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物質的分布情況和主要功能
P物質是廣泛分布于細神經纖維內的一種神經肽。當神經受刺激后,P物質可在中樞端和外周端末梢釋放,與NK1受體結合發揮生理作用。在中樞端末梢釋放的P物質與痛覺傳遞有關,其C-末端參與痛覺的傳遞,N-末端則有能被納洛酮翻轉的鎮痛作用。P物質能直接或間接通過促進谷氨酸等的釋放參與痛覺傳遞,其鎮痛作用是通過促進腦啡肽的釋放引起。逆向電刺激感覺神經或經細傳入纖維傳出的軸突反射和背根反射沖動可使外周端末稍釋放P物質,引起該神經支配區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血漿蛋白外滲等神經源性炎癥反應。結合經絡研究的新進展,P物質可能是經脈信息傳遞的重要物質。近來研究發現,P物質與人類學習記憶能力有關。......閱讀全文
P物質的分布情況和主要功能
P物質是廣泛分布于細神經纖維內的一種神經肽。當神經受刺激后,P物質可在中樞端和外周端末梢釋放,與NK1受體結合發揮生理作用。在中樞端末梢釋放的P物質與痛覺傳遞有關,其C-末端參與痛覺的傳遞,N-末端則有能被納洛酮翻轉的鎮痛作用。P物質能直接或間接通過促進谷氨酸等的釋放參與痛覺傳遞,其鎮痛作用是通過促
核糖核酸酶-P的結構和分布情況
核糖核酸酶 P 是一種核糖核蛋白, 含有一個單鏈RNA分子, 長度為375個堿基, 結合一個相對分子質量為20kDa的多肽(119個氨基酸殘基)。RNA具有催化切割tRNA的能力,蛋白質則起間接的作用,可能是維持RNA結構的穩定。該酶廣泛存在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核仁、葉綠體和線粒體)中,也參與核糖
簡述細胞色素P450的分布情況
CYP在哺乳動物主要存在于微粒體和線粒體中。已發現幾乎1000種CYP廣泛分布于各種生物機體內,在生理上有功能意義的就有約50種,根據氨基酸序列的統一性分為17個家族和許多亞家族。氨基酸序列有40%以上相同者劃為同一家族,以阿拉伯數字表示;同一家族內相同達55%以上者為一亞家族,在代表家族的阿拉
草酸的信息和分布情況
草酸是一種有機物,化學式為H?C?O?,是生物體的一種代謝產物,二元弱酸,廣泛分布于植物、動物和真菌體中,并在不同的生命體中發揮不同的功能。?研究發現百多種植物富含草酸,尤以菠菜、莧菜、甜菜、馬齒莧、芋頭、甘薯和大黃等植物中含量最高,由于草酸可降低礦質元素的生物利用率,在人體中容易與鈣離子形成草酸鈣
溶菌酶的作用和分布情況
溶菌酶(lysozyme)又稱胞壁質酶(muramidase)或N-乙酰胞壁質聚糖水解酶(N-acetylmuramide glycanohydrlase),是一種能水解細菌中黏多糖的堿性酶。溶菌酶主要通過破壞細胞壁中的N-乙酰胞壁酸和N-乙酰氨基葡萄糖之間的β-1,4糖苷鍵,使細胞壁不溶性黏多糖分
脲酶的特性和分布情況
一種含鎳的寡聚酶。 Mr約為483000。?pI4.8,最適pH值 7.4,具有絕對專一性,特異性地催化尿素水解釋放出氨和二氧化碳。CO(NH2)2+H2O →CO2 +2NH3能將尿素(脲)分解為氨和二氧化碳或碳酸銨的酶。廣泛分布于植物的種子中,但以大豆、刀豆中含量豐富。也存在于動物血液和尿中。某
肉堿的作用和分布情況
肉堿(carnitine),是一種類氨基酸,屬于季銨陽離子復合物,可以通過生物合成方法從賴氨酸及蛋氨酸兩種氨基酸合成產生,在體內與脂肪代謝成能量有關。1905年在肌肉中發現并被提取出來,化學結構式為(CH3)3N+?CH2CH(OH)CH2COO-。肉堿存在有兩個立體異構:包括有生物活躍的L-肉堿,
抑素的來源和分布情況
動物的各器官、組織中所含的一種特異的抑制細胞分裂物質(W.S.Bullough,1962)。當某器官(組織)因受傷而抑素物質減少和抑制力下降時,則傷口附近的細胞趨向于旺盛分裂。表皮中的此種物質是一種糖蛋白,在器官的再生和伴有腫瘤等細胞分裂現象時,與其它因素共同地對這種物質的增減起著重大影響。
食欲肽的種類和分布情況
食欲肽分別是指食欲激素-A及B(或是下丘腦泌素-1及-2),兩者是由一種蛋白原分裂而來的,而且兩者的氨基酸排序相似度達50%。研究發現食欲肽A可能比食欲肽B在生物學意義上更重要。只有很少數量的細胞負責產生食欲肽(這些細胞包括下丘腦的側部及后部),但是這些食欲肽的影響卻可直達整個腦部。食欲肽會跟一種G
胞質環流的結構和分布情況
在胞質環流中,細胞周質區(cortical region)的細胞質是相當穩定的不流動的,只是靠內層部分的胞質溶膠在流動。在能流動和不流動的細胞質層面有大量的微絲平行排列,同葉綠體錨定在一起。胞質環流是由肌動蛋白和肌球蛋白相互作用引起的。在胞質環流中,肌動蛋白的排列方向是相同的,正向朝向流動的方向,肌
噬菌體的功能和分布情況
噬菌體(phage)是侵襲細菌的病毒,也是賦予宿主菌生物學性狀的遺傳物質。噬菌體必須在活菌內寄生,有嚴格的宿主特異性,其取決于噬菌體吸附器官和受體菌表面受體的分子結構和互補性。噬菌體是病毒中最為普遍和分布最廣的群體。通常在一些充滿細菌群落的地方,如:泥土、動物的腸道里,都可以找到噬菌體。
晶體的分布情況和結構特性
晶體的分布非常廣泛,自然界的固體物質中,絕大多數是晶體。氣體、液體和非晶物質在一定的合適條件下也可以轉變成晶體。1.長程有序:晶體內部原子在至少在微米級范圍內的規則排列。2.均勻性:晶體內部各個部分的宏觀性質是相同的。3.各向異性:晶體中不同的方向上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質。4.對稱性:晶體的理想外形和晶
胸腺的分布位置和發育情況
胸腺位于胸骨柄后方的前縱隔上部,腺體后面附于心包及大血管前面,由不對稱的左、右兩葉而成,其形狀不一,有時呈短粗肥厚或長扁條狀,在新生兒及幼兒時期較大,為10~15克,性成熟期最大為25~40克,以后則開始萎縮,逐漸變小,老人僅有10~15克,其實質多被脂肪組織所代替,變為淺黃色。
p53蛋白主要分布和特點
p53蛋白主要分布于細胞核漿,能與DNA特異結合,其活性受磷酸化、乙酰化、甲基化、泛素化等翻譯后修飾調控。正常p53的生物功能好似“基因組衛士(guardian of the genome)”,在G1期檢查DNA損傷點,監視基因組的完整性。如有損傷,p53蛋白阻止DNA復制,以提供足夠的時間使損傷D
P物質的簡介
P物質是廣泛分布于細神經纖維內的一種神經肽。當神經受刺激后,P物質可在中樞端和外周端末梢釋放,與NK1受體結合發揮生理作用。在中樞端末梢釋放的P物質與痛覺傳遞有關,其C-末端參與痛覺的傳遞,N-末端則有能被納洛酮翻轉的鎮痛作用。P物質能直接或間接通過促進谷氨酸等的釋放參與痛覺傳遞,其鎮痛作 用是
P物質的定義
一種肽類神經遞質,為十一肽。存在于腦和消化道,主要分布在神經組織的突觸顆粒中,是一種引起腸道收縮的強促進劑和血管舒張劑
P物質的作用
在神經傳導過程中起信號轉導作用 P物質是廣泛分布于細神經纖維內的一種神經肽。當神經受刺激后,P物質可在中樞端和外周端末梢釋放,與NK1受體結合發揮生理作用。在中樞端末梢釋放的P物質與痛覺傳遞有關,其C-末端參與痛覺的傳遞,N-末端則有能被納洛酮翻轉的鎮痛作用。P物質能直接或間接通過促進谷氨酸
δ氨基γ酮戊酸的分布情況和作用
具有5-氨基-4-氧戊酸的結構*,廣泛分布于各種生物中。通常由琥珀酰CoA與甘氨酸經由α-氨基- β-酮己二酸生物合成的。2分子的δ-氨基-γ-酮戊酸脫水縮合,生成膽色素原。后者成為血紅素、葉綠素、藻膽色素(phycobelin)、膽色素、維生素B12(氰鈷胺素cyanocobalamin)等四吡咯
萜類的分布情況和功能特點
類萜廣泛分布于動植物體內,該類物質的共同點是由若干或多個異戊二烯(isoprene) 單位以頭尾相連結而成,它們可能是線性,也可以連結成環。其低聚物如β-胡蘿卜素,輔酶Q10,鯊烯,法尼醇,維生素A、E和K等;高聚物如天然橡膠等。很多是具有生理活性的物質,如維生素A、E、K等。
?變形運動的概念和分布情況
變形運動是細胞的變形運動,這種變形運動在原生動物變形蟲表現得最為典型。變形運動又稱偽足運動(pseudopodial movement)。除了作為根足蟲類特有的運動形式以外,變形運動是各種變形細胞或游走細胞的屬性,廣泛地分布在后生生物界。
微衛星DNA的研究和分布情況
微衛星DNA,重復單位序列最短,只有1~6bp,串聯成簇,長度50~100bp,又稱為短串聯重復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 STR)。廣泛分布于基因組中。 其中富含A-T堿基對,是在研究DNA多態性標記過程中發現的。1981年Miesfeld等首次發現微衛星DNA,其重復單位長度一
脫落酸的結構和分布情況
脫落酸是一種有機物,化學式為C15H20O4,是一種抑制生長的植物激素,因能促使葉子脫落而得名。可能廣泛分布于高等植物。除促使葉子脫落外尚有其他作用,如使芽進入休眠狀態、促使馬鈴薯形成塊莖等。對細胞的延長也有抑制作用。1965年證實,脫落素II和休眠素為同一種物質,統一命名為脫落酸。
甲殼素的來源和分布情況
(1)節肢動物主要是甲殼綱,如蝦、蟹等,含甲殼素高達58%~85%;其次是昆蟲綱(如蝗、蝶、蚊、蠅、蠶等蛹殼等含甲殼素20%~60%)、多足綱(如馬陸、蜈蚣等)、蛛形綱(如蜘蛛、蝎、蜱、螨等,甲殼素含量達4%~22%)。(2)軟體動物主要包括雙神經綱(如石鱉)、腹足綱(如鮑、蝸牛)、掘足綱(如角貝)
酪氨酸酶的結構和分布情況
酪氨酸酶( EC 1. 14. 18. 1, tyrosinase,TYR) 又稱多酚氧化酶、兒茶酚氧化酶、陳干酪酵素等,是1種結構復雜的含多亞基的含銅氧化還原酶,廣泛存在于微生物、動植物和人體中。
硫辛酸的特性和分布情況
硫辛酸作為輔酶,在兩個關鍵性的氧化脫羧反應中起作用,即在丙酮酸脫氫酶復合體和α-酮戊二酸脫氫酶復合體中,催化酰基的產生和轉移。硫辛酸可以接受酰基與丙酮酸的乙酰基,形成一個硫酯鍵,然后將乙酰基轉移到輔酶A分子的硫原子上。形成輔基的二氫硫辛酰胺可再經二氫硫辛酰胺脫氫酶(需要NAD+)氧化,重新生成氧化型
巨噬細胞的分布情況和形態特征
巨噬細胞分布廣泛,在疏松結締組織內數量較多。巨噬細胞形態多樣,因其功能狀態不同而變化,一般為圓形或橢圓形,并有短小突起,功能活躍者常伸出較長偽足而呈不規則形。胞核較小,呈圓形或橢圓形,著色較深。掃描電鏡下,細胞表面有許多微皺褶和突起,呈彩球狀。透射電鏡下,胞質含有大量初級溶酶體、次級溶酶體、吞噬小泡
萜類的結構特點和分布情況
指廣義的萜類(terpenes)碳氫化合物或萜類衍生物。生物體內除核酸、蛋白、脂肪和糖外,萜類和甾體化合物也是相當重要的兩類天然產物,在體內兩者都是由同樣原始物質生成的產物。類萜廣泛分布于動植物體內,該類物質的共同點是由若干或多個異戊二烯(isoprene) 單位以頭尾相連結而成,它們可能是線性,也
放射性物質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情況
放射性物質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廣,存在于礦石、土壤、天然水、大氣和動植物組織中。由于核素可參與環境與生物體間的轉移和吸收過程,所以可通過突然轉移到植物而進入生物圈,成為動植物組織的成分之一 。
硝酸的分布情況
存在分布自然界中的硝酸主要由雷雨天生成的一氧化氮或微生物生命活動放出二氧化氮形成。人類活動也產生氮氧化物,全世界人為污染源每年排出的氮氧化物大約為5300萬噸,這些氮氧化物也會形成硝酸。硝酸性質不穩定,因而無法在自然界長期存在,但硝酸的形成是氮循環的一環。自然界生成1.一氧化氮的生成:2.二氧化氮的
中生植物的形態結構和分布情況
形態結構和適應性均介于濕生植物和旱生植物之間,是種類最多、分布最廣、數量最大的陸生植物。不能忍受嚴重干旱或長期水澇,只能在水分條件適中的環境中生活,陸地上絕大部分植物皆屬此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