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丁酸梭菌可用于結腸癌輔助治療
近日,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胃腸病學研究所教授李孟鴻團隊在最新的研究中發現,作為益生菌的丁酸梭菌在結直腸癌治療中發揮著輔助作用,為丁酸梭菌促進化療/免疫治療效果提供了重要見解。相關研究發表于Gut Microbes。雜志編輯對該論文給予了較高的評價,并肯定了該研究對腸道微生物領域的發展做出的積極貢獻。 論文通訊作者李孟鴻介紹,近年來,腸道菌群與癌癥的研究十分火熱,研究人員發現腸道菌群紊亂與結直腸癌發生發展直接相關。結直腸癌作為全球最高發的癌癥類型之一,對一些藥物治療都已經呈現出了耐藥性。因此,為實現結直腸癌的有效治療,探究其潛在的危險因素,探討癌癥生物標志物及微生物標記物顯得尤為重要。此外,針對腫瘤治療過程中出現的抗藥性和免疫逃逸現象,也急需相對應的治療方案。 目前在微生物組與癌癥研究的重要進展中,已確定腸道微生物中的益生菌在人類癌癥中可以起到關鍵的保護作用。由于益生菌能夠對宿主的生理和免疫機制產生影響,因此它們可能具有調......閱讀全文
研究發現丁酸梭菌可用于結腸癌輔助治療
近日,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胃腸病學研究所教授李孟鴻團隊在最新的研究中發現,作為益生菌的丁酸梭菌在結直腸癌治療中發揮著輔助作用,為丁酸梭菌促進化療/免疫治療效果提供了重要見解。相關研究發表于Gut Microbes。雜志編輯對該論文給予了較高的評價,并肯定了該研究對腸道微生物領域的發展做出的積極貢
研究發現丁酸梭菌可用于結腸癌輔助治療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7797.shtm
研究發現丁酸梭菌可用于結腸癌輔助治療
近日,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胃腸病學研究所教授李孟鴻團隊在最新的研究中發現,作為益生菌的丁酸梭菌在結直腸癌治療中發揮著輔助作用,為丁酸梭菌促進化療/免疫治療效果提供了重要見解。相關研究發表于Gut Microbes。雜志編輯對該論文給予了較高的評價,并肯定了該研究對腸道微生物領域的發展做出的積極貢
簡述丁酸梭菌的意義
丁酸梭菌T4是一種能夠高效利用木糖發酵產氫的細菌,通過研究初始底物濃度和pH對產氫菌——丁酸梭菌T4的生長及產氫的影響,采用間歇培養方式對丁酸梭菌T4發酵木糖進行產氫,按照累積產氫量的公式,計算丁酸梭菌T4的產氫量,這樣,就可以采取較為合理的培養條件,從而提高其對底物的利用率及產氫效率。
丁酸梭菌的基本介紹
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屬于芽孢桿菌科,梭菌屬,革蘭氏陽性,有芽孢,孢子卵圓,偏心或次端生。可抵抗不良環境。 丁酸梭菌是一種專性厭氧的革蘭氏陽性芽孢桿菌,其直徑為(0.6~1.2)×(3.0~7.0)μm,兩端鈍圓,中間部分輕度膨脹,細菌呈直桿狀或稍有彎曲,單個或
丁酸梭菌與丁酸鈉的比較介紹
丁酸鈉,又名正丁酸鈉鹽,產品呈白色至類白色,似絨毛狀,可吸濕性粉末,具有特殊的奶酪酸敗樣氣味,易溶于水,水溶液pH呈堿性。因丁酸具有游離性和揮發性的特點,飼料生產中將其制成相對穩定的鈉鹽---丁酸鈉。丁酸鈉在我國是允許使用的飼料添加劑品種之一,于2006年被農業部列入《飼料添加劑品種目錄》。在動
簡述丁酸梭菌的其他功效
大量數據說明,單用丁酸梭菌或與雙歧桿菌、益生元等合用,對于因菌群失調而引起的急慢性腹瀉、腸易激綜合癥、抗生素相關性腸炎、便秘等癥狀有良好的療效,對于腸炎、肝硬化和放療、化療造成的免疫功能下降也能起到輔助的治療作用。不少資料還說明,該菌還能促進維生素E的吸收,降解膽酸和提高抗氧能力。
關于丁酸梭菌的應用介紹
丁酸梭菌做為飼料添加劑在飼料中應用,在動物腸道內可體現五大生物特性:一是促進動物腸道有益菌群(雙歧桿菌, 乳酸桿菌)的增殖和發育,抑制腸道內有害菌和腐敗菌的生長、繁殖,糾正腸道菌群紊亂,減少腸毒素的發生;二是在動物腸道內能產生B 族維生素、維生素K、淀粉酶等物質,具有保健作用;三是丁酸梭菌的主要
關于丁酸梭菌的功效介紹
腸道菌群失衡會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丁酸梭菌能促進有益的雙歧桿菌、乳酸菌、擬桿菌的增殖和有效的抑制引起疾病的葡萄球菌、念珠菌、克雷伯菌、彎曲桿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痢疾桿菌和傷寒沙門菌以及腐敗菌的繁殖,從而減少了胺類、吲哚類和硫化氫等有害物質。 實驗表明,已知健康人的糞便菌群以厭氧菌為主,并知
丁酸梭菌和醋酸菌有什么區別
丁酸梭菌,又名酪酸菌,丁酸梭狀芽孢桿菌,丁酸菌。丁酸梭菌屬于芽孢桿菌科,梭菌屬,革蘭氏陽性,有芽孢,孢子卵圓,偏心或次端生。可抵抗不良環境。丁酸梭菌是一種專性厭氧的革蘭氏陽性芽孢桿菌,其直徑為(0.6~1.2)×(3.0~7.0)μm,兩端鈍圓,中間部分輕度膨脹,細菌呈直桿狀或稍有彎曲,單個或成對,
丁酸梭菌對腸道的功效介紹
在腸道內酪酸菌能產生B族維生素、維生素K等物質, 對機體具有保健作用。對母乳喂養嬰兒腦出血的研究己集中到維生素K方面來。對維生素K缺乏具有高度敏感性的家禽進行實驗證明酪酸菌能在腸道內產生必需的維生素K。 丁酸梭菌在腸道內能產生淀粉酶、蛋白酶、糖苷酶、纖維素酶。特別要指出的是,日本學者Nakaj
關于丁酸梭菌的基本信息介紹
丁酸梭菌又名酪酸菌,丁酸梭狀芽孢桿菌,丁酸菌。是1933 年由日本千葉醫科大學宮入近治博士首先發現并報告的,因此又名宮入菌。分類歸屬于梭菌屬,為革蘭氏陽性厭氧桿菌。1935年,俄羅斯微生物研究所Kingi miyairi博士從人的糞便和土壤中分離出丁酸梭菌,隨后發現其厭氧培養的過濾物中含有較少的
關于丁酸梭菌的促生長功能介紹
丁酸梭菌具備此功能取決于兩點:一是,它體內存在的蛋白酶1和蛋白酶2及脂肪酶,能促進動物對脂肪和蛋白質的消化吸收。二是,丁酸梭菌具有氨基酸載體的作用,它能轉運所有的氨基酸,但不分解氨基酸。所以它有利于促進動物生長。有人指出,用蛋白酶、脂肪酶及糖化菌、乳酸菌、丁酸梭菌為有效成分,制成特效的魚用飼料添
關于丁酸梭菌的穩定性的介紹
丁酸梭菌產生內生芽孢,所以能耐熱耐酸,在人體內不受胃酸、膽汁酸等影響,因而通過消化道不失活,在體外室溫下可保存三年以上不失效。并且對青霉素、氨芐西林、鏈霉素、慶大霉素、妥布霉素、氯霉素等有一定的抗性,因此這種制劑可和抗生素合用,提高療效。大量實驗證明它無任何毒副作用,被廣泛用于醫藥、功能性保健食
關于丁酸梭菌的增強免疫功能的功效介紹
口服丁酸梭菌能增加人和動物體內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A和IgM的含量。丁酸梭菌的細胞壁成分和它產生的胞外多糖(半乳糖:葡萄糖=13.5:86.5)能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用熱滅活丁酸梭菌制成的疫苗有激活NK細胞和巨噬細胞的作用。 當機體攝食酪酸菌死菌體(109個/克)后,從小腸上皮無菌取出派伊爾氏
艱難梭菌簡介
一、流行病學1、艱難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C.difficile)為專性厭氧革蘭陽性桿菌,產生A、B兩種毒素,為條件致病菌,可導致艱難梭菌相關性腹瀉(Clostridium DifficileAssociated Diarrhea, CDAD)。2、由于抗菌藥物不合理使
酪酸梭菌的簡介
酪酸梭菌是調節人體腸道微生態平衡的有益菌:服用后進入腸道,可對各種腸道有害細菌的發育起抑制作用,減少其增殖和產生毒素,使腸道內水分潴留明顯減少,同時促進有益菌雙歧桿菌的生長,還可通過抑制5 ?-HT達到治療腹瀉的目的。還能抑制腸黏膜的萎縮,同時使糞便中水分含量減少,糞便的性狀和排便次數也得到改善
淺談艱難梭菌感染
艱難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是一種革蘭氏陽性、產毒素的專性厭氧芽孢桿菌,1978年首次被證實與疾病有關,可通過糞-口途徑傳播。在歐美國家,艱難梭菌感染(CDI)發病率上升驚人(圖1)、嚴重性日趨惡化,常導致住院時間延長、醫療花費激增,甚至死亡[1,2],其中高產毒菌
酪酸梭菌的臨床應用
適應于:冷涼瀉、啤酒瀉、緊張瀉、清晨瀉、五更瀉、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慢性腹瀉、消化不良、抗生素相關性腹瀉及偽膜性腸炎的預防和治療。 長期慢性腹瀉,吃其他藥無效。與三聯方聯用根除HP,提高根除率、降低三聯方副作用。腫瘤放化療后腹瀉、提高免疫力,分泌丁酸輔助抗癌。肝硬化、慢
破傷風梭菌的簡介
破傷風梭菌(clostridium tetani)是引起破傷風的病原菌,大量存在于人和動物腸道中,由糞便污染土壤后經傷口感染引起疾病。本菌繁殖體抵抗力與其他細菌相似,但其芽孢抵抗力強大。在土壤中可存活數十年,能耐煮沸40~50分鐘。對青霉素敏感,磺胺類有抑菌作用。 破傷風梭菌是破傷風的病原體。
NEJM綜述:艱難梭菌感染
? 艱難梭菌感染的預防和治療的最新進展已完成,但是,據報告它仍然是美國最常見的醫院內病原體。《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近期發表了一篇關于艱難梭菌感染的綜述,整理如下:??? 近期,Daniel A.Leffler教授和J.Thomas Lamont教授(來自哈佛醫學院Beth Israel Deacon
肉毒梭菌及其檢驗
一、肉毒梭菌1、生物學狀性 肉毒梭菌屬于厭氧性梭狀芽胞桿菌屬,具有該菌的基本特性,即厭氧性的桿狀菌,形成芽胞,芽胞比繁殖體寬,呈梭狀,新鮮培養基的革蘭氏染色為陽性,產生劇烈細菌外毒素,即肉毒毒素。 肉毒梭菌為多形態細菌,約為4×1μm的大桿菌,兩側平行,兩端鈍園,直桿狀或稍彎曲,芽胞為卵圓形,位
艱難梭菌致病不“艱難”
艱難梭菌是一種革蘭陽性產芽孢細菌,是梭菌屬中一種常見的專性厭氧菌,對氧十分敏感,很難分離培養,故得名。厭氧性細菌是指那些在無氧條件下要比在有氧環境中生長好的細菌,而人的腸道正好是一個相對無氧的環境,如果過度服用某些抗生素,艱難梭菌的菌群生長速度加快,影響腸道中其他細菌,會引發炎癥,導致抗生素相關性腹
肉毒梭菌及其檢驗
一、肉毒梭菌1、生物學狀性 肉毒梭菌屬于厭氧性梭狀芽胞桿菌屬,具有該菌的基本特性,即厭氧性的桿狀菌,形成芽胞,芽胞比繁殖體寬,呈梭狀,新鮮培養基的革蘭氏染色為陽性,產生劇烈細菌外毒素,即肉毒毒素。 肉毒梭菌為多形態細菌,約為4×1μm的大桿菌,兩側平行,兩端鈍園,直桿狀或稍彎曲,芽胞為卵圓形,位
破傷風梭菌感染條件
感染條件:破傷風梭菌是一種非侵襲性細菌,芽孢廣泛分布于自然界中,一般不引起疾病。當機體存在窄而深的傷口,或伴有需氧菌及兼性厭氧菌的同時感染,或壞死組織多、泥土或異物污染傷口而形成局部缺血,缺氧。造成局部厭氧環境,有利于破傷風梭菌的繁殖。
艱難梭菌的培養特性
嚴格厭氧.在厭氧血瓊脂平板上35℃培養48 h.形成直徑為3-5 mm、圓形、白色或淡黃色、邊緣不整齊、表面粗糙、不溶血的菌落。在CCFA(環絲氨酸、頭孢甲氧霉素、果糖和卵黃瓊脂)平板上產生較大、表面粗糙、邊緣不整齊的黃色菌落。在紫外線照射下見黃綠色熒光。
艱難梭菌感染防治措施
艱難梭菌感染防治措施:醫院中一旦出現艱難梭菌感染暴發,建議采取如下措施: 1)限制抗生素使用,選用甲硝唑、萬古霉素,并配合微生態制劑(如“貝飛達”等)調節腸道菌群; 2)減少患者腸道污染,采用肥皂水洗手,采取隔離措施,使用手套,避免有暴露可能的醫療操作等; 3)環境表面消毒,采用次氯酸鹽(
簡述酪酸梭菌活菌膠囊的藥理毒理
本品為酪酸梭菌活菌(芽孢)制劑,能耐受胃酸進入腸道,分泌腸粘膜再生和修復的重要營養物質酪酸(丁酸),修復受損傷的腸粘膜,消除炎癥,營養腸道。并能促進雙歧桿菌等腸道有益菌生長,抑制痢疾志賀氏菌等腸道有害菌生長,恢復腸道菌群平衡,減少胺、氨、吲哚等腸道毒素的產生及對腸粘膜的毒害,恢復腸免疫功能和正常
厭氧芽胞梭菌實驗
認識破傷風梭菌,產氣莢膜梭菌,肉毒梭菌的形態和培養特點,通過"洶涌發酵"試驗和動物試驗,了解產氣莢膜梭菌的致病性;了解常用的厭氧培養法,觀察破傷風外毒素的致病作用。實驗方法原理厭氧芽胞梭菌均為革蘭染色陽性,都能形成芽胞,其形狀大小及位置因菌種而異,可作為菌種鑒別的參考;營養要求不高,但需厭氧環境才能
簡述肉毒梭菌涉及型式
攝食肉毒桿菌的食品引發食物中毒,如:1.pH>4.6的低酸性罐頭食品(含鐵罐,玻璃罐);2.香腸,火腿。在肉毒桿菌素的注射上,作為皮膚科應用,還是很安全的,但有一些事項要提醒大家注意: 首先,只有專業的皮膚科醫生才可以完成這樣的手術,這不是美容院可以勝任的。這是因為肉毒桿菌應用在美容上,需要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