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診斷依據:中年以上,有高血壓及動脈硬化病史,突然發病,一至數天內出現腦局灶性損害的癥狀,體征,并可歸因于某顱內動脈閉塞綜合征,臨床應考慮急性血栓性腦梗死可能。 2.CT或MRI檢查發現梗死灶可以確診,有明顯感染或炎癥性疾病史的年輕患者需考慮動脈炎的可能。鑒別診斷 1.腦出血:腦梗死有時頗似小量腦出血的臨床表現,但活動中起病,病情進展快,高血壓史常提示腦出血,CT檢查可以確診。 2.腦栓塞:起病急驟,局灶性體征在數秒至數分鐘達到高峰;常有心源性栓子來源,如風心病,冠心病,心肌梗死,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以及合并心房纖顫等,常見大腦中動脈栓塞引起大面積腦梗死,導致腦水腫及顱內壓增高,常伴癇性發作。 3.顱內占位病變顱內腫瘤,硬膜下血腫和腦膿腫可呈卒中樣發病,出現偏癱等局灶性體征,顱內壓增高征象不明顯時易與腦梗死混淆,須提高警惕,CT或MRI檢查可以確診。......閱讀全文
1.診斷依據:中年以上,有高血壓及動脈硬化病史,突然發病,一至數天內出現腦局灶性損害的癥狀,體征,并可歸因于某顱內動脈閉塞綜合征,臨床應考慮急性血栓性腦梗死可能。 2.CT或MRI檢查發現梗死灶可以確診,有明顯感染或炎癥性疾病史的年輕患者需考慮動脈炎的可能。鑒別診斷 1.腦出血:腦梗死有時頗
診斷 1.診斷依據:中年以上,有高血壓及動脈硬化病史,突然發病,一至數天內出現腦局灶性損害的癥狀,體征,并可歸因于某顱內動脈閉塞綜合征,臨床應考慮急性血栓性腦梗死可能。 2.CT或MRI檢查發現梗死灶可以確診,有明顯感染或炎癥性疾病史的年輕患者需考慮動脈炎的可能。鑒別診斷 1.腦出血:腦梗
導致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常伴高血壓病,與動脈粥樣硬化互為因果,糖尿病和高脂血癥也可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腦動脈粥樣硬化主要發生在管徑500m以上的大動脈。動脈粥樣硬化斑導致管腔狹窄和血栓形成,可見于頸內動脈和椎-基底動脈系統任何部位,多見于動脈分叉處,如頸總動脈與頸內,外動脈分叉處,大腦前,
各種病因導致的腦動脈主干或皮質支動脈粥樣硬化,進而導致血管內膜增厚,管腔狹窄閉塞和血栓形成,腦組織局部供血動脈血流突然減少或停止,造成該血管供血區的腦組織缺血,缺氧,其結果是腦組織壞死,軟化,并伴有相應部位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如偏癱,失語等。 腦梗死發生率頸內動脈系統約占4/5,椎-基底動脈系統
(1)依據癥狀體征演進過程分為: ①完全性卒中(completestroke):發生缺血性卒中后神經功能缺失癥狀體征較嚴重,較完全,進展較迅速,常于數小時內(6h)達到高峰。 ②進展性卒中(progressivestroke):缺血性卒中發病后神經功能缺失癥狀較輕微,但呈漸進性加重,在48h
1.神經影像學檢查 (1)應常規進行CT檢查:多數病例發病24h后逐漸顯示低密度梗死灶,發病后2~15天可見均勻片狀或楔形的明顯低密度灶,大面積腦梗死伴腦水腫和占位效應,出血性梗死呈混雜密度,應注意病后2~3周梗死吸收期,病灶水腫消失及吞噬細胞浸潤可與腦組織等密度,CT上難以分辨,稱為模糊效應
1.腦脊液檢查:腰穿只在不能做CT檢查,臨床又難以區別腦梗死與腦出血時進行,通常腦壓及CSF常規正常。 2.血尿便常規及生化檢查:主要與腦血管病危險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心臟病,動脈粥樣硬化等相關。
1.肺部感染 肺部感染是主要并發癥之一,重癥臥床患者常合并肺部感染。 2.上消化道出血 是腦血管病的嚴重并發癥之一,即應激性潰瘍,發生機制為下視丘和腦干病變所致,現在認為與視丘下前部,后部,灰白結節及延髓內迷走神經核有關,自主神經中樞在視丘下部,但其高級中樞在額葉眶面,海馬回及邊緣系統,消
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多見于中老年,動脈炎所致者以中青年多見,常在安靜或睡眠中發病,部分病例有TIA前驅癥狀如肢體麻木,無力等,局灶性體征多在發病后10余小時或1~2天達到高峰,病人意識清楚或有輕度意識障礙,常見的腦梗死臨床綜合征包括: (1)頸內動脈閉塞綜合征:嚴重程度差異頗大,取決于側支循環
血栓性治病疾病的長期診斷要點如下: 1、存在高凝或血栓前狀態的基礎不同診治疾病:如動脈粥樣硬化、 糖尿病腎病、 妊娠易栓癥、近期做過手術及創傷部位長期使用 避孕藥等 2、各種血栓形成及栓塞的癥狀體征 3、 影像主治學檢查:如 血管造影多普勒血管超聲CTMRIECT及電阻抗體主任積描記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