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氣囊電子小腸鏡的基本介紹
小腸是人體中最長的消化管道,位于消化道的中段,成人全長約5~7米,距口和肛門都很遠,小腸管腔長而游離、迂曲,使內鏡進鏡和觀察均很困難。小腸的特殊解剖結構給疾病的診斷帶來一定的難度。過去小腸疾病的診斷主要依賴影像學檢查,全消化道鋇餐、小腸氣鋇雙重造影、核素掃描、選擇性動脈造影、B超、CT、MRI、PET等方法,這些檢查解決了臨床部分問題,但都有其局限性,敏感性和準確性較低,無法滿足臨床診斷的要求。 1977年Tada等首次報道探條式小腸鏡開始對小腸進行檢查,并不斷對小腸內鏡檢查方法進行改進和完善, 2001年山本博德在世界上率先報道了使用雙氣囊推進式小腸鏡進行全小腸檢查。 雙氣囊小腸鏡是在原先的推進式小腸鏡外加上一個頂端帶氣囊的外套管,同時也在小腸鏡頂端加裝一個氣囊。使用外套管后,可避免小腸鏡在胃內盤曲,提高小腸鏡經曲氏韌帶進入空腸的插入性。在通常情況下可抵達回腸中下段,部分可達末端回腸,檢查范圍大大擴展,如果進口或經肛側分別......閱讀全文
雙氣囊電子小腸鏡的基本介紹
小腸是人體中最長的消化管道,位于消化道的中段,成人全長約5~7米,距口和肛門都很遠,小腸管腔長而游離、迂曲,使內鏡進鏡和觀察均很困難。小腸的特殊解剖結構給疾病的診斷帶來一定的難度。過去小腸疾病的診斷主要依賴影像學檢查,全消化道鋇餐、小腸氣鋇雙重造影、核素掃描、選擇性動脈造影、B超、CT、MRI、
關于雙氣囊電子小腸鏡的基本介紹
雙氣囊小腸鏡是在原先的推進式小腸鏡外加上一個頂端帶氣囊的外套管,同時也在小腸鏡頂端加裝一個氣囊。在通常情況下可抵達回腸中下段,部分可達末端回腸,檢查范圍大大擴展,如果進口或經肛側分別進鏡的方式相結合就可能使整個小腸得到全面、徹底的檢查。電子小腸鏡具有視野廣、圖像清晰,并可行內鏡下活檢及相關治療。
關于雙氣囊電子小腸鏡的應用展望介紹
小腸疾病雖然比較少見,但由于其診斷上的困難,一直是臨床上的難題。近幾年隨著膠囊內鏡和雙氣囊電子小腸鏡的出現,使得小腸鏡技術有了突破性的進展,我們可以很方便的觀察到全部小腸,極大提高了小腸疾病的檢出率。患者對兩種檢查手段耐受性良好,安全性值得肯定。二者還具有一定的互補性,膠囊內鏡適于作為初步檢查手
雙氣囊電子小腸鏡的禁忌癥介紹
1. 明確或可疑的小腸穿孔。 2. 腹腔廣泛粘連者。 3. 精神障礙患者不能配合。 4. 急性心肌梗死及嚴重呼吸功能障礙者。 5. 血液動力學不穩定。 6. 有凝血功能障礙。 7. 有其它內鏡檢查禁忌癥者。
關于雙氣囊電子小腸鏡的治療應用介紹
除了小腸疾病的診斷,雙氣囊電子小腸鏡也用于內鏡下治療,目前已有專門的治療用雙氣囊小腸鏡專用的治療器械問世。 1. 止血治療:血管畸形是引起小腸出血的主要病因,雙氣小腸鏡可通過鈦夾、電凝等方法治療小腸血管畸形,與藥物和手術治療相比,具有明顯優勢。 2.息肉切除:雙氣囊小腸鏡可用于小腸多發息肉患
關于雙氣囊電子小腸鏡的術前準備介紹
1. 術前簽署知情同意,使患者明確小腸鏡檢查的目的、收益及相關風險。 2. 病人在術前需禁食12小時,并作碘過敏試驗,以便需要時作造影檢查。術前肌注山莨菪堿10mg、安定5mg,口服消泡劑,咽部行局部麻醉,多需要在鎮靜或麻醉后作內鏡檢查。 3. 檢查前將外套管套入小腸鏡鏡身,兩個球囊均抽氣至
關于雙氣囊電子小腸鏡的操作方法介紹
1. 雙氣囊小腸鏡可分為經口進境和經肛進境。經口進境方法類似胃鏡檢查, 直視下送鏡,依次經過食管、胃、十二指腸球部及降部。當內鏡頭端進入至十二指腸水平段后,先將小腸鏡的內鏡氣囊充氣,使內鏡頭部不易滑動,然后將外套管沿鏡身滑插至內鏡前部,隨后將外套管氣囊充氣,此時兩個氣囊均已充氣,內鏡、外套管與
簡述雙氣囊電子小腸鏡的適應癥
1. 消化道出血病人,經胃鏡和結腸鏡檢查未能發現病變,臨床懷疑有小腸疾病者。 2. 克羅恩病的全消化道評估。 3. 不完全小腸梗阻。 4. 疑有小腸器質性病變者,如小腸腫瘤、小腸吸收不良綜合征、慢性腹痛及慢性腹瀉等。 5. 多發性息肉患者的全消化道評估。 6. 小腸造影或膠囊內鏡有小腸
簡述雙氣囊電子小腸鏡的并發癥
1. 腸道穿孔和出血。 2. 粗暴插鏡引起食管、胃或小腸黏膜損傷。 3. 注入大量氣體,引起術后腹痛和腹脹。 4. 損傷瓦特壺腹誘發術后胰腺炎。
雙氣囊小腸鏡注意事項
不合宜人群: 對年齡較大或有嚴重心、肺、肝、腎功能不全者不宜使用檢查前禁忌:飲水和進食。檢查時要求:時間較長,不適者及時報告。
雙氣囊小腸鏡正常值
正常值通常情況,經口進鏡可抵達回腸中上段,經肛門進鏡可上達空腸中下段,這樣交替進鏡可對整個小腸進行完全、徹底的檢查,一掃小腸檢查“死角”,將小腸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升到一個全新高度。雙氣囊小腸鏡克服了膠囊內鏡不能直視觀察和取活檢的缺點,在腸腔內可進可退,發現病變還可以取活檢,做標記。
雙氣囊小腸鏡臨床意義
臨床意義異常結果:出現出血、胰臟炎、穿孔等現象。需要檢查的人群:小腸出血病因之診斷及止血;小腸腫瘤和息肉切除或切片;小腸阻塞原因之探查;以染色劑做小腸病兆術前之定位;小腸異物之移除。
臨床物理檢查方法介紹纖雙氣囊小腸鏡介紹
雙氣囊小腸鏡介紹: 雙氣囊小腸鏡是由一條200公分的內視鏡和一條145公分的外套管(overtube)所組成,且兩者的遠端各有一個氣球,此外尚有一個幫浦可控制氣球的充氣或泄氣并監控氣壓。雙氣囊小腸鏡正常值: 通常情況,經口進鏡可抵達回腸中上段,經肛門進鏡可上達空腸中下段,這樣交替進鏡可對整個小腸
關于纖維小腸鏡的基本介紹
雙氣囊小腸鏡是在原先的推進式小腸鏡外加上一個頂端帶氣囊的外套管,同時也在小腸鏡頂端加裝一個氣囊。在通常情況下可抵達回腸中下段,部分可達末端回腸,檢查范圍大大擴展,如果進口或經肛側分別進鏡的方式相結合就可能使整個小腸得到全面、徹底的檢查。電子小腸鏡具有視野廣、圖像清晰,并可行內鏡下活檢及相關治療。
關于小腸鏡術的基本介紹
小腸鏡術是經口、經肛或經口和經肛對接的方式進鏡,完成全小腸無盲區式檢查以診治小腸疾病的方法。雙氣囊電子小腸鏡(DBE)和單氣囊電子小腸鏡(SBE)應用于臨床,二者統稱為氣囊輔助式小腸鏡(BAE),此外還有螺旋管小腸鏡。通過小腸鏡可觀察腸道情況、進行組織活檢、治療,對黏膜及部分黏膜下病變有良好的診
關于纖維小腸鏡的并發癥和治療應用的介紹
并發癥? 1. 腸道穿孔和出血。 2. 粗暴插鏡引起食管、胃或小腸黏膜損傷。 3. 注入大量氣體,引起術后腹痛和腹脹。 4. 損傷瓦特壺腹誘發術后胰腺炎。 治療應用? 除了小腸疾病的診斷,雙氣囊電子小腸鏡也用于內鏡下治療,目前已有專門的治療用雙氣囊小腸鏡專用的治療器械問世。 1.
關于纖維小腸鏡的未來展望介紹
小腸疾病雖然比較少見,但由于其診斷上的困難,一直是臨床上的難題。近幾年隨著膠囊內鏡和雙氣囊電子小腸鏡的出現,使得小腸鏡技術有了突破性的進展,我們可以很方便的觀察到全部小腸,極大提高了小腸疾病的檢出率。患者對兩種檢查手段耐受性良好,安全性值得肯定。二者還具有一定的互補性,膠囊內鏡適于作為初步檢查手
小腸鏡檢查的過程介紹
(1) 患者取左側臥位,類同胃鏡檢查操作將小腸鏡插入胃內腔后,少量注氣、胃腔略張后再進鏡。 (2) 經幽門進入十二指腸球內,此時靜脈注射山莨菪堿10mg或解痙靈20mg,以減少小腸蠕動,必要時靜注地西泮(安定)10mg或哌替啶50mg。 (3) 按ERCP方式送入內鏡,進入十二指腸降部,采用
纖維小腸鏡的簡介
小腸是人體中最長的消化管道,位于消化道的中段,成人全長約5~7米,距口和肛門都很遠,小腸管腔長而游離、迂曲,使內鏡進鏡和觀察均很困難。小腸的特殊解剖結構給疾病的診斷帶來一定的難度。過去小腸疾病的診斷主要依賴影像學檢查,全消化道鋇餐、小腸氣鋇雙重造影、核素掃描、選擇性動脈造影、B超、CT、MRI、
纖維小腸鏡的術前準備介紹
1. 術前簽署知情同意,使患者明確小腸鏡檢查的目的、收益及相關風險。 2. 病人在術前需禁食12小時,并作碘過敏試驗,以便需要時作造影檢查。術前肌注山莨菪堿10mg、安定5mg,口服消泡劑,咽部行局部麻醉,多需要在鎮靜或麻醉后作內鏡檢查。 3. 檢查前將外套管套入小腸鏡鏡身,兩個球囊均抽氣至
關于小腸瘺的基本介紹
小腸外瘺是指穿破腹壁與外界相通的腸瘺,以往多因為腹部創傷引起。近年來由于腹部手術范圍的擴大、病情的復雜、手術難度的增加以及圍術期的放療、化療等應用,小腸瘺70%~90%系醫源性的,即手術引起的。20世紀60年代其病死率為50%~60%,以后治愈率逐步提高,迄今各治療中心的治愈率已達80%~90%
關于小腸造影的基本介紹
通過X線檢查對小腸進行造影檢查。 1、正常值: (1) 胃腸道出血。 (2) 原因不明的腹痛、腹瀉。 (3) 小腸炎癥及腫瘤。 (4) 小腸粘連。 (5) X線檢查時,可見腸管走行及位置異常。由于腫瘤占據部位小腸腸管被推移、壓迫,常可依此改變推斷腫瘤發生的臟器。 2、臨床意義:
關于小腸鏡術的操作步驟介紹
1.將外套管安裝于內鏡鏡身,檢查各氣囊膨脹和導管連接情況。 2.內鏡插入體內,將外套管沿內鏡滑入體內并固定。 3.將內鏡盡量前插,重復此動作,直至內鏡前端進入十二指腸。 4.外管套前端的氣囊充氣膨脹,撐開小腸壁,隨后內鏡繼續前進。 5.將內鏡前端氣囊充分充氣,使其與小腸壁相對固定,并將外
關于小腸憩室的基本介紹
小腸憩室是指由于腸腔內壓力的影響或胚胎時期發育不良使小腸壁薄弱處向外膨出形成的盲囊,多為先天性,最常見的小腸憩室是梅克爾憩室,常發生在距回盲瓣1米的范圍內,其次是十二指腸憩室,空回腸憩室的發病率最低,其中獲得性憩室罕見。
治療小腸梗阻的基本介紹
當確診為小腸梗阻時,應立即施行手術治療。手術時間越早治愈率越高。手術前后應采用補充能量、液體、調整酸堿平衡療法,全身應用抗菌素控制感染等其它對癥療法。術后禁食5~6天,以靜脈輸液維持機體正常代謝,然后給予流食,直至恢復常規飲食。術后對病人加強護理。
概述小腸炎的基本癥狀介紹
1.病史: 起病急,發病前多有不潔飲食史,受冷,勞累,腸道蛔蟲感染及營養不良為誘發因素。 2.腹痛:起病急驟,突然出現腹痛,也常可為最先癥狀,多在臍周,病初常表現為逐漸加劇的臍周或中上腹陣發性絞痛,其后逐漸轉為全腹持續性痛并有陣發性加劇。 3.腹瀉便血:腹痛發生后即可有腹瀉,糞便初為糊狀而帶
關于小腸血管畸形的基本介紹
小腸血管畸形是引起急、慢性消化道出血重要原因之一,常無特殊的臨床癥狀和體征,早期為隱匿性出血或慢性出血,常因反復消化道出血或消化道大出血而就診。因常規檢查及剖腹探查難以發現病灶部位,以致得不到治愈,或者給予錯誤的手術治療。1960年Magulis首次報道應用術中動脈造影證實胃腸道血管畸形,196
關于小腸梗阻的基本介紹
小腸梗阻是犬的一種急腹癥,常因小腸腸腔發生機械性阻塞或小腸正常位置發生不可逆變化,如套疊、嵌閉、扭轉等。小腸梗阻除造成腸管不通外還同時伴有局部血液循環障礙。 因食入骨骼、果核、彈性玩具。腸道寄生蟲如蛔蟲、絳蟲、四月齡以下幼犬蛔蟲性腸梗阻是主要原因之。手術后腸管粘連,腸內腫瘤。食后劇烈活動造成腸
關于推進式小腸鏡檢查的準備工作介紹
推進式小腸鏡檢查基本同胃鏡檢查術前準備(禁食6h以上),咽部麻醉,靜脈注射鎮靜藥物和解痙藥,可以選用哌替啶(度冷丁)、地西泮(安定)、山莨菪堿(654-2)、咪達唑侖(咪唑安定)、α芬太尼、異可利定(解痙靈),劑量按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規定。如由麻醉醫師在場實施鎮靜或麻醉管理,按麻醉常規進行。由于
纖維小腸鏡的適應癥的介紹
1. 消化道出血病人,經胃鏡和結腸鏡檢查未能發現病變,臨床懷疑有小腸疾病者。 2. 克羅恩病的全消化道評估。 3. 不完全小腸梗阻。 4. 疑有小腸器質性病變者,如小腸腫瘤、小腸吸收不良綜合征、慢性腹痛及慢性腹瀉等。 5. 多發性息肉患者的全消化道評估。 6. 小腸造影或膠囊內鏡有小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