簡介
肝豆狀核變性(HLD),也稱Wilson病(WD),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銅代謝障礙疾病,也是少數幾種治療效果較好的神經遺傳病之一。臨床上表現為進行性加重的錐體外系癥狀、肝硬化、精神癥狀、角膜色素環及腎功能損害等,本病患病率為0.5~3/10萬。
類脂質沉積病實驗診斷的簡介
類脂質沉積病是一組較為罕見的遺傳性類脂質代謝紊亂性疾病,溶酶體中參與類脂代謝的酶有不同程度的缺乏,引起類脂質沉積于體內細胞中。較常見的有葡糖腦苷脂病(又稱戈謝病)和神經鞘磷脂病(又稱尼曼-匹克病),主要的實驗室檢查有血常規、血涂片檢查、骨髓檢查、脂酶活性測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