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CT酷似腦膜瘤的泡型腦包蟲病病例分析
1.臨床資料 患者,女性,19歲,以突發頭痛18h,伴四肢間斷抽搐4h為主訴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8h無明顯誘因出現頭痛,呈間斷性脹痛,以左額顳部為著,疼痛無放射,伴間斷頭暈,惡心、嘔吐數次,嘔吐物為胃內容物。入院前4h患者出現四肢抽搐,表現為四肢屈曲,意識喪失,口吐白沫,每次發作持續1~2min不等,反復發作數次。急送至醫院,行頭顱CT顯示左額占位性病變,考慮腦膜瘤可能(見圖1)。 圖1 術前頭顱CT左額類圓形占位性病變伴周圍組織水腫 入院診斷:左額占位性病變:腦膜瘤?癲癇持續狀態。入院后患者抽搐再次發作,伴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行心肺復蘇術。而后于急診全身麻醉下行左額占位性病變切除術。術中見硬腦膜色澤正常未見明顯侵蝕,打開硬腦膜可見病變呈淡紅色質硬伴鈣化,邊界清楚,與周圍組織黏連不緊密,血運正常,無明顯包膜,病灶內有液性空腔,完整切除約3.0 cm×3.0 cm×3.5 cm大小類圓形病......閱讀全文
頭CT酷似腦膜瘤的泡型腦包蟲病病例分析
1.臨床資料?患者,女性,19歲,以突發頭痛18h,伴四肢間斷抽搐4h為主訴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8h無明顯誘因出現頭痛,呈間斷性脹痛,以左額顳部為著,疼痛無放射,伴間斷頭暈,惡心、嘔吐數次,嘔吐物為胃內容物。入院前4h患者出現四肢抽搐,表現為四肢屈曲,意識喪失,口吐白沫,每次發作持續1~2min不等
分析腦包蟲病的發病原因
本病的傳染源為狗。在流行地區的羊群常感染有包蟲病,當地人們常以羊或其他家畜的內臟喂狗,包蟲在狗的小腸內發育為成蟲即:細棘球絳蟲。蟲卵隨狗糞排出體外,人和狗接觸密切,借污染的手指或飲食吞入蟲卵而感染。
腦包蟲病的發病機制
細粒棘球絳蟲的蟲卵隨狗的糞便排出,污染牧場、蔬菜、飲水、土壤、皮毛,人吞食污染蟲卵的食物后,蟲卵在十二指腸孵化成六鉤蚴,經腸內消化,六鉤蚴蟲脫殼逸出,借助六個小鉤吸附于腸粘膜,然后穿過腸壁靜脈而進入門靜脈系統,隨血流到肝臟及肺中發育成包蟲囊。由于頸內動脈較粗,因此,幼蟲常易進入顱內,特別是大腦中
離體肝切除聯合自體肝移植治療晚期肝泡型包蟲病病例...
2017年第6期《中國普外臨床與基礎雜志》中,筆者[1]報道了本單位成功實施的21例離體肝切除聯合自體肝移植術(exvivoliverresectionfollowedbyautotransplantation,以下簡稱自體肝移植)治療晚期復雜肝泡型包蟲病(HAE),截止目前這是世界范圍內文獻報道單
腦包蟲病的病理生理介紹
包蟲囊分內外兩層,內囊即包蟲囊,外囊為腦組織形成的一層纖維包膜,二者之間輕度粘連,其中含有血管,供給營養。多數幼蟲5年左右死亡,但不少則繼續生長成巨大囊腫,容積從數百至數千毫升不等。囊壁由角皮層與生發層兩層組成。囊液含有毒白蛋白、囊腫破裂、囊液漏出時,常產生不同程度的過敏性反應。
關于腦包蟲病的基本介紹
人體感染包蟲病是細粒棘球絳蟲棘球蚴引起的一種慢性腦、肝、肺、心腎等部位的寄生蟲病,腦包蟲占包蟲病病人的1%左右。本病的傳染源為狗。主要癥狀有顱內占位效應,并可對腦室系統壓迫和梗阻,以至于顱內壓增高,以及局灶性癥狀如:偏癱、失語、偏身感覺障礙等以及癲癇發作。
治療腦包蟲病的相關介紹
1、手術治療 手術為根治的唯一療法。根據CT或MRI定位,將包蟲囊小心分離后完整摘除。注意勿要將囊壁弄破,以免囊液外溢,使囊內頭節種植造成復發或過敏性休克。如術中包蟲囊腫破裂,可用過氧化氫、大量生理鹽水沖洗,術后應用吡喹酮或丙硫咪唑口服,以防止種植病灶的出現。 2、其它療法 目前尚無殺滅包
一例腦包蟲病致雙眼視乳頭水腫病例分析
患者,男性,24歲。因“雙眼視物模糊15 d伴疼痛4d”入院。患者自述于2014年4月1日無明顯誘因出現雙眼視物模糊,視遠、視近均不清晰,雙眼視物時有重影出現,無眼紅、眼痛、畏光、流淚,無虹視及視物變形,偶有右側頭痛,無惡心、嘔吐等癥狀出現,當時未在意,未及時去醫院就診。2 d后因上述癥狀無明顯好轉
包蟲病的臨床表現
包蟲病可在人體內數年至數十年不等。臨床表現視其寄生部位、囊腫大小以及有無并發癥而異。因寄生蟲的蟲種不同臨床上可表現為囊型包蟲病(單房型包蟲病)、泡型包蟲病(多房型包蟲病)、混合型包蟲病,后者是由伏氏棘球絳蟲或少節棘球絳蟲的幼蟲致病,國外見于中、南美洲,國內尚未發現。 1.肝包蟲病:肝包蟲囊極度
腦曼氏裂頭蚴病病例分析
腦曼氏裂頭蚴病是一種罕見的中樞神經系統寄生蟲感染性疾病,是由假葉目裂頭科迭宮屬的曼氏迭宮絳蟲的幼蟲裂頭蚴感染腦部引起。世界各地均有人體裂頭蚴感染的病例,多為散發,其中以東南亞較多見。腦裂頭蚴病以往文獻報道較少見,占人體裂頭蚴感染病的3.18%。?在我國,腦裂頭蚴病主要分布在上海、廣東、福建、臺灣、四
概述腦包蟲病的臨床表現
1、原發型 棘球蚴逐漸增大,造成顱內占位效應,并對腦室系統壓迫和梗阻,以至顱內壓增高。由于包蟲囊腫擴張性生長,刺激大腦皮層,引起癲癇發作,囊腫較大的出現頭痛、惡心、嘔吐,視力減退和視乳頭水腫等,依囊腫所在部位產生局灶性癥狀如偏癱、失語、偏身感覺障礙等,主要臨床特點是顱內壓增高和癲癇發作。 2、
關于腦包蟲病的檢查診斷介紹
1、血液 半數病人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偶可達70%,包蟲囊腫破裂或手術后,嗜酸性粒細胞常可顯著增高。 2、皮內試驗 囊液抗原0.1ml注射前臂內側,15-20分鐘后觀察反應,陽性者局部出現紅色丘疹,可有偽足,若血內有足量抗體,延遲反應不出現,皮內試驗陽性率在80-95%之間,但可有假陽性。 3
關于腦包蟲病的鑒別診斷介紹
1、顱內腫瘤 腦包蟲病所致的顱內壓增高和定位癥狀與顱內腫瘤相似,常誤診為顱內腫瘤而手術,故對來自流行區有顱內壓增高的病人,應高度警惕,須作詳細而全面的體檢,特別注意是否伴有肝臟或肺臟包蟲,必要時作包蟲卡松尼皮內試驗和各種免疫學檢查,CT及MRI檢查可以確診。 2、顱內蛛網膜囊腫 其一般認為是胚
一例股骨干包蟲病病例分析
病歷摘要?患者,男性,56歲,漢族,農民。行走時不慎跌倒致右側大腿疼痛、活動受限6h入院。損傷后即感右大腿劇痛,不能負重行走,右大腿中段畸形,家人發現后急送當地醫院就診,拍X線片提示: 右股骨干粉碎型骨折移位,股骨長節段骨干皮質菲薄,骨質密度不均勻。轉至本院后以“右股骨干病理性骨折”住院治療。?體格
包蟲病的臨床表現及診斷依據
臨床表現 包蟲病可在人體內數年至數十年不等。臨床表現視其寄生部位、囊腫大小以及有無并發癥而異。因寄生蟲的蟲種不同臨床上可表現為囊型包蟲病(單房型包蟲病)、泡型包蟲病(多房型包蟲病)、混合型包蟲病,后者是由伏氏棘球絳蟲或少節棘球絳蟲的幼蟲致病,國外見于中、南美洲,國內尚未發現。 1.肝包蟲病:
關于腦包蟲病的預后和預防介紹
一、疾病預后 臨床預后取決于囊腫的多少、大小、部位及手術是否及時,若手術完全摘除可以根治,預后良好。 二、疾病預防 1、強化和普及健康教育; 2、對家犬登記管理、嚴格控制無主犬; 3、治療犬病; 4、嚴格管理市場和家庭屠宰,防止家犬接觸包蟲感染的臟器。
關于腦包蟲病的并發癥介紹
可并發囊內感染,造成腦膿腫,外傷可引起腦包蟲破裂,導致過敏性休克死亡,棘球蚴可引起腦梗死。術中術后包蟲囊腫破裂,術后可有多發種植病灶出現。后遺癥可有輕偏癱或單癱、失明、癲癇等。
關于腦包蟲病的傳染性介紹
幾類傳染病:丙類傳染病 傳染源:感染包蟲病的狗 傳播途徑:細粒棘球絳蟲的蟲卵隨狗的糞便排出,污染牧場、蔬菜、飲水、土壤、皮毛,人吞食污染蟲卵的食物后,蟲卵在十二指腸孵化成六鉤蚴,經腸內消化,六鉤蚴蟲脫殼逸出,借助六個小鉤吸附于腸粘膜,然后穿過腸壁靜脈而進入門靜脈系統,隨血流到肝臟及肺中發育成
概述棘球蚴病的臨床表現
包蟲病可在人體內數年至數十年不等。臨床表現視其寄生部位、囊腫大小以及有無并發癥而異。因寄生蟲的蟲種不同,臨床上可表現為囊型包蟲病(單房型包蟲病)、泡型包蟲病(多房型包蟲病)、混合型包蟲病。 1.肝包蟲病 囊肝包炎極度腫大時右上腹出現包塊,患者有飽脹牽涉感并可有壓迫癥狀。囊腫大多位于右葉,且多
怎樣預防包蟲病?
細粒棘球絳蟲本身的生物學特點決定了它的生物學潛能較低,其生活循環容易受到干預措施的影響。 1.強化和普及健康教育。 2.對家犬實行登記管理、嚴格控制無主犬。 3.治療病犬。 4.嚴格管理市場和家庭屠宰,防止家犬接觸包蟲感染的臟器。
包蟲病的診斷依據
1.流行病學資料:本病見于畜牧區,患者大多與狗、羊等有密切接觸史。 2.臨床征象:上述患者如有緩起的腹部無痛性腫塊(堅韌、光滑、囊樣)或咳嗽、咯血等癥狀應疑及本病,并進一步做X線、超聲檢查、CT和放射核素等檢查以確立診斷。 3.實驗室檢查:皮內試驗的靈敏性強而特異性差。血清學檢查中免疫電泳、酶
包蟲病的臨床癥狀
局部壓迫和刺激癥狀: 棘球蚴不斷生長,對寄生的器官及鄰近組織器官產生擠壓,引起組織細胞萎縮、壞死。受累部位有輕微疼痛和墜脹感。如寄生在肝臟可有肝區痛,在肺可有呼吸急促、胸痛等呼吸道刺激癥狀,累及顱腦可引起癲癇及頭痛,嘔吐等顱內壓升高癥狀,寄生于骨胳易造成骨折。 過敏和毒性癥狀 : 常見蕁麻
包蟲病的檢查化驗
一、血象 嗜酸粒細胞增多見于半數病例一般不超過10%,偶可達70%。包蟲囊腫破裂或手術后血中嗜酸粒細胞每有顯著增高現象。 二、皮內試驗 以囊液抗原0.1ml注射前臂內側15~20分鐘后觀察反應,陽性者局部出現紅色丘疹,可有偽足(即刻反應)2~21/2小時后始消退,約12~24小時繼以紅腫和硬結
包蟲病的病因介紹
現代醫學認為本病是由人誤食寄生于狗、狼等動物小腸內的棘球絳蟲成蟲排出的蟲卵引起,蟲卵經口在胃及十二指腸內經胃酸作用,六鉤蚴脫殼逸出,鉆入腸壁,進入腸系膜小靜脈而到達門脈系統,并在肝臟形成病灶(棘球蚴)。 中醫學認為本病病因為蟲毒.蟲毒經口侵入,損傷脾胃,脾失健運,水溫內停,“蠱毒”漫淫,首先犯
包蟲病的發病機制
一、傳染源:本病的主要傳染源為狗、狼、狐、豺等雖也為終宿主但作為傳染源的意義不大。在流行區的羊群中常有包蟲病存在,而居民常以羊或其它家畜內臟喂狗使狗有吞食包蟲囊的機會,感染常較嚴重,腸內寄生蟲數可達數百至數千其妊娠節片具有活動能力,可爬在皮毛上,并引起肛門發癢當狗舐咬時把節片壓碎,糞便中蟲卵常污
包蟲病的診斷方法
一、病史及體征:早期臨床表現不明顯,往往不易發覺。在詢問病史時應了解患者居住地區,是否有與狗接觸等。 二、X線檢查:肝頂部囊腫可見到橫膈升高,動度受限,亦可有局限性隆起,肝影增大。有時可顯示圓形,密度均勻,邊緣整齊的陰影,或有弧形囊壁鈣化影。 三、包蟲并血清學檢測:目前已不是用casoni試
椎管內與胸腔溝通包蟲病病例報告1
包蟲病(細粒棘球蚴病)是人畜共患寄生蟲疾病,牧區是發病高發地區。臨床上以肝臟和肺部包蟲病最常見,偶而也有腦與骨等其他器官受侵犯;但胸椎椎管內與胸腔溝通包蟲病,且周圍骨質基本完整的病例非常罕見。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神經外科近期收治1例胸椎椎管內與胸腔溝通包蟲病患者。現將患者的臨床資料并結合相關文獻總結分
椎管內與胸腔溝通包蟲病病例報告2
1.4治療效果術后次日患者雙下肢肌張力較術前明顯下降。3周后,患者雙下肢深淺感覺有一定恢復;雙下肢肌力恢復至1級,肌張力正常;大小便功能障礙輕度改善,大小便自控能力有好轉。術后2周復查MRI示,椎管內及胸腔內病灶切除干凈,椎管內脊髓壓迫解除(圖3)。2.討論包蟲病(細粒棘球蚴病)是由棘球蚴絳蟲的亞種
皮下裂頭蚴病病例分析
1 臨床資料?患者男,12 歲。20 d 前患者劍突下不明原因出 現皮下結節,約“鵪鶉蛋”大小,伴輕微瘙癢,無紅 腫、疼痛、破潰,曾于當地醫院診斷“脂肪瘤”,未予 處理,后感皮下結節逐漸增多,遂就診于本院門診。 患者病來無畏寒、發熱、心慌、胸悶等不適,追問病 史,患者曾于發病 2 個月前煮食“牛
包蟲病的并發癥
一、血象 嗜酸粒細胞增多見于半數病例一般不超過10%,偶可達70%。包蟲囊腫破裂或手術后血中嗜酸粒細胞每有顯著增高現象。 二、皮內試驗 以囊液抗原0.1ml注射前臂內側15~20分鐘后觀察反應,陽性者局部出現紅色丘疹,可有偽足(即刻反應)2~21/2小時后始消退,約12~24小時繼以紅腫和硬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