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晚發性維生素K缺乏病的癥狀體征
多發生于出生后1個月左右,約90%以上見于單純母乳喂養兒,如合并腹瀉、使用廣譜抗生素、肝膽疾病和長期禁食患兒則更易發生。 1、起病急驟 病情嚴重,多見于生后4~8周的母乳喂養兒。 2、顱內出血 大多首發表現為急性或亞急性顱內出血,以蛛網膜下腔、硬膜下、硬膜外出血為多見,腦室、腦實質出血少見,臨床上有嚴重的中樞神經系統機能失常及顱內高壓的表現,表現為煩躁不安、高聲尖叫、頻繁嘔吐、反復抽搐,嚴重的患兒可出現昏迷,呼吸不規則,嚴重時形成腦疝。體檢發現前囟飽滿,顱縫增寬,Moro反射、覓食反射消失。 3、嚴重的出血傾向 可見皮膚紫癜、黏膜出血,注射部位出血不止,常有嘔血、便血。 4、貧血 同時可有出血性貧血。 5、實驗室檢查 凝血時間和凝血酶原時間顯著延長。 根據病史、癥狀、體征及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結果,可作出診斷。 1、病史 詳細詢問病史,了解患兒的喂養情況及輔食添加情況。多見于單純母乳喂養兒,生后3個月內的嬰兒,......閱讀全文
小兒晚發性維生素K缺乏病的癥狀體征
多發生于出生后1個月左右,約90%以上見于單純母乳喂養兒,如合并腹瀉、使用廣譜抗生素、肝膽疾病和長期禁食患兒則更易發生。 1、起病急驟 病情嚴重,多見于生后4~8周的母乳喂養兒。 2、顱內出血 大多首發表現為急性或亞急性顱內出血,以蛛網膜下腔、硬膜下、硬膜外出血為多見,腦室、腦實質出血少見,
簡述小兒晚發性維生素K缺乏病的癥狀體征
多發生于出生后1個月左右,約90%以上見于單純母乳喂養兒,如合并腹瀉、使用廣譜抗生素、肝膽疾病和長期禁食患兒則更易發生。 1.起病急驟 病情嚴重,多見于生后4~8周的母乳喂養兒。 2.顱內出血 大多首發表現為急性或亞急性顱內出血,以蛛網膜下腔、硬膜下、硬膜外出血為多見,腦室、腦實質出血少見,
小兒晚發性維生素K缺乏病的發病機制及癥狀體征
發病機制 維生素K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脂溶性維生素K1(從植物中提取)和K2(從微生物中提取,也可由腸內細菌制造),另一類是水溶性的維生素,即K3和K4(由人工合成),其中以K1和K2最為重要。維生素K控制血液凝結,維生素K是四種凝血蛋白(凝血酶原、轉變加速因子、抗血友病因子和司徒因子)在肝內合
小兒晚發性維生素K缺乏病的檢查
1、凝血功能檢查 血小板、出血時間均正常。凝血酶原時間延長,多數延長至正常對照的2倍以上,輕度維生素K缺乏只有凝血酶原時間延長,臨床無出血傾向。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延長,及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因子活性明顯降低,第Ⅶ因子首先降至最低,第Ⅶ因子減低后凝血酶原水平即下降,但較緩慢,第Ⅸ、Ⅹ因子也有不
小兒晚發性維生素K缺乏病的鑒別
與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性疾病及顱內感染性疾病相鑒別。遲發性新生兒出血癥,大多首發表現為顱內出血,突然起病,但無明顯感染中毒癥狀,貧血發展迅速而嚴重,加之給予維生素K后,病情好轉,故可與顱內感染相鑒別。
小兒晚發性維生素K缺乏病的治療
輕癥維生素K缺乏癥病例補充維生素K及輸血為主;維生素K缺乏合并顱內出血急性期以止血、輸血、營養支援療法、對癥處理治療為主;恢復期及后遺癥期以營養腦細胞,加強功能鍛煉為主。 1.立即補充維生素K 有出血現象時,應立即靜脈注射維生素K 2mg,可迅速改善出血癥狀。嚴重者或有失血性貧血者可輸新鮮全血
小兒晚發性維生素K缺乏病的發病機制
維生素K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脂溶性維生素K1(從植物中提取)和K2(從微生物中提取,也可由腸內細菌制造),另一類是水溶性的維生素,即K3和K4(由人工合成),其中以K1和K2最為重要。維生素K控制血液凝結,維生素K是四種凝血蛋白(凝血酶原、轉變加速因子、抗血友病因子和司徒因子)在肝內合成必不可少的
關于小兒晚發性維生素K缺乏病的基本介紹
小兒晚發性維生素K缺乏癥(deficiency of vitamin K)是由于維生素K缺乏引起的凝血障礙性疾病。維生素K缺乏,影響某些凝血因子激活,發生凝血障礙而出血。 本病為新生兒、嬰兒期常見疾病,發生于1周內的新生兒叫新生兒出血癥;發生于嬰兒期的叫晚發性或遲發性維生素K依賴因子缺乏癥;因肝
關于小兒晚發性維生素K缺乏病的診斷介紹
與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性疾病及顱內感染性疾病相鑒別。遲發性新生兒出血癥,大多首發表現為顱內出血,突然起病,但無明顯感染中毒癥狀,貧血發展迅速而嚴重,加之給予維生素K后,病情好轉,故可與顱內感染相鑒別。
概述小兒晚發性維生素K缺乏病的發病機制
維生素K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脂溶性維生素K1(從植物中提取)和K2(從微生物中提取,也可由腸內細菌制造),另一類是水溶性的維生素,即K3和K4(由人工合成),其中以K1和K2最為重要。維生素K控制血液凝結,維生素K是四種凝血蛋白(凝血酶原、轉變加速因子、抗血友病因子和司徒因子)在肝內合成必不可少的
小兒晚發性維生素K缺乏病的檢查及鑒別
檢查 1、凝血功能檢查 血小板、出血時間均正常。凝血酶原時間延長,多數延長至正常對照的2倍以上,輕度維生素K缺乏只有凝血酶原時間延長,臨床無出血傾向。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延長,及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因子活性明顯降低,第Ⅶ因子首先降至最低,第Ⅶ因子減低后凝血酶原水平即下降,但較緩慢,第Ⅸ、Ⅹ因
關于小兒晚發性維生素K缺乏病的基本介紹
小兒晚發性維生素K缺乏癥(deficiency of vitamin K)是由于維生素K缺乏引起的凝血障礙性疾病。維生素K缺乏,影響某些凝血因子激活,發生凝血障礙而出血。 本病為新生兒、嬰兒期常見疾病,發生于1周內的新生兒叫新生兒出血癥;發生于嬰兒期的叫晚發性或遲發性維生素K依賴因子缺乏癥;因肝
用藥治療小兒晚發性維生素K缺乏病的簡介
輕癥維生素K缺乏癥病例補充維生素K及輸血為主;維生素K缺乏合并顱內出血急性期以止血、輸血、營養支援療法、對癥處理治療為主;恢復期及后遺癥期以營養腦細胞,加強功能鍛煉為主。 1.立即補充維生素K 有出血現象時,應立即靜脈注射維生素K 2mg,可迅速改善出血癥狀。嚴重者或有失血性貧血者可輸新鮮全血
分析介紹小兒晚發性維生素K缺乏病的病理病因
維生素K又稱凝血維生素,是天然和人工合成維生素K的總稱。存在于食物中的稱維生素K1,豬肝、黃豆和綠葉食物如苜蓿和菠菜中含量豐富。人體腸道內細菌合成的稱維生素K2,二者均為脂溶性,在腸道吸收,需有膽鹽及胰腺酶參與,人工合成的維生素K有維生素K3和維生素K4,均為水溶性維生素。維生素K不但是凝血酶原
關于小兒晚發性維生素K缺乏病的檢查方法介紹
一、實驗室檢查: 1.凝血功能檢查 血小板、出血時間均正常。凝血酶原時間延長,多數延長至正常對照的2倍以上,輕度維生素K缺乏只有凝血酶原時間延長,臨床無出血傾向。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延長,及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因子活性明顯降低,第Ⅶ因子首先降至最低,第Ⅶ因子減低后凝血酶原水平即下降,但較緩慢
概述小兒晚發性維生素K缺乏病的預防護理
肝臟合成凝血因子需維生素K參與,而人體所需維生素K一方面來源于食物,另一方面由腸道細菌合成。如果孕婦及小兒因疾病而使用抗凝藥、大量抗生素時,或單純母乳喂養而母親少食含維生素K豐富食物,或雙胎、早產及患有慢性肝膽疾病小兒,則易導致維生素K缺乏。因此主要預防措施如下: 1.預防孕婦、乳母維生素K的
小兒晚發性維生素K缺乏病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維生素K又稱凝血維生素,是天然和人工合成維生素K的總稱。存在于食物中的稱維生素K1,豬肝、黃豆和綠葉食物如苜蓿和菠菜中含量豐富。人體腸道內細菌合成的稱維生素K2,二者均為脂溶性,在腸道吸收,需有膽鹽及胰腺酶參與,人工合成的維生素K有維生素K3和維生素K4,均為水溶性維生素。維生素K不但是凝血酶原
小兒晚發性維生素K缺乏病的發病原因及發病機制
發病原因 維生素K又稱凝血維生素,是天然和人工合成維生素K的總稱。存在于食物中的稱維生素K1,豬肝、黃豆和綠葉食物如苜蓿和菠菜中含量豐富。人體腸道內細菌合成的稱維生素K2,二者均為脂溶性,在腸道吸收,需有膽鹽及胰腺酶參與,人工合成的維生素K有維生素K3和維生素K4,均為水溶性維生素。維生素K不
概述小兒維生素A缺乏病的癥狀體征
1.眼部癥狀體征 由于維生素A和維生素A原缺乏所引起的營養缺乏病,特定的改變局限于眼部,以干燥、潰瘍、角膜與結合膜干燥癥為特征的角膜軟化癥,作為急性癥候見于嚴重缺乏食物的年幼兒童,通常以眼干燥癥和畢脫(bitot)斑為預兆,最后導致嚴重視力障礙,甚至失明。 (1)早期階段:臨床上首先出現暗適應
關于小兒晚發性維生素K缺乏病的并發癥和預后介紹
1、并發癥 顱內出血、肺出血及出血性貧血,嚴重顱內出血常遺留后遺癥。 2、預后 只要對本癥有足夠的認識,本病是完全可以預防的,一旦發病只要治療及時予維生素K治療,效果良好,數小時或24h后出血傾向明顯好轉。如為嚴重顱內出血,預后欠佳。
概述小兒維生素C缺乏病的癥狀體征
任何年齡皆可發病,多見于6~24個月小兒。 1.全身癥狀 起病緩慢,自飲食缺乏維生素C至發展成維生素C缺乏病歷時約4~7個月。常先有一些非特異性癥狀如:倦怠、軟弱、激動、食欲減退、體重減輕及面色蒼白等,也可出現嘔吐、腹瀉等消化紊亂癥狀,常未引起父母注意。此階段可稱為隱性病例。 一般都有低熱,
小兒維生素B6缺乏病的癥狀體征
1.癥狀 雖然明顯缺乏維生素B6的癥狀較為少見,但是輕度缺乏卻比較多見。當人體缺乏維生素B6時,常伴有其他營養素的缺乏,尤其是其他水溶性維生素的缺乏,特別是核黃素,因核黃素參與維生素B6的代謝。 (1)生長發育不良:維生素B6缺乏的患兒,氨基酸、蛋白質代謝異常,在嬰兒其表現為生長發育遲緩。還可
概述小兒維生素B2缺乏病的癥狀體征
核黃素缺乏主要表現在唇、舌、眼和皮膚方面的改變。 1.唇舌癥狀 年長兒較為常見。 (1)口角炎(angular cheilitis):又稱口角瘡,初起時口角濕潤,發白,糜爛,漸發生裂縫。裂縫由口角向外側延伸可達1~2cm長,見于一側,或兩側均有,但以一側較重。裂隙表皮剝脫,形成潰瘍,常有黃色
概述小兒維生素B1缺乏病的癥狀體征
硫胺素缺乏將導致腳氣病,腳氣病是硫胺素攝入不足的最終結果,主要影響心血管和神經系統。主要表現為多發性神經炎、肌肉萎縮、組織水腫、心臟擴大、循環失調及胃腸癥狀。乳兒的發病常因乳母有維生素B1缺乏而使乳汁中的含量不足所造成。維生素B1缺乏往往同時有煙酸缺乏。 1.嬰兒型腳氣病 多發生于數個月的嬰兒
概述小兒煙酸缺乏病的癥狀體征
早期癥狀不明顯,可出現厭食、困倦及眩暈,四肢有燒灼及麻木感。病程進展則可出現皮膚、消化道、神經系統癥狀。從而具有3“D”的特征;腹瀉(Diarrhea)、皮炎(Dermatitis)、癡呆(Dementia),若同時患有其他慢性病則臨床癥狀特別重。典型癥狀常在夏秋季日光強烈照射時發作,有時亦可被
關于小兒葉酸缺乏病的癥狀體征介紹
發病大多緩慢,主要表現為貧血,其次為消化道癥狀,如舌炎、胃炎等。 1.消化系統癥狀 舌痛、舌乳突萎縮、舌面光滑、舌質絳紅以及口角炎、口腔黏膜小潰瘍等。少數可出現黃疸。常見食欲減退、食后腹脹,常見腹瀉,也可有便秘,患兒逐漸消瘦,頭發黃、細、干、疏,肝脾腫大。 2.貧血 葉酸缺乏在嬰兒時會引起有
概述小兒原發性免疫缺陷病的癥狀體征
PID的臨床表現由于病因不同而極為復雜,但其共同的表現卻非常一致,即反復感染、易患腫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1.反復和慢性感染 是PID最常見的臨床表現。 (1)感染發生的年齡:大約40%于1歲內發病,40%在5歲內,15%于16歲內起病,僅5%發生于成人期。T細胞缺陷和聯合免疫缺陷病于生后不
概述小兒腹瀉病的癥狀體征
1、小兒腹瀉病的消化道癥狀:腹瀉時大便次數增多,量增加,性質改變,大便3次/d以上,甚至10~20天,可呈稀便、糊狀便、水樣便,或是黏液膿血便。判斷腹瀉時糞便的性狀比次數更重要。如果便次增多而大便成形,不是腹瀉。人乳喂養兒每天排便2~4次呈糊狀,也不是腹瀉。惡心、嘔吐是常見的伴發癥狀,嚴重者嘔吐
小兒血清病的癥狀體征
典型的血清病發生在注射異體抗原后的7~12天,也有遲至3周者,如既往有過同樣異體抗原的接觸,則癥狀以快速方式出現,可在注射后1~3天出現癥狀。主要癥狀為發熱、皮疹、血管神經性水腫、淋巴結腫大和關節酸痛,體溫上升(38~40℃)常為最先出現的癥狀,但有時也可先見皮疹或二者同時出現,皮疹大多為蕁麻疹
概述小兒煙霧病的癥狀體征
本病可發生各年齡組,兒童好發年齡高峰在10歲以下。臨床表現可分缺血型和出血型兩類。兒童患者以缺血型居多,成年患者則以顱內出血表現為主。Karasawa等報道了104例兒童煙霧病,最常見的臨床表現是偏癱,其中短暫的缺血發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占57例,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