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狀 維生素C為白色結晶或結晶性粉末,無臭,味酸,久置色漸變微黃。在水中易溶,呈酸性,在乙醇中略溶,在三氯甲烷或乙醚中不溶。 酸性 維生素C分子結構中具有烯二醇結構,C2-OH由于受共軛效應影響,酸性極弱(pK2=11.57),C3-OH酸性則較強(pK1=4.17),故維生素一般表現為一元酸,可與碳酸氫鈉作用呈鈉鹽。 旋光性 維生素C分子結構中含有2個手性碳原子,因而具有旋光性。依法測定(ChP2015通則0621),含本品0.10g/mL的水溶液的比旋度為+20.50°~+21.50°。 還原性 分子結構中的烯二醇基具有極強的還原性,易被氧化成二酮基而成為去氫抗壞血酸,去氫抗壞血酸在堿性溶液或強酸性溶液中可進一步水解生成二酮古洛糖酸而失去活性。 水解性 維生素C和碳酸鈉作用可生成單鈉鹽,不致發生水解,因雙鍵使內酯環變得穩定,但在強堿溶液中,內酯環可水解,生成酮酸鹽。 ......閱讀全文
性狀 維生素C為白色結晶或結晶性粉末,無臭,味酸,久置色漸變微黃。在水中易溶,呈酸性,在乙醇中略溶,在三氯甲烷或乙醚中不溶。? 酸性 維生素C分子結構中具有烯二醇結構,C2-OH由于受共軛效應影響,酸性極弱(pK2=11.57),C3-OH酸性則較強(pK1=4.17),故維生素一般表現為
吃入的維生素C通常在小腸上方(十二指腸和空腸上部)被吸收,而僅有少量被胃吸收,同時口中的黏膜也吸收少許。未吸收的維生素C會直接傳送到大腸中,無論傳送到大腸中的維生素C的量有多少,都會被腸內微生物分解成氣體物質,無任何作用,所以身體的吸收能力固定時,多攝取就等于多浪費。 [5] 維生素C在體內的
維生素C為抗體及膠原形成,組織修補(包括某些氧化還原作用),苯丙氨酸、酪氨酸、葉酸的代謝,鐵、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脂肪、蛋白質的合成,維持免疫功能,羥化5-羥色胺,保持血管的完整,促進非血紅素鐵吸收等所必需,同時維生素C還具備有抗氧化,抗自由基,抑制酪氨酸酶的形成,從而達到美白,淡斑的功效。 在
正常人尿液中維生素C 濃度過低,常見于維生素C 缺乏病(壞血酸病);尿維生素C長期增高,可能與腎結石形成有關。尿中維生素C濃度主要反映最近飲食中維生素C 攝入情況。尿中維生素C 對試紙條法測定的其他項目有影響(如尿糖、尿紅細胞、尿膽紅素、尿亞硝酸鹽)。
1、促進骨膠原的生物合成,利于組織創傷口的更快愈合。? 2、促進氨基酸中酪氨酸和色氨酸的代謝,延長肌體壽命。? 3、改善鐵、鈣和葉酸的利用;改善脂肪和類脂特別是膽固醇的代謝,預防心血管疾病。 4、促進牙齒和骨骼的生長,防止牙床出血,防止關節痛、腰腿痛。? 5、增強肌體對外界環境的抗應激能
維生素C,又稱維他命C,是一種多羥基化合物,化學式為C6H8O6。結構類似葡萄糖,其分子中第2及第3位上兩個相鄰的烯醇式羥基極易解離而釋出H+,故具有酸的性質,又稱L-抗壞血酸。維生素C具有很強的還原性,很容易被氧化成脫氫維生素C,但其反應是可逆的,并且抗壞血酸和脫氫抗壞血酸具有同樣的生理功能,
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是在機體受到感染或組織損傷時血漿中一些急劇上升的蛋白質(急性蛋白),激活補體和加強吞噬細胞的吞噬而起調理作用,清除入侵機體的病原微生物和損傷,壞死,凋亡的組織細胞。 在機體的天然免疫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保護作用。關于CRP的研究已經有7
維生素C介紹: 維生素C(vitamin C)又名抗壞血酸,是一種重要的水溶性維生素,它與人體的多種代謝有關。人體不能合成及貯存,必需從外界攝取。它在新鮮綠葉蔬菜、橘子、柚及檸檬等中含量豐富。在正常劑量情況下,維生素C體內庫存是1500mg。維生素C攝入不足、吸收障礙或需要量增多可以致病。嬰兒常因
維生素C介紹: 維生素C(vitamin C)又名抗壞血酸,是一種重要的水溶性維生素,它與人體的多種代謝有關。人體不能合成及貯存,必需從外界攝取。它在新鮮綠葉蔬菜、橘子、柚及檸檬等中含量豐富。在正常劑量情況下,維生素C體內庫存是1500mg。維生素C攝入不足、吸收障礙或需要量增多可以致病。嬰兒常因
利用抗原抗體復合物同補體結合,把含有已知濃度的補體反應液中的補體消耗掉使濃度減低的現象,以檢出抗原或抗體的試驗,為高敏度檢出方法之一,特別是根據抗原物質的特性,抗原抗體反應不能用沉淀反應或凝集反應觀察時也可以利用此法。 性質 試驗由兩個階段組成:首先將經過56℃處理30分鐘使補體滅活的抗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