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EB病毒感染的簡介
Epstein-Barr病毒(EBV)為皰疹病毒科嗜淋巴細胞病毒屬的成員,為95%以上的成人所攜帶。它是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病原體,還與鼻咽癌、兒童淋巴瘤的發生有密切關系,被列為可能致癌的人類腫瘤病毒之一。......閱讀全文
關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簡介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是由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以呼吸系統病變為特征的一種疾病。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但以冬春季為多,男性略高于女性。本病的臨床特點為咳嗽、喘憋、呼吸困難,嚴重者可并發心力衰竭。病毒可以在各種物體表面以及未清洗的手表面存活幾小時,通過直接接觸病毒污染的物體或直接接觸、吸入
關于EB病毒的感染防治介紹
疫苗是預防EBV感染最有效的方法,但我國研制的基因重組疫苗正在觀察中。目前對EBV感染尚缺乏療效肯定的抗病毒藥物。阿昔洛韋用藥期間,能減少EBV從咽部排毒,但不能改善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癥狀,對免疫缺陷患者中的EBV淋巴瘤治療也無效。
關于EB病毒導致的疾病介紹
1.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是一種急性淋巴組織增生性疾病,多見于青春期初次感染EBV后發病,其臨床表現為發熱、咽炎、淋巴結炎、脾大、肝功能異常、外周血中單核細胞和異型淋巴細胞大量增多。急性期后,低熱、疲勞可持續6個月之久,正常人預后良好,免疫缺陷患者可出現死亡。 2.非洲兒
關于EB病毒的發現歷史介紹
1964年 Epstein等首先發現本病毒,而命名為 EpsteinBarr virus(EB病毒)。EB病毒是一種嗜淋巴細胞的人皰疹病毒。只有B淋巴細胞才有EB病毒受體。EB病毒侵入B細胞后,可以呈產毒性感染,即可使細胞產生早期抗原,以及病毒復制,釋放病毒顆粒。亦可呈非產毒性感染,即在細胞內中
EB病毒感染的人外周淋巴細胞-JVM2細胞
EB病毒感染的人外周淋巴細胞 JVM-2細胞?新皮層的發生過程是胚胎發育期神經發生、遷移和分化各個過程精妙調控的結果。新皮層中神經干細胞分化和子代細胞命運決定的分子機制(Molecular Mechanisms)是神經生物學領域目前研究的熱點及難點。該領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轉錄因子、微環境結構和信號通
EB病毒的EB病毒與疾病
1.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是一種急性淋巴組織增生性疾病,多見于青春期初次感染EBV后發病,其臨床表現為發熱、咽炎、淋巴結炎、脾大、肝功能異常、外周血中單核細胞和異型淋巴細胞大量增多。急性期后,低熱、疲勞可持續6個月之久,正常人預后良好,免疫缺陷患者可出現死亡。2.非洲兒童惡性淋巴瘤
關于柯薩奇病毒和埃可病毒感染的簡介
柯薩奇病毒,可通過呼吸道和消化道傳播,孕婦感染后可通過胎盤傳播給胎兒,可引起胎兒畸形甚至死胎。柯薩奇病毒又可分為A型和B型兩類,它們對人體的影響及所致癥狀都不相同。柯薩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分布于多種器官引起多種不同的臨床表現。同一種病毒可引起不同臨床表現,而同一臨床表現可由不同病毒所致。
關于致腸細胞病變人孤兒病毒感染的簡介
20世紀50年代初在應用組織培養分離腸道病毒過程中,從健康人腸道內分離出一些毒株,對實驗動物無致病性,僅在組織培養中產生細胞病變,稱為致腸細胞病變人孤兒病毒,簡稱埃可病毒。
關于先天性巨細胞病毒感染的簡介
巨細胞病毒是最常見的導致先天性致命感染的一種病原菌。先天性感染的后遺癥包括明顯的認知功能障礙、精神運動障礙和耳聾。是造成兒童神經損傷包括聽力損傷和神經發育異常(NDI)主要的病因。作為皰疹病毒家族的一員,巨細胞病毒無處不在,發展中國家學齡兒童中感染率超過90%,歐美國家生育年齡的婦女感染率約為5
腸道病毒感染的簡介
腸道病毒屬病毒引起的傳染病。臨床表現輕者只有倦怠、乏力、低熱等﹐重者可全身感染﹐腦、脊髓、心、肝等重要器官受損,預后較差,并可遺留后遺癥或造成死亡。本類疾病分布于世界各地﹐在熱帶和亞熱帶全年都有﹐在溫帶夏季多見﹐在溫暖﹑潮濕﹑衛生條件差﹑人群擁擠的地區發病率高。成人和兒童均可發病﹐兒童較多見。有
關于EB病毒抗體檢查的介紹
EB病毒與鼻咽癌關系密切。不過40歲以上的成人幾乎都曾有EB病毒感染。感染后宿主多產生IgA類早期抗原(EA)的抗體,但沒有IgA類抗體,鼻咽癌患者血清中EB病毒特異性IgA抗體水平升高,且隨病程進展而不斷增高。采用免疫酶法測定病毒殼抗原(VcA)的IgA抗體有助于外咽癌的診斷,尤其在滴度上升者
頓挫病毒感染過程簡介
有些宿主細胞不能全部提供病毒復制所需的必要因子,致使所復制的病毒為不完整的、無感染性的病毒顆粒或亞顆粒。這類感染過程有以下3種類型: 1.流產感染 流產感染分為依賴于細胞的流產感染和依賴于病毒的流產感染。病毒感染的細胞是病毒不能復制的非允許細胞,將導致依賴于細胞的流產感染。非允許細胞內,缺失某些參
關于小兒埃可及柯薩奇病毒感染的簡介
腸道病毒包括埃可病毒、柯薩奇病毒和脊髓灰質炎病毒等。自脊髓灰質炎減毒活疫苗廣泛應用后,脊髓灰質炎的發病率明顯下降,而其他兩種腸道病毒感染相對地增多而引起注意。該兩種病毒感染流行臨床可引起腦膜腦炎、腦脊髓炎、心肌-心包炎、呼吸道感染、肌炎、腹瀉等全身各系統、各臟器的損害。
關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與腎小球腎炎的簡介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是一單鏈RNA病毒,首先發現于1989年,現估計全球約有100×106感染者,主要經血制品傳播及使用靜脈毒品傳播。近10年對HCV感染與腎小球疾患間的關系認識逐漸增多,現認為HCV相關的腎損害主要包括:冷球蛋白血癥性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c
嚴重膿毒血癥,EB病毒感染伴多種并發癥病例分析
【一般資料】女性,13歲,學生【主訴】女性,13歲,學生發熱2天【現病史】該患于入院前2天無明顯誘因出現發熱,體溫最高達40℃,每日1-2次,予布洛芬顆粒0.2g口服體溫可降至正常,但下降緩慢,發熱開始時伴有明顯寒顫及頭暈,無頭痛,無抽搐,無皮疹,無耳痛,無咳嗽,無腹痛及腹瀉,無關節疼痛,無尿頻、尿
治療冠狀病毒感染的簡介
目前尚無有效的抗病毒藥物。利巴韋林對于患有嚴重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嬰幼兒有一定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動物實驗能致畸形,孕婦禁用。對于呼吸道病毒感染患者,一般治療包括發熱期應臥床休息、多飲水等。高熱可給予物理或藥物降溫;頭痛劇烈者可口服復方乙酰水楊酸(復方阿司匹林);哮喘、發紺時,應給氧、解痙;細支
預防冠狀病毒感染的簡介
目前預防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措施主要是: 1.普及衛生知識,加強體質鍛煉,避免受涼。 2.流行期避免串門和去公共場所。 3.患者應戴口罩或呼吸道隔離。
單純皰疹病毒感染的簡介
單純皰疹病毒(HSV)是最早發現的人類皰疹病毒,也是人類病毒性疾病中較為常見感染的病毒。病毒一般經呼吸道、生殖器黏膜以及破損皮膚進入體內,潛居于人體正常黏膜、血液、唾液及感覺神經節細胞內。人群中90%以上的人曾感染過HSV,當機體抵抗力下降時,體內潛伏的HSV被激活而發病。單純皰疹病毒感染導致的
EB病毒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Epstein和Barr于1964年首次成功地將Burkitt非洲兒童淋巴瘤細胞通過體外懸浮培養而建株,并在建株細胞涂片中用電鏡觀察到皰疹病毒顆粒而命名。由于鼻咽癌、非洲兒童淋巴瘤(即Burkitt淋巴瘤)、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與EBV感染有
EB病毒
??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Epstein和Barr于1964年首次成功地將Burkitt非洲兒童淋巴瘤細胞通過體外懸浮培養而建株,并在建株細胞涂片中用電鏡觀察到皰疹病毒顆粒而命名。由于鼻咽癌、非洲兒童淋巴瘤(即Burkitt淋巴瘤)、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與EBV
EB-Differentiation
Aspirate medium from a 6-well plate and wash with PBS Ca++/Mg++ free.Incubate for 30 min in 1.5 mg/ml Collagenase IV in DMEM:F12 at 37°C.Using a cell
嚴重膿毒血癥,EB病毒感染伴多種并發癥一例
【一般資料】女性,13歲,學生【主訴】女性,13歲,學生發熱2天【現病史】該患于入院前2天無明顯誘因出現發熱,體溫最高達40℃,每日1-2次,予布洛芬顆粒0.2g口服體溫可降至正常,但下降緩慢,發熱開始時伴有明顯寒顫及頭暈,無頭痛,無抽搐,無皮疹,無耳痛,無咳嗽,無腹痛及腹瀉,無關節疼痛,無尿頻、尿
種痘樣水皰樣EB病毒感染相關淋巴細胞增生性疾病病例...
種痘樣水皰樣EB病毒感染相關淋巴細胞增生性疾病病例分析臨床資料患兒,女,6 歲。主因反復發熱 3 年余,顏面、 上肢起丘疹、水皰 2 年余,于 2014 年 7 月 1 日就診。 3 年前,患兒無明顯誘因出現發熱(不規則熱,體溫 最高 40℃),當地醫院多次診斷為上呼吸道感染并給 予抗感染治療,效不
EB病毒的檢查
1、 可用核酸雜交和PCR等方法檢測細胞內EB病毒基因組和其表達產物(RNA、蛋白)的存在。 2、血清學檢查仍為目前診斷CMV感染常用最有效的方法。 (1)嗜異性抗體凝集試驗:主要用于傳染性單核白細胞增多癥的輔助診斷,患者于發病早期血清可出現lgM型抗體,能凝集綿羊紅細胞,抗體效價超過1:1
EB病毒的鑒別
本病須與巨細胞病毒感染鑒別。 巨細胞病毒感染是由巨細胞病毒(cmv)引起的性傳播疾病。有20%在出生時無任何癥狀,但也有出生后不久出現昏睡、呼吸困難和驚厥等,并于數天或數周內死亡。其他癥狀有意識運動障礙、智力遲鈍、肝脾腫大、耳聾和中樞神經系統癥狀等。
EB病毒的概述
EB病毒是Epstein和Barr于1964年首次成功地將Burkitt非洲兒童淋巴瘤細胞通過體外懸浮培養而建株,并在建株細胞涂片中用電鏡觀察到皰疹病毒顆粒,認為該病毒是多種惡性腫瘤(如鼻咽癌)的病因之一,它主要感染人類口咽部的上皮細胞和B淋巴細胞。在中國南方鼻咽癌患病人群中大多都檢測到有EB病
關于EB病毒抗體(EBVAb)的基本介紹
EB病毒是1964年發現的一種新的人類病毒,是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病原體。幼兒和青少年容易感染。 EB病毒(EBV)與鼻咽癌關系密切。鼻咽癌又是我國南方多發癌瘤之一。 嗜異性凝集試驗:〈1:7(或陰性)抗-EBV.IgG:陰性抗-EBV.IgM:陰性
關于eb病毒殼抗原iga抗體的基本介紹
EB病毒(EBV)為脫氧核糖核酸病毒,EB病毒感染后的宿主細胞可引起增生性感染和非增生性感染。機體感染后,就會產生EBV殼抗原的對應抗體IgA。即EBVCA-IgA抗體。檢測血清中EBVCA-IgA,對鼻咽癌診斷有較大價值。
關于EB病毒中樞感染的臨床表現介紹
1、無菌性腦膜炎:無菌性腦膜炎是初發EBV感染后最常見的神經系統并發癥。患者可有頭痛、全身不適、頸強直和畏光。腦脊液檢查顯示淋巴細胞輕到中度增多,偶有不典型淋巴細胞,蛋白可正常或輕度升高,糖含量一般正常,腦脊液壓力正常或輕度升高,某些患者可顯著升高,反復腰穿可使癥狀緩解。EBV相關的無菌性腦膜炎
EB病毒介紹
?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Epstein和Barr于1964年首次成功地將Burkitt非洲兒童淋巴瘤細胞通過體外懸浮培養而建株,并在建株細胞涂片中用電鏡觀察到皰疹病毒顆粒,故名。 一、生物學性狀 EB病毒的形態與其他皰疹病毒相似,園形、直徑180nm,基本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