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細胞的藥物影響
1.增加引起過敏反應導致嗜酸性粒細胞增加的藥物有:眠爾通(偶爾)、苯妥英鈉(偶爾)、吩噻嗪、氯奮乃靜、丙咪嗪、甲基多巴、氨苯喋啶、鏈激酶、碘化鉀、碘化物、氯碘丙脲、碘胺藥、碘胺二甲基異惡唑、磺胺甲異惡唑、二甲氧苯青霉素鈉、羧芐青霉素、氨芐青霉素、先鋒霉素I、ш、IV、紅霉素、新生霉素、卡那霉素、強力霉素、金霉素(可能)、四環素、氯霉素、紫霉素、利福平、氨基水楊酸、青霉胺(伴皮疹)、氟化物、金(一時性)、去郁敏。異煙肼可引起過敏現象。別嘌呤醇可引起嚴重的過敏反應。泮地黃中毒時可有過敏反應。僅1%病例對呋喃啶發生過敏反應。竹桃霉素引起過敏性膽汁郁積致嗜酸性粒細胞增加。青霉素的過敏反應致嗜酸性粒細胞增至20%,1%的病人應用先鋒霉素II可增至10%,卷須霉素可增至35%,砷劑一般增加至10%-20%個別病例增至50%。苯茚二酮僅報道一例用藥15天后發生過敏反應導致嗜酸性粒細胞增加。 應用鏈霉素的一半病例發生造血的反應引起嗜酸性粒......閱讀全文
粒細胞介紹
白細胞根據形態差異可分為顆粒和無顆粒兩大類。顆粒白細胞(粒細胞)中含有特殊染色顆粒,用瑞氏染料染色可分辨出三種顆粒白細胞即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無顆粒白細胞包括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具有粗大的嗜酸性顆粒,顆粒內含有過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 絕大部分的粒細胞是中性粒細胞
中性粒細胞的臨床意義:中性粒細胞減低
中性粒細胞的臨床意義:中性粒細胞減低是檢驗主管技師考試的內容,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相關內容供大家參考。 當中性粒細胞絕對值低于1.5×109/L,稱為粒細胞減低癥,低于0.5×109/L時,稱為粒細胞缺乏癥。 1)某些感染:如傷寒、副傷寒、流感等。如無并發癥,WBC減低(
粒細胞如何分群?
目前,根據粒細胞群發育階段,人為地分為分裂池、成熟池、貯備池、循環池和邊緣池等。①分裂池:包括原粒細胞、早幼粒細胞和中幼粒細胞,能合成DNA,具有分裂能力;②成熟池:包括晚幼粒細胞和桿狀核粒細胞,失去分裂能力;③貯備池:包括桿狀核粒細胞和分葉核粒細胞,成熟粒細胞貯存于骨髓,在貯備池中停留3~5d,數
粒細胞生理概要
粒細胞起源于造血干細胞,在高濃度集落刺激因子作用下粒系祖細胞分化為原粒細胞,經數次有絲分裂,依次發育為早幼粒、中幼粒、晚幼粒(喪失分裂能力)、桿狀核和分葉核粒細胞。一個原粒細胞經過增殖發育,最終生成8~32個分葉核粒細胞。此過程在骨髓中約需10d,成熟粒細胞進入血液后僅存活6~10h,然后逸出血管進
粒細胞的定義
粒細胞是一類細胞質中包含顆粒體的白細胞,又因其細胞核形態多樣而稱多形核白細胞,(PMN或PML)。術語多形核白細胞通常特指最常見的中性粒細胞。粒細胞由補體調節蛋白調控從骨髓中產生。
粒細胞“從軍記”
我是人體白細胞的一種,叫粒細胞,在骨髓出生,長大后穿越到血管履行我的天職-保家衛國,及國王安康!老年時則再次穿越血管,回到組織、臟器,頤養天年。我們成長與衰老都是以內核分葉為標志,出生時,內核是一個圓形,猶如天地鴻蒙之初,混沌一片;后來清氣上升,濁物下沉,分成兩到三個核,這意味著進入青、中年;歲月似
粒細胞的功能簡介
?? (1)滲出性和游走性 ?中性粒細胞從毛細血管內皮細胞的間隙處逸出到血管外,稱中性粒細胞的滲出性,同時,中性粒細胞在組織內具有游走性。? ? (2)中性粒細胞黏附作用 ?黏附作用包括細胞-細胞、細胞-細胞外基質的黏附。中性粒細胞與血管內皮細胞的黏附是中性粒細胞能穿過血管壁的基礎,也是炎癥前期的準
中性粒細胞的毒性
殺菌活力降低,說明機體對感染抵抗力降低,易遭受細菌的感染。多見于先天性慢性肉芽腫病及中性粒細胞功能異常癥、糖尿病、多發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癥、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髓性及淋巴性增殖病、骨髓炎、某些病毒感染、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長期應用類固醇、秋水仙堿及長春新堿、酒精中毒及吸煙者。
粒細胞的輸注
臨床上輸注白細胞主要指粒細胞,濃縮白細胞現在多用血細胞單采機分離而得。這種方法一次可處理幾升血液,可獲得高至(1.5-3.0)×1010粒細胞,供患者一次輸注,同時還可對同一供血者多次有計劃的采集,而減少患者發生HLA致敏的機會。 應用濃縮白細胞應十分慎重,因為它也可引起輸血的副作用。臨床上輸注白
嗜堿性粒細胞測定
嗜堿性粒細胞在外周血中含量較少。(1)增多:外周血嗜堿性粒細胞絕對值超過參考上限(>0.05×10?9/L)。1)過敏性或炎癥性疾病:如蕁麻疹、潰瘍性結腸炎。蕁麻疹因過敏體質對特異抗原過敏或物理因素(寒冷等)引發,血清IgE增高,寒冷性蕁麻疹患者血清中還可出現冷球蛋白或冷纖維蛋白原等。潰瘍性結腸炎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