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科研團隊通過構造地質演化、巖石圈深部動力學過程、古溫度、古植被分析和古氣候模擬等多領域、多手段綜合研究,定量恢復了青藏高原中央谷地3800萬年至2900萬年前的隆升和消亡過程,揭示了中央谷地的隆升是青藏高原對地表圈層環境的巨大影響的開始。該成果10日在線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進展》,打通了圈層隔離和科學界線,在青藏高原各圈層時空演化研究方面邁出了堅實一步,對青藏高原地球系統科學研究具有重要示范作用。 科研團隊介紹,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后,在高大的岡底斯造山帶和中央分水嶺造山帶之間曾發育一個與現今地貌完全不同的低海拔中央谷地,從西向東,它沿現在的日土—改則—尼瑪—班戈—那曲—丁青一線展布。 研究結果表明,約5000萬年至3800萬年前,青藏高原呈現為“兩山夾一盆”的地貌特征,岡底斯山脈海拔約4500米、中央分水嶺山脈海拔約4000米,它們之間夾著海拔約1700米的中央谷地。中央谷地氣候溫暖濕潤,......閱讀全文
近日,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科研團隊通過構造地質演化、巖石圈深部動力學過程、古溫度、古植被分析和古氣候模擬等多領域、多手段綜合研究,定量恢復了青藏高原中央谷地3800萬年至2900萬年前的隆升和消亡過程,揭示了中央谷地的隆升是青藏高原對地表圈層環境的巨大影響的開始。該成果10日在線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
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如今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在形成今日之“高大”面貌之前,青藏高原其實還發育了一個低海拔的溫熱的“谷地”。 從“谷地”到“世界屋脊”,是如何演化的?其隆升過程又對今天的青藏高原環境有著怎樣的影響?這些都是青藏高原上尚未揭開的謎題。 歷時20余年,在第二次青藏科考的支
高山樹線作為樹木分布的最高海拔界限,對氣候變化具有潛在的敏感性,在全球變化研究中日益受到關注。然而,歷經近一個世紀的爭論,學者們對高山樹線形成機制仍存在廣泛爭議。 以冷濕氣候為特征的藏東南分布有北半球最高海拔的高山樹線,且受人為活動干擾少,是開展高山樹線形成機制研究的理想材料。以中國科學院藏東
6500萬年前,印歐板塊發生碰撞,板塊的持續匯聚作用造就了現今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陸陸碰撞造山帶的熱點研究區域。以逆沖斷裂為代表的擠壓構造大多發育在其周緣,指示著青藏高原持續的南北向縮短;大型走滑斷層系則分布在邊緣及塊體邊界,尤其是東南緣和東北緣,指示青藏高原物質向東擠出;高原內部則主要發育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動物進化與遺傳前沿交叉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車靜與中科院院士、昆明動物所研究員張亞平、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David Wake院士等7個國內外團隊的合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
我國科學家在青藏高原中部發現了一片距今2500萬年的棕櫚葉化石,根據對這一化石的研究,科學家推測出了青藏高原年輕時的模樣,同時也將青藏高原中部的抬升史推后了至少約1000萬年。該成果于北京時間7日凌晨發表在國際期刊《科學進展》上。 該化石是中國科學院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時發現的。科考隊在藏
我國科學家在青藏高原中部發現了一片距今約2500萬年的棕櫚葉化石,根據對這一化石的研究,科學家推測出了青藏高原年輕時的模樣,同時也將青藏高原中部的抬升史推后了至少約1000萬年。該成果于北京時間7日發表在國際期刊《科學進展》上。 該化石是中國科學院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時發現的。科考隊在藏
3月7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古生態研究組研究員蘇濤和周浙昆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國際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發表了關于產自青藏高原中部,距今約2500萬年的大型棕櫚葉片化石的相關科研成果,為青藏高原抬升歷史提供了新的證據。這是中科院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古生態與人類適應團隊與蘭州大學、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哈佛大學、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在新石器晚期青藏高原不同生計方式人群共存模式方面取得新進展。基于在青藏高原東北部宗日遺址開展系統的動植物遺存鑒定與分析,研究團隊發現宗日先民的生計方式以狩獵為主,認為
物種形成是生物進化的重要標志,是生物學領域重要的科學問題之一。影響生物成種的因素很多,例如地質事件以及環境變化均會造成物種的隔離,進而促進物種形成和分化;相反,雜交帶來的基因流則促進種群之間的相互融合。此外,生物對于不同環境的適應造成的生態位分化,也會起到隔離的作用,限制雜交的頻率和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