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機器”提供腫瘤復合治療新策略
癌癥以高發病率和高死亡率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健康。因此,尋找腫瘤治療新原理、新方法,提高治療效果,并降低副作用,是當前生命化學和醫學領域亟待解決的科學問題。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副教授錢若燦與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教授陸藝合作,設計了一種基于DNAzyme分子機器的腫瘤復合治療策略,可同時調控T細胞/癌細胞間相互作用以及誘導腫瘤細胞內線粒體聚集,促使腫瘤細胞凋亡。相關成果以《聯合腫瘤治療:基于DNAzyme分子機器的細胞間與細胞內調控》為題發表于《德國應用化學》。 近年來,腫瘤復合治療作為一種高效癌癥治療策略,取得了高速發展。盡管如此,開發對正常細胞無毒的靶向復合治療方法仍是一項挑戰。金屬離子特異激活的DNAzyme在細胞調控方面具有獨特優勢,被廣泛用于細胞相關研究。在之前的工作中,雙方團隊基于金屬離子特異性的DNAzyme和相關底物構建細胞調控模塊,設計了多種邏輯控制開關,實現了細胞間動態行為的人工調......閱讀全文
我國專家成功篩選腸腫瘤多個分子標志物
記者12月21日從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獲悉,該院結直腸腫瘤外科副主任黃睿教授及其團隊,在深入探討腸道菌群變化的同時,還對腫瘤微環境和內質網應激機理進行了揭示,挖掘出多個具有潛在臨床應用前景的分子標志物。相關系列學術文章于12月中旬發表在國際專業期刊《轉化醫學》上。專家評價認為,這些研究成果為腸
PNAS:腦膜瘤分子圖譜幫助預測腫瘤的復發
最近,來自貝勒醫學院和德克薩斯兒童醫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PNAS》雜志上發表文章稱,通過使用分子譜,能夠更好地預測腦膜瘤復發。 第一作者Akash J. Patel博士解釋說:“目前的腦膜瘤分類是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的標準。它將腦膜瘤分為三類:I級(良性),II級(非典型)
Nature-Communications:揭示K80003抗腫瘤的分子基礎
2017年7月17日,國際學術權威刊物自然出版集團旗下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在線發表了廈門大學藥學院張曉坤教授與蘇迎教授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論文深入研究并揭示了小分子化合物K-80003發揮腫瘤特異性藥效的分子基礎,闡述了K-80003如何以一種獨特而有效的
糖類高分子粘蛋白抗原腫瘤標志物
(一)CA125 1983年由Bast等從上皮性卵巢癌抗原檢測出可被單克隆抗體OC125結合的一種糖蛋白。分子量為200ku,加熱至100℃時CA125的活性破壞,正常人血清CA125中的(RIA)陽性臨界值為35ku/L. CA125是上皮性卵巢癌和子宮內膜癌的標志物,漿液性子宮內膜樣癌、
對深部腫瘤進行低劑量分子精確放療取得進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9321.shtm
神經細胞黏附分子在腫瘤中的作用
神經細胞黏附分子在腫瘤中的作用NCAM在結構上與腫瘤控制因子DCC的結構很相似,故有人推測NCAM在腫瘤抑制方面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我國首個自主研制小分子靶向抗腫瘤藥面世
8月12日,記者從“‘十一五’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支持項目――鹽酸埃克替尼研發成果發布會上獲悉,我國具有完全知識產權的小分子靶向抗腫瘤創新藥物――鹽酸埃克替尼已于日前正式獲得國家一類新藥批文,目前已經正式上市。這標志著我國小分子靶向抗腫瘤藥完全依賴進口的狀況已成為歷史。 鹽酸埃克替尼
糖類高分子粘蛋白抗原腫瘤標志物
(一)CA1251983年由Bast等從上皮性卵巢癌抗原檢測出可被單克隆抗體OC125結合的一種糖蛋白。分子量為200ku,加熱至100℃時CA125的活性破壞,正常人血清CA125中的(RIA)陽性臨界值為35ku/L.CA125是上皮性卵巢癌和子宮內膜癌的標志物,漿液性子宮內膜樣癌、透明細胞癌、
最新Nature:腫瘤氨代謝異常的分子機制及功能
腫瘤細胞為了滿足其快速增殖或存活的需要,會改變其一些重要的代謝途徑,而異常改變的、高活性的代謝過程(包括蛋白降解和含氮物質的合成代謝等)往往會伴隨著氨的生成。而在這種情況下,腫瘤細胞如何處理氨的累積?以及大量氨的存在會帶來怎樣的后果或影響?多年來我們對此卻并不清楚。 美國東部時間2019年3
腫瘤免疫靶向小分子藥物技術授權金額創紀錄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與信達生物制藥(蘇州)有限公司近期就腫瘤免疫靶向小分子藥物的授權開發達成了合作協議。信達生物以首付款、研發里程碑和銷售里程碑付款共計4.57億美元另加銷售提成的合作方式,獲得上海有機所研發的吲哚胺 2,3-雙加氧酶(IDO)小分子抑制劑的全球獨家開發許可權。這是目前國
用光學分子影像技術可清晰顯示腫瘤邊界
對腫瘤的精確定位一直是困擾醫生的挑戰性問題。醫生對腫瘤組織切除時,少切會造成復發,多切又會對患者造成傷害。記者近日從中科院自動化所獲悉,由該所田捷團隊自主研發的光學分子影像手術導航系統成功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在光學分子影像技術的臨床應用上取得重大突破。 田捷團隊研發出基于生物組織特異性的高階近似
腫瘤治療過程中T細胞衰竭的分子機理
細胞殺傷T細胞通常可以識別癌細胞或被病原體感染的細胞,正因如此,我們才能夠活到成年。但是,整日召喚過度活躍的免疫細胞到腫瘤細胞或是感染部位,就會導致細胞衰竭疲憊,以至于它們無法再被分配到“入侵者”身邊。 幸運的是,癌癥專家們已經在研發有效的免疫治療手段,來對抗免疫細胞衰竭,使免疫細胞重新激發活
華東理工大學分子機器研究獲新進展
? ?位阻烯烴的分子馬達在外界光熱刺激下能夠進行360°單向可控旋轉的獨特性能已廣泛應用于離子識別、不對稱催化、手性調控等領域。然而,如何實現采用不具生物損傷性的可見光驅動分子馬達,并通過簡便方法有效放大其分子尺度的機械運動以開發宏觀材料的動態功能,仍是極具挑戰的關鍵性科學問題。 曲大輝團隊成員
機器學習在分子生物學領域大顯身手
如果這是未來的生物學實驗室,那么它看起來與今天的實驗室似乎并沒有什么不同。穿著白大褂的科學家拿著盛有冷凍玻璃管的箱子走過,架子上的化學物質——純酒精瓶、糖罐、蛋白質和鹽是培養和調節微生物的標準物件。如果不是耳朵聽到的機械聲音,你可能根本不會注意到這里的機器人:它們在風扇的低嘯中像蟋蟀一樣彼此哼唱
《自然》:一旦被編程,分子機器人就能自動完成任務
美國研究人員在分子機器人研究方面獲得了重大突破。他們對一個由DNA(脫氧核糖核酸)制成的分子機器人進行了編程,讓其沿著一個DNA軌道前進、移動、后退、停下。該項技術進步或許可以讓科學家最終制造出分子級別的、仿如變形金剛一樣可自組裝的機器人來完成不同的任務。相關研究發表在
我國學者在醫學納米機器人腫瘤治療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Nature Biotechnology》于2018年3月刊發了國家納米科學中心聶廣軍、丁寶全和趙宇亮院士課題組與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顏灝課題組合作完成的工作(“A DNA nanorobot functions as a cancer therapeutic in response to a
昆明動物所揭示腫瘤細胞分子病理新機制
蛋白酶激活受體1 (protease-activated receptor 1, PAR1) 屬于G蛋白偶聯受體家族,是凝血酶、金屬蛋白酶等的受體,在血液循環系統、免疫系統中發揮重要的生理作用,并參與多種人類疾病的病理發生。目前研究表明PAR1信號通路激活的失調與慢性炎癥以及腫瘤的發生和腫瘤轉移
分子影像研究實現乳腺腫瘤診療一體化
近日,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中科院分子影像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田捷團隊的副研究員杜洋聯合德國慕尼黑大學光聲成像創始人Vasilis Ntziachristos團隊及中科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丁保全團隊,采用新興的光聲成像技術和光熱治療手段在乳腺腫瘤的診療一體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
Cancer-Discov:循環腫瘤細胞靶向擴散遠端器官的分子機制
很多種癌癥都會引發患者死亡,因為腫瘤細胞能離開原發性位點入侵到遠端器官中從而引發癌癥患者直至其死亡;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Cancer Discover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南加州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對血液中循環的入侵大腦的乳腺癌細胞進行研究后發現,這些癌細胞或許擁有一種能指示特異性器官偏好的分
“隱身形變”的高分子基因載體可抗擊腫瘤
近日,“高分子基因/藥物載體的構建及抗腫瘤治療研究”成果獲2021年度吉林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該成果由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田華雨等共同完成。 開發高效、低毒和安全的基因載體是實現基因治療的關鍵。田華雨等科研人員根據高分子基因載體的傳輸特點,提出高分子基因載體“多重作用協同增效”構
研究揭示環形RNA促進相分離調控腫瘤發展分子機制
環形RNA是由pre-mRNA通過反向剪接形成的閉合環狀RNA分子,在生物體內可發揮miRNA海綿、結合蛋白以及翻譯成短肽等分子功能來調控各種生理和病理過程。與線性mRNA相比,環形RNA獨特的環狀結構使其具有更高的穩定性,在細胞內可更穩定地存在。因此,環形RNA更適合作為腫瘤的分子標志物及治療
通過Kras癌基因介導的驅動腫瘤形成的分子機制
癌癥是由快速生長且形狀異常的細胞所組成的,其能夠滲透并破壞健康組織,并能游走到機體的其它部位中同時形成更多的腫瘤組織;部分原因是其快速和侵入性的特征,目前癌癥仍然是美國人群死亡的第二大主要原因,同時也是全球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腫瘤的形成往往是由名為癌基因的基因所驅動的,這些基因通常主要參與了細胞
單分子測序在腫瘤基因檢測中的6大應用
腫瘤是當今導致人類主要死亡的主要疾病之。由于其發病隱匿、治療方法局限、多數預后不良,且分子生物學特征復雜多變,因而腫瘤的預防、早期篩查與診斷、臨床治療、預后評估一直是臨床醫生致力于解決的關鍵問題。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發展,腫瘤已經進人了個體化治療階段。腫瘤的基因組轉錄組和表觀遺傳特征在探究腫瘤的發
Mol-Cell:參與腫瘤進展的基因調節的新型分子機制
基因中包含多種機體細胞、組織和器官維持功能所需要的信息,基因的表達會像流水線一樣被徹底控制著,一個接著一個發生;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Molecular 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巴塞羅那基因調控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了一種控制癌癥中某些基因表達的重要步驟;研究者指出,乳腺癌細胞需
Cancer-Cell:揭秘缺氧引發腫瘤變得惡性的分子機制
腫瘤之所以難以治療,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腫瘤細胞會不斷適應其所處的不良環境,缺氧就是其中一種不良環境,其會削弱腫瘤的功能,但相反,惡性腫瘤細胞往往能夠進行補償過程并且驅動后期更加惡性疾病行為的發生。近日,刊登于國際雜志Cancer Cell上的一項研究報告中,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威斯達研究所(W
科學家發現介導腫瘤細胞免疫逃逸的重要分子
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CTL)在識別腫瘤細胞后,釋放穿孔素(Perforin)和顆粒酶(Granzymes)損傷腫瘤細胞的細胞膜并誘導其凋亡。然而,腫瘤細胞可通過修復細胞膜的損傷等途徑逃避CTL的殺傷,但其修復膜損傷的具體機制尚不明確。 近日,來自基因泰克(Genentech)的研究人員發現內吞
研究發現植物光合作用中高效捕光的超分子機器結構
8月25日,《科學》雜志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常文瑞/李梅研究組、章新政研究組與柳振峰研究組的最新合作研究成果。該項工作報道了豌豆光系統II-捕光復合物II超級復合物的高分辨率電鏡結構,揭示了植物在弱光條件下進行高效捕光的超分子基礎。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為重要的化學反應之一。植物、藻類
呂弋、劉睿:基于DNA分子機器的多組份肺癌標志物分析
虎年開春之際!四川大學呂弋、劉睿團隊:基于DNA分子機器的多組分肺癌標志物分析取得進展。 學者簡介劉 睿 四川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呂 弋 四川大學分析測試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分子機器與細胞中大多數運動相關,比如在肌動蛋白絲上移動的肌球蛋白,以及微管上的動力蛋白和驅動蛋白等
龍訊曠騰擴展工業領域,機器學習平臺加速分子動力學計算
我們都知道從第一性原理出發的分子動力學(Ab Initio Molecular Dynamics, AIMD)計算,需要消耗大量時間和計算資源。但另一方面,體系中每個原子的能量,可通過考察其鄰近原子的幾何位置即組態(Configuration)近似得到。因此借助機器學習的方法,輔助已有的第一性原理計
丁寶全課題組:基于DNA納米機器的腫瘤疫苗研究新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丁寶全課題組在DNA納米機器用于精準化智能化腫瘤疫苗研究中獲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A DNA nanodevice-based vaccine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為題,發表在Nature Materials上。 惡性腫瘤是危害人類健康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