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肢木村病病例分析
患者男,19歲。發現右上肢腫物4個月,腫物持續增大1個月。查體:右上臂遠端可見約5 cm×8 cm腫物,無壓痛,質硬,活動度差,皮膚可見暗紋,皮溫正常,皮色可。實驗室檢查: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百分比43.34% (參考范圍:0.40%~8.00%),嗜酸性粒細胞6.14×109/L (參考范圍:0.02~0.52×109/L),血清免疫球蛋白IgE 15100.00 IU/ml (參考范圍:0~100 IU/ml)。 骨髓穿刺提示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右肘關節CT示右肱骨遠端前內方軟組織內見梭形等密度,邊界模糊,CT值約50 HU,鄰近骨質未見異常(圖1A)。MRI示病變位于皮下脂肪內,約4.5 cm×10.0 cm×4.2 cm,T1WI呈混雜稍低信號,T1WI脂肪抑制呈不均勻稍高信號;T2WI呈混雜稍高信號,DWI呈混雜稍高信號,增強掃描呈不均勻、明顯持續性強化,時間-信號強度曲線(time-inte......閱讀全文
上肢木村病病例分析
患者男,19歲。發現右上肢腫物4個月,腫物持續增大1個月。查體:右上臂遠端可見約5 cm×8 cm腫物,無壓痛,質硬,活動度差,皮膚可見暗紋,皮溫正常,皮色可。實驗室檢查: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百分比43.34% (參考范圍:0.40%~8.00%),嗜酸性粒細胞6.14×109/L (參考范圍
木村病病例分析
臨床資料患者,男,33 歲。因左耳后出現無痛性腫物 3 年,于 2013 年 8 月 26 日就診。3 年前,患者左耳后 出現一1cm×2 cm 大小的近膚色腫物,偶有輕微瘙癢感,無其他全身癥狀;腫物緩慢增大,曾于外院檢查(具體時間不詳),血清嗜酸粒細胞比例顯著升高至 18.5%,左耳后
一例木村病病例分析
患者,女,57歲,身高160 cm,體重62 kg,漢族。患者4年前無明顯誘因逐漸出現雙眼上眼瞼對稱性腫脹、伴流淚,否認眼痛、復視及視力下降。3年前就診于某醫院,眼眶CT示雙側淚腺區腫大、外直肌增厚、鼻竇黏膜增厚,左側額竇積液,住院行淚腺病理活檢:為自身免疫性淚腺炎。予以激素治療效果不佳。隨后1年余
雙側頜面部木村病病例分析
患者男,26歲。4年前無意中發現左側耳后腫物,約“花生米”大小,2個月后右耳后局部隆起,無不適,未予以治療。近4年期間,雙耳后腫物進行性增大,無不適,查體示腫塊表面呈暗紫色,無波動感,活動度差。?實驗室檢查結果為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比28.01%(參考范圍:0.5%~8%),嗜酸性粒細胞1.87×10
眼瞼木村病臨床特點與手術方法探析
木村病首先由我國學者金顯宅于1937年以“嗜酸性細 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腫”之名報道。1948年日本的Kimura對 其作了較為詳細的描述并以英文形式報道[1]。木村病為原 因不明累及頭頸部淺表淋巴結及軟組織的慢性進行性免疫 性疾病。本病好發于日本、中國、東南亞地區,該病發病 率低,任何年齡均可
一例木村病骨損害病例分析
患者男,62歲,因右腮部腫脹1個月,紅色丘疹20d,于 2014年11月24日來診。患者1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右腮部腫 脹,約拳頭大,無自覺癥狀,無發熱等不適,當地以腮腺囊腫行 手術治療,術后腫脹略有改善,病理報告為淋巴細胞增生。20d 前腫脹加重,面積擴大,表面出現黃豆大淡紅色丘疹、結節, 自
剛柔相濟刮上肢
??? 刮上肢可少許出痧??? 患者躺在床上,取仰臥位,刮者站或坐其一側。患者需暴露待刮拭皮膚,刮者先涂沫刮痧潤膚油或潤膚乳。??? 刮上肢內側5~10次。刮者以刮痧板薄邊為著力點,用補法或平補平瀉法刮拭上肢內側部,從上向下經手三陰經即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刮拭時從肩部內側開始向
什么是上肢動脈功能試驗
上肢動脈功能試驗是一項用于檢查動脈血管是否正常的一項輔助檢查。正常人上肢的動脈結構、功能均正常,雙手的血流供應豐富,皮膚呈潮紅色。對手掌皮膚及皮下組織施加壓力后,皮膚可暫時變為輕度蒼白,撤除壓力后很快恢復潮紅。當上肢動脈閉塞或痙攣時,雙手血流減少,手掌加壓后明顯蒼白,撤壓后恢復潮紅的時間較正常人
什么是上肢動脈功能試驗?
上肢動脈功能試驗是一項用于檢查動脈血管是否正常的一項輔助檢查。正常人上肢的動脈結構、功能均正常,雙手的血流供應豐富,皮膚呈潮紅色。對手掌皮膚及皮下組織施加壓力后,皮膚可暫時變為輕度蒼白,撤除壓力后很快恢復潮紅。當上肢動脈閉塞或痙攣時,雙手血流減少,手掌加壓后明顯蒼白,撤壓后恢復潮紅的時間較正常人
上肢動脈功能試驗檢查作用
上肢動脈功能試驗用于檢查動脈血管是否正常的一項輔助檢查。陽性為 雙臂上舉握拳后手掌顯著蒼白,雙手下落后皮膚顏色恢復正常的時間>5s。握拳后手掌輕度蒼白,且下落后5s內顏色恢復正常為陰性。對疑上肢動脈供血障礙者有診斷意義。
上肢呈遲緩性麻痹的診斷
一般分為上臂叢損傷(Erb損傷)、下臂叢損傷(Klumpke損傷)和全臂叢損傷。1985年Leffert按臂叢損傷的機制與損傷部位作出以下分類: 1.開放性臂叢損傷。 2.閉合(牽拉)性臂叢損傷 (1)鎖骨上臂叢損傷:①神經節以上臂叢損傷(節前損傷);②神經節以下臂叢損傷(節后損傷)。
上肢呈遲緩性麻痹的鑒別
目前 一般分為上臂叢損傷(Erb損傷)、下臂叢損傷(Klumpke損傷)和全臂叢損傷。1985年Leffert按臂叢損傷的機制與損傷部位作出以下分類: 1.開放性臂叢損傷。 2.閉合(牽拉)性臂叢損傷 (1)鎖骨上臂叢損傷:①神經節以上臂叢損傷(節前損傷);②神經節以下臂叢損傷(節后損傷
脊髓刺激使癱瘓上肢重獲抓握能力
英美研究人員在瑞士新一期《神經科學前沿》雜志上報告說,他們利用電腦作為媒介,重建了受損大腦神經與脊髓之間的信息傳遞通路,使上肢癱瘓的猴子重新獲得抓握能力。 中風或脊髓損傷會使大腦指令信息向軀體傳遞的通路受阻,導致運動能力受損甚至癱瘓,而恢復運動能力往往需要漫長且艱苦的康復理療過程。對脊髓進行
上肢動脈功能試驗的正常值
正常人上肢的動脈結構、功能均正常,雙手的血流供應豐富,皮膚呈潮紅色。對手掌皮膚及皮下組織施加壓力后,皮膚可暫時變為輕度蒼白,撤除壓力后很快恢復潮紅。
上肢動脈功能試驗的臨床意義
異常結果: 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為陽性: (1) 雙臂上舉握拳后手掌顯著蒼白。 (2) 雙手下落后皮膚顏色恢復正常的時間>5s。 握拳后手掌輕度蒼白,且下落后5s內顏色恢復正常為陰性。 需要檢查的人群:懷疑上肢動脈供血障礙者。
上肢動脈功能試驗的注意事項
不合宜人群:此項試驗不作為常規體檢項目。 檢查前禁忌:嚴重手指肌肉關節疾患,不能正常握拳者。 檢查時要求:試驗環境溫度過低,可致假陽性;本試驗不能鑒別上肢血供障礙的病因。
上肢動脈功能試驗的檢查過程
(1) 受試者取立位或坐位,雙手伸直上舉,做用力握拳動作5、6次。伸手檢查手掌皮膚顏色及分布特點。 (2) 將手下落到腰部水平,繼續觀察手掌皮膚顏色及特點。 (3) 可反復進行多次,并雙側對此。
上肢呈遲緩性麻痹的發病機制
引起臂叢損傷的最常見病因及病理機制是牽拉性損傷。成人臂叢損傷大多數(約80%)繼發于摩托車或汽車車禍。如摩托車與汽車相撞、摩托車撞擊路邊障礙物或大樹,駕駛員受傷倒地,頭肩部撞擊障礙物或地面,使頭肩部呈分離趨勢,臂叢神經受到牽拉過度性損傷,輕者神經震蕩、暫時性功能障礙,重者神經軸突斷裂、神經根干部
關于青年上肢遠端肌萎縮的簡介
青年上肢遠端肌萎縮是指一種良性自限性運動神經元疾病,又稱平山病。肌肉萎縮是指橫紋肌營養不良,肌肉體積較正常縮小,肌纖維變細甚至消失。肌肉營養狀況除肌肉組織本身的病理變化外,更與神經系統有密切關系。脊髓疾病常導致肌肉營養不良而發生肌肉萎縮。受累部位多為單側上肢遠端手部肌肉、肌電圖呈神經源性損害,病
分析青年上肢遠端肌萎縮的病因
青年上肢遠端肌萎縮的發病機制不明確,可能與動力學、生長發育、硬脊膜壓迫、運動神經元病、種族遺傳、免疫學等因素有關。神經原性肌肉萎縮主要指脊髓前角細胞及末梢神經等下運動神經元的病變,屬于原發性神經源性肌肉萎縮。三者又彼此互相關連,而上運動神經元性病變雖也出現肌肉萎縮,有人將其列為繼發性,晚期為廢用
雙上肢電擊傷復合麻醉病例分析
病例男性,39歲,體重60kg,身高170cm,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Ⅱ級。因“雙手電擊傷30d”入院。患者于2019年9月16日在工作中雙手不慎碰到380伏高壓電線上,當即被電擊倒,隨送往當地醫院就診,給予“破傷風抗毒素”及補液治療,抗感染補液(具體不詳)等治療,創面清創后涂抹燒傷膏,后定期換
頸脊髓刺激可用于中風后上肢恢復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349.shtm
上肢血透通路構建的要點及技巧
血透通路選擇??對整個血透通路的構建,通常遵循“內瘺第一”的原則,通路的構建部位是先上肢后下肢,先遠端后近端,先非慣用側后慣用側的原則。教科書上,通常選取的 是距離心臟最遠的手掌鼻煙窩區域,但這個區域的橈動脈非常深,頭動脈比較淺,手術操作并不十分方便。同時從患者角度出發及美觀考量,也并非首選,所以本
治療青年上肢遠端肌萎縮的相關介紹
青年上肢遠端肌萎縮的病程自限,預后良好。 1.頸托治療 早期診斷,早期帶頸托治療,能縮短病程,緩解臨床癥狀。建議盡可能長時間用頸托治療。 2.手術治療 做硬脊膜成形術加脊髓松解術,能改善近期和遠期效果。 3.輔以局部按摩、理療及適當運動訓練 建議患者避免較長時間過度屈頸,可能有利于防
簡述青年上肢遠端肌萎縮的臨床表現
青年上肢遠端肌萎縮的典型表現為青春早期隱襲起病的手及前臂遠端肌肉無力,隨病變發展逐漸出現相應肌群萎縮,常為單側損害,部分表現為不對稱雙側損害。多數患者有“寒冷麻痹”,即暴露在寒冷環境中時,無力癥狀加重;束顫安靜狀態多不出現,在手指伸展時可發生;受累肢體腱反射正常或偶可低下,無疼痛、麻木等感覺障礙
關于青年上肢遠端肌萎縮的檢查診斷介紹
一、檢查 1.血液常規及免疫學檢查無明顯異常。 2.腦脊液檢查正常。 3.肌電圖呈神經源性損害。 二、診斷 根據病因、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即可做出診斷。
上肢及面部血管曲張-水腫及青紫的檢查
一、病史 對40歲以上的男性患者有長期吸咽史、有胸痛、血痰、多次復發肺炎或肺不張者,必須警惕支氣管肺癌的可能。有周圍淋巴結腫大,尤其是頸淋巴結腫大者應考慮惡性淋巴瘤。如數月或數年前曾有嚴重胞外傷或較頑固的慢性肺部感染史者,應想到慢性纖維性縱隔炎的可能性。對安裝了人工心臟起搏器或有經上腔靜脈置漂
上肢假肢控制所采用的信息源模式
肌電控制假手是利用肌電作為控制信號的新型動力假手,是一種生物電 控制的典型“人一機系統”。肌電假手能夠反映人肢體的運動信息,控制簡單, 與其它方式控制的假手比起來具有很多的優越性,因而受到患者的青睞,擁有廣闊的市場,而且也成為上肢假肢研究中的一個熱點。本文所研究的重點是如何準確地控制具有自適應增力機
影響上肢周圍神經損傷后功能恢復的因素
目前,學者們普遍認為影響周圍神經修復效果的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齡、損傷機制、損傷類型、損傷部位、神經缺損長度、縫合張力、修復時機、修復方法、手術技術和修復材料等,但對各種因素影響周圍神經損傷預后的相應“量效”關系的認識不盡相同。中國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何波博士所在課題組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影響上肢周
上肢及面部血管曲張-水腫及青紫的病因分類
1、上腔靜脈血栓形成或栓塞包括上腔靜脈血栓性靜脈炎、結核性上腔靜脈炎及導管插入引起的血栓形成等。 2、上腔靜脈外因素胸腔手術后縱隔局部血腫或升主動脈瘤等壓迫上腔靜脈。 3、心包填塞大量心包積液或胸腔手術后心包出血,心肌梗死后假性室壁瘤壓迫右心房引起上腔靜脈回流不暢。 4、縱隔炎癥慢性縱隔炎