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發現!云南蟲是最原始脊椎動物
近日,我國科學家研究發現,5.18億年前的寒武紀澄江動物群產出的云南蟲,其“咽弓”具有脊椎動物獨有的細胞軟骨結構,從而確認了云南蟲是脊椎動物的最原始類群。該成果今天(7月8日)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發表。 這項研究由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朱茂炎研究員領導的“地球-生命系統早期演化”研究團隊和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姜寶玉教授課題組合作完成。他們利用三維X射線斷層掃描顯微鏡、傅里葉紅外光譜、拉曼光譜、掃描電鏡和透射電鏡等多種現代實驗技術手段,從微觀解剖學結構著手去破解這一謎題。 科研團隊基于科學家在2003年曾提出的云南蟲鰓弓可能具有細胞軟骨這一重要線索,對海口地區產出的127塊云南蟲標本的鰓弓結構進行了分析,首次在云南蟲咽弓上發現了微納尺度三維保存的疊盤狀細胞結構和蛋白微原纖維構造。疊盤狀細胞結構是軟骨細胞獨特的排列方式,而蛋白微原纖維是脊椎動物軟骨常見的細胞間基質的纖維結構。這兩個特征證明云南蟲具有脊椎動物獨有......閱讀全文
重大發現!云南蟲是最原始脊椎動物
近日,我國科學家研究發現,5.18億年前的寒武紀澄江動物群產出的云南蟲,其“咽弓”具有脊椎動物獨有的細胞軟骨結構,從而確認了云南蟲是脊椎動物的最原始類群。該成果今天(7月8日)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發表。 這項研究由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朱茂炎研究員領導的“地球-生命系統早期演化”研究團隊
射齒目新種帽天山開拓蝦為奇蝦起源演化提供參考
出現于5億多年前的奇蝦,是最早稱霸海洋的大型掠食動物和頂級捕食者。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對該所館藏的一塊奇蝦化石深入研究后認為,該蝦屬于一個新屬新種,并將其命名為帽天山開拓蝦。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于《地質學會會刊》。 奇蝦類出現于寒武紀早期。奇蝦外形怪異,最大體長超過
南京古生物所澄江動物群埋藏學和古生態學研究取得新成果
發現于我國云南的澄江動物群是全球寒武紀最早的特異埋藏化石群,保存大量具軟軀體或弱礦化外殼的后生動物化石,展示了寒武紀大輻射時期海洋生態系統和后生動物多樣性特征,是全球研究“寒武紀大爆發”演化事件最重要的化石寶庫。 近年來,“寒武紀大爆發”時期生物多樣性在不同生態空間的存在特征和差異及其影響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示螯肢類動物起源
螯(音:áo)肢動物是包括蝎子、蜘蛛、蜱螨和鱟(音:hòu)等在內的超過11.5萬個物種的龐大節肢動物類群,對于寒武紀大爆發期間該類群動物是否已經起源一直不是很清楚。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朱茂炎課題組法國籍博士后塞德里克·阿里亞(Cedric Aria)和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館同行
國科大團隊成果入選Science年度十大科學突破!
近日,Science公布2024年度十大科學突破評選結果其中,中國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古老的多細胞真核生物化石入選榜單生命的演化,從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從單細胞真核生物到多細胞真核生物,逐步從簡單生命演化成復雜生命。當今地球上我們熟知的所有復雜生命,包括形態各異的動物、陸生植物、真菌和宏體藻類,都是多細
射齒目新種帽天山開拓蝦為奇蝦類起源與演化提供參考
出現于5億多年前的奇蝦,是最早稱霸海洋的大型掠食動物和頂級捕食者。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對該所館藏的一塊奇蝦化石深入研究后認為,該蝦屬于一個新屬新種,并將其命名為帽天山開拓蝦。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于《地質學會會刊》。 奇蝦類出現于寒武紀早期。奇蝦外形怪異,最大體長超
科學家首次在澄江化石中發現腦組織
一個古老的節肢動物表現出了具有先進大腦的信號。圖片來源:Xiaoya Ma 大約5.4億年前的寒武紀是進化“怪物”的鼎盛時期。當時的海洋是大量無脊椎動物的搖籃,它們生有裝甲一般的體節和復眼,和以令人驚訝的方式排列的無數條腿。然而在所有這些多樣性之中卻潛藏著生物學的微光,從而
南京古生物所澄江生物群節肢動物研究取得新成果
澄江生物群中節肢動物無論物種分異度還是個體豐度都占據主導地位,至今已報道的節肢動物超過80種,占到澄江生物群物種數量的近40%,記錄了節肢動物早期演化歷程和多樣性特征。然而在澄江生物群中有一類叫赫爾梅蒂類節肢動物(Helmetiids),其化石材料相對稀少,種類包括跨馬蟲(Kuamaia l
南京古生物所澄江生物群群落生態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我國云南的澄江生物群是迄今為止全球寒武紀最早的布爾吉斯頁巖型特異埋藏化石群,以大量精美保存的軟軀體后生動物化石而舉世聞名。澄江生物群展示了5.2億年“寒武紀大爆發”時期奇妙的海洋生物面貌,是研究“寒武紀大爆發”演化事件最為重要的化石寶庫之一。 眾所周知,群落生態學研究對于了解生物之間相互作
澄江化石地科考-探秘“世界化石寶庫”
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化石地是亞洲唯一、全球僅有三個的化石類世界自然遺產之一。1984年,澄江當地發掘出5.18億年前寒武紀時期的動物群化石,因保存完好、門類眾多而轟動世界,被譽為“20世紀最驚人的發現之一”。 歷經38年的科學攻關,澄江化石地不斷獲得享譽世界的研究成果。最近,相關課題組云南大學、西
澄江動物群發現現代環節動物
近日,西北大學地質學系張志飛教授課題組聯合英國杜倫大學馬丁·史密斯(Martin Smith),對寒武紀早期澄江化石庫中的澄江擬管蟲(Iotuba chengjiangensis)研究取得重大成果。研究人員發現,該化石為地球已知最早的隱居型環節動物(環節動物門多毛綱下的一個亞綱),該發現將環節動
黎鐮蟲化石為擔輪動物演化提供新啟示
來自5.18億年前中國澄江動物群中,一種新的寒武紀奇異生物——長形黎鐮蟲的研究,揭示出此類生物在寒武紀大爆發時期身體造型的復雜多樣性,為擔輪動物類群的起源和多樣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和思路。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趙方臣與英國杜倫大學Martin Smith博士等人合作研究成
寒武紀奇蝦類多樣性研究取得新進展
奇蝦是寒武紀海洋的大型掠食者,位于食物鏈金字塔的頂端,目前至少報道了5個屬。奇蝦類化石在中國寒武紀特異埋藏動物群中有廣泛報道,包括澄江動物群、牛蹄塘動物群、關山動物群、馬龍動物群和凱里動物群等,最近在河北地區寒武系饅頭組也發現了奇蝦化石。摩洛哥早奧陶世奇蝦化石則代表了這類動物的最晚化石記錄。
陜南鎮巴縣發現地球最早的苔蘚動物
圖1 苔蘚蟲生態復原圖圖2 滇東澄江動物群與陜南燈影組西蒿坪生物地層對比. 澄江動物群產出層位為Eoredlichia-Wutingaspis三葉蟲化石帶. 陜南苔蘚蟲門房原始蜂巢蟲(Protomelission gatehousei)產出于Parabadiella三葉蟲化石帶圖3 陜南鎮巴燈影組西
5.04億年前臨沂動物群:探索遠古生命新窗口
4月15日,《中國科學報》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古所)獲悉,南古所寒武紀大爆發研究團隊發現了來自華北地區一處距今約5.04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化石庫,并命名為“臨沂動物群”。相關研究成果4月5日在線發表于《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這一
最古老的脊椎動物,原來長這樣!
中國古生物學者運用先進的實驗技術證實,5.18億年前的云南蟲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這是中國化石寶庫澄江動物群中誕生的又一位“超級明星”。該發現對了解我們自身所在的脊椎動物譜系起源具有重要意義,相關成果8日刊發在國際權威期刊《科學》上。 云南蟲生態復原圖。(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趙方臣
科學家發現五億多年前共生蠕形動物
近日,由中國云南大學-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英國萊斯特大學和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組成的聯合研究小組宣布發現世界上最早的、距今大約5.2億年前的共生蠕形動物——吸盤古宿蟲,并首次發現了共生關系中宿主特異性和宿主轉移兩個重要生態特性的最早化石記錄,進一步揭開了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時期生物相互依存關系
軟舌螺動物與腕足動物具有親緣關系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與英國杜倫大學合作,對發現于我國寒武紀澄江生物群中一種具有肉莖結構的軟舌螺動物新物種——“云南肉莖螺”開展了形態學和系統學研究,表明軟舌螺動物與腕足動物具有親緣關系。該成果近日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輯:《生物科學》(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研究發現距今約5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化石庫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寒武紀大爆發研究團隊報道了來自華北地區的一處距今約5.04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化石庫,并命名為“臨沂動物群”。這一獨特的特異埋藏化石庫為深入了解寒武紀大爆發之后動物早期輻射分異、遷徙擴散、群落結構和生物古地理提供了新的窗口。該項成果日前在國際學術期刊《
研究發現距今約5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化石庫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寒武紀大爆發研究團隊報道了來自華北地區的一處距今約5.04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化石庫,并命名為“臨沂動物群”。這一獨特的特異埋藏化石庫為深入了解寒武紀大爆發之后動物早期輻射分異、遷徙擴散、群落結構和生物古地理提供了新的窗口。該項成果日前在國際學術期刊《國家科學評論
科研人員還原5.2億年前長尾螳螂蟲面貌
中新網昆明5月2日電 記者2日從云南大學獲悉,該校古生物研究院劉煜、侯先光團隊與德國慕尼黑大學、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管理委員會等單位合作,使用先進的顯微CT掃描、三維建模和虛擬解剖技術,還原了5.2億年前早寒武紀澄江生物群中的長尾螳螂蟲面貌。相關成果于近日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BMC Biolo
勇敢活下去!-寒武紀化石揭示泛甲殼類動物祖先
“地球生物圈經歷了這么多次大滅絕,經歷了小行星撞擊,經歷了多次嚴酷的冰期,也經歷了白堊紀那樣的酷暑,但泛甲殼類始終引吭高歌,屹立不倒。”望著手中這塊記載著五億多年歷史的耳材村蟲化石,云南大學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翟大有感慨萬分。 北京時間12月28日凌晨,《當代生物學》在線發表了云
新研究發現氧氣含量控制了寒武紀大爆發的過程
作為地球上最復雜的生命,動物在大約5.4億年前的寒武紀早期爆發式出現的觀點,被越來越多的化石發現所證實。然而,百年來古生物化石發現卻留給我們一個自達爾文以來一直未解的謎題,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寒武紀大爆發之謎”。即是什么控制著寒武紀大爆發的發生?這是當今演化生物學和地球科學共同關注的重大基礎前沿
五億兩千萬年前的刺狀納羅蟲是吃泥巴的嗎?
日前,中英科學家對世界自然遺產“澄江生物群”的研究取得新進展。“自然指數”收錄期刊、英國皇家學會學術刊物《皇家學會B刊生物科學專輯》發表了中國云南大學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侯先光研究團隊與英國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倫敦皇家霍洛威大學的科研人員共同完成的題為“寒武紀三葉形蟲刺狀納羅蟲附肢精細構
中德美科學家聯手揭開最古老幼蟲化石之謎
A:2毫米幼蟲背部微型CT掃描成像。資料圖片 B:移除化石圍巖后的幼蟲背部微型CT掃描成像。資料圖片 5月9日,由云南大學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古生物學家侯先光教授、劉煜博士聯合德國、美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宣布首次從云南澄江動物化石群中發現了5.2億年前一種三維立體保存的無節幼蟲化石
云南澄江生物群發現環節動物門原始祖先
西北大學早期生命研究團隊韓健研究員等人與英國劍橋大學合作,新近在云南澄江生物群中發現了兩個最古老多毛類新屬種——古扇蟲和中華隱剛毛蟲。其中古扇蟲或為目前已知多毛類化石中保存了最原始特征的環節動物,這對探索環節動物門起源具有獨特意義。 分子生物學研究顯示,多毛類是環節動物中最為原始的類型。通過研
南京古生物所澄江動物群古蠕蟲穴居行為研究取得新成果
古蠕蟲類(palaeoscolecdians)是早古生代海洋里一類常見的蠕形動物,在寒武紀、奧陶紀都比較繁盛。長期以來對古蠕蟲的分類位置都存在疑問,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證實它們屬于曳鰓動物。關于古蠕蟲的研究更多集中于形態分類方面,對于其生活行為方式知之甚少。一些作者認為古蠕蟲類在底表生活,還有
清江生物群的發掘:破解生物進化謎團的化石寶庫
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發表了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張興亮、傅東靜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華南早寒武世布爾吉斯頁巖型化石庫——清江生物群》。至此,地處中國宜昌長陽地區,距今5.18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軟軀體化石庫——“清江生物群”,首次向世界摘下它神秘的面紗,成為進化古
古代軟體動物形似榴蓮
軟體動物是地球上最多樣化的動物群體之一,但它們的起源是個謎。一塊新發現的約5.1億年前的軟體動物化石——類似于切成兩半的榴蓮,為了解最早的軟體動物提供了線索。8月1日,相關成果發表于《科學》。完整的多刺世山蟲化石類似榴蓮(左);它的刺(右)是由一種叫做甲殼質的有機化合物構成的。圖片來源:G Zhan
古代軟體動物形似榴蓮
軟體動物是地球上最多樣化的動物群體之一,但它們的起源是個謎。一塊新發現的約5.1億年前的軟體動物化石——類似于切成兩半的榴蓮,為了解最早的軟體動物提供了線索。8月1日,相關成果發表于《科學》。完整的多刺世山蟲化石類似榴蓮(左);它的刺(右)是由一種叫做甲殼質的有機化合物構成的。論文作者之一、英國牛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