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肝細胞胞質1型抗體的臨床意義
抗LC1抗體為AIH-Ⅱ型的血清特異性抗體,陽性率為56%~72%。在臨床上,抗LC1抗體多見于年齡小于20歲的年輕AIH患者,而少見于年齡大于40歲的AIH患者。抗LCl抗體常與抗LKM-1抗體同時存在,抗LCl抗體陽性的患者中,32%~67%可檢測出抗肝腎微粒體抗體(抗LKM-1抗體);抗LKM-1抗體陽性的患者中,25%~50%可檢測出抗 LCl抗體。故抗LCl抗體與抗 LKM-1抗體有密切的關系。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與LCl不相關,抗HCV與抗LCl抗體沒有交叉反應,因此,抗LCl抗體對AIH的特異性要優于抗LKM-1抗體。抗LCl抗體與AIH -II型的疾病活動性具有相關性,為AIH的疾病活動標志及預后指標。......閱讀全文
抗肝細胞胞質1型抗體的臨床意義
抗LC1抗體為AIH-Ⅱ型的血清特異性抗體,陽性率為56%~72%。在臨床上,抗LC1抗體多見于年齡小于20歲的年輕AIH患者,而少見于年齡大于40歲的AIH患者。抗LCl抗體常與抗LKM-1抗體同時存在,抗LCl抗體陽性的患者中,32%~67%可檢測出抗肝腎微粒體抗體(抗LKM-1抗體);抗L
抗肝細胞胞質1型抗體的介紹
抗肝細胞胞質1型抗體(抗LC1抗體)或稱抗肝細胞胞質抗原 1型抗體,被認為是AIH-Ⅱ型的另一個標記性抗體。1988年Martini等應用免疫熒光(IIF)法和ID法在 6例成人AIH患者血清中首先證實抗LC1抗體的存在。其靶抗原存在于肝細胞的細胞溶質中,其成分為亞胺甲基四氫葉酸環化脫氫酶和精氨
抗肝細胞胞質1型抗體的適應癥及臨床意義
適應證 進行抗肝細胞胞質1型抗體檢測的指征有:①黃疸、發熱、皮疹、關節炎等各種全身癥狀。②肝功能異常:轉氨酶和膽紅素水平較高。③黃疸、納差、腹脹等病毒性肝炎癥狀。④嘔血和(或)黑便等失代償期肝硬化,肝衰竭。 臨床意義 抗LC1抗體為AIH-Ⅱ型的血清特異性抗體,陽性率為56%~72%。在臨
抗中性粒細胞胞質抗體的臨床意義
異常結果:ANCA 被認為是原發性小血管炎的特異性血清標志物。ANCA陽性最常見的疾病如韋格納肉芽腫(W egeners granulomatosis,WG)、原發性局灶節段壞死性腎小球腎炎(idiopathic focal segmentalnecrotizing glo merulomeph
抗中性粒細胞胞質抗體的臨床意義
異常結果:ANCA 被認為是原發性小血管炎的特異性血清標志物。ANCA陽性最常見的疾病如韋格納肉芽腫(W egeners granulomatosis,WG)、原發性局灶節段壞死性腎小球腎炎(idiopathic focal segmentalnecrotizing glo merulomeph
簡述抗中性粒細胞胞質抗體的臨床意義
異常結果:ANCA 被認為是原發性小血管炎的特異性血清標志物。ANCA陽性最常見的疾病如韋格納肉芽腫(W egeners granulomatosis,WG)、原發性局灶節段壞死性腎小球腎炎(idiopathic focal segmentalnecrotizing glo merulomeph
簡述胞漿型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的臨床意義
主要見于肉芽腫性血管炎,是肉芽腫性血管炎的特異性抗體,其陽性率可達60%,活動期達80%,連續檢測有助于檢測韋格納肉芽腫患者病情變化及治療效果。也可見于顯微鏡下多動脈炎、Churg-Strauss綜合征、結節性多動脈炎,巨細胞動脈炎、過敏性紫癜、白細胞破碎性皮膚性血管炎和貝赫切特綜合征。
抗中性粒細胞胞質抗體
抗中性粒細胞胞質抗體(ANCA)代表一族抗中性粒細胞胞質成分的抗體譜,其抗原成分包括:人類中性蛋白酶-3(PR-3)、髓過氧化物酶(MPO)、殺菌/通透性增高蛋白、絲氨酸蛋白酶、人白細胞彈性蛋白酶、乳鐵蛋白、組織蛋白酶G等。在熒光顯微鏡下,根據熒光分布把ANCA分成胞質型ANCA(C-ANCA)和核
抗肝細胞溶質抗原I型抗體檢測的臨床意義
抗肝細胞溶質抗原Ⅰ型抗體為Ⅱ型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特異性抗體,陽性率為56%~72%。多見于小于20歲的患者,大于40歲患者少見。抗肝細胞溶質抗原I型抗體水平與Ⅱ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疾病活動性密切相關,常與抗肝腎微粒體抗體同時存在,但特異性優于抗肝腎微粒體抗體。10%的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和少數
抗中性粒細胞胞質抗體簡介
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是一種與中性粒細胞及單核細胞的胞漿中溶酶體酶發生反應的抗體,是一組以人中性粒細胞胞質成分為靶抗原,與臨床多種小血管炎性疾病密切相關的自身抗體。ANCA最早于1982年在壞死性腎小球腎炎患者血清中發現。間接免疫熒光試驗研究顯示,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熒光染色模型有兩種,胞漿型(cA
抗中性粒細胞胞質抗體的介紹
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是一種與中性粒細胞及單核細胞的胞漿中溶酶體酶發生反應的抗體,是一組以人中性粒細胞胞質成分為靶抗原,與臨床多種小血管炎性疾病密切相關的自身抗體。ANCA最早于1982年在壞死性腎小球腎炎患者血清中發現。間接免疫熒光試驗研究顯示,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熒光染色模型有兩種,胞漿型(cA
抗胰腺腺胞抗體的臨床意義
異常結果呈陽性: 1、高滴度的抗胰腺腺泡抗體主要見于克羅恩病,發生率為39%,抗體主要為IgG和IgA。胰腺炎患者可出現抗胰腺腺泡抗體,但是滴度較低。 2、抗胰腺腺泡抗體陽性的克羅恩病患者較該抗體陰性的患者易發生胰腺外分泌功能損害。 3、此抗體與抗中性粒細胞抗體同時測定時,克羅恩病診斷準確
簡述抗肝細胞溶質抗原I型抗體檢測的臨床意義
抗肝細胞溶質抗原Ⅰ型抗體為Ⅱ型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特異性抗體,陽性率為56%~72%。多見于小于20歲的患者,大于40歲患者少見。抗肝細胞溶質抗原I型抗體水平與Ⅱ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疾病活動性密切相關,常與抗肝腎微粒體抗體同時存在,但特異性優于抗肝腎微粒體抗體。10%的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和少數
抗中性粒細胞胞質抗體的臨床意義及注意事項
臨床意義 異常結果:ANCA 被認為是原發性小血管炎的特異性血清標志物。ANCA陽性最常見的疾病如韋格納肉芽腫(W egeners granulomatosis,WG)、原發性局灶節段壞死性腎小球腎炎(idiopathic focal segmentalnecrotizing glo meru
抗中性粒細胞胞質抗體的臨床意義及注意事項
臨床意義 異常結果:ANCA 被認為是原發性小血管炎的特異性血清標志物。ANCA陽性最常見的疾病如韋格納肉芽腫(W egeners granulomatosis,WG)、原發性局灶節段壞死性腎小球腎炎(idiopathic focal segmentalnecrotizing glo meru
關于胞漿型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的簡介
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mll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ANCA)是指與中性粒細胞及單核細胞胞漿成分發生反應的抗體。對血管炎的診斷、分類、療效觀察、病情活動、復發和預后具有重要意義。根據間接免疫熒光法,可將ANCA分為胞漿型(cANCA)、核周型(pAN
簡述胞漿型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的原理
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mll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ANCA)是指與中性粒細胞及單核細胞胞漿成分發生反應的抗體。用中性粒細胞作為抗原片,待檢血清中的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與中性粒細胞胞漿結合,洗片后加入熒光素標記的抗人IgG,反應后洗片,用熒光顯微鏡觀
關于抗中性粒細胞胞質抗體的簡介
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是一種與中性粒細胞及單核細胞的胞漿中溶酶體酶發生反應的抗體,是一組以人中性粒細胞胞質成分為靶抗原,與臨床多種小血管炎性疾病密切相關的自身抗體。ANCA最早于1982年在壞死性腎小球腎炎患者血清中發現。間接免疫熒光試驗研究顯示,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熒光染色模型有兩種,胞漿型(cA
抗麩質抗體的臨床意義
麥膠性腸病患者血中可檢出抗麩質抗體,與抗肌內膜自身抗體(IgA-EmA)相比,抗麩質抗體檢測的敏感性明顯提高(100%),但特異性卻較低,僅為60%左右。此外,抗麩質抗體的滴度隨著飲食中麩質的存在或去除而變化,且其變化速度遠較抗肌內膜自身抗體為迅速。 慢性肝病患者常有抗肌內膜自身抗體和(或)抗
抗中性粒細胞胞質抗體的注意事項
異常人群:一般無特殊人群 檢查前禁忌:檢驗前請告知醫生近期用藥情況及特殊生理改變。 1、抽血前一天不吃過于油膩、高蛋白食物,避免大量飲酒。血液中的酒精成分會直接影響檢驗結果。 2、體檢前一天的晚八時以后,應開始禁食12小時,以免影響檢測結果。 檢查時要求:抽血時應放松心情,避免因恐懼造成
抗中性粒細胞胞質抗體的檢查過程
間接免疫熒光法:將熒光素標記在相應[de]抗體上,直接與相應抗原反應。 第一步,用未知未標記[de]抗體(待檢標本)加到已知抗原標本上,在濕盒中37℃保溫30min,使抗原抗體充分結合,然后洗滌,除去未結合[de]抗體。 第二步,加上熒光標記[de]抗球蛋白抗體或抗IgG、IgM抗體。如果第
抗中性粒細胞胞質抗體的注意事項
異常人群:一般無特殊人群 檢查前禁忌:檢驗前請告知醫生近期用藥情況及特殊生理改變。 1、抽血前一天不吃過于油膩、高蛋白食物,避免大量飲酒。血液中的酒精成分會直接影響檢驗結果。 2、體檢前一天的晚八時以后,應開始禁食12小時,以免影響檢測結果。 檢查時要求:抽血時應放松心情,避免因恐懼造成
抗中性粒細胞胞質抗體的檢查過程
間接免疫熒光法:將熒光素標記在相應[de]抗體上,直接與相應抗原反應。 第一步,用未知未標記[de]抗體(待檢標本)加到已知抗原標本上,在濕盒中37℃保溫30min,使抗原抗體充分結合,然后洗滌,除去未結合[de]抗體。 第二步,加上熒光標記[de]抗球蛋白抗體或抗IgG、IgM抗體。如果第
關于胞漿型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的標本采集介紹
1.患者準備 檢查前一天晚上8點后避免進食和劇烈運動。患者采血前最好休息15分鐘以上。 2.標本類型 常規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液4ml置于無抗凝劑的一次性真空采血管中備用。 3.標本運送 標本采集后應明確標識并由專人及時送檢,并注意運送過程中的生物危害性。 4.標本處理 (1)標本置
抗肝細胞溶質抗原I型抗體檢測的正常值及臨床意義
正常參考值 正常人血清陰性。 臨床意義 抗肝細胞溶質抗原Ⅰ型抗體為Ⅱ型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特異性抗體,陽性率為56%~72%。多見于小于20歲的患者,大于40歲患者少見。抗肝細胞溶質抗原I型抗體水平與Ⅱ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疾病活動性密切相關,常與抗肝腎微粒體抗體同時存在,但特異性優于抗肝腎微
抗中性粒細胞胞質抗體有哪些相關疾病
過敏性血管炎和肉芽腫病,韋格納肉芽腫,變應性血管炎,顯微鏡下多血管炎,盤狀紅斑狼瘡,抗體,狼瘡腎炎,系統性血管炎,原發性小血管炎性腎損害,系統性紅斑狼瘡性關節炎
抗中性粒細胞胞質抗體有哪些相關癥狀
腹脹,關節疼痛,腹痛,腹瀉,潰瘍,蛋白尿,乳糜尿,膿尿,血紅蛋白尿,血尿
簡述抗肝細胞膜抗原抗體(ALMA)的臨床意義
陽性: 1、自身免疫性慢性活動性肝病(陽性率83%),乙肝病毒性慢性活動性肝病(陽性率11%),有助兩者鑒別。 2、隱匿性肝硬化(陽性率0-61%)、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陽性率0-42%)、酒精性肝病(陽性率0-27%)、其他肝病(陽性率0-4%)、非肝病自身免疫病(陽性率0-4%)、急性病
抗肝細胞膜抗原抗體的化驗結果臨床意義
LMA對于鑒別自身免疫性慢性活動性肝炎(又稱狼瘡性肝炎)與乙肝病毒引起的慢活肝有重要價值。LMA在自身免疫性及原因不明的慢性活動性肝病(chronic active lupoid disease,CALD)、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患者中檢出頻率較高,陽性率可分別達83%、47%和42%;而在HBsA
簡述抗麩質抗體的臨床意義
麥膠性腸病患者血中可檢出抗麩質抗體,與抗肌內膜自身抗體(IgA-EmA)相比,抗麩質抗體檢測的敏感性明顯提高(100%),但特異性卻較低,僅為60%左右。此外,抗麩質抗體的滴度隨著飲食中麩質的存在或去除而變化,且其變化速度遠較抗肌內膜自身抗體為迅速。 慢性肝病患者常有抗肌內膜自身抗體和(或)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