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濤:當古生物遇到新科技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015.shtm 古生物學是一門古老的學科,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歷史上如始祖鳥、北京猿人等關鍵化石的發現都填補了生命演化歷史的空白。如今,新的觀測分析手段,諸如高精度成像與解析技術、分子古生物學技術以及大數據和自動識別等,給古生物學這樣的傳統學科注入了新的活力,從原有的以及新發現的化石中挖掘出大量前所未知的全新信息,讓我們逐漸看清遠古時代。 高精度成像與解析:無損傷、高精度了解化石內部結構 傳統上,古生物學家通過肉眼、放大鏡、光學顯微鏡、電子顯微鏡來觀察和研究生物化石外表的宏觀和微觀結構。但是,生物化石的很大一部分信息量包含在其內部,需要古生物學家通過其他技術手段來揭示。如果化石樣本數量很多,可以考慮直接破壞化石,暴露其內部結構。更為常規的手段是通過切片或磨片取得化石某一截面的二維結構信息,如果每個截面之間的距離相等......閱讀全文
鄧濤:當古生物遇到新科技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015.shtm 古生物學是一門古老的學科,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歷史上如始祖鳥、北京猿人等關鍵化石的發現都填補了生命演化歷史的空白。如今,新的觀測分析手段,諸如高精度成像與解析技術、分子古生物學
王濤——一位“護了生態-富了口袋”的古生物化石保護者
講述人:云南省祿豐縣恐龍化石保護研究中心主任 王濤 小時候在父親的影響下,我接觸到古生物化石,并醉心于此,一晃便是30多年。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居住的云南省楚雄州祿豐縣,從一個西南邊陲的小縣城,成長為現代化的美麗城市。我作為見證者和建設者,感慨頗多。 多年來,我和同事們與世界多地的科學家合作,創造
盡快修改《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
“我國《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已經實施8年多了,它對我國化石資源的確起到了保護作用,但我們在這么長時間的實踐過程中發現了一系列新的問題,必須盡快解決,否則可能會產生越來越多的負面效應。”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教授童金南表示。 他舉例道,雖然該條例及一系列后續文件詳細列舉了
關注科技一線:我在青藏高原找化石
青藏高原就像一座巨大的迷宮。4000多萬年前,這里曾有一片汪洋大海,歷經滄海桑田,人們說不清中間發生了哪些變遷。或許在漫長歲月中,它一直在沉吟、訴說,只是我們聽不懂。如今,借助現代科學分析方法,從一塊塊沙土、一片片樹葉和一顆顆動物牙齒中,可以復原它過去故事的片段。 不久前,記者跟隨中國科學院
鄧鐵濤:日常飲食蘊含大道理
“養生重于治病”是鄧鐵濤一直倡導的健康理念。早在1986年,鄧鐵濤教授就設想把人們的健康要求上升到精神世界,使氣功、文學、音樂、歌舞、美食、藥膳、模擬的環境和夢幻世界成為“保健園”,讓人們能享受到健康的快樂。他強調應發揚傳統食療養生和體育運動等保健方法,用中醫扶正固本、祛邪防病理論指導保健工作。
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
3月22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北京中國科技會堂發布了“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地質大學、云南大學等7所科研院所和高校領銜完成的具有國際水平的一批科研成果入選。 當天,中國科協黨組成員、學會學術部部長、企業工作部主任宋軍、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司長、
距今6.5億年古生物分子化石現身
據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NU)官網8月17日消息,該校科研團隊在澳大利亞中部古代沉積巖中找到了距今6.5億年的古代生物分子化石,并據此認為此前的“雪球地球”時期與更復雜的生命演化有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雜志上。 消息稱,該校地球科學研究學院的科學家將古代沉積巖粉碎成粉末,并從中提取
化石掃描揭示古生物重要生長信息
研究人員利用X射線斷層掃描技術對化石牙根中的生長環進行成像。圖片來源:《科學進展》?科技日報北京8月13日電(記者張夢然)《科學進展》雜志最新發表了一項研究,揭示了早期哺乳動物在漫長“生命史”的關鍵時期是如何生長和發育的。包括英國倫敦瑪麗女王大學在內的研究團隊此次利用同步加速器X射線斷層掃描技術,對
化石掃描揭示古生物重要生長信息
《科學進展》雜志最新發表了一項研究,揭示了早期哺乳動物在漫長“生命史”的關鍵時期是如何生長和發育的。包括英國倫敦瑪麗女王大學在內的研究團隊此次利用同步加速器X射線斷層掃描技術,對化石牙根中的生長環進行成像,從而推測出這些古代生物的壽命、生長速度,甚至性成熟的時間。這是第一次如此詳細地重建這些早期哺乳
學者發現世界第一例鱷魚足印糞化石
學者發現世界第一例鱷魚足印糞化石?來自那陽煤礦化石遺址的帶有足跡的糞化石 ?(凱澤等, 2022; ORS Dragonfly Pro)那陽始新世鱷踩在糞便上的復原圖(張宗達)鄧濤研究員在檢查新發現的化石。(吳飛翔 攝)近日,國際學術期刊《遠古世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鄧濤研
推動古生物學研究走向國際最前沿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強基礎研究,突出原創,鼓勵自由探索。踐行二十大精神,瞄準基礎研究,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科研人員依托亞洲最大的化石標本館藏中心,不斷探索新技術,正在把古生物學這個“冷板凳”坐熱、推動我國古生物學研究走向國際最前沿。 春節剛過,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科
重磅發布!臨夏新生代化石擁有十項世界之最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192.shtm6月18日,在和政地區化石世界之最及古生物古環境研究成果發布會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鄧濤最新發布了臨夏新生代化石的十項世界之最。臨夏盆地位于青藏高原東北緣,該地區擁
我國首個古生物化石保護研究中心成立
我國首個古生物化石保護研究中心——鄯善古生物化石保護研究中心近日在新疆吐魯番地區鄯善縣成立,這為鄯善縣古生物化石保護提供了有力的機構保障和學術平臺。 2008年在鄯善縣七克臺地區,首次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侏羅紀恐龍足跡群和多處恐龍化石,其中“鄯善新疆巨龍”是我國迄今發現的侏羅紀中晚期最大
南京古生物所發現最早的擬步甲昆蟲化石
擬步甲總科是鞘翅目中最繁盛類群之一,也是甲蟲分類學研究中最為薄弱的一環。花蚤類甲蟲為擬步甲總科的基部類群,同時也是一類重要的訪花昆蟲,因此具有重要的系統演化和古生態學意義。由于數量稀少,加之鑒定困難,以往化石材料對該類群早期演化研究貢獻甚少。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王博博士和
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成立
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12月23日正式成立,并在京召開首次會議,審議通過《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章程》。這是加強古生物化石資源的保護與管理,貫徹落實《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的重要措施之一。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汪民給委員會成員頒發聘書。他表示,專家委員會主要職責包括:為國家制定古生物化
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成立
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4月10日在北京正式成立。這標志著我國在保護珍貴自然遺產方面又邁出重要的一步。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汪民在成立大會上說,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的成立,為各級政府主管部門攜手社會各行業、國內外有識之士、企業家、慈善家共同保護古生物化石資源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標志著我國
如何推動我國古生物學研究走向國際最前沿?
作為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基礎研究是科技大廈最重要的“地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強基礎研究,突出原創,鼓勵自由探索。在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研人員利用先進技術和亞洲最大的化石標本館藏中心,正在把古生物學這個“冷板凳”坐熱。踐行二十大精神,瞄準基礎研究,科研團隊將如何推動我國古生物學研
氣候變冷讓巨犀長成史上體型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 作為史上體型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巨犀雖然已經滅絕,但其在距今4200萬-2200萬年間體型不斷增大、“噸位”越來越重的演化之謎,一直備受古生物學家關注。 《歷史生物學》近日發表了一項關于巨犀化石的最新研究成果。通過對生活在距今約3000萬年早漸新世晚期的準噶爾巨犀骨架進
青藏高原古高度重建研究獲進展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年輕和最高的高原,其高度占據對流層的1/3。青藏高原隆升對大氣環流施加了強大的動力和熱力效應,在晚新生代時期不僅是改變全球氣候的關鍵因素,同時也對亞洲季風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對青藏高原古高度的重建能夠增進我們對地質構造和長尺度氣候變化之間聯系的認識。然而,因為與古高度直接相關的
南京古生物所昆蟲化石保存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昆蟲化石埋藏學主要研究昆蟲化石形成過程及其機制。該研究是準確進行昆蟲古多樣性評估和群落古生態恢復的前提,同時也為恢復古環境提供了寶貴的證據。盡管各種內因(生物學因素)和外因(環境因素)對昆蟲埋藏的影響已被學界所認識,但這些因素對昆蟲埋藏的影響機制則缺少深入研究,同時也缺乏定量性檢驗。我國中生代昆
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解密最困惑的昆蟲化石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下(項目編號91114201和 J1210006),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黃迪穎研究員領導的國際科研小組2月20日再次在英國《自然》雜志發表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侏羅紀兩棲蚊子及其幼態特征》。 蜥虱(Saurophthirus)和恐怖蟲(Stras
南京古生物所等發現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博士龐科等,在安徽省壽縣新元古代約8億年前的碳質膜化石中發現了具有多細胞和細胞分化的“大型安徽絲藻”。研究者認為這是早期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雜志。 作為地球上最古老的生
南京古生物所利用化石分子闡明天牛的演化歷史
天牛是重要的農業害蟲,也是最常見的一類昆蟲。天牛和葉甲組成的葉甲總科,是鞘翅目(甲蟲)中最豐富類群之一。中生代葉甲總科化石極其稀少,迄今尚未發現明確的天牛化石。由于化石記錄缺失,學界對天牛及葉甲總科的起源和輻射時間仍有較大差異。不同分子數據和計算方法也給出了相差極大的結果。先前不同研究組分別基于
南京古生物所等發現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博士龐科等,在安徽省壽縣新元古代約8億年前的碳質膜化石中發現了具有多細胞和細胞分化的“大型安徽絲藻”。研究者認為這是早期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雜志。 作為地球上最古老的生
從化石窺見青藏高原生長的秘密
西藏始攀鱸化石倫坡拉盆地種類豐富的化石植物類群,包括棕櫚、欒樹、椿榆等 “多跑路,多挖土,得幸福……”10月4日,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吳飛翔和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副研究員蘇濤分別結束了他們在青藏高原的第13次和第14次古生物考察。這兩位年輕的“80后”,是青藏高原不折不扣的“
還原歷史的脈絡-講述生物演化的壯麗篇章
11月30日,裴文中在周口店找到的那枚舉世聞名的北京人頭骨(標本模型),在中國古動物館舉行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90周年紀念展” 特展上展出。90年前,它的出現標志著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古脊椎所)自此“肇始”。 和這枚頭骨一同面向公眾的,還有一本“十月懷胎
南京古生物所植物細胞質化石研究取得新進展
化石中保存的細胞膜融合瞬間 近日出版的《分子膜生物學》(Molecular Membrane Biology)雜志刊登了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王鑫研究員等完成的關于化石植物中膜融合過程的研究論文。這項研究展示了植物細胞中難得一見的膜融合瞬間的膜結構。 膜融合與
南京古生物所首次建立具極葉胚胎化石早期發育序列
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三胚層兩側對稱動物的起源問題一直是演化生物學領域懸而未決之謎,也是古生物學家長期以來關注的前沿熱點之一。我國貴州埃迪卡拉紀甕安生物群作為全球迄今最古老的后生動物特異埋藏化石庫,為研究后生動物起源和早期演化過程提供了精美的實證材料。而甕安生物群中是否存在兩側對稱動
南京古生物所等發現迄今最古老的花朵化石“南京花”
12月18日,英國綜合性學術期刊eLife 發表了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鑫、副研究員傅強領導的中國、西班牙、澳大利亞三國學者組成團隊的新發現——距今1.74億年前綻放于侏羅紀早期的“南京花”。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花朵化石,將被子植物可信的化石記錄向前推進了約5000萬年
南京古生物所埃迪卡拉紀遺跡化石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陳哲博士等人通過對三峽地區燈影組石板灘段灰巖的遺跡化石的深入研究,發現埃迪卡拉紀后生動物已經具有了較為復雜的行為方式。 陳哲等人的研究發現,同一種兩側對稱的后生動物形成了三種形態的遺跡:藻席層下的水平潛穴、沉積物表面的爬跡和垂直于巖層的潛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