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發病原因和發病機制
發病原因 病因尚未完全明確 發病機制 遺傳易感性被認為是主要因素,而其他因素可能是在遺傳易感性基礎上引起機體免疫耐受機制破壞,產生針對肝臟自身抗原的免疫反應,從而破壞肝細胞導致肝臟炎癥壞死,并可進展為肝纖維化、肝硬化。......閱讀全文
韌帶骨化的發病原因及發病機制
發病原因 多數與脊柱的活動、負重可致組織退變有關。 發病機制 對脊椎黃韌帶骨化癥與脊椎黃韌帶鈣化癥究竟是同一種疾患,還是兩種不同的疾患,意見尚不統一;尤其是對發生于頸椎的病例。主張是兩種疾病者認為:前者多見于男性,除脊柱外,全身其他部位無骨化征,且易與硬膜及椎板粘連;而后者則多見于女性,全
硬膜外血腫的發病原因及發病機制
硬膜外血腫主要以急性發生為主,占86%左右,有時并發其他類型血腫。多因頭部受過外力直接打擊,產生著力點處的顱骨變形或骨折,傷及血管所致,血腫一般發生在受力點及其附近,因此可根據骨折線通過腦膜血管和靜脈竇的部位來判斷血腫部位。損傷腦膜中動脈引致硬膜外血腫占3/4,其次是損傷靜脈竇、板障靜脈等而導致
EB病毒的發病原因及發病機制
發病原因 EBV呈球形,直徑180~200nm,基因組為DNA。屬于皰疹病毒屬,電鏡下其形態結構與其他皰疹病毒相似。EBV具有在體內外專一性地感染人類及某些靈長類B細胞的生物學特性。人是EBV感染的宿主,主要通過唾液傳播。無癥狀感染多發生在幼兒,根據血清學調查,中國3~5歲兒童EB病毒vca-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發病機制是什么?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是一種由人體免疫系統攻擊胰腺組織導致的慢性炎癥性疾病。其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有以下幾種可能的機制: 遺傳因素: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一些基因變異可能增加患病風險。 免疫系統異常: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發病機制與免疫系統異常有關。人體免疫系統攻擊胰腺組織,導致炎癥
鼻和喉部灼熱感的發病原因及發病機制
發病原因 感冒的病原體為病毒,常見者有鼻病毒、冠狀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少見者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腸道病毒、呼腸病毒(reovirus)、單純皰疹病毒和E-B病毒等。肺炎支原體,A、C、G組鏈球菌和非生物致病因子如過敏性鼻炎、萎縮性鼻炎、血管舒縮性鼻炎、鼻中隔偏曲、異物等均可引起感冒
單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癥的發病原因及發病機制
發病原因 病因尚不明了,可能與多種因素刺激導致單克隆B細胞-漿細胞過度增殖并分泌單克隆免疫球蛋白有關。 發病機制 本病的單克隆B細胞-漿細胞增殖有限,一般保持在1·10^11細胞數之下,且不抑制正常造血細胞增殖,不抑制B細胞-漿細胞正常分化和免疫球蛋白分泌,也不引起融骨病變,細胞形態與正常
病毒性肝炎的發病原因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目前已確定的肝炎病毒有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及戊型肝炎病毒五種。 甲型肝炎病毒HAV是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一員,為嗜肝RNA病毒屬。HAV抵抗力較強,能耐受 56℃ 30分鐘,室溫一周。在干燥糞便中25℃能存活30天,在貝殼類
病毒性肝炎的發病原因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目前已確定的肝炎病毒有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及戊型肝炎病毒五種。 甲型肝炎病毒HAV是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一員,為嗜肝RNA病毒屬。HAV抵抗力較強,能耐受 56℃ 30分鐘,室溫一周。在干燥糞便中25℃能存活30天,在貝殼類
分析脂肪性肝炎的發病原因
根據對比研究,脂肪肝的發病與下列事件有關: ①飲酒; ②肥胖; ③糖尿病; ④高脂血癥; ⑤高血壓病; ⑥高能量飲食; ⑦高動物脂肪飲食; ⑧飲食不規律; ⑨多坐少動: ⑩精神萎靡; ⑩生活散漫; 其中,飲酒過量或攝人脂質過多,已成為產生脂肪肝的主要因素。因此,加強其防治
病毒性肝炎的發病原因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目前已確定的肝炎病毒有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及戊型肝炎病毒五種。 甲型肝炎病毒HAV是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一員,為嗜肝RNA病毒屬。HAV抵抗力較強,能耐受 56℃ 30分鐘,室溫一周。在干燥糞便中25℃能存活30天,在貝殼類
巴西紫熱的發病原因及發病機制
發病原因 本菌原稱Koch-Weeks桿菌,1950年Pittman等命名為埃及嗜血桿菌,1976年Killa報道埃及嗜血桿菌的表型與流感桿菌生物Ⅳ型極相似,即命名為流感嗜血桿菌埃及生物型(Haemophilus influenzae biogroup aegyptius,HIBA),從典型巴
嬰兒步行晚的發病原因及發病機制
發病原因 病因不明,有家族發病傾向,故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 發病機制 Singleton(1956)認為是血管壁的增厚致管腔變窄,組織血流減少,以致出現骨骼的非特異性骨皮質增厚,骨內外膜新骨生成,骨組織內及鄰近皮下組織小動脈管壁增厚。[1]
高血氮的發病原因與發病機制
發病原因 凡繼發于下列情況的腎灌流不足均可引致本病征:①心搏出量減少;②失血;③低血壓;④脫水綜合征;⑤手術后時期;⑥腫瘤病后期;⑦ADH分泌綜合征;⑧用血管收縮藥。引起腎前性腎衰的常見原因有嘔吐、腹瀉、脫水、大出血、燒傷等,也可以見于嚴重的水腫和腹水等情況(相對性血容量不足)。 發病機制
妊高癥的發病原因及發病機制
發病原因 可能涉及母體、胎盤和胎兒等多種因素,包括有滋養細胞侵襲異常、免疫調節功能異常、內皮細胞損傷、遺傳因素和營養因素。但是沒有任何一種單一因素能夠解釋所有子癇前期發病的病因和機制。 滋養細胞侵襲異常 可能是子癇前期發病的重要因素。患者滋養細胞侵入螺旋小動脈不全,子宮肌層螺旋小動脈未發生
螺菌病的發病原因及發病機制
發病原因 小螺菌鼠咬熱(spirillary rat-bite fever)由小螺菌感染引起,現代醫學對該病的認識始于1831年,1839年由Elives報告3l例,1887年Carter在印度家鼠血中首先發現了小螺菌病原體,1925年日本二木等人從該病患者局部腫大的淋巴結中亦發現此菌,分泌物
小兒煙霧病的發病原因及發病機制
與其他腦血管疾病相鑒別,如顱內出血癥,腦血管栓塞等。 1.腦血管出血(cerebrovascular hemorrhage) 最常見于顱腦外傷,產傷,有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友病,白血病,腦腫瘤以及后天獲得性遲發性維生素K缺乏癥等,均可并發腦血管出血,臨床起病急,出現驚厥,昏迷
人為性皮炎的發病原因及發病機制
發病原因 在癔癥,邊緣性人格障礙及兒童和青少年發育障礙3種精神疾病時,可表現出明顯的人工皮炎表現,引起皮膚損害的因素很多,如物理因素(手或尖銳的工具等),化學因素(腐蝕性藥品),生物因素(動、植物)。 發病機制 癔癥患者制造皮損時可能并非出于有意,其制造損害的目的是為了緩解內心的沖突;邊緣
口周皮炎的發病原因及發病機制
發病原因 許多因素均可引起口周皮炎,最早認為日光照射引起,但未能證實;也有認為是唇膏、口香糖、苦味藥、酒精、飲料、化妝品以及含氟的牙膏與含氟的皮質激素有關,但均未有定論。 發病機制 發病機制還不清楚。有人認為是含氟與含氟的皮質激素有關,但均未有定論。
膽囊癌的發病原因及發病機制
發病原因 膽囊癌的病因尚不清楚,臨床觀察膽囊癌常與膽囊良性疾患同時存在,最常見是與膽囊結石共存,多數人認為膽囊結石的慢性刺激是重要的致病因素,Moosa指出“隱性結石”5~20年后,發生膽囊癌者占3.3%~50%,國內大宗資料報告20%~82.6%的膽囊癌合并有膽結石,國外報告則高達54.3%
關于肝腹水發病機制的發病原因分析
腹水最常見的病因是肝硬化,特別是酒精性肝硬化。其他肝原性病因包括慢性肝炎,尚無肝硬化的重型酒精性肝炎和肝靜脈阻塞(Budd-Chiari綜合征) 門靜脈血栓形成時除非同時存在肝功 肝臟 能損害,否則也不會發生腹水,腹水的非肝源性病因有全身性疾病(如心衰、腎病綜合癥、嚴重低白蛋白血癥及縮窄性
小兒乳糜瀉的發病原因及發病機制
發病原因 1.致病因素 麥類中的麩質(俗稱面筋)是一種復合的植物蛋白,它可分解為4種蛋白質,即麥膠蛋白(gliadin),又稱醇溶麩蛋白。麥谷蛋白(glutenin)。白蛋白及球蛋白,其中麥膠蛋白是本病的致病因素。 2.與遺傳的關系 病兒一級親屬中本病患病率約為2%~3%,如作小腸黏膜活
皮脂腺癌的發病原因及發病機制
皮脂腺癌的發病原因 本病為皮脂腺的原發腫瘤,致癌因素尚不明。動物實驗中,有在大鼠外耳道的皮脂腺或皮膚上用化學致癌物質誘發皮脂腺癌成功者。 皮脂腺癌的發病機制 皮脂腺癌基本病變為癌細胞含有脂質,大小不等、形成不規則的皮脂腺小葉,無包膜。小葉周圍部分多為未分化的基底細胞,小葉中央仍可見皮脂腺細
阿司匹林誘發哮喘的發病原因及發病機制
發病原因 有鼻炎(10%),鼻息肉(72%),鼻黏膜肥厚(81.2%)的病史,患者因上感,痛經,而服用阿司匹林后出現哮喘。 發病機制 1.AIA的發病機制阿司匹林誘發哮喘的發病機制至今尚未完全闡明,目前較為公認與環氧化酶/5-脂氧合酶失平衡有關,阿司匹林優先阻斷環氧化酶,從而抑制前列腺素和
暴發性紫癜的發病原因及發病機制
發病原因 病因未明,可能與細菌和病毒感染引起血管內皮細胞損傷有關。最常發生于兒童感染的恢復期,如猩紅熱、鏈球菌性咽炎與扁桃體炎、腦膜炎球菌性腦膜炎、水痘、麻疹、傳染性肝炎、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敗血癥、粟粒性結核與斑疹傷寒等。但是,也可沒有前驅疾患。 發病機制 由于高熱、微小梗死性血栓、毒
缺鐵性貧血的發病原因及發病機制
發病原因 1.需鐵量增加而鐵攝入不足:多見于嬰幼兒、青少年、妊娠和哺乳期婦女。嬰幼兒需鐵量較加,若不補充蛋類、肉類等含鐵量較高的輔食,易造成缺鐵。青少年偏食易缺鐵。女性月經增多、妊娠或哺乳,需鐵量增加,若不補充高鐵食物,易造成IDA。 2.鐵吸收障礙:常見于胃大部切除術后,胃酸分泌不足且食物
黑棘皮癥的發病原因及發病機制
發病原因 良性黑棘皮病作為遺傳綜合征的一種。呈不規則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與內臟疾病無關,良性黑棘皮病和獲得內分泌疾病:除外遺傳形式,良性黑棘皮病可伴隨垂體、腎上腺和卵巢腫瘤發生,發病常在青少年時期。肥胖不一定存在。 惡性黑棘皮病:本病幾乎均與內臟腫瘤相關。約60%病人皮膚癥狀與內臟惡性程度同
膀胱憩室的發病原因及發病機制
發病原因 先天性病變如尿道狹窄、后尿道瓣膜、膀胱頸攣縮,梗阻促進憩室的形成與發展,為憩室產生的主要因素。臨床上大多數膀胱頸梗阻的病人不發生憩室,而一些憩室病例中沒有梗阻存在,因此膀胱憩室的形成亦與膀胱肌纖維先天性排列異常有關。下尿路梗阻和高壓為繼發性膀胱憩室形成的主要原因。 臨床上憩室以位于
疊瓦癬的發病原因及發病機制
發病原因 本病主要是由同心性毛癬菌所引起,常由直接密切接觸傳染,有時可一家數口同時患病,患者以成年男性較為多見。 發病機制 發病可能與人種的易感性有關。長期密切接觸者并不被傳染。宿主皮膚合適的環境對于同心性癬菌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除外傷外,浸漬皮膚的水分增多也適于同心性癬菌生長。不透氣的衣
妊高癥的發病原因及發病機制
發病原因 可能涉及母體、胎盤和胎兒等多種因素,包括有滋養細胞侵襲異常、免疫調節功能異常、內皮細胞損傷、遺傳因素和營養因素。但是沒有任何一種單一因素能夠解釋所有子癇前期發病的病因和機制。 滋養細胞侵襲異常 可能是子癇前期發病的重要因素。患者滋養細胞侵入螺旋小動脈不全,子宮肌層螺旋小動脈未發生
畸形性骨炎的發病原因及發病機制
發病原因 確切的病因未明,有資料顯示,患者HLA-DQW1頻率較高;15%~30%有家族史,較普通人群發病率高7倍,且家族史陽性患者發病較早而病情較重;有資料提示,本病可能與某些病毒感染相關,已在患者病理部位的破骨細胞核和細胞質內發現病毒殼體樣物,根據包涵體的形狀似為副黏病毒家族;在體外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