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顱骨缺損的基本信息介紹
顱骨缺損(defect of skull)部分是由于開放性顱腦創傷或火器性穿通傷所致,部分是由于手術減壓、顱骨病變所致的穿鑿性破壞或切除顱骨病損所致。 1.開放性顱腦創傷或火器性穿通傷。 2.不能復位的粉碎或凹陷性顱骨骨折擴創術后。 3.嚴重顱腦損傷或其他類型的顱腦手術因病情所需進行去骨瓣減壓術。 4.小兒生長性顱骨骨折。 5.顱骨骨髓炎等顱骨本身病變所致穿鑿性顱骨破壞或切除顱骨病損的手術所致。......閱讀全文
關于顱骨缺損的基本信息介紹
顱骨缺損(defect of skull)部分是由于開放性顱腦創傷或火器性穿通傷所致,部分是由于手術減壓、顱骨病變所致的穿鑿性破壞或切除顱骨病損所致。 1.開放性顱腦創傷或火器性穿通傷。 2.不能復位的粉碎或凹陷性顱骨骨折擴創術后。 3.嚴重顱腦損傷或其他類型的顱腦手術因病情所
關于顱骨缺損的檢查診斷介紹
一、檢查 1.顱骨X線平片 可見顱骨缺損部位呈透亮區。 2.頭顱CT及顱骨三維重建 可見顱骨缺損部位初期的腦水腫、腦組織和晚期的腦萎縮、腦室、腦室憩室和包裹性積液等表現。 二、診斷 1.外傷、顱骨本身病變或手術等所致的顱骨缺損病史。 2.患者查體所見。 通過上述病史、查體和輔助檢
關于顱骨缺損的治療方法介紹
以顱骨修補術為主要治療策略。 1.手術適應證 (1)顱骨缺損直徑>3cm。 (2)顱骨缺損直徑
簡述顱骨缺損的臨床表現
1.無癥狀 小于3cm的顱骨缺損及位于顳肌和枕肌下的顱骨缺損多無臨床癥狀。 2.顱骨缺損綜合征 較大的顱骨缺損后引起的頭痛、頭暈、惡心、肢體肌力減退、畏寒、怕震動、注意力不集中和其他精神癥狀等。 3.腦膨出和神經定位體征 顱骨缺損早期因嚴重腦水腫、腦組織硬膜和顱骨缺損處形成蕈狀膨出,并
關于視野缺損的基本信息介紹
視野缺損(defect of visual field)指視野范圍受損。視野是眼球不動,向前注視一點,所能看到的空間范圍,是黃斑中心凹以外的視力。治療應查找引起視野缺損的原發疾病,針對病因進行治療。 視網膜脫離、青光眼、視網膜靜脈阻塞、視網膜色素性變性,以及腦瘤或腦血管障礙等是比較常見的導
顱骨缺損修補術后對側硬膜外血腫病例報告
?患者,男性,39歲,主因“左側外傷性顱骨缺損7月”于2013年2月28日入院。缺損大小約10 cm×8 cm(圖1)。患者有頭痛、頭昏、局部觸痛、易激怒、焦煩不安癥狀,并對缺損區的搏動、膨隆、塌陷存在恐懼心理,因此強烈要求手術修補。?圖1 ?顱骨缺損并腦軟化?術前準備完善后,于2013年3月3日進
關于上腔靜脈型缺損或高位缺損的介紹
亦稱靜脈竇缺損,在心房間隔缺損中約占5~10%。缺損位于上腔靜脈開口與右心房聯接的部位。缺損下緣為房間隔組織。缺損面積一般不大,很少超過2cm。缺損上緣即為騎跨于左右心房上方的上腔靜脈。高位房間隔缺損經常伴有右肺上靜脈異位回流入右心房或上腔靜脈。
關于房間隔缺損的預后介紹
未手術的房間隔缺損病人自然病程與缺損的類型、分流量大小及是否合并有其他類型的心臟畸形有關,多數可生長至成年,但壽命縮短,病人死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單純繼發孔型房間隔缺損手術死亡率低于1%。手術后由于血流動力學的改善,病人癥狀明顯減輕或消失,其長期生存率與正常人對比無顯著差異。成年患者特別是合并有心
關于視野缺損的鑒別診斷介紹
1.青光眼 青光眼的視野缺損最顯著特點是管狀視野,出現管狀視野已經說明青光眼非常嚴重,而且青光眼的視野缺損是不可逆的。 2.白色視野缺損 視網膜與其本身的色素上皮層發生分離。以眼底青藍色波紋狀球形隆起,暗紅色血管隨波紋紆曲起伏及圓形紅色裂洞,白色視野缺損為主要特征。多見于高度近視和老年患者
關于顱骨良性腫瘤的基本介紹
顱骨良性骨腫瘤常見的生長在顱蓋部。多數起源于外板,向外生長,亦有少數起源于板障與內板者,而出現顱內壓增高與腦的局灶癥狀。常見的顱骨良性腫瘤有:骨瘤,血管瘤和淋巴瘤,胚胎性顱骨腫瘤,軟骨瘤,巨細胞瘤,動脈瘤性骨囊腫,脂肪瘤等
顱骨骨折的介紹
顱骨骨折是指頭部骨骼中的一塊或多塊發生部分或完全斷裂的疾病,多由于鈍性沖擊引起。顱骨結構改變大多不需要特殊處理,但如果伴有受力點附近的顱骨內的組 織結構損傷,如血管破裂、腦或顱神經損傷,腦膜撕裂等,則需要及時處理,否則可引起顱內血腫、神經功能受損、顱內感染及腦脊液漏等嚴重并發癥,影響預后。
關于室間隔缺損的預后內容介紹
本病為先天性疾病,無有效預防措施,應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對于室間隔缺損不大者預后良好,其自然壽命甚至可達70歲以上;缺損小的甚至有可能在10歲以前自行關閉。缺損大者1~2歲時即可發生心力衰竭,有肺動脈高壓者預后差。及時地進行手術治療一般可以達到和正常人無異的效果。
關于小兒室間隔缺損的檢查介紹
1.X線胸片 小型缺損心影多無改變,或只有輕度左心室增大或肺充血。中型缺損心影有不同程度增大,以左心室為主。大型缺損時心影中度或重度增大,以左心室為主或左、右心室及左心房均增大,肺動脈段若凸出明顯,則提示肺動脈高壓。主動脈結較小。肺野充血,肺門血管影增寬,肺紋理增粗增多。若有器質性肺動脈髙壓則
關于視野缺損的檢查和治療介紹
1、檢查 視野檢查是測定被檢眼在視覺范圍內各特定點的視功能。檢查視網膜上不同點的不同光敏感度,以確定其與正常敏感度的偏差,眼病可以引起視野中普遍或局部的視敏度缺失。視野檢查就是要早期發現這些缺失并緊密隨訪。檢查選用自動視野計,也可以選擇藍-黃光視野測試模式。 2、治療原則 查找引起視野缺損
關于室間隔缺損的鑒別診斷介紹
1、房間隔缺損 (1)原發孔缺損與室間隔大缺損不容易鑒別,尤其伴有肺動脈高壓者。原發孔缺損的雜音較柔和,常是右心室肥大,伴有二尖瓣分裂的可出現左心室肥大。心電圖常有P-R間期延長,心向量圖額面QRS環逆鐘向運行,最大向量左偏,環的主體部移向上向左,有鑒別價值。但最可靠的是心導管檢查,應用超聲心
關于室間隔缺損的檢查方式介紹
1、X線檢查 中度以上缺損心影輕度到中度擴大,左心緣向左向下延長,肺動脈圓錐隆出,主動脈結變小,肺門充血。重度阻塞性肺動脈高壓心影擴大反而不顯著,肺動脈粗大,遠端突變小,分支呈鼠尾狀,肺野外周紋理稀疏。 2、心臟檢查 心前區常有輕度隆起。胸骨左緣第3、4肋間能捫及收縮期震顫,并聽到Ⅲ~Ⅳ級
關于顱骨巨細胞瘤的基本介紹
顱骨巨細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skull)又稱顱骨破骨細胞瘤(osteoclastoma),為具有局部侵襲性和復發傾向的原發性骨腫瘤,多發生于四肢長骨,其次為脊柱,約1%累及顱骨,多發生于蝶骨、顳骨和枕骨。
關于顱骨良性腫瘤的檢查診斷介紹
1、骨瘤 CT或MRI上顯示明確的團塊狀病變,中央部位不同程度地含有多種組織,對象相鄰軟組織沒有影響,不浸潤周圍骨質,鄰近骨髓腔也沒有改變,根據腫瘤的類型不同,MRI顯示為脂肪(骨髓脂肪)和纖維混雜信號。骨掃描為“熱結節”。 2、血管瘤 頭顱X線檢查表現為蜂窩狀的透光區域為小梁形式,而只有11
關于顱骨良性腫瘤的多發群體的介紹
發生腫瘤的性質不同發病人群各異。 1、骨瘤 在原發性骨腫瘤中最常見,占到所有原發骨腫瘤的20-30%,因為其不被人重視,其實際發病率可能會更高。骨瘤常見于女孩,但也可見于男孩和老年人,女性和男性間的分布比例大約3:1。 2、血管瘤和淋巴管瘤 血管瘤占所有骨腫瘤的0.7%,最常見于脊柱,占顱骨
關于主肺動脈隔缺損的基本介紹
主-肺動脈隔缺損或稱主-肺動脈窗,是一種較少見的先天性大血管畸形,據Stansel1977年統計,文獻中已報道的手術病例尚不足百例,缺損或窗口位于升主動脈與肺總動脈之間,其病理生理和臨床表現酷似動脈導管未閉。
關于房間隔缺損的預后和治療介紹
1、預后 第二孔型的預后一般較佳,平均壽限可達40~50歲,少數輕型病例可達70歲以上,患者多能勝任一般工作,婦女多能耐受妊娠及生育而不發生心衰。但在病程后期可并發嚴重肺高壓、右心衰竭及房性心律失常,進而導致死亡。 2、治療 凡有癥狀,X射線及心電圖有明顯的改變或右心導管檢查示左向右分流達
房間隔缺損的介紹
先天性心臟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s)或稱先天性心血管畸形(congenital cardiovascular anomaly)是兒童時期先天性畸形中最常見的疾病種類,系胎兒心臟在母體內發育不完善所致,從2005年以來一直高居各種出生缺陷的首位,總發生率約為1/120
關于主肺動脈隔缺損的檢查方式介紹
1.心電圖檢查 左心室肥大或左、右心室均肥大。 2.胸部X線檢查 心臟明顯擴大,肺動脈段突出,升主動脈擴大。 3.超聲顯像檢查 升主動脈與肺動脈之間有異常通道。
關于主肺動脈隔缺損的鑒別診斷介紹
1.動脈導管未閉 動脈導管未閉是指位于左肺動脈根部和降主動脈峽部之間溝通肺動脈和降主動脈的血管在出生后沒有閉合。 2.永存動脈干 I型永存動脈干是指左、右心室均向一根共同的動脈干射血,動脈干的半月瓣騎跨于高位室間隔缺損之上,解剖上僅見總干,未見閉鎖的主、肺動脈的遺跡,體循環、肺循環和冠脈循
概述下腔靜脈型缺損或低位缺損的介紹
又稱后位房間隔缺損,在房間隔缺損中約占20%。缺損位于心房間隔的后下部份。缺損下緣接近下腔靜脈入口處,缺損下緣與下腔靜脈之間可能仍存在少量卵圓窩組織,但房間隔組織亦可全部缺失。缺損下緣與下腔靜脈入口之間沒有明顯界限,易將下腔靜脈瓣誤認為缺損下緣的房間隔組織,手術時應注意識別,以免縫合后造成下腔靜
關于顱骨鎖骨發育不全綜合癥的病因介紹
是一種先天性骨骼系統的發育畸形,常為遺傳性發育障礙。致病基因已證實稱"RUNX2位",在第6染色體p21上,控制成骨細胞特殊轉錄因子基因突變,影響范圍包括頭骨骨化慢,骨縫密合極慢,可能到4歲才慢慢骨化一直到成年還未完成。[1]
關于心房間卵圓窩型缺損的介紹
此型最常見,在心房間隔缺損病例中約占70%。缺損位于心房間隔的中央部份,相當于胚胎期卵圓窩所在之處。一般呈橢圓形或圓形,缺損面積較大,直徑大多為2~4cm或更大。大多數病例呈單個巨大缺孔,但應可被不規則條索狀的殘留第1隔組織(卵圓瓣)分隔成許多小孔,呈篩孔樣。多數病例缺損邊緣完整,冠狀靜脈竇開口
關于心房間隔缺損的心導管檢查介紹
右心導管檢查是診斷心房間隔缺損的可靠方法。右心房、右心室和肺動脈的血液氧含量高于腔靜脈的平均血液氧含量達1.9容積%以上,說明心房水平有左至右血液分流。此外,心導管進入右心房后可能通過房間隔缺損進入左心房,從心導管在缺損區的上下活動幅度,尚可推測缺損的面積。從大隱靜脈插入的心導管通過房間隔缺損進
室間隔缺損的基本介紹
室間隔缺損指室間隔在胚胎時期發育不全,形成異常交通,在心室水平產生左向右分流。室間隔缺損是最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約占先心病的20%,可單獨存在,也可與其他畸形并存。缺損常在0.1~3cm,位于膜部者則較大,肌部者則較小,后者又稱Roger病。缺損若
房間隔缺損的癥狀介紹
房間隔缺損(ASD)為臨床上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畸形,是原始房間隔在胚胎發育過程中出現異常,致左、右心房之間遺留孔隙。房間隔缺損可單獨發生,也可與其他類型的心血管畸形并存,女性多見,男女之比約1:3。由于心房水平存在分流,可引起相應的血流動力學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