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歷摘要患者男,56 歲。因左腹股溝術后皮膚紅腫、破潰半年就診。患者于 2015 年 2 月因右小腿腫物于某醫院行“右小腿腫物切除+左腹股溝皮瓣轉移術”,術后 3 個月出現左腹股溝供皮區及右小腿植皮區皮膚紅腫、破潰,后右小腿逐漸潰爛,肌肉外露壞死,并出現貧血、血小板明顯升高,考慮“惡性潰瘍”于 2015 年 7 月于骨科行“右大腿中下段截肢+左腹股溝竇道擴創術”。術后出現左腹股溝皮膚紅腫、破潰,予行“左腹股溝擴創+縫匠肌肌瓣轉移術”,術后左腹股溝創面破潰、流膿,多次行清創手術,組織病理檢查均提示真菌感染,予抗感染、抗真菌等治療,效果不佳,傷口仍反復破潰、流膿,遂于 2015 年 12 月 10 日轉診我科。體格檢查:系統檢查無明顯異常。皮膚科檢查:見左腹股溝瘢痕表面水皰,破潰、膿液溢出,局部紅腫、壓痛,有肉芽生長(圖 1A)。實驗室及輔助檢查:血常規結果見表 1;皮損分泌物培養(2015 年 10 月 14 日)有溶血性葡萄......閱讀全文
1 病歷摘要患者男,56 歲。因左腹股溝術后皮膚紅腫、破潰半年就診。患者于 2015 年 2 月因右小腿腫物于某醫院行“右小腿腫物切除+左腹股溝皮瓣轉移術”,術后 3 個月出現左腹股溝供皮區及右小腿植皮區皮膚紅腫、破潰,后右小腿逐漸潰爛,肌肉外露壞死,并出現貧血、血小板明顯升高,考慮“惡性潰瘍”于
一、病原介紹奴卡菌病由星形奴卡氏菌、巴西奴卡菌或豚鼠奴卡菌引起,病菌為需氧菌,廣泛存在于土壤。星形奴卡菌為主要致病菌。檢驗方法:星形奴卡菌96h BAC(接種血平板+中國蘭);涂片革蘭染色;培養革蘭染色;涂片抗酸染色:弱陽性二、感染途徑帶菌的灰塵、土壤或食物通過呼吸道、皮膚或消化道進入人體,然后局限
1. 革蘭氏染色革蘭陽性或不定,無芽孢和鞭毛,菌體呈多向的分枝絲狀。2. 嚴格需氧,可在普通瓊脂上室溫或35℃緩慢生長,初代分離常需孵育1周。在不同培養基或培養時間菌落形態差異大,可出現光滑到顆粒狀、不規則、皺褶或堆積的菌落。都能形成氣生菌絲,使菌落表面出現粉狀或天鵝絨樣氣生菌絲體,菌落有泥土氣
1 臨床資料 ?患者男,55 歲,左前臂、背部紅腫熱痛 4 d。2 d 前患者曾于外院就診,予以抗生素及莫匹羅星軟膏 治療( 具體不詳) 后效果不佳,遂來本院。體檢: T 36. 7 o C,P 95 次/min,R 20 次/min,BP 100 /62 mmHg, 一般情況可,心肺腹( - )
1.病例資料?30 歲女性,因無明顯誘因出現咳嗽、咳痰2 個月,伴發熱、呼吸困難半個月就診于當地醫院,未明確診斷,給予“消炎”治療后癥狀未見明顯好轉。2017年12月21日就診吉林省腫瘤醫院,支氣管鏡檢查顯示粘膜呈炎癥改變。2017年12月29日就診于吉林省結核病醫院,行相關檢查后排除結核,
一、??? 細菌的傳播與致病??????諾卡菌屬細胞壁含分枝菌酸,是廣泛分布于土壤中的需氧性放線菌。多數為腐物寄生性的非病原,不屬于人體正常菌群,故不呈內源性感染。分為星形諾卡菌、短鏈諾卡菌、鼻疽諾卡菌、肉色諾卡菌、巴西諾卡菌、越橘諾卡菌、豚鼠耳炎諾卡菌、南非諾卡菌、苦味諾卡菌等9種。對人致病的主要
患者為57歲家庭主婦,來自中國東部的江蘇省。患者因左手腕無癥狀皮損2年就診。患者1年前在當地醫院臨床診斷為孢子絲菌病,皮損活檢示真皮有化膿性肉芽腫反應。口服10%碘化鉀溶液(20ml/d)有效,但中斷治療后近2個月復發。患者既往體健,否認外傷史。體格檢查:左手腕有直徑2.5 cm的孤立性結痂性紅色結
臨床資料黃色肉芽腫是一種良性非朗格漢斯細胞組織細胞增生性病變,因好發于嬰幼兒,也被稱為幼年性黃色肉芽腫(JXG),偶可發生于成年人。皮膚為常見發病部位,表現為無痛性單發或多發皮膚隆起,影像學易誤診為神經鞘瘤等。Touton細胞是JXG典型細胞,但當Touton細胞稀少時,肉芽腫形態缺乏特異性,易誤診
一、??? 細菌的傳播與致病??????諾卡菌屬細胞壁含分枝菌酸,是廣泛分布于土壤中的需氧性放線菌。多數為腐物寄生性的非病原,不屬于人體正常菌群,故不呈內源性感染。分為星形諾卡菌、短鏈諾卡菌、鼻疽諾卡菌、肉色諾卡菌、巴西諾卡菌、越橘諾卡菌、豚鼠耳炎諾卡菌、南非諾卡菌、苦味諾卡菌等9種。對人致病的主要
間質性肉芽腫性皮炎臨床上比較罕見, 筆者報告 2 例臨床表現各異的男性間質性肉芽腫性皮炎患者。?1 臨床資料 ?例 1. 男,62 歲。 因背部暗紅斑塊 5 個月,加重 2 個月于 2015 年 8 月就診。患者 5 個月前無明顯誘因背 部出現紅斑,無痛、癢等不適,無發熱。 外院考慮“濕 疹”予以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