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細胞為了滿足其快速增殖或存活的需要,會改變其一些重要的代謝途徑,而異常改變的、高活性的代謝過程(包括蛋白降解和含氮物質的合成代謝等)往往會伴隨著氨的生成。而在這種情況下,腫瘤細胞如何處理氨的累積?以及大量氨的存在會帶來怎樣的后果或影響?多年來我們對此卻并不清楚。 美國東部時間2019年3月6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江鵬課題組在《自然》(Nature)雜志上發表了題為《p53通過尿素循環調控氨代謝進而控制腫瘤細胞多胺合成》(p53 regulation of ammonia metabolism through urea cycle controls polyamine biosynthesis)的研究論文,報道了腫瘤氨代謝異常的分子調控機制和功能。 在這項研究工作中,研究者發現腫瘤細胞內介導氨代謝的尿素循環受到腫瘤抑制因子p53的調控,p53的缺失或突變的腫瘤細胞或小鼠體內表現出高水平的尿素循環代謝酶(Carbamoy......閱讀全文
導 讀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隨著對乳腺癌生物學行為認識的不斷深入,以及治療理念的轉變與更新,乳腺癌的治療進入了綜合治療時代,形成了乳腺癌局部治療與全身治療并重的治療模式。醫生會根據腫瘤的分期和患者的身體狀況,酌情采用手術、放療、化療、內分泌治療、生物靶向治療及中醫藥輔助治療等多
哈佛醫學院10月12日在《Science》發表文章,證明乳腺癌細胞可回收新陳代謝廢棄副產物“氨(ammonia)”作為氮源促進腫瘤生長。抑制氨代謝可阻止小鼠腫瘤生長。 Firefly?水凝膠顆粒,采用獨特雜交后連接的設計對目標miRNA進行熒光標記。 “一般來說,因為具有高毒性,氨被認為是必
與正常細胞相比,快速生長的細胞,尤其是癌細胞,貪婪地消耗著營養物質,同時,還會產生過量的代謝廢物。氨就是其中的一種代謝產物,通常通過血管被運輸到肝臟中。在這里,氨會被轉換為毒性更低的物質,并以尿素的形式排出體外。然而,由于腫瘤幾乎沒有血管,因此,氨會以對很多細胞來說有毒性的濃度在腫瘤局部環境中積
本次我們邀請到了清華大學藥學院胡澤平研究員,為大家帶來代謝組學領域的相關知識。聆聽大咖觀點! 代謝組能讓我們全面理解一個生物系統,它能為研究者提供許多功能性信息。請您介紹一下,目前代謝組學主要研究手段有哪些?該領域目前的研究及臨床應用情況如何? 胡教授:代謝是生物體進行生命活動的基礎,代謝紊
如果癌癥是許多個拼圖,那么一項最新研究就將幾個關鍵拼圖組合起來,構成了一副圖景。 其中一個關鍵的部分是免疫系統,為什么某些免疫細胞會停止工作?另一個部分涉及免疫細胞內組蛋白的變化。第三部分是細胞的代謝如何處理氨基酸。 密歇根大學醫學院外科、免疫學與生物學教授鄒偉平(Weiping Zou)博
復旦大學生科院,上海交通大學基礎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一種重要的甲基化修飾對胰腺癌細胞谷氨酰胺代謝過程的影響,從而描述了腫瘤細胞代謝新的調控特征,對腫瘤代謝調控的臨床應用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Molecular Cell雜志上,文章的通訊作者是復旦大學生科院
肝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主要包括兩種病理組織學類型,分別為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和肝內膽管細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A),HCC占我國肝癌總數的83.9% ~ 92.3%。慢性乙肝病毒(hepa
國際學術期刊Cell子刊《Cell Reports》近日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與細胞所胡榮貴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報道了鐵及血紅素代謝通過調節p53蛋白的穩定性直接調節細胞內 p53 信號通路功能的全新的分
代謝組學是繼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轉錄組學后出現的新興“組學”,自1999年以來,每年發表的代謝組學研究的文章數量都在不斷增加。代謝組學在新藥的安全性評價,毒理學,生理學,重大疾病的早期診斷,個性化治療,功能基因組學,中醫藥現代化,環境評價,營養學等科學領域中都有著極其廣泛和重要的應用前景,是一
近年來,醫學領域的基礎研究日趨系統化和多學科交叉,系統生物學的迅猛發展翻開了臨床實踐、藥物研發的新篇章。作為國內較早涉足系統生物學研究的賈偉教授研究團隊,近年來應用代謝組學技術對各種臨床疾病的早期預測、診斷和預后的生物標志物進行了廣泛的研究,現以結直腸癌的系列研究為例介紹我們的研究進展。研究團隊首先
近年來,醫學領域的基礎研究日趨系統化和多學科交叉,系統生物學的迅猛發展翻開了臨床實踐、藥物研發的新篇章。作為國內較早涉足系統生物學研究的賈偉教授研究團隊,近年來應用代謝組學技術對各種臨床疾病的早期預測、診斷和預后的生物標志物進行了廣泛的研究,現以結直腸癌的系列研究為例介紹我們的研究進展。
人體能有九種自身不能合成、必須依賴外源攝取的必需氨基酸,這些必需氨基酸在腫瘤發展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為腫瘤細胞需要大量吸收必需氨基酸,但具體這些必需氨基酸代謝如何促進腫瘤惡化,依然未知。 近期來自武漢大學醫學研究院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Oncogenic MYC Activates a
由于氧氣對于許多代謝過程都很重要,因此腫瘤乏氧可能會影響癌細胞的增殖。但是研究人員對缺氧條件下腫瘤中與增殖相關的受限的代謝過程并不清楚。 而近日來自洛克菲勒大學代謝調節和遺傳學實驗室的研究人員評估了抑制線粒體電子傳遞過程(ETC,一個需要分子氧的主要代謝過程)之后腫瘤細胞的增殖情況。 研究人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共同聚焦科學家們在腫瘤抑制因子p53研究中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圖片來源:NIH 【1】Cell Rep:揭示p53突變在癌癥中的新模式和新功能 doi:10.1016/j.celrep.2019.07.001 TP53是研究最廣泛的癌癥基因之一,以其抑
癌細胞表現出改變的和通常增加的代謝過程來滿足它們的較高的生物能量需求。在這些條件下,氨是伴隨著代謝加工的增加而產生的。然而,人們尚不清楚腫瘤細胞如何處理過量的氨以及氨的累積可能導致的結果。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中國清華大學生命學院的江鵬(Peng Jiang)課題組報道了作為人類腫瘤中最常發生突
炎炎夏日馬上就要來了。 讓各位操心的不僅有腰上的小肥肉,還有那一曬就往外冒油、讓人討厭的油性皮膚。 皮脂腺生產的油脂,雖然讓人討厭,但奇點糕萬萬沒想到,癌細胞卻很喜歡這種生產油脂的方式。 近日,比利時Sarah-Maria Fendt博士團隊的研究,讓奇點糕大跌眼鏡。 他們發現,為了滿足
慢性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導致我國肝癌發生的最主要原因,約85%的肝癌患者攜帶HBV感染標志。肝癌的發生發展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生物學過程,受到機體的系統性調控,基因突變會對HBV相關肝癌的表型產生怎樣的影響,目前這方面的研究報道較少,亟待深入探究。同時,新藥研
慢性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導致我國肝癌發生的最主要原因,約85%的肝癌患者攜帶HBV感染標志。肝癌的發生發展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生物學過程,受到機體的系統性調控,基因突變會對HBV相關肝癌的表型產生怎樣的影響,目前這方面的研究報道較少,亟待深入探究。同時,新藥研
慢性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導致我國肝癌發生的最主要原因,約85%的肝癌患者攜帶HBV感染標志。肝癌的發生發展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生物學過程,受到機體的系統性調控,基因突變會對HBV相關肝癌的表型產生怎樣的影響,目前這方面的研究報道較少,亟待深入探究。同時,新藥研
2019年8月6日,清華大學醫學院胡小玉課題組聯合藥學院陳立功課題組在《細胞》(Cell)子刊《免疫》(Immunity)雜志在線發表了題為 《Slc6a8介導的肌酸轉運和積累通過調控細胞因子應答來重編程巨噬細胞的極化》(Slc6a8-mediated creatine uptake and a
胰腺癌是全球第三大癌癥殺手,也是最痛苦的癌癥之一,近年來,隨著肥胖人口的不斷增加,胰腺癌的發病率也正在增長中。然而,胰腺癌的5年生存率仍然徘徊在8 %至 9%。由波士頓兒童醫院,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共同進行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們提出了一個新穎的方法,來治療這種致命的癌癥。這種新方法主要針對一種
腫瘤一直是科學家們想要攻克的難題,也一直在探尋腫瘤治療的方法。2016年,國內外的科學家們在腫瘤研究領域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績,下面讓我們來看看2016的腫瘤研究都有哪些進展吧。 2016年1月8日,索爾克研究所的科學家發現了多形性成膠質細胞瘤細胞能夠快速增殖的機理,并且將此作為癌癥治療的靶點。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9年4月18日,安捷倫科技有限公司在上海開元名都酒店舉行了新一代質譜6546 Q-TOF及配套的代謝組學/脂質組學解決方案發布會。該方案包括了新一代超高分辨率,寬動態范圍的6546 Q-TOF,專為組學大樣本研究打造的最新代謝組學自動化樣品前處理平臺,以及助力脂質組學研究
代謝組學經歷了迅猛的技術演化在過去二十年。尤其是廣泛靶向代謝組學技術的新起,實現一次性檢測堅定上千種物質,同時能夠定量。整合了非靶向和靶向代謝物檢測技術的優點,創造性實現了高通量、高靈敏度靶向代謝物檢測,為定性、定量檢測大批量、低豐度代謝物提供了高效的方法。 應用代謝組學的定義事件的預測生
上海交通大學基礎醫學院王義平博士等研究發現,精氨酸甲基化酶CARM1可以對蘋果酸脫氫酶MDH1進行甲基化修飾并降低其活性,進而抑制胰腺癌細胞的谷氨酰胺代謝過程。該研究揭示了腫瘤細胞代謝新的調控特征,對腫瘤代謝調控的臨床應用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相關成果日前發表于《分子細胞》。 胰腺癌被稱為“癌癥之
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86篇文章,其中生命科學領域有109篇,材料學有30篇,物理學有20篇,化學有12篇,地球科學有15篇。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截至2019年12月1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5篇文章(2019年的Cell已經全部更新完畢,而對于Nature及Science只剩下了一期,將分別會12月19日及20日進行更新),小編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0
2019年上半年很快就結束了,iNature盤點了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發表的成果,我們發現總共有86篇(截至2019年6月24日),具體介紹如下: 4-6月發表的文章 【1】2019年6月21日,西北工業大學王文,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BGI 張國捷及丹麥哥本哈根
“Cell Press Selections”是由Cell出版社推出的一份推薦文章集合手冊,主要介紹某個生命科學研究領域最新的進展及突出成果。相關特輯內容包括研究論文,評論性文章以及snapshots,涉及了同一領域的方方面面,更為重要的是這些文章由贊助商贊助,可以免費獲取。 癌癥生物標記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