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造假論文撤稿10年后,仍在被大量引用!
文 | 《中國科學報》記者 李晨陽一篇學術造假論文,撤稿是其“命運”的終結嗎?至少現實不是這樣,它還可能反復被后續發表的論文所引用,繼續誤導研究。美國著名麻醉學家斯科特·魯本(Scott Reuben)學術欺詐案曾轟動一時。他至少有20余篇論文中的數據是被部分甚至完全篡改,最終,他的25篇論文被撤稿。然而,一項今年發表的研究發現,論文被撤10年后,魯本的論文還被引用了420次,其中360次引用來自于已被撤稿的論文。那么,引用撤稿論文的作者們是否知情?一篇近日發表在《麻醉學》雜志的論文調查給出了答案。調查顯示,超400位引用了問題論文的通訊作者中,近9成根本不知道這些論文已經被撤稿。不當引用被撤論文,果真無法避免嗎?坑了全球數以百萬計患者2009年,美國醫學界的一顆“明星”隕落了。魯本曾任塔夫茨大學麻醉學和疼痛醫學教授。他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影響了全世界數以百萬計的骨科手術患者。從2000年開始,魯本在他的研究中試圖說服外科醫生......閱讀全文
學術造假論文撤稿10年后,仍在被大量引用!
文 | 《中國科學報》記者 李晨陽一篇學術造假論文,撤稿是其“命運”的終結嗎?至少現實不是這樣,它還可能反復被后續發表的論文所引用,繼續誤導研究。美國著名麻醉學家斯科特·魯本(Scott Reuben)學術欺詐案曾轟動一時。他至少有20余篇論文中的數據是被部分甚至完全篡改,最終,他的25篇論文被撤稿
學術造假論文撤稿10年后,仍被引用360次,近9成不知情
一篇學術造假論文,撤稿是其“命運”的終結嗎?至少現實不是這樣,它還可能反復被后續發表的論文所引用,繼續誤導研究。 美國著名麻醉學家斯科特·魯本(Scott Reuben)學術欺詐案曾轟動一時。他至少有20余篇論文中的數據是被部分甚至完全篡改,最終,他的25篇論文被撤稿。 然而,一項今年發表的
性別對學術論文同行評審或引用的影響
據《自然》(Nature)雜志網站2013年12月11日報道,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University of Montreal)信息科學家文森特·拉里維埃(Vincent Larivière)助理教授和印地安納大學伯明頓分校(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
論文引用出性別偏見,女性主導論文引用次數較少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2/514934.shtm一項對生命科學領域200多萬篇論文的分析顯示,論文在被引用方面存在強烈的性別偏見:女性主導的論文被引用的次數少于男性主導的論文。這種現象同樣出現在生命科學的許多子領域,包括那些性別比
論文引用出性別偏見,女性主導論文引用次數較少
一項對生命科學領域200多萬篇論文的分析顯示,論文在被引用方面存在強烈的性別偏見:女性主導的論文被引用的次數少于男性主導的論文。這種現象同樣出現在生命科學的許多子領域,包括那些性別比例相對公平的領域。該研究近日發表于《研究政策》。 現在,女性獲得了大多數生命科學博士學位,縮小了科學家人數的性別
論文撤銷牽扯出美國一博士學術造假
據《自然》網站消息,近日美國一位博士被發現存在學術不端行為,而線索竟然是四年前發生的一起論文撤銷事件。 2006年3月至6月間,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化學教授因其與同事無法重現實驗結論而撤銷了六篇文章,震驚了當時的化學界。 而美國科研誠信辦公室(ORI)于今年11月29日發布一項通告,指
馮長根:我國學術論文引用率為什么低
● 學術論文存在六個問題:引言籠統、不介紹同行工作、參考文獻太少、缺乏研究過程、缺乏原創、不介紹已有成果?● 學術論文引用率低的四大原因:浮躁風、傳統文化的影響、科學歷史、科學技術上不成熟?● 提高學術論文質量,要從提高引用率開始? 蔡子君畫 來源:人民日報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科技界發生
學術偵探挖出多篇論文造假,中國作者是最大買家
“論文工廠”的冰山到底有多大?自2020年起追蹤以來,著名學術“偵探”Elisabeth Bik團隊至今已經發現了16個“論文工廠”及其生產的2000多篇論文,絕大多數含有中國作者,這些“學術垃圾”被貼在同行評議網站Pubpeer上。被舉報后,部分期刊會選擇撤稿。暨南大學學報副主編王景周對526篇撤
論文標題“抖機靈”,引用率更高?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7810.shtm
Science首次引用《半導體學報》論文
自2004年發現石墨烯以來,二維原子單晶包括石墨烯、過渡金屬硫族化物(TMDs)以及最近發現的單元素二維X-烯(Xenes, 如磷烯、硅烯、銻烯)等,由于具有獨特優異的物理光電性能,而活躍成為當今材料科學領域的前沿,并引領了后摩爾時代的電子、信息和能源等領域的快速發展,其發現者A. Geim和
美國波斯頓大學華人學者涉嫌學術造假-論文被撤
據美國《科學家》(The Scientist)雜志報道,8月5日美國公共衛生服務部“研究誠信辦公室”(Office of Research Integrity,ORI)對外宣布美國波斯頓大學醫學院的一位王姓助理教授(Sheng Wang)因涉嫌在研究工作中偽造科研數據而將受到懲罰。目前
學術造假、曾被判刑,他的2篇頂刊論文仍未撤回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201.shtm 幾乎是一夜之間,意大利外科醫生Paolo Macchiarini成為了醫學明星。 2011年,他宣布成功制造并植入了世界上第一根“人工生物氣管”,可以幫助氣管衰竭患者恢復正常
給論文標題加點“笑料”會增加引用量
生活中加點笑料,會讓你身心愉悅,論文標題加點笑料,會增加引用量。 近日,一項發表于預印本平臺bioRxiv的研究顯示,在一篇學術論文標題中加入一些笑料,可能會在引用方面獲得回報。這表明,研究人員可以通過給論文擬定有趣的標題來吸引更多人引用。 目前,該研究論文尚未經過同行評議,有一些人認為,研
科學論文罕以負面方式被引用
是否有篇研究論文只是在批評你的工作?把它當成一種恭維吧。首次分析“反面引證”及其影響的大型研究顯示,這種被正式表達的爭論非常罕見,并且只有高被引研究才能吸引它。 被引次數通常是作者們渴望的,但當它們成為一篇批判性評論或一項與之矛盾的研究成果一部分時,或許就沒有那么受歡迎了。由美國佐治亞理工學
《Nature》:2017引用最多的年度論文
生物通報道:近期Nature雜志展開了2017年度的年終大盤點,包括多項具有影響力的科學事件,年度圖片,以及科學人物。同時雜志也列出了學術媒體,大眾媒體,以及預印媒體中最受關注的論文: 1月-3月 Evolocumab and Clin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
圖片拼接、設計漏洞,美國一位學術大佬論文造假被停職
在大家心中常常有一個慣性思維,一提到學術造假,第一反應想到的就是國內的學者;事實上,造假無國界,今天我們來說說國外的造假。 我給大家爆料的這位頂級科學家 Amato J. Giaccia 教授來自美國。第一次對 Amato J. Giaccia 教授的論文造假進行報道是在 2016 年,隨后,
學術大咖屢曝造假!大科學時代,論文“質控”有解嗎?
近日,有消息稱美國某大學已開始對一名“大腕”級PI展開嚴肅學術不端調查,并已暫封其實驗室。 該指向嫌疑較大的是美國東北大學教授托馬斯?韋伯斯特(Thomas Webster)。目前,他有72篇論文被掛在同行評議網站Pubpeer上。 前段時間,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
德10家學術周刊撤回64篇論文:多來自中國,評議報告造假
被學術界視為衡量論文質量重要標準的同行評議機制近來卻成為學術造假一個“痛點”。 繼數月前英國BMC出版社撤回43篇論文后,其母公司德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也于當日撤回旗下10本學術周刊上發表的64篇論文。兩次論文撤回事件都由于同行評議過程造假,且大多數涉事論文的作者來自中國。 新華網倫敦8月18
嚴重學術造假、兩次獲刑,他的頂刊論文仍未撤回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207.shtm幾乎是一夜之間,意大利外科醫生Paolo Macchiarini成為了醫學明星。2011年,他宣布成功制造并植入了世界上第一根“人工生物氣管”,可以幫助氣管衰竭患者恢復正常生活。這看起
Nature起底中國論文造假,問題普遍性影響中國學術信譽
3月23日,nature發布了一篇標題為“The fight against fake-paper factories that churn out sham science”的文章,講述了學術打假人與論文造假之間的“功與防”。 文章中稱“從去年一月份開始,Nature雜志已經撤回了370篇論
科技部:通報這9起學術論文造假等違規案件查處結果
為全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要求,進一步規范科研項目及資金管理,加強科研誠信建設,嚴肅懲處違規行為,營造科技創新良好環境,近期科技部會同相關部門和單位對學術論文造假、違規使用科研項目資金等案件進行了調查,嚴肅處理了相關責任者。為進一步強化警示教育,現將部分已完成調查處理的違規案件情況通報如下
學術大咖屢曝造假!大科學時代論文質控有解嗎
? ? 近日,有消息稱美國某大學已開始對一名“大腕”級PI展開嚴肅學術不端調查,并已暫封其實驗室。 ? 該指向嫌疑較大的是美國東北大學教授托馬斯?韋伯斯特(Thomas Webster)。目前,他有72篇論文被掛在同行評議網站Pubpeer上。 ? 前段時間,
名校緣何頻出學術造假事件
各類不合理的考評機制,導致大學校園充滿浮躁與急功近利 近日,全國多所名校相繼卷入學術造假事件,隨后又迅速作出回應,積極消減負面影響。不過,從造假事件的披露來源地學術打假網站來看,國內存在類似事件的高校絕不僅僅只有這幾所,關于學術造假、論文抄襲的舉報不勝枚舉。對此,多位教育專家呼吁,如果不考慮改變產
德研究顯示重要研究更有可能引用重要論文
據《自然》網站報道,一項由德國馬普學會(Max Planck Society)文獻統計學家Lutz Bornmann領導的研究發現,較之于科學價值平平的研究,具有影響力的研究更有可能引用重要的論文。 這項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上的研究對2003年發表在生命
學界關注論文撤稿后繼續被引用現象
據Retraction Watch網站消息,奧地利格拉茨醫科大學Andreas Sandner-Kiesling教授發表在《科學與工程倫理學》的文章指出,麻醉科醫師Scott Reuben的多篇文章被撤稿五年后,仍有將近一半繼續被引用。 美國麻省Baystate醫學中心前主任Scott Re
十篇引用率最高的撤稿論文
你一定會覺得好奇,哪些論文撤稿后還會被其他科學家頻繁引用呢?Retraction Watch網站將給你一個答案。它最近列出了十篇引用率最高的撤稿論文。這些論文即使在撤稿后,仍然在累積引用率。 在這些論文中,近一半是在2015年撤稿的。不過,也有一些老的論文,比如Andrew Wakefield
造假巨頭Nature論文被撤稿
根據撤稿觀察(RETRACTION WATCH)網站的報道,在阿拉巴馬州大學調查發現它的前雇員,蛋白質研究專家H.M.Krishna Murthy在蛋白結構研究上造假,發布的多個蛋白質結構“是篡改和/或偽造的”這一真相6年之后,1月4日《自然》(Nature)雜志撤回了他發表于2006年的一篇蛋
學者談ChatGPT或帶來論文造假
最近,由美國人工智能研究室OpenAI開發的全新“聊天機器人”ChatGPT風靡全球。作為一款人工智能語言模型,它不僅能和人展開互動,還能撰寫郵件、論文、腳本,制定商業提案,創作詩歌、故事,甚至敲代碼、檢查程序錯誤等。上線僅兩個月,ChatGPT全球活躍用戶便破億。 隨著討論的加深,人們從最早的
美研究顯示開放獲取不能增加論文被引用次數
據《自然》網站消息,發表在《美國實驗生物學學會聯合會期刊》(FASEB Journal)上的一項最新顯示,開放獲取并不能增加論文的被引用次數。 參與這項研究的美國康奈爾大學傳播系研究人員Philip Davis說服36本不同領域期刊的出版商,請他們從2007年1月至2008年2月發表
《自然》雜志總編:論文引用量難評科研影響力
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攜手麥克米倫科學與教育集團日前在滬舉辦2014科研評估體系國際學術研討會。研討會圍繞“科研評估與國家創新競爭力”這一主題,探討了全球和中國的科研評估體系、方法、經驗和挑戰。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庫爾特·維特里希博士以及來自中國、英國、日本等國的100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