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學 1886年Charcot和Marie在法國,Tooth在英國各自報道過本病,故命名為Charcot-Marie-Tooth病(CMT)。本病見于世界各國,患病率約為40/10萬人。 本病80.9%為單基因遺傳病,散發病例約占20%。遺傳方式以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最常見,其次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及X-連鎖遺傳。 CMT1型為常染色體顯性或隱性遺傳,但以常染色體顯性最為常見。約60%在10歲以前起病,男性較多見。 CMT2型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發病年齡較晚,平均為25歲。與CMT1型相比較,CMT2型的發病率低(約為CMT1型的1/3)。 CMT3型又稱為Dejerine-Sottas綜合征,其中還包括先天性髓鞘缺陷性神經病(congenitalhypomyelinicneuropathy)。此型臨床少見,僅占全部CMT患者的1%左右。 CMT4型又稱遺傳性共濟失調性多發性神經炎或Refsum病。為常染色體顯性遺......閱讀全文
流行病學 1886年Charcot和Marie在法國,Tooth在英國各自報道過本病,故命名為Charcot-Marie-Tooth病(CMT)。本病見于世界各國,患病率約為40/10萬人。 本病80.9%為單基因遺傳病,散發病例約占20%。遺傳方式以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最常見,其次是常染色體隱
CMT多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少部分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X染色體連鎖顯性遺傳和X染色體連鎖隱性遺傳。 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CMT的分子病理機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根據臨床表現、遺傳方式和病理特點通常將CMT分為4個類型,前3型為周圍神經髓鞘蛋白異常所致。 已經發現的與CMT有關的周圍
病因 CMT多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少部分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X染色體連鎖顯性遺傳和X染色體連鎖隱性遺傳。 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CMT的分子病理機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根據臨床表現、遺傳方式和病理特點通常將CMT分為4個類型,前3型為周圍神經髓鞘蛋白異常所致。 已經發現的與CMT有
1886年Charcot和Marie在法國,Tooth在英國各自報道過本病,故命名為Charcot-Marie-Tooth病(CMT)。本病見于世界各國,患病率約為40/10萬人。 本病80.9%為單基因遺傳病,散發病例約占20%。遺傳方式以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最常見,其次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及X-
遺傳性運動感覺周圍神經病的診斷主要依靠遺傳家族史、臨床特征、神經電生理檢查和神經活檢。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分子遺傳學分析也可以用于診斷。 發生在兒童或青少年的慢性運動感覺神經病應考慮有本病的可能,根據青少年隱襲起病,進行性下肢遠端肌萎縮,且有特殊的分布形式(以大腿下1/3為限,呈“鶴腿”),但
CMT1型和CMT3型的周圍神經病理特點相似,主要表現為慢性脫髓鞘過程,即有髓纖維呈脫髓鞘、薄髓鞘和髓鞘再生改變,同時伴有施萬(雪旺)細胞增生,呈洋蔥頭樣肥大,膠原纖維增生,膠原囊形成。間質血管改變比較明顯,主要為內皮細胞增生,吞飲小泡增多(郭玉璞,1992)。尸檢病理發現脊髓前角細胞和后根神經
X染色體連鎖顯性遺傳患者腦干聽覺誘發電位和視覺誘發電位異常,軀體感覺誘發電位中樞和周圍傳導速度減慢。 神經電生理檢查示運動和感覺神經傳導速度減慢,是本病重要電生理特征。嬰兒周圍神經傳導速度(NCV)低于正常值60%以上,大于3歲患兒NCV低于38m/s。CMTⅡ型的周圍神經動作電位波幅
遺傳性神經性肌萎縮主要應與慢性炎癥脫髓鞘多神經病(CIDP),遠端型脊肌萎縮癥和遠端型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相鑒別。 1.慢性進行性遠端型脊肌萎縮癥(chronic progressive distal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該病的肌萎縮和肌無力以及病程經過類似CMT病,
常于兒童或青春期隱襲起病。男性多于女性,進展緩慢。多數病人肌萎縮和肌無力從下肢遠端肌肉(腓骨肌、伸趾總肌和足部小肌肉)開始,逐漸向上發展,且對稱。少數病人也可從手部開始。肌萎縮常有明顯界限,下肢不超過大腿的下1/3部位,酷似“倒置的酒瓶”(稱“鶴腿”)。由于肌萎縮可出現弓形足、足下垂及馬蹄內翻畸
CMT3型可出現弓形足和脊柱側彎等骨骼畸形。CMT4型視覺受累表現為視力減退、夜盲、視網膜色素變性、視野縮小、瞳孔異常和白內障。多數患者有心肌損害,可因心臟損害引起急性心衰而導致猝死。還可有神經性耳聾、嗅覺喪失、小腦性共濟失調、骨骼畸形、皮膚角化或魚鱗癬。嬰兒型還可有抽搐和肌張力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