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EB病毒中樞感染的臨床表現
原始性EBV感染產生一系列臨床表現,包括無癥狀的血清抗體陽性,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少數患者可發展為致命性疾病。典型的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是一種以發熱、咽炎、淋巴結腫大、單核細胞增多以及出現不典型淋巴細胞為特點的急性病。其癥狀包括咽痛、頭痛,約50%患者出現全身不適、肌痛、厭食、惡心,10%~20%的患者可有腹部不適。 體檢可發現大多數患者有淋巴結腫大、咽炎、脾腫大,約10%的患者有肝臟腫大、黃疸、腭黏膜疹及皮疹。頸后淋巴結腫大是最常見的,但任何淋巴結都可被累及。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患者可出現多種皮疹,應用氨芐西林治療的患者幾乎都會出現瘙癢性斑丘疹。其他病原的急性感染,包括巨細胞病毒、弓形體、HIV-1及肝炎病毒,都能出現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癥狀,少數情況下也可產生嗜異性抗體。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主要的并發癥有脾破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血小板減少、肝炎、心肌病、扁桃體腫大阻塞氣道以及神經系統病變。神經系統并發癥是......閱讀全文
概述EB病毒中樞感染的臨床表現
原始性EBV感染產生一系列臨床表現,包括無癥狀的血清抗體陽性,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少數患者可發展為致命性疾病。典型的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是一種以發熱、咽炎、淋巴結腫大、單核細胞增多以及出現不典型淋巴細胞為特點的急性病。其癥狀包括咽痛、頭痛,約50%患者出現全身不適、肌痛、厭食、惡心,10%~2
概述EB病毒中樞感染的診斷要點
人體對EBV感染的免疫反應包括產生病毒特異性和非特異性的抗體。EBV的急性感染可出現B細胞多克隆的激活和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提高。在青少年和成人中,約有90%的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患者產生嗜異性抗體。這些絕大多數都是IgM抗體,可以凝集羊或馬的紅細胞。因為存在于正常人血清中的羅斯曼(Forssm
EB病毒中樞感染的簡介
1968年,Henle等人發現嗜異性凝集試驗陽性的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患者的病原為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以后逐漸發現EBV感染與鼻咽癌、非洲兒童Burkitts淋巴瘤等多種疾病有關,該病毒所致的中樞神經系統感染也日益為人們所重視。
關于EB病毒中樞感染的臨床表現介紹
1、無菌性腦膜炎:無菌性腦膜炎是初發EBV感染后最常見的神經系統并發癥。患者可有頭痛、全身不適、頸強直和畏光。腦脊液檢查顯示淋巴細胞輕到中度增多,偶有不典型淋巴細胞,蛋白可正常或輕度升高,糖含量一般正常,腦脊液壓力正常或輕度升高,某些患者可顯著升高,反復腰穿可使癥狀緩解。EBV相關的無菌性腦膜炎
EB病毒中樞感染的預后介紹
急性EBV感染所致的神經系統并發癥,大多可在數周到數月完全康復,少數會遺留后遺癥,如失語、足下垂、翼狀肩和偏盲等。腦炎或急性感染性多神經根炎所引起的呼吸停止是常見死因,有時死于繼發感染。
簡述EB病毒中樞感染的治療方法
對急性EBV感染引起的神經系統并發癥,一般給予支持治療,包括抗癲癎藥物和機械通氣,應慎用補液以避免腦水腫。有顱內壓增高者可給予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對沒有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患者給予激素可縮短發熱與咽痛時間,但不能不減輕淋巴結和脾臟腫大,沒有顱內高壓的神經系統并發癥患者,如腦脊髓炎、小腦共濟失調、橫
分析EB病毒中樞感染的病因病機
EB病毒是皰疹病毒科γ皰疹病毒亞科的成員。與其他皰疹病毒一樣, EBV由162個顆粒組成的核衣売包繞一根雙股螺旋DNA核心組成。核衣売被一層含有多種蛋白的體被包繞,外面又圍繞一層綴以病毒糖蛋白脊的外脂質膜。電鏡下可見單個病毒顆粒,直徑180~200nm。EBV基因組是一個172kb的線形雙股螺旋
EB病毒感染的臨床表現
EBV感染的潛伏期4~7周,前驅癥狀包括頭疼、乏力等,80%的患者可能出現臨床三聯征:咽炎,發熱和淋巴結病。感染可涉及到全身各個器官,一般有發熱、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腹瀉、全身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皮疹等。有的還可出現神經系統癥狀,一般需2~4周的恢復期。
EB病毒感染的臨床表現
EBV感染的潛伏期4~7周,前驅癥狀包括頭疼、乏力等,80%的患者可能出現臨床三聯征:咽炎,發熱和淋巴結病。感染可涉及到全身各個器官,一般有發熱、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腹瀉、全身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皮疹等。有的還可出現神經系統癥狀,一般需2~4周的恢復期。
簡述EB病毒感染的臨床表現
EBV感染的潛伏期4~7周,前驅癥狀包括頭疼、乏力等,80%的患者可能出現臨床三聯征:咽炎,發熱和淋巴結病。感染可涉及到全身各個器官,一般有發熱、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腹瀉、全身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皮疹等。有的還可出現神經系統癥狀,一般需2~4周的恢復期。
EB病毒感染的病因及臨床表現
病因 EBV是一種DNA病毒,呈球形,直徑為180~200nm,在B淋巴細胞中復制。人是EBV感染的宿主,病毒主要通過唾液傳播。無癥狀感染多發生在幼兒,90%以上的3~5歲幼兒曾感染EBV。細胞免疫在EBV感染中起著關鍵性作用,該功能下降將導致EBV的活化。 臨床表現 EBV感染的潛伏期4
EB病毒感染的臨床表現及診斷
臨床表現 EBV感染的潛伏期4~7周,前驅癥狀包括頭疼、乏力等,80%的患者可能出現臨床三聯征:咽炎,發熱和淋巴結病。感染可涉及到全身各個器官,一般有發熱、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腹瀉、全身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皮疹等。有的還可出現神經系統癥狀,一般需2~4周的恢復期。 診斷 實驗室檢查可發
EB病毒的概述
EB病毒是Epstein和Barr于1964年首次成功地將Burkitt非洲兒童淋巴瘤細胞通過體外懸浮培養而建株,并在建株細胞涂片中用電鏡觀察到皰疹病毒顆粒,認為該病毒是多種惡性腫瘤(如鼻咽癌)的病因之一,它主要感染人類口咽部的上皮細胞和B淋巴細胞。在中國南方鼻咽癌患病人群中大多都檢測到有EB病
EB病毒的感染防治
疫苗是預防EBV感染最有效的方法,但我國研制的基因重組疫苗正在觀察中。目前對EBV感染尚缺乏療效肯定的抗病毒藥物。阿昔洛韋用藥期間,能減少EBV從咽部排毒,但不能改善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癥狀,對免疫缺陷患者中的EBV淋巴瘤治療也無效。
EB病毒感染防治
疫苗是預防EBV感染最有效的方法,但我國研制的基因重組疫苗正在觀察中。目前對EBV感染尚缺乏療效肯定的抗病毒藥物。阿昔洛韋用藥期間,能減少EBV從咽部排毒,但不能改善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癥狀,對免疫缺陷患者中的EBV淋巴瘤治療也無效。
EB病毒感染的診斷
實驗室檢查可發現淋巴細胞增多,轉氨酶升高,血小板減少等,但確診需找到EBV DNA和其表達產物(RNA或蛋白)的存在。血清抗IgM抗體陽性,以及隨之出現的抗NA抗體陽性提示原發性EBV感染。若抗早期蛋白IgA效價增加,則極大地增加了患者患鼻咽癌的危險性。
EB病毒感染的病因
EBV是一種DNA病毒,呈球形,直徑為180~200nm,在B淋巴細胞中復制。人是EBV感染的宿主,病毒主要通過唾液傳播。無癥狀感染多發生在幼兒,90%以上的3~5歲幼兒曾感染EBV。細胞免疫在EBV感染中起著關鍵性作用,該功能下降將導致EBV的活化。
EB病毒感染的治療
EBV感染目前尚無特效治療,疾病大多能自愈,治療為支持性的,抗病毒藥物可以抑制EBV復制,但有研究認為無效,激素僅在有貧血、血小板減少等情況下應用。
關于EB病毒的感染防治介紹
疫苗是預防EBV感染最有效的方法,但我國研制的基因重組疫苗正在觀察中。目前對EBV感染尚缺乏療效肯定的抗病毒藥物。阿昔洛韋用藥期間,能減少EBV從咽部排毒,但不能改善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癥狀,對免疫缺陷患者中的EBV淋巴瘤治療也無效。
關于EB病毒感染的簡介
Epstein-Barr病毒(EBV)為皰疹病毒科嗜淋巴細胞病毒屬的成員,為95%以上的成人所攜帶。它是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病原體,還與鼻咽癌、兒童淋巴瘤的發生有密切關系,被列為可能致癌的人類腫瘤病毒之一。
關于EB病毒感染的病因分析
EBV是一種DNA病毒,呈球形,直徑為180~200nm,在B淋巴細胞中復制。人是EBV感染的宿主,病毒主要通過唾液傳播。無癥狀感染多發生在幼兒,90%以上的3~5歲幼兒曾感染EBV。細胞免疫在EBV感染中起著關鍵性作用,該功能下降將導致EBV的活化。
EB病毒感染的診斷及治療
診斷 實驗室檢查可發現淋巴細胞增多,轉氨酶升高,血小板減少等,但確診需找到EBV DNA和其表達產物(RNA或蛋白)的存在。血清抗IgM抗體陽性,以及隨之出現的抗NA抗體陽性提示原發性EBV感染。若抗早期蛋白IgA效價增加,則極大地增加了患者患鼻咽癌的危險性。 治療 EBV感染目前尚無特效
EB病毒感染的病因分析介紹
Epstein-Barr病毒(EBV)為皰疹病毒科嗜淋巴細胞病毒屬的成員,為95%以上的成人所攜帶。它是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病原體,還與鼻咽癌、兒童淋巴瘤的發生有密切關系,被列為可能致癌的人類腫瘤病毒之一。 EBV是一種DNA病毒,呈球形,直徑為180~200nm,在B淋巴細胞中復制。人是E
EB病毒的EB病毒與疾病
1.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是一種急性淋巴組織增生性疾病,多見于青春期初次感染EBV后發病,其臨床表現為發熱、咽炎、淋巴結炎、脾大、肝功能異常、外周血中單核細胞和異型淋巴細胞大量增多。急性期后,低熱、疲勞可持續6個月之久,正常人預后良好,免疫缺陷患者可出現死亡。2.非洲兒童惡性淋巴瘤
關于EB病毒感染的診斷和治療
診斷 實驗室檢查可發現淋巴細胞增多,轉氨酶升高,血小板減少等,但確診需找到EBV DNA和其表達產物(RNA或蛋白)的存在。血清抗IgM抗體陽性,以及隨之出現的抗NA抗體陽性提示原發性EBV感染。若抗早期蛋白IgA效價增加,則極大地增加了患者患鼻咽癌的危險性。 治療 EBV感染目前尚無特效
概述單純皰疹病毒感染的臨床表現
臨床上可分為原發型與復發型兩型。初發單純皰疹潛伏期2~12天,平均6天,多發生在嬰幼兒或兒童,常為隱性感染,偶出現癥狀。病毒感染后潛伏在神經節中,在某些因素如發熱、日曬、月經、情緒激動、手術、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及某些感染如大葉肺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瘧疾、流感及普通感冒等的刺激常引起復發。原發型
概述巨細胞病毒感染的臨床表現
大多CMV感染是不顯性的。感染后的表現多種多樣。有癥狀者分為兩個類型: 1.先天性感染 部分患兒在出生后有明顯癥狀,表現為肝脾腫大、持續性黃疸、皮膚瘀點、小頭畸形、脈絡膜視網膜炎、智力低下和運動障礙等。上述任何項表現都可單獨存在,并可伴有生長緩慢、煩躁、有時發熱,體溫自微熱至40℃。但因出生
概述副流感病毒感染的臨床表現
本病潛伏期3~6天。病情輕重與年齡、病理狀態、初感或再感及病毒型別有關。副流感病毒在兒童期和成人期引起的臨床表現差別很大。 1.兒童期感染 副流感病毒感染在幼齡兒童主要引起下呼吸道疾病,急性起病,副流感病毒感染的表現有發熱、鼻塞、咽痛、聲嘶、犬吠樣咳嗽、大量黏膿痰、喘息及呼吸道梗阻癥狀,重者
兒童EB病毒感染伴面癱病例報告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一種常見的人類皰疹病毒,是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簡稱傳單,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IM)的主要病因,至成人時期約有90%~95%的人已經被感染。EBV在嬰幼兒感染可導致中樞神經系統并發癥,包括無菌性腦膜炎、腦炎、脊
概述柯薩奇病毒和埃可病毒感染的臨床表現
1.腦炎及脊髓炎 發熱,頭痛,嘔吐,肌痛,1~2天出現腦膜刺激征。部分患者有暫時性肌力減退。發生癱瘓者甚少,恢復較快。少數患者有意識障礙,與乙腦相似。 2.心肌炎、心包炎 心肌炎常發生在新生兒,多于生后一周內發病,起病急,發熱、上呼吸道感染癥狀、納差、稀便,繼而出現呼吸困難、唇發紺、面蒼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