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期介入栓塞聯合顯微外科手術治療顱內復雜動靜脈畸形患兒病例報告顱內動靜脈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是由結構變異的動脈和靜脈直接溝通形成的異常畸形血管團,主要臨床癥狀為出血、癲癇、頭痛和神經功能障礙等。目前,AVM主要治療方法有手術切除、介入栓塞、立體定向放療等,以及將多種方法進行聯合應用。其中,同期介入栓塞聯合顯微外科手術治療顱內AVM可減少術中出血風險、縮小病灶體積、減小不良反應。我們采用同期介入栓塞聯合顯微外科手術治療1例顱內AVM患兒,現報道如下。 患兒女,12歲,因“突發意識障礙伴右側肢體活動不靈4h”于2018年10月27日收住長治醫學院附屬和濟醫院神經外科。頭部CT:左頂葉出血;進一步行頭顱CT血管造影(CTA)及MRI檢查示左頂葉AVM。術前Spetzler-Martin分級為Ⅳ級。于2018年10月31日行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同側大腦中動脈上干......閱讀全文
同期介入栓塞聯合顯微外科手術治療顱內復雜動靜脈畸形患兒病例報告顱內動靜脈畸形(arteriovenous?malformation,AVM)是由結構變異的動脈和靜脈直接溝通形成的異常畸形血管團,主要臨床癥狀為出血、癲癇、頭痛和神經功能障礙等。目前,AVM主要治療方法有手術切除、介入栓塞、立體定向放療
顱內動靜脈畸形合并動脈瘤Onyx膠栓塞術中并發主干血管栓塞后成功再通病例分析1.病例資料?54歲女性,因意識障礙、右側肢體偏癱10h于2017年9月17日入院。入院體格檢查:體溫37.6℃,脈搏88次/min,呼吸22次/min,血壓139/85mmHg;深昏迷,GCS評分5分;雙側瞳孔等大等圓,直
血管周細胞瘤(hemangiopericytoma,HPC),又稱血管外皮細胞瘤,起源于葉間毛細血管Zimmerman細胞,是被WHO定義為Ⅱ-級的惡性腫瘤,顱內發生率不足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1%。以往對HPC的影像學特點認識不足,術前常被誤診為腦膜瘤,影響術前制定手術方案及手術療效。?暨南大學醫學院
脊髓硬脊膜動靜脈瘺(spinal?dural?arteriovenous?fistulas,SDAVF)指脊髓硬脊膜的供血動脈在穿過椎間孔時與硬膜下和脊髓表面靜脈形成了直接交通的瘺口,導致脊髓靜脈淤血,逐漸動脈化,阻礙脊髓靜脈回流,壓力增高而引起的脊髓缺血及水腫、變性、壞死。此類病例發病率相對較低,
??? 最新2011 AHA指南對大面積肺栓塞的定義:急性肺栓塞伴有持續性低血壓(收縮壓
硬腦膜動靜脈瘺(dural?arteriovenous?fistula,DAVF)是一種較少見腦血管畸形,約占顱內血管畸形10%~15%;其特點為硬腦膜動脈與靜脈竇或皮質靜脈之間的血液直接溝通,少數DAVF為先天性病變,部分與顱腦手術、頭部創傷或硬腦膜靜脈竇血栓形成有關。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收治1例
2.3影像學檢查?目前DSA檢查仍是NGPAVF診斷的金標準。DSA能清楚、準確地顯示供血動脈及瘺口數量,是否存在血流相關性動脈瘤;并能動態觀察靜脈引流情況,可以評估血流動力學;但其是有創檢查。CT檢查無法診斷NGPAVF,但可以判斷是否有腦出血,并能直接反映腦室大小及占位效應,能測量瘤樣擴張的大小
臨床好發疾病之一為腦血管疾病,最為常見疾病類型為顱內動脈瘤,該病臨床發病率僅次于高血壓腦出血、腦梗死,常見臨床癥狀表現為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SAH)。臨床相關統計學結果顯示,該病每年發病率達到6~10/10萬人,傳統治療措施為開顱動脈瘤夾閉術,但缺點為損傷大、術后并發癥多等,而血管內介入治療
1.4治療結果?12例患者均顯微手術全切畸形血管團,1例患者術后病情危重死亡,未行腦血管復查,其余11例患者術后復查頭顱DSA或CTA檢查,未發現AVM殘留。7例患者術后恢復順利,未遺留神經功能障礙,出院時格拉斯哥預后分級(Glasgow?outcome?scale,GOS)評分5分。?1例患者術后
1.病例資料?64歲男性,因頭頸部疼痛伴嘔吐1周余入院。外院頭部CT示蛛網膜下腔出血(圖1a)。頭頸部CTA檢查未見明顯異常。入院體格檢查:神志清楚,四肢活動正常,未見明顯神經系統陽性體征。DSA示顱頸交界區動靜脈瘺,由右椎動脈發出一支細小動脈參與供血,向髓周靜脈引流,伴靜脈瘤樣擴張(圖1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