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特殊恒星的“尋親”之旅
理論研究曾預言宇宙早期第一代恒星的質量可以超過100倍太陽質量。然而,遺憾的是,天文學家此前從未在觀測上予以證實。 這次,我國天文學家找到了此類恒星曾經存在的“實錘”!6月7日,《自然》在線發表了中科院國家天文臺趙剛研究員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依托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獲取的海量恒星光譜數據,他們在銀河系暈中發現一顆化學特征獨特的恒星,其化學元素豐度表明,形成該恒星的物質源自一顆質量約為260倍太陽質量的第一代恒星的超新星爆發。 “這一發現首次證實了第一代恒星的質量可以達到260倍太陽質量,這是迄今觀測確認的質量最大的第一代恒星,刷新了人們對第一代恒星質量分布的認知,對研究早期宇宙的化學演化以及恒星考古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論文通訊作者趙剛說。 貧金屬星繼承第一代恒星的“化學DNA” 按照現代宇宙學理論,138億年前大爆炸產生了宇宙,在宇宙剛誕生的一段時間內,到處都是一片黑暗,直到1億—2億年后,才出現了古老的第......閱讀全文
英專家通過“聽”恒星奏樂找類太陽恒星
宇宙中遙遠的恒星能奏樂嗎?能,但我們一般難以聽到。一項最新研究報告說,英國天文學家利用恒星發出的光線中所攜帶的信息,破譯出恒星所奏“樂曲”,并借此發現500顆類太陽恒星。 英國伯明翰大學的天文學家比爾·查普林領導的一個國際小組,在最新一期美國《科學》雜志上報告了這項成果。查普
尋找生命-聚焦恒星
主序星的大小比較。主序星是指那些在位置上處于核心的將氫融合成氦的恒星。圖中顯示的摩根-基南系統根據恒星的光譜特征對其進行分類。太陽是一顆G型恒星。西斯廷2號的探測目標是一顆F型主序星南河三A星。圖片來源:美國航天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 美國航天局(NASA)的探空火箭將觀察附近的一顆恒星,以了解其
“恒星的行星食譜”:約8%恒星或吸收了一個行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9462.shtm
科學家發現恒星活化石-有助理解恒星形成過程
這是一幅由“星系-星系間物質相互作用計算”(GIMIC)模擬生成的圖像,和實際觀測到的具備恒星新生區的星系很類似。圖像中可見較冷的氣體(紅色)流向漩渦星系,為那里的恒星形成提供所需物質。這一劇烈的恒星形成過程造成了強烈的外向氣流流動(藍色)。這是一個具備恒星新生區的星系模擬圖像。
首批恒星誕生快于先前預測
在大爆炸后的數億年間,宇宙一片漆黑。大量的熱氫原子與負氫離子遍布在整個宇宙空間。據我們所知,宇宙的形成起始于原子和離子配對生成氫分子,后者將氣體云中的熱量排出,使它們能夠逐漸冷卻,從而形成第一批行星。 然而分子氫的形成到底需要多長時間?宇宙歷史的這一篇章一直不為人們所知。如
宇宙首批恒星爆炸“灰燼”現身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154.shtm
宇宙首批恒星爆炸“灰燼”現身
法國和意大利科學家攜手利用歐洲空間局的甚大望遠鏡,首次發現了宇宙中第一批恒星爆炸后留下的“灰燼”。他們探測到3個遙遠的氣體云,其化學成分與科學家對第一批恒星爆炸的預期相匹配。最新發現有望幫助科學家進一步揭示第一批恒星的奧秘。相關論文發表于3日出版的《天體物理學雜志》。 宇宙中形成的第一批恒星與
恒星考古:“探”為“觀”止
2019年新年伊始,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布了“新視野”號深空探測器拍下的柯伊伯帶小行星MU69(綽號“Ultima Thule”,即“天涯海角”)的照片,第一次近距離將這位太陽系邊緣的遠古鄰居呈現在世人面前。 探尋宇宙的早期歷史,就像尋找人類起源一樣令人著迷。然而宇宙之大,深空探測
AI助力更快探測恒星合并
德國科學家研究發現,一種新型機器學習方法能讓天文學家更快確定雙中子星合并的位置。這種方法可研究來自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輻射,當信號抵達地球時只需一秒就能對合并事件進行識別和定位。這種對來自恒星合并的引力波的自動探測或提供了對這些宇宙事件的新認知。相關研究3月6日發表于《自然》。 地球上的探測器能
恒星考古:“探”為“觀”止
2019年新年伊始,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布了“新視野”號深空探測器拍下的柯伊伯帶小行星MU69(綽號“Ultima Thule”,即“天涯海角”)的照片,第一次近距離將這位太陽系邊緣的遠古鄰居呈現在世人面前。 探尋宇宙的早期歷史,就像尋找人類起源一樣令人著迷。然而宇宙之大,深空探
最近恒星團中發現巖石行星
想象一下,點綴夜空的許多耀眼的星星都距離地球僅僅幾光年之遙。也許你會認為,太陽是否屬于某一個星群,而該星群同時誕生,在引力的作用下彼此束縛在一起。然而,天文學家很少發現行星會圍繞著恒星星群作軌道運行。 現在,觀測人員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觀測到一些行星圍繞畢星團中的兩顆恒星作軌道
大部分恒星擁有強磁場
據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官網消息,該大學天文學家率領的國際科研團隊發現,強磁場在恒星中很常見,這些磁場對恒星演化及最終命運具有重大意義。這一發現將顛覆科學家對恒星演化的認知。 悉尼大學天體物理學家丹尼斯·斯特洛表示,此前只有最多5%的恒星被認為擁有強磁場,因此目前的恒星進化模型缺乏磁場這一基礎要素。
科學家揭示恒星死亡過程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7月12日(北京時間)報道,類日恒星在即將走到生命終點時,會變得異常絢麗。一個最佳例子就是NGC 2392,科學家昵稱它為“愛斯基摩星云”。而前不久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志》上的一篇論文指出,這團行星狀星云的中心恒星可能還有個看不見的伙伴。 NGC 2392是一顆距地
恒星有大有小-“童年經歷”相似
在恒星形成過程中,新生恒星周圍會產生“吸積盤”。吸積盤也被稱為“原恒星盤”,是恒星形成過程中的關鍵一環,研究吸積盤對理解這些大質量恒星的形成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近日,中科院上海天文臺副研究員呂行與云南大學、美國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學者合作,利用阿塔卡瑪毫米/亞毫米波陣
嬰兒恒星“發脾氣”噴出伽馬射線
阿根廷天文學家首次目睹了一顆嬰兒恒星爆發出高能伽馬射線,這一發現證明,年齡不足1000萬歲的低質量金牛座T星可發射伽馬射線,這是迄今已知能量最高的光輻射。這一最新發現有助加深科學家們對恒星和行星系統形成早期的理解。相關論文刊發于最新一期《皇家天文學會月報》。 阿根廷拉普拉塔國立大學天文學家艾格
恒星周圍水蒸氣重量首次算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8359.shtm
磁性大質量恒星“現身”麥哲倫星系
科技日報北京6月6日電?(記者劉霞)德國科學家首次在鄰近銀河系的大麥哲倫星系和小麥哲倫星系內的3顆大質量熱恒星中探測到磁場。盡管此前科學家也在銀河系發現過磁性大質量恒星,但在麥哲倫星系中發現此類恒星尤其重要,因為這些星系內存在大量年輕的大質量恒星。這一發現為研究活躍恒星形成過程,以及恒星質量上限提供
最新研究:恒星可能“收養”流浪行星
太陽系已知的八大行星都是在太陽系內部誕生的,是生長在同一家庭里的“親兄弟姐妹”。但一項新研究顯示,行星家庭里可能還有被“收養”的成員,銀河系可能有很多恒星從星際空間俘獲了流浪的行星。 根據現有理論,行星由圍繞恒星的氣體和塵埃凝聚而成,它們與恒星的距離不應超過氣體塵埃盤原有的范圍。但近些年來
黑洞撕碎恒星-潮汐瓦解事件再現
科技日報北京12月4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和《自然·天文學》雜志最近共同發表論文,報道了一次極其罕見的天文學奇觀——潮汐瓦解事件(TDE)的觀測結果,同時探測到有物質噴流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從黑洞中“飛奔”而出。潮汐瓦解事件是指當一顆恒星被一顆特大質量黑洞撕裂時釋放能量的過程。該發現將能提升人
一顆特殊恒星的“尋親”之旅
理論研究曾預言宇宙早期第一代恒星的質量可以超過100倍太陽質量。然而,遺憾的是,天文學家此前從未在觀測上予以證實。 這次,我國天文學家找到了此類恒星曾經存在的“實錘”!6月7日,《自然》在線發表了中科院國家天文臺趙剛研究員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依托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獲取的海量恒星光譜數
LAMOST發現迄今最大的恒星級黑洞
國際科學期刊《自然》發布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劉繼峰、張昊彤研究團隊的一項重大發現。依托我國自主研制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研究團隊發現了一顆迄今為止質量最大的恒星級黑洞,并提供了一種利用LAMOST巡天優勢尋找黑洞的新方法。這顆70倍太陽質量的黑洞遠超理論預言的質量
NOIRLab發布迄今發現最大恒星清晰圖像
當地時間8月19日,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國家光學紅外天文研究實驗室(NOIRLab)發布的圖片顯示,位于大麥哲倫星云中“蜘蛛星云”中心的這顆恒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恒星。在Zorro成像儀和智利直徑為8.1米長的雙子座南望遠鏡的幫助下,天文學家們拍攝出了這顆恒星迄今為止最清晰的圖像。
恒星鯨吞行星全過程首度“曝光”
一顆“吞噬行星”的恒星,被科學家逮個正著。《自然》雜志3日發表的天文學報告中,科學家報道了一顆行星或被宿主星“吞噬”的過程。這一發現為行星系統的演化提供了新知,有助于確定行星在恒星演化下的命運。隨著恒星年齡的增加,它們會膨脹成巨星,理論預測這類巨星會吞食附近繞轉的行星。然而,人們之前從未觀測到這個過
關于恒星攝譜儀的基本信息介紹
將來自恒星的光線展開成光譜﹐并將光譜拍攝在天文底片上的光學儀器。它可用來研究天體的化學組成﹑物理性質和運動規律﹐是天體物理學的重要研究工具之一。 恒星攝譜儀將來自恒星的光線展開成光譜,并將光譜拍攝在天文底片上的光學儀器。它可用來研究天體的化學組成、物理性質和運動規律,是天體物理學的重要研究工具
科學家破解恒星“惻隱之心”
小行星,不用擔心。 圖片來源:NASA/JPL-Caltech/T. Pyle (SSC) 恒星多久便會吃掉它們的“孩子”?幾乎不會,這是遞交到《天體物理學雜志》的一篇論文給出的答案。 由于供行星形成的、像煎餅一樣的塵埃和氣體原行星盤(如圖所示)的扭矩(或引力牽引)所致,行星通
科學家揭秘宇宙中恒星總數
大約3乘以10的23次方之多,是人們原先預想數量的3倍 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究竟有多少顆星星?英國權威科學雜志《自然》12月1日告訴大家,宇宙中恒星的數量至少達到了3乘以10的23次方之多,是人們原先預想數量的3倍。 來自美國耶魯大學和哈佛大學的天文學家在夏威夷一天象中心潛心觀測兩年后發現,在銀
獨特雙星系統解開脈動恒星之謎
北京時間11月25日消息,天文學上精確測定恒星和星系的距離長期以來一直是讓天文學家們困擾的難題,除去三角視差等經典方法,有一類特殊的天體,為天文學家提供了一個“量天尺”。這就是造父變星(Cepheid Variable)。和太陽不同,造父變星會按照一定的周期規律性地變亮再變暗,周
大質量恒星形成研究取得進展
在恒星形成過程中,原子氣體與分子氣體的轉換以及分子外向流的驅動源是研究難點。近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國家天文臺,以及三峽大學、湖南文理學院等合作,結合FAST HI譜線數據與紫金山天文臺青海觀測站13.7 m毫米波望遠鏡分子譜線數據,利用團隊自主開發的新基線校準算法,在大質量恒星形成研究中
黑洞撕裂恒星引發“極端核瞬變”
美國夏威夷大學天文學研究所團隊在新一期《科學進展》雜志發表研究成果,宣布發現宇宙中迄今能量最強的爆發事件,并將其命名為“極端核瞬變”(ENT)。這場宇宙級的“煙花秀”,源自超大質量黑洞的“饕餮盛宴”——當質量超過太陽3倍的恒星過于靠近黑洞時,會被其強大的潮汐力徹底撕裂,釋放出巨大能量。研究團隊指出,
最新研究發現恒星之間可能存在“蟲洞”
據國外媒體報道,“蟲洞”是廣義相對論中出現的概念,是指宇宙中一種奇特的天體。盡管目前沒有實驗證據表明蟲洞的真實存在,但科學家預測它以時空端點之間的捷徑形式而存在,并想像蟲洞連接著空洞的太空區域。然而,最新一項研究表明蟲洞可能存在于遙遠的恒星之間。它們并非是空隧道,蟲洞中包含著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