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限性盤狀紅斑狼瘡(DLE)好發于面部,常呈蝶形,對稱分布,發生于單側面部者臨床上極易誤診為其他疾病。本院診治2例發生于單側面部的局限性DLE,現報告如下。例1.女,27歲。因左側面部紅斑3年余,于2015年4月29日至我科門診就診。患者3年前無明顯誘因左側頰部出現一紅色斑片,境界清,無明顯自覺癥狀,未經規范診治,其后左側面部及鼻翼相繼出現數個類似皮疹,偶癢,紅斑表面無脫屑、水皰及萎縮,曾就診于當地多家醫院,診斷為皮炎、濕疹等,外用他克莫司軟膏和氟芬那酸丁酯軟膏等均無明顯療效。查體患者起病以來,無脫發、光過敏、關節疼痛、發熱及其他不適,精神、睡眠及飲食可,二便正常。既往體健,家族成員中無類似疾病患者。體格檢查:生命體征平穩,系統查體未見異常。皮膚科檢查:左側顴、頰部及鼻翼散在數個浸潤性紅斑,黃豆至蠶豆大,邊界清,表面輕度毛細血管擴張(圖1A),無明顯鱗屑及萎縮。實驗室及輔助檢查:血、尿常規,肝、腎功能及紅細胞沉降率(ESR)均正......閱讀全文
局限性盤狀紅斑狼瘡(DLE)好發于面部,常呈蝶形,對稱分布,發生于單側面部者臨床上極易誤診為其他疾病。本院診治2例發生于單側面部的局限性DLE,現報告如下。例1.女,27歲。因左側面部紅斑3年余,于2015年4月29日至我科門診就診。患者3年前無明顯誘因左側頰部出現一紅色斑片,境界清,無明顯自覺癥狀
1 臨床資料患兒男, 10歲,主因 “左側面頰出現紅色斑塊 2個 月” 于2016年1月20日就診于我科門診。患者2個 月前無明顯誘因左側面頰出現 2 小片紅色斑片,微 凸起皮膚,無明顯癢痛等自覺癥狀,見圖 1。曾診斷 為“丘疹性蕁麻疹”,外用藥膏(種類不詳),無明顯 好轉。患兒既往體健,起病以來一
?小細胞癌(Small?cell?carcinoma)是一種未分化癌,屬于惡性程度較高的上皮性腫瘤,常發生在肺部,而發生在唾液腺的小細胞癌(Small?cell?carcinoma?of?the?salivary?glands)較為罕見,在所有唾液腺腫瘤中的比例小于1%,國內報道較少。現報道兩例本科
1 臨床資料 患者女, 62 歲,右側顏面部潰瘍伴疼痛 8 年,增大 6 個月。 患者訴 8 年前右側顏面部出現一丘疹,無明顯自覺癥狀,未予 特殊治療,丘疹自行破潰,形成潰瘍。患者因迷信,拒絕就醫, 潰瘍面積逐漸增大并向深部發展, 6 個月前穿通頰黏膜。體檢: 體溫37. 6℃,脈搏 86
背景患者,女,55歲,美籍非洲人。臉頰出現腫塊,持續6個月。患者稱開始時斑點出現在雙頰,無具體的誘發因素。患者陳述斑點癥狀持續10天后消失,又出現了新的斑點。相關癥狀包括感染部位偶有溫覺和灼熱感,尤其是日光曝曬過后,受熱后癥狀加重。患者曾使用茶樹油治療,癥狀未緩解。之前未發作過上述癥狀,無濕疹或者痤
?隨著顯微外科技術的發展,游離皮瓣已經逐漸成為軟組織缺損修復的重要方法之一。股前外側皮瓣作為常用的頜面部軟組織缺損修復皮瓣之一,曾被稱為“萬能皮瓣”,但因其穿支血管在股外側髂髕連線中點附近淺出點很不恒定,會造成皮瓣游離困難,甚至導致取皮瓣失敗。筆者遇到1例患者因股前外側皮瓣血管解剖變異,導致無合適的
病例1患者,女,39歲,因多關節疼痛4年,胸悶半年,加重1周于2013年9月23日入科。?入院前4年,患者無誘因出現多關節疼痛,累及雙腕關節、雙手第1-4掌指關節、第1-4近端指間關節,伴雙手晨僵,活動10 min后緩解,應用“布洛芬0.3 g,2次/d”后關節疼痛消失。入院前半年,患者出現勞累后胸
?例1 女,50歲,體檢發現上縱隔占位1個月余,于2011年12月9日入院。無其他臨床癥狀和體征,實驗室檢查無異常。?胸部x線片示:右上縱隔增寬,可見類圓形占位,邊界清晰。胸部CT平掃右上縱隔可見類圓形等密度影,大小約6.7 cm×6.0 cm,邊界清晰,密度均勻;增強掃描可見右上縱隔病變均勻明顯強
患兒,男,33 h,因“發現皮疹24 h”入院。患兒入院前24 h無誘因發現顳部散在圓形環狀斑疹,繼而發展至整個顏面部。家族中無類似疾病患者。體格檢查:T 37.1℃,R 42次/min,HR 145次/min,BP 68/37 mmHg。一般情況可,顏面散在多個不規則圓形或橢圓形紅色及紫紅色環狀斑
女,24歲,因服用阿莫西林/克拉維酸短療程后出現面部腫脹和吞咽困難就診。檢查發現患者口面部腫脹,竇性心律過速。抗過敏治療后臨床癥狀好轉出院,但5天后出現了呼吸窘迫。胸片顯示大縱膈腫塊(如圖所示),經活組織檢查后確診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阿莫西林/克拉維酸并不是導致其口面部腫脹的原因。立即對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