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這些太空高光時刻值得翹首以盼
2021年,太空探索帶給人類無數精彩和絢麗;2022年,天文學家們仍將繼續在太空書寫新的傳奇。英國《每日郵報》網站在近日的報道中,列出了2022年值得期待的太空高光時刻,包括詹姆斯·韋布空間望遠鏡將傳回首批圖片、小行星撞擊實驗正式實施、探測器前往火星搜尋生命存在跡象等。韋布望遠鏡將傳回首批圖片作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歐洲空間局(ESA)和加拿大航天局的聯合項目,耗資100億美元的詹姆斯·韋布空間望遠鏡于去年圣誕節當天發射升空,攜帶直徑6.5米的大型鍍金折疊鏡面,這是有史以來最大也最靈敏的反射鏡,被科學家稱為“黃金眼”。據報道,韋布望遠鏡成功打開了“黃金眼”,并于今年1月24日進入其最終運行軌道,主鏡和次鏡也完全展開。它將圍繞日地系統第二拉格朗日點運行,這一區域距離地球約150萬公里。此后,韋布望遠鏡還須經歷數月冷卻才能接近絕對零度,然后進行校準,正式開始科學觀測活動。因此,人們需要再等6個月才能看到第一批圖像公布。韋......閱讀全文
中國載人航天空間科學與應用科普展開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9629.shtm4月28日上午,我國首個以空間科學與應用為主題的科普展——“星宇探索之旅—中國載人航天空間科學與應用科普展”在中國科技館開幕。展覽位于中國科學技術館一層東側短期展廳,面積約2000平米
北航舉行第八屆航天文化節系列活動
4月24日是第八個中國航天日。由北航學生工作部、黨委宣傳部、校團委、教務部主辦的第八屆航天文化節以“格物致知,叩問蒼穹”為主題,依托院士報告、主題論壇、嘉年華等十余場校園文化活動,積極營造航天氛圍、科普航天知識、傳承航天精神、講好航天故事。“中國航天事業經過60余年發展,一個很重要的財富就是形成了寶
中國航天空氣動力學開拓者莊逢甘院士逝世
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者之一、中國航天空氣動力學開拓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和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高級技術顧問先生,因病于11月8日凌晨2時30分在京逝世,享年85歲。 莊逢甘先生1950年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和數學博士學位。從上世紀50年代起,他主持了中國航
水稻在太空結穗!中國空間站已展開多項科學實驗
昨天(3日),夢天實驗艙完成轉位,中國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在軌組裝完成。“建站為應用”是我國建造空間站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自中國空間站實施建造以來,航天員乘組成功進行多次出艙活動,開展了多項科學技術試驗研究,并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目前,正在開展的各項試驗進展如何? 在中國空間站的生命生態實驗柜中
美航天局將重新評估中國科學家參加天文會議申請
日前美國一個天文學會議因國會立法而禁止6名中國研究人員參加,引起國際輿論高度關注。美國航天局局長查爾斯·博爾登10月10日對此表示,他已指示美國航天局重新評估中國研究人員的與會申請,一旦他們通過安全審查,將允許他們參加會議。 博爾登當天在回復國會議員弗蘭克·沃爾夫的信中說,幾名中國研
低頻射電天空發現神秘天體
MWA發現長周期暫現源? ? ? ?圖像來源:ICRAR中國SKA區域中心原型機? ? ? 上海天文臺供圖“這次是偶然探測到長周期暫現源,我們由此打開了新的觀測窗口,未來可能發現很多類似的源。”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助理研究員張翔告訴《中國科學報》。1月27日,《自然》發表張翔與澳大利亞科廷大學國際射
“藍行者3號”巨大的新衛星比天空中幾乎所有恒星都要亮
美國基特峰國家天文臺的麥克梅斯-皮爾斯太陽望遠鏡捕捉到藍行者3號留下的痕跡。圖片來源:網絡 在已經布滿衛星的天空中,“藍行者3號”是最耀眼的新成員。僅SpaceX一家航天公司就向軌道發射了5000多顆衛星,全球各地的公司還計劃在未來幾年發射50多萬顆衛星。天文學家擔心,這種情況可能會阻礙對宇宙
航天探索: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
最近,中國航天很火。通過嫦娥五號帶回的月壤,我們發現了月球上的新礦物“嫦娥石”。借助天問一號和“祝融號”火星車,我們發現火星上真的有水。有了中國空間站,我們的航天員不僅完成了多次出艙活動,還在太空進行“種菜”等科學實驗……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黨的十八大以
中國空間站工程巡天望遠鏡長三角地區科學中心揭牌儀式
3月27日,中國空間站工程巡天望遠鏡長三角地區科學中心(以下簡稱“長三角地區科學中心”)在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舉行揭牌儀式暨專家咨詢會。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院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科學首席專家顧逸東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數理學部常務副主任董國軒、中共上海市科學技術工作委員會書記徐
研究人員利用傅立葉變換光譜儀觀測南極太赫茲輻射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史生才團隊發現,位于南極洲的冰穹A天文臺具有在地球上測量宇宙特高頻輻射的最佳條件。該研究表明,冰穹A站點提供了一個絕無僅有的在地球上開展太赫茲天文學觀測的機會。與空間望遠鏡及基于航天器的望遠鏡相比,冰穹A站點可以支持更大規模的觀測設備,且成本較低和靈活性更高。相關成果于近
科研人員在高遠干燥南極天空下觀測太赫茲輻射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史生才與同事發現,位于南極洲的冰穹A 天文臺具有在地球上測量宇宙特高頻輻射的最佳條件。該研究表明,冰穹A站點提供了一個絕無僅有的在地球上開展太赫茲天文學觀測的機會。與空間望遠鏡及基于航天器的望遠鏡相比,冰穹A站點可以支持更大規模的觀測設備,且成本較低和靈活性更高。相關成
我國首個大型巡天空間望遠鏡計劃今年發射
對2023年可能發生的世界科技熱點事件,多家國際主流媒體進行了展望,均把中國空間站工程巡天望遠鏡(即“中國巡天空間望遠鏡”,英語簡稱“CSST”)列入其中,認為它的飛天將與美國發射新型火箭、啟動小行星采礦任務等成為人類探索或利用太空新的年度里程碑。 根據最新版的中國航天白皮書,在天宮空間站全面建
中國制造“飛天巨眼”
對2023年可能發生的世界科技熱點事件,多家國際主流媒體進行了展望,均把中國空間站工程巡天望遠鏡(即“中國巡天空間望遠鏡”,英語簡稱“CSST”)列入其中,認為它的飛天將與美國發射新型火箭、啟動小行星采礦任務等成為人類探索或利用太空新的年度里程碑。 根據最新版的中國航天白皮書,在天宮空間站全面
美發布天文學領域“十年調查”報告
8月13日,美國國立研究委員會(NRC)發布最新天文學領域十年調查報告——《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的新世界及新視野》()。NRC將根據這項調查給國家航空航天管理局(NASA)、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和能源部(DOE)提出建議,關于未來十年將重點資助哪些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研究項目
中國領跑-量子技術突破天空限制
還有6天,距離全球第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就要滿一整年了。8月10日,這顆衛星的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領導的中科院聯合研究團隊向外界又公布了一項重大成果——“墨子號”在國際上第一次成功實現了“千公里級”的星地雙向量子通信。 《自然》雜志的物理科學主編卡爾·齊姆勒
德國的天空為什么這么藍
作為在環保領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國家,德國在空氣質量治理方面已有幾十年的經驗。近日,本報記者采訪了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的環保技術專家弗勒麗達?科提左女士。 德國對于空氣質量的管理首先是從法律層面把關。在科提左看來,德國在制定空氣凈化法律法規方面有3個里程碑:1974年的《聯邦
人工干預能洗凈灰色天空?
1月12日~1月14日,北京市、河北省又遭遇了大范圍的霧霾天。就在2105年第一場霧霾發生之時,國家發改委和中國氣象局在1月12日聯合印發了關于《全國人工影響天氣發展規劃(2014~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的通知。 根據《規劃》,將在北京周邊建設國家級人工影響天氣云霧物理實驗室,有針
巡天空間望遠鏡將這樣揭示宇宙演化奧秘
伴隨著中國空間站的建造,與其共軌飛行的巡天空間望遠鏡的研制也正在緊張有序推進,預計在中國空間站建成后發射升空,將成為探索星辰大海的旗艦級空間天文設施。 日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公布了韋伯空間望遠鏡拍攝的首批全彩色照片,涵蓋深空星系團等天文學前沿領域。哈勃望遠鏡在軌運行30多年,也發回了大量宇宙
NASA新任務:探索宇宙起源-計劃2023年發射新型探測器
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網近日報道,該機構計劃于2023年發射“宇宙歷史、再電離紀元光譜—光度計和冰層探測器”(SPHEREx)。這一研究宇宙起源的太空任務將幫助天文學家了解宇宙的演化歷程,以及生命的組成成份在我們所處的銀河系行星系統中是否普遍存在。 據悉,新任務計劃進行兩年,耗資2
木星將與地球進行59年來“最親密接觸”
據美國太空網20日報道,26日左右,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木星將與地球進行59年來“最親密接觸”,從地球上看,屆時這顆氣態巨行星將位于太陽的另一側,這就是所謂的木星對沖。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的天體物理學家亞當·科貝爾斯基解釋稱,木星對沖很常見,每13個月發生一次,但對沖
中外科學家攜手保護“暗夜靜空”
一群星鏈衛星(中間偏右的縱向平行曲線)經過新墨西哥州卡森國家森林公園附近上空。圖片來源:M. Lewinsky/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2.0萬維望遠鏡模擬的新疆星明天文臺半米望遠鏡(HMT)后隨觀測引力波事件S200316BJ的情形。黃色曲線表示S200316BJ
10日天宇將上演奇特天象
7月8日電天文專家介紹,7月10日天宇將上演大行星金星“約會”亮恒星軒轅十四的奇特天象。屆時,如果天氣晴好,又遠離燈光干擾,我國公眾用肉眼可欣賞這幕“星星相吸”的天文好戲。 金星是整個天空中除了太陽和月亮之外最亮的自然天體。我國古代稱之為“太白”。當它早晨出現時,人們稱它為“啟明星”;當它
空間站應用與發展工程空間科學項目征集宣講會舉行
????? 7月10日下午,由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主辦的空間站應用與發展工程空間科學與應用項目征集首場宣講會在京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科學首席專家顧逸東,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鄧一兵等出席并致辭。宣講會由空間應用系統副總指揮、空間應用中心副主任王強主持。來自北京、廣州、杭
金星合木星-天宇上演“星星相吸”好戲
天文專家介紹,22日,天宇將上演金星合木星的奇特天象,屆時這兩顆明亮的行星將近距離接觸,上演一幕精彩的“二人轉”。如果大氣透明度足夠好的話,公眾可于當日清晨欣賞到雙星“歡聚”天空、“星星相吸”爭俏天宇的美麗畫面。 金星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星,而木星則是第二亮的星星。1月的金星為晨星,亮度約為-4.
NASA啟動對不明航空現象的研究
中新社舊金山10月24日電 根據NASA官網及美國媒體消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當地時間24日啟動對不明航空現象(UAP)的研究。 NASA今年6月宣布,該機構正在組建一個獨立小組以研究UAP,即在天空中觀察到的無法被認定為飛機或已知自然現象的事件。10月21日,NASA在其官網公布了
美開發激光限定和跟蹤軌道碎片技術避免飛行器受害
2012年的一天,費米伽馬射線太空望遠鏡遭遇驚險,在飛行軌道上將與一個廢棄的衛星狹路相逢。費米研究團隊情急之下在一秒中爆破了飛船推進器,以改變其路徑。 在人類近半個世紀雄心勃勃的太空探索活動中,在近地軌道上丟棄了大量這樣的人造碎片,大到火箭殘骸和廢舊衛星,小到涂料薄層和金屬殘片。它們有一
遼寧睜開監測霧霾的“天空之眼”
近些年來,對霧霾的監測手段愈加豐富,除了常規的地面監測手段,衛星遙感這一新興技術也應用到了監測之中。遼寧省環境監測實驗中心與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合作,建立了遼寧省空氣質量衛星遙感監測系統,為遼寧大氣監測工作提供全新的技術支撐。該系統獲取衛星上的MODIS、AIIRS等傳感器的觀測數據
新型建筑供暖方式讓城市天空更藍
4月11日,在北京市建設工程物資協會舉行的“空氣源熱泵、太陽能與低溫熱水地暖系統的節能能效研究”成果發布會上,一種新的建筑供暖方式面世。 據該協會副會長鄒仲元介紹,這種新型供暖方式是從空氣和陽光中獲取熱源、以低溫熱水地面輻射供暖作為末端的供暖系統,可以在不低于-20℃的環境中正常運行,具有
讓“天空吸熱”的冷卻系統問世
英國《自然·能源》雜志9月4日在線發表的一篇能源研究論文,報告了美國斯坦福大學最新研發的一種冷卻系統,能將水冷卻至低于環境空氣溫度5攝氏度,從而減少為商業建筑降溫所需的電力,削減能耗的幅度可達20%左右。 空調占了建筑能源消耗的一大部分。大多數樓房用冷凝系統來為流動空氣降溫,不但電力消耗巨大,
笨拙的它為何棄天空而擇海洋?
陸地脊椎動物祖先從海洋登上陸地,鳥類的祖先又從陸地飛向了藍天,而企鵝作為鳥類,卻在約6000萬年前,拋棄藍天,再一次適應了海洋生態系統的,成為了鳥類中的最強潛泳者,并成功地在地球上的極端環境中生存下來的? 7月19日,我國科學家領銜的中外聯合團隊通過多學科聯合的方式重建了企鵝的起源與演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